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濟源話

鎖定
濟源雖是河南的一個城市,但濟源話和中原官話完全是兩個方言系統的,濟源方言的發音和河南話有明顯的區別。
濟源話屬於晉語-邯新片-獲濟小片,保留入聲
中文名
濟源話
使用人口
70.3萬(2012年)
分佈地區
河南省濟源市
所屬語系
漢藏語系
分    片
晉語-濟源話-邯新片-獲濟小片

濟源話簡介

濟源雖是河南的一個城市,但濟源話和中原官話完全是兩個方言系統的,濟源方言的發音和河南話有着本質的區別。最重要的一點是濟源方言中有中原官話中沒有保留的入聲發音,自然濟源方言被歸為晉語的一部分。
歷史上濟源及周邊地區曾是懷慶府轄區,故濟源方言有時也被稱為“懷慶方言”。春秋時期赫赫有名的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在幫助周襄王平定王室叛亂之後,“守信降原”,把濟源地區納入晉國的版圖。漢置河內郡,後魏置懷府,元改為懷慶路,明置懷慶府,清襲之。後來又經過明朝洪武年間太祖朱元璋採納户部郎中劉九皋關於移民的建議, 分別於洪武四年、二十三年、二十八年組織山西平陽府百姓移居懷慶,今天在濟源方言區的大部分人口是從山西移民過來的。因此,濟源方言和晉語有着緊密的聯繫。但濟源又屬於河南,不可避免的受到河南方言的影響,故和晉語又有些不同。濟源方言有着自己獨特的特點
濟源方言區不僅僅包含濟源市,還包括焦作市的沁陽博愛等縣市。濟源方言區基本上是由王屋山太行山和黃河構成的地帶。東西長約120公里 ,南北約50公里。濟源話和沁陽話基本上是完全一致的,在濟源市濟源方言也是有所區別的。在西部的靠近山西的邵原鎮下冶鎮和濟源東部的方言也有差別,靠近黃河的一帶和濟源東部方言有所差別。這裏説的濟源方言是特指濟源市區所説的濟源話。除了個別的鎮,濟源話基本上和市區所講的濟源話沒有差別。

濟源話發音體系

入聲的大量保留
(濟源方言中,入聲又分陰入和陽入)
濟源方言中發陰入的字
B八、捌、剝、逼、憋、鱉、癟、筆
C擦、插、拆、吃、出、戳
D答、搭、滴、跌、督、得、德
E惡
F發、服、幅、福、輻、蝠、法
G革、隔、嗝、膈、葛、國、給
H喝、黑、嘿、忽
J擊、跡、積、屐、績、緝、激、夾、結、接.、揭、腳、角
K磕、哭、沒、麥
濟源話 濟源話
L樂 力
濟源話 濟源話
N捏
P 拍、劈、霹、撇、瞥、樸、潑、泊、撲
Q 七、戚、漆、掐、切、曲、蛐、屈、缺、闕
S殺、剎(剎車)、失、蝨、濕、刷、説、 縮
T 塌、剔、踢、帖、貼、凸、禿、突、託、脱、鐵
W 屋
X血、息
Y噎、壹、約、藥
Z織、捉、作、蜇、竹、啄
濟源方言中保留的入聲字是很多的,古代發入聲的字現在在濟源方言中還基本都還是發入聲。限於字數太多,我這裏只是列出最為常用的濟源話中發入聲的字。
上聲的缺失
濟源話中雖然保留有大量的入聲字,但濟源方言還是有四聲構成,只不過濟源方言中缺失的不是入聲,而是上聲(三聲)。在濟源方言中,大部分的上聲被轉化為去聲還有一部分被轉化為輕聲、入聲。
1.上聲轉化為去聲的常用字(相同的音、不同的字的不列)
A襖
B靶、綁、保、餅、
濟源話 濟源話
C採、廠、慘、草、扯
D擋、等、低、鼎、懂、鬥、賭、短
E鵝、耳
F返、訪、否、
G改、敢、港、梗、狗、剮、鬼
H海、喊、好、很、哄、毀、活
J幾、假、減、僅、九、舉、卷
K卡、砍、考、肯、孔、垮
L懶、老、磊、李、臉、兩、劉、滷
M馬、買、滿、莽、猛、畝
N哪、奶、餒、扭、擰
濟源話 濟源話
O藕
P旁、跑、捧、品、普
Q起、卡、搶、巧、請、曲
S灑、傘、嗓、掃、傻、閃、少、舍、審、省、甩、死
T塔、毯、躺、挺、土
W瓦、碗、網、偉、穩、我
X洗、顯、小、醒、宿
Y啞、眼、養、也、引、影、永、語
Z宰、攢、澡、怎、長、腫、肘、走
輕聲的大量運用
濟源方言中的輕聲的運用以人名、數字讀法中最為集中,尤其是隻讀名不讀姓或疊音名時。
獨特的數字雙讀法
數字雙讀法是指在濟源方言中,每個數字會有兩個不同的讀法。第一種讀法是不帶量詞的非量詞數字讀法,這種讀法後面可以跟上量詞。
一(yih入聲) 二(er 輕聲)三(san 輕聲)四(si 輕聲)五(wu 四聲)六(六 輕聲)七(qih入聲)八(bah 入聲)九(jiu 四聲)十(shi 輕聲)
還有一種讀法是後面不能跟上量詞,這種讀法本身已經包還了對量詞的讀法的量詞數字讀法。
一(ye 輕聲) 、二(lia 四聲)、三(sa 輕聲)、四(se 輕聲) 、五(wo 四聲)、六(luo 輕聲)、七(qie 輕聲)、八(ba 輕聲)、九(jue 四聲)、十(she 輕聲)
這種讀音其實是一種合成音(下面還要提到,在此只做簡單介紹),是用不加量詞讀法的聲母加上一個常用量詞的韻母組成的合成音。其中一、四、五、七、九、十是和量詞“個”組成的和音。其他的讀音可能是在語言的發展過程中引起的誤讀以至分不清後面的量詞。濟源人會説“這個年級只有一班”,不懂濟源方言的人可能會誤解,這個句子分明是個病句,連量詞都不會用。只有一班,難道這個年級還會有兩個一班?其實這句話中的數字沒有加量詞,應用量詞數字讀法:“這個年級只有一(ye 輕聲 )班”。意思是説這個年級只有一個班。
量詞數字所體現的是濟源方言中一個很普遍的連音讀法。所謂連音讀法是指一個兩個字組成的詞只讀一個音,這和中國始於東漢末年盛於魏晉南北朝的反切注音法極為類似。只不過濟源方言中出現的連音和古漢語中的反切注音法剛好相反。反切注音法是兩個字來為一個字注音,如“冬,都宗切”,是用“都”的聲母和“宗”的韻母組成和音。濟源方言中也是用同樣的方法,只不過是來讀一個詞。例如:“不要”在濟源方言中讀“bao”(輕聲),“知道”在濟源方言中讀“zhao”(陰平),“門外”在濟源方言中讀“mai”(輕聲),“沒有”讀(mai 或mou)
另外,濟源話裏還有很多是用漢語拼音無法拼讀的連音,例如“這裏”“那裏”“這個”“那個”在濟源話中都只讀一個音。雖然後來為了改變這種不符合漢語發音規律的情況而造出了一些字,例如“嫑”這個詞相對應的“不要”一詞。
去聲轉化為陽入
濟源話 濟源話
去聲(四聲)轉化為陽入讀是濟源話中最大的特色,可以説濟源話之所以有自己的特點主要是由陰入和陽入支撐的。濟源話中,雖然普通話中的上聲雖然大部分被轉化為去聲,但是濟源話中的去聲卻並不多:原因便是濟源話中把普通話中的去聲轉化為陽入來讀,這也是很多人認為濟源話很奇怪的原因。
其實,去聲轉化為陽入來讀不僅僅是濟源方言的特色,湖北、湖南、四川話都是這樣,有些詞濟源話中的讀音和四川話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質量、素質、替代、貨幣、建議、社會、政府、逆轉等等,都是把去聲轉化為陽入。但是還是有些讀去聲的字濟源話和四川話是不一致的,根本原因是四川話裏沒有陰入聲。例如:洛陽、物價,四川話中還是把其中的“洛”、“物”讀成陽入,但是濟源話裏卻是讀陰入聲。
從濟源方言的發音系統可以看出,和河南話相比濟源話更為古老,保留的古漢語的信息要比河南話多得多,這也是河南話和濟源方言差別大的原因之一。可能正是地理方面的原因造成了這種差別,濟源方言區地理地形基本是封閉的,西面、北面分別是高萬仞的王屋、太行,南面則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只是東面和華北平原相接。這裏是華北平原黃河以北延伸的最西端,跨過王屋山太行山之後便是黃土高原。這樣的地形區歷來是交通不便,愚公移山這樣的神話多少可以反映出在這個地區生活的人們的一種美好的想象。
這樣的的地理環境一方面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不便,但正是這種不便可能在社會大動盪的環境中給人們提供一種保護,這種保護也變相保護了這裏的語言。
中原地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也帶來了他們的語言,這勢必造成漢語發音詞彙方面的改變。而濟源地區的半封閉的地形多少阻擋了外來語言的入侵,這樣保留下的古代語言會更完整。所以濟源方言中的很多發音詞彙和四川話(課)、閩南話(茄子 )甚至是吳語中的蘇州話(腳 藥 )有很大的相似性就不足為奇了。
入聲舒化問題
所謂入聲的舒化是指本來應該發入聲的字現在卻讀成非入聲的音。現在漢語是以北京方言為基礎的,現在漢語中沒有入聲的發音,這使得很多發入聲的字被認為改造。濟源話也是受到普通話的影響而使很多發 入聲的字逐漸舒化。例如“法國”這個詞中的“法”,傳統上濟源話中是讀陰入的,但是普通話中沒有陰入這個音,所以很多人就把這個詞改成讀去聲。但是據我統計,濟源話中入聲舒化的影響是有限的,濟源話還是保留古漢語入聲最為完整的方言。

濟源話方言詞彙

特殊的親戚稱謂
伯父(bei)、伯母[娘(niang) 一聲 或讀niao 一聲]、外公(外(wei)爺)、外婆[外(wei)婆、婆婆 ]、曾祖父(老爺)、曾祖母老奶)、舅媽(妗 jing)、妻子(屋裏人 連音讀法 wi ren)、丈夫(外頭人) 、岳父(老丈人) 、岳母(丈母孃) 、小男孩(毛孩) 、小女孩(毛妞)、傻子(燻球)
時間表示方法
今天(即隔 )明天(明隔)昨天(夜隔 ) 前天(前夜隔)、後天(後夜隔)、 早上(強qiang)、中午(晌午) 、下午(皇huang)、傍晚(測黑兒)、夜裏(黑裏)、喝了湯(天黑後)、春節(年下)、 剛才(才尼尼、奈佛 fo)、什麼時候(多暫)
動物稱呼
牛(ou )、蛇(長蟲)、 烏龜(老鱉)、蚯蚓(渠圈)、 瓢蟲(花大娘)、老鼠(老出)、豬(嘮嘮)、蟋蟀(唧唧油)、蝸牛(光光牛 ou)、狗(狗娃 wai)、貓(貓娃 wai)雞、(雞娃 wai)、麻雀(噓噓)、喜鵲(螞蟻鵲 qiao)
對身體各部位稱謂
頭(的鬧) 、額頭(眉心)、脖子(脖疙瘩)、鼻尖(鼻疙瘩)、手腕(手疙瘩)、腳腕(腳疙瘩)、腋下(胳老資ge lao zi)、胸膛(克朗)、肚臍(肚不臍)、肋骨(樂子lezi)、膝蓋(克細路)、眼睫毛(眼則毛)、臂腕 (屹肘灣)
植物的稱呼
香菜[芫荽(yan sui)]、茄子(qiao 橋)、辣椒(秦椒)、土豆(洋芋)、玉米( 茭茭或玉束束)
其他的常用詞
算啦(去球) 、不怎麼行(不搶中)、蹲(谷舉)、丟(沒mu影)、下滑(突魯)、最後(末 入聲 蹲)、餓(肚飢)、夾(槣)、踩(跐 ci)、一起(廝跟)、髒水(惡水)、小孩子打架(閣氣)、喜歡(待見)、餃子(扁食)、皺紋(忔ge皺紋)、衣服不展(忔ge 皺)、不乾淨(澁ci 難nan)、小孩子鬧人(作鬧人 次道人)、台階(屹台te)、怎麼了(咋來)、如果(要是)、劉海(輕絲臉)。
從濟源方言中詞彙和其它詞彙的相似度看,濟源方言中大部分的詞彙是和河南話一樣或是類似的,其次是山西話,還有一少部分是和南方一些省的詞彙相同。濟源方言中特有的詞彙中還保留着一些古白話中的詞語,所以濟源方言雖屬於晉語區,濟源話山西人不明白,河南人也不理解。
濟源方言中最能體現河南話的影響的是“中”、“中不中”,“中”這個詞幾乎成了河南話的代名詞。雖然濟源方言中吸收了大量的河南方言中的詞彙,但這些詞的讀法卻和河南話中這些詞的讀法有很大的區別。濟源方言中的這些詞基本上還是沿用自己原來的發音系統,故雖然詞彙變了,但發音卻基本沒有改變。在河南話中,“中不中”是發陽平音,但濟源方言中卻是發陰平的音。
濟源雖然是一個只有68萬人口的小城,但是各個鎮的方言還是有些差別的。尤其是西部山區各鎮的方言和市區的方言有明顯的差別。濟源的西部是山西運城市,運城方言屬於中原官話體系中的汾河片,靠近山西運城的邵原、下冶兩鎮由於受其影響而丟掉了某些入聲,使得兩鎮的方言和保留完整入聲的市區方言有明顯的差別。例如:“他在家歇嘞”,在這句話中的“歇”字,濟源市區是讀入聲的,但是邵原鎮的方言卻是讀陰平。

濟源話難懂的濟源話

生活在濟源的人可能以為濟源話尤其是現在經過普通話改造過後的濟源話與普通話已經很是接近了,外地人應該能聽懂濟源話,其實則不然。濟源話難懂主要是由以下幾方面造成的:
(一)語速偏快
濟源話的語速偏快很好解釋,一是由於入聲的大量存在,使得同樣的發音要比普通話快很多,尤其是一個詞的幾個字都是發入聲時,語速會更快。例如“德國”“法國”“法律”在幾個詞在濟源方言裏都是發入聲的,幾乎是一閃而過,不注意根本聽不清楚。另外一個原因便是連音的存在,不僅使得語速加快,而且使得不懂濟源話的人一頭霧水。“我不知道”,看漢字當然能知道它是什麼意思,但用濟源話讀出來十有八九的人就懵了,濟源話的“知道”只讀一個音“zhao”。
(二)入聲的保留髮展
由於普通話裏沒有入聲的發音,好多人對發入聲音不是很理解。例如,古濟源話中“綠”讀(lu入聲),樂讀(luoh 入聲),後來受到普通話的影響,濟源話裏確實是把音改過來了,但調還是改不過來。現在的濟源話裏“綠”讀(lv),樂讀(le),但濟源話依舊是我行我素的發入聲。
(三)大量的方言詞彙存在
(四)發音含糊
濟源話中的發音不是很清晰,可能是受入聲的影響太大。濟源話中“八”“百”是發同一個音的,這隻能根據語境自己去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