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減字木蘭花·惟熊佳夢

鎖定
《減字木蘭花·惟熊佳夢》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上片直寫友人生子,表示慶賀祝頌。下片寫宴會的歡快氣氛,語言詼諧風趣,尤其結末用晉元帝生兒子從臣豈能有功的笑話,用得適當得體,並富有幽默感,文字中洋溢着歡樂氣氛和作者自身開朗而詼諧的性格。
作品名稱
減字木蘭花·惟熊佳夢
作    者
蘇軾
創作年代
北宋
出    處
《全宋詞》
作品體裁
作品別名
減字木蘭花·維熊佳夢

減字木蘭花·惟熊佳夢作品原文

減字木蘭花
餘過吳興,李公擇生子,三日會客, 作此詞戲之。
惟熊佳夢,釋氏老君親抱送。壯氣橫秋,未滿三朝已食牛
犀錢玉果,利市平分沾四座。多謝無功,此事如何着得儂 [1] 

減字木蘭花·惟熊佳夢註釋譯文

減字木蘭花·惟熊佳夢詞句註釋

減字木蘭花:詞牌名,又名“玉樓春”等,此調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兩仄韻兩平韻。
⑵吳興:在今浙江吳興縣,屬湖州管轄。
⑶李公擇:李常,字公擇,建昌(今江西南城)人,時任湖州太守。
⑷惟熊佳夢:《詩經·小雅·斯干》:“大人佔之,維熊佳夢,男子之祥。”此用來指李公擇得好夢生子。維,即“惟”。
⑸釋氏:釋迦牟尼為佛教創始人,後稱佛姓釋迦氏,簡稱釋氏。老君:指老子,道家創始人,後世道教尊崇其為鼻祖。民間有生子為神佛抱送的説法,這裏是沿用。
⑹未滿三朝已食牛:這裏指嬰兒食量大。
⑺犀錢玉果:此指為洗兒錢、洗兒果。宋時育子滿月的習俗。
⑻利市:歡慶節日的喜錢,此指喜兒錢。
⑼儂(nóng):江蘇浙江方言稱你為“儂”。 [1]  [2]  [3] 

減字木蘭花·惟熊佳夢白話譯文

吉祥的夢相追相隨,釋氏老君親自抱着小兒送來。小兒壯氣橫秋,未滿三天已經氣勢強盛,好似能吞下一頭牛。
席上散發了犀錢玉果,喜錢喜果平分到四座賓客手中。多謝多謝,我這是無功受賞了,生孩子這件事情,怎麼會有我的功勞呢? [4] 

減字木蘭花·惟熊佳夢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九月,當時李常任湖州知州,蘇軾在赴密州知州任途中經過湖州,於是偶獲機緣,參與了李常的洗兒宴,寫下這首詞。詩詞中的應酬作品,絕大多數是內容空泛的陳詞濫調,有些比較高明的作品,也不過是用上一些典故敷衍成篇而已,即大手筆也不免。題前有一段作者的自注,把原委説得很清楚。由於他們的交誼,已達到“忘形到爾汝”的程度,所以“作此詞戲之”,也就是説,這是一首開開玩笑的作品。 [2]  [5] 

減字木蘭花·惟熊佳夢作品鑑賞

減字木蘭花·惟熊佳夢文學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與老友應酬之作,有戲謔之意,但也能見出作者性格中開朗而詼諧的一面。
起首兩句,化用杜甫徐卿二子歌》中“徐卿二子生絕奇,感應吉夢相追隨。孔子釋氏親抱送,並是天上麒麟兒”的詩句,但把杜詩“吉夢”字面的來歷“惟熊佳夢”四字,以“夢”字葉“送”字。這樣原本爛熟的典故,卻也錘鍊得別有一番風味。三、四兩句,以夸誕大言,善頌善禱。“氣橫秋”字面本於孔稚圭北山移文》“霜氣橫秋”,結合杜甫《送韋十六評事充同谷郡防禦判官》詩的“子雖軀幹小,老氣橫九州”,而改用一“壯”字,切合小兒特點。第四句本出於《屍子》:“虎豹之駒,雖未成文,已有食牛之氣”。但這裏主要仍然是翻用杜甫《徐卿二子歌》中“小兒五歲氣食牛,滿堂賓客皆回頭”的句子。上片四句,大多是從杜詩中借來,但一經作者熔鑄,語言更覺矯健挺拔。
下片第一、二兩句“犀錢玉果,利市平分沾四座”描寫的是古時“三朝洗兒”的熱鬧場面。三朝洗兒,古時習俗,富有人家,一般都要大會賓客,作湯餅之宴。席上散發喜錢喜果,叫作“利市”。喜錢用之於湯餅宴上者俗稱“洗兒錢”。據説唐明皇曾賜給楊貴妃洗兒錢,又見於唐王建的《宮詞》,可見這個習俗,由來已久了。三、四兩句才轉入調笑戲謔。題下作者自注引秘閣《笑林》説:“晉元帝生子,宴百官,賜束帛,殷羨謝曰:”臣等無功受賞。‘帝曰:“此事豈容卿有功乎!’同舍每以為笑。”作者把這個笑話,隱括成為“多謝無功,此事如何着得儂”,把晉元帝、殷羨兩人的對話變成自己的獨白,把第二人稱的“卿”字換成第一人稱的“儂”字,意思是多謝,多謝,我是無功受賞了,這件事情,怎麼可以該着我有功呢?語言幽默風趣,謔而不虐,結果此語一出“舉坐皆絕倒”,確實不是作者在自我吹擂。在這篇作品中,雖然沒有什麼思想內容可言,但如果把眼光放在另外一個角度,看作者語言吐屬的典雅得體,隱括前人詩句的技巧嫺熟老練,文字中所洋溢的歡樂氣氛和作者自身開朗而詼諧的性格,亦是一種精神享受。 [5] 

減字木蘭花·惟熊佳夢名家點評

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温叟詩話》:“東坡最善用事,既顯而易讀,又切當。”若……賀人洗兒詞雲:“犀錢玉果。利市平分沾四坐。多謝無功,此事如何到得儂。”南唐時,宮中賜洗兒果,有近臣謝表雲:“猥蒙籠數,深愧無功。”李主日:“此事卿安得有功?”尤為親切。 [2] 

減字木蘭花·惟熊佳夢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6] 
參考資料
  • 1.    傅德岷.宋詞鑑賞辭典: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15-116
  • 2.    葉嘉瑩.蘇軾詞新釋輯評 上冊:中國書店,2007:264-267
  • 3.    劉尊明.休閒宋詞鑑賞辭典:湖北辭書出版社,1997:396-397
  • 4.    蘇軾 等.蘇東坡辛棄疾名詞名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19
  • 5.    唐圭璋.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781-782
  • 6.    唐圭璋.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2469-2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