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河橋

鎖定
清河橋位於北京德勝門外小關至清河鎮南口御道上跨清河而建,為三孔聯拱石橋,原名廣濟橋。明史記載該橋建成於明永樂十四年(1416),後來又稱清河橋。
中文名
清河橋
別    名
廣濟橋
原    名
廣濟橋
建造時間
明永樂十四年(1416)
地    點
北京德勝門外

清河橋橋樑設計

古石橋基本完整,石欄望柱為方型,有細雕蓮瓣平頂方柱頭,實心石欄板兩面都刻有類似建築中的海棠池的梅花線,地伏上有欄板落槽,有望柱榫槽,有與金邊聯結的孔洞。三孔拱都是縱聯砌法,又因有些石外露面大致成正方形 ,還有些石成豎條形,所以看起來又像是並列分段砌法。橋基是由雙層帶有企口的石板鋪砌成的整基板,石板下面有密鋪的松木大方木。再下面是密貫大木樁
廣濟橋(清河大橋) 廣濟橋(清河大橋)
清河大橋(廣濟橋) 清河大橋(廣濟橋)

清河橋結構

廣濟橋 廣濟橋
廣濟橋 廣濟橋
1958年和1963年曾 兩次對西北面進行過水毀修復,到八十年代初因清河橋的過水量實在不能滿足河道的排水需要,無奈於1983年4月將石橋拆卸,石料暫存,到1984年重建在原橋的東南方小月河上。在古橋易地重建工程設計之前,對石橋外露部位進行了測量,實測橋長五十點一四米,中間直牆段長三十六點八三米,橋寬十二點四六米,橋體上頂寬十二點二六米,下部寬十二點五米,中孔跨徑六點三五米,兩邊孔跨徑五點八七米,橋墩上頂寬三點八四米,向下層層出台約五釐米,拱腳退台也是五釐米,橋台砌法也自下而上層層退台,每層約退五釐米,橋台雁翅牆與橋台砌法相同,該橋在橋台雁翅牆平台上又砌有一道雁翅檔牆,對橋堍翼牆起加固作用,金邊石為矩形斷面,寬八十釐米, 厚三十釐米,懸出側牆十釐米。地伏也是矩形斷面,寬三十八釐米,厚二十釐米,退於金邊十釐米。橋面寬十一點五米,用條石橫向鋪砌,橋頭有立牙石。石橋欄望柱每側二十四根,其中八字欄杆望柱各兩根,欄板為實心板,1984年易地重建時就是按照此次測量數據進行設計的。又根據三十多年橋樑養護記錄和拆卸石橋時對其隱蔽部位的調查記錄,除上述數據外尚有不少數據和情況,因篇幅有限,只能作些簡單介紹;石欄望柱為方型,有細雕蓮瓣平頂方柱頭,實心石欄板兩面都刻有類似建築中的海棠池的 梅花線,地伏上有欄板落槽,有望柱榫槽, 有與金邊聯結的孔洞,但是這些圓孔洞和金邊石上的圓孔洞相對或不正對,而孔洞內都是土填充,此現象估計可能是從前修葺中形成的。金邊上面與橋面等高,橋面略有縱坡,呈圓弧豎曲線,三孔拱都是縱聯砌法,又因有些石外露面大致成正方形,還有些石成豎條形,所以看起來又像是並列分段砌法。石的外端面即臉,表面鏨紋已不明顯,每孔都是十一塊,內退於拱眉三釐米,拱眉石伏於石上,外面與側牆齊平,表面有斜道鏨紋。橋基是由雙層帶有企口的石板鋪砌成 的整基板,石板下面有密鋪的松木大方木。再下面是密貫大木樁,該橋的基礎做法迄今在全國尚未發現有第二座,以上是原橋的基本情況。1984年易地重建時其地上部位的外表尺寸和主要石件是按照古橋實樣修建的,其內部構造和尺寸都有所變更,橋基改為混凝土,可惜!可惜!此次廣濟橋易地“重”建是對文物的一大損失。結構:橋基是由雙層帶有企口的石板鋪砌成的整基板,石板下面有密鋪的松木大方木。再下面是密貫大木樁,該橋的做法迄今在全國尚未發現有第二座。現橋為1984年重建在原橋的東南方小月河上。
清河大橋實體橋身01 清河大橋實體橋身01
清河大橋實體橋身10 清河大橋實體橋身10
清河大橋實體橋身09 清河大橋實體橋身09

清河橋河流概況

清河
清河大橋實體橋身02 清河大橋實體橋身02
清河大橋實體橋身03 清河大橋實體橋身03
古河名。一先秦見於《 禹貢》的河水(黃河),自宿胥口(今河南浚縣西南)改道東行見於《漢書-地理志》的河水後,宿胥口以北河水故道內黃以南一段,受黎陽諸山泉流匯注,由原來的濁流變成清流,因而被稱為清河。戰國時清河在內黃受洹水後折東北流經今河北館陶、清河一帶到山東平原附近東注河水,成為齊、趙間一巨川,屢見《戰國策》。漢初於清河下游地區置清河郡。武帝元封以後,館陶以下河水屢次北決為屯氏、鳴犢、屯氏別、張甲等河,清河下游為諸決河所割據淆亂,故道遂廢。惟上游內黃境內一段仍稱清河水,見《漢書-地理志》。王莽時河水自濮陽東決改由今山東入海,舊時河北諸決河旋歸堙塞,清、洹之水乃自館陶西北之清淵溢出東北流,穿清河郡境入勃海郡境行屯氏河故瀆至南皮縣北北皮亭會合漳水,是為《水經》中的清河。東漢建安中曹操據築枋堰遏淇水入清河的上游白溝以增加清河水量,又鑿平虜渠瞬自清漳合口下游參户亭以下的漳水,參户亭以下的平虜渠,和渠、泒會合以下的氵瓜水直至海口的河北平原水運通道,在《水經-淇水注》裏便把這條水道自清淵以下全稱為清河;相當於南起今河北威縣南,東北流經清河故城北、景縣南,至東光西,自此以下略循今衞河海河入海。隋後東光以下被導為永濟渠,東光以上漸歸湮廢。二古濟水自鉅野澤以下別名清水,宋後遂通稱清河,一名北清河。金元后又稱大清河,下游改道如今黃河。1855年自東阿舊治西魚山以下為黃河所奪,清河之名遂廢。今惟 東平境內汶河分為南北兩支,猶有大小清河之名,西北流注東平湖,又自湖北出為大清河,至魚山下入黃河。三古泗水別名清水,宋後遂通稱為清河,一名南清河。金後自今江蘇徐州以下一段長期為黃河所奪,元后自今山東濟寧南魯橋至徐州一段又成為運河的部分,清河之名遂廢。惟下游自今江蘇泗陽以下,岔分為大小清河二派入淮,猶沿用舊稱不改。黃河初行北派大清河,中葉後改行南派小清河,未幾大清河遂湮。歷史地名-郡、國名漢高帝置郡。後屢改為國,元帝永光後為郡。治青陽(今清河東南)。帝以後轄境相當今河北清河及棗強、南宮各一部分,山東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東漢改為國,移治甘陵(今臨清東)。以後轄境縮小。北魏仍為郡。北齊移至武城(今清河西北),隋開皇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 貝州為清河郡。隋大業七年(公元611年)張金稱、高金達起義於此。舊縣名南宋鹹淳九年(1273年)置。治今江蘇淮陰西南。
清河大橋實體橋身04 清河大橋實體橋身04
清河大橋實體05 清河大橋實體05
元時河決城毀,以後治所屢次遷移。清乾隆時始移治清江浦,即今淮陰市。1914年改名淮陰縣。縣名在河北省南部、南運河西岸,鄰接山東省。縣人民政府駐葛仙莊鎮。漢信成、清陽兩縣地,北齊為武城縣,隋改清河縣。農產有小麥穀子高粱玉米、大豆、花生等。工業有機械、化肥、造紙、煤炭、釀酒、製藥。清河縣地處冀南平原,是《水滸傳》中打虎英雄武松的故鄉,這片有着神奇傳説的土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東靠衞運河與山東省相鄰,京九鐵路縱貫縣境,308國道傍城而過,交通便利,位置優越。縣域面積502平方公里,耕地51.4萬畝,轄6個鎮320個行政村,城鄉居民35.4萬。清河是歷史上經常提到的地方。在封建社會里,由於這塊土地屢被封給王侯為國,並多次發生舉世聞名的事件,所被稱為"風雲之邦"。清河是我國張姓發源地之一。遠在公元前八百多年的周朝,清河這地方名叫甘泉。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主的齊桓公佔領了這一帶,把甘泉改名貝丘,為齊國屬邑。戰國七雄相爭,貝丘地方為趙國所有。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最後滅齊統一中國,定天下為三十六郡時,將貝丘舊地劃出一部,另建了一個厝縣,歸鉅鹿郡管轄,一直到漢朝。清河之名,因水而得。據《戰國策》説,張儀遊説趙國"奉告齊使,興師渡清河",就是指貝丘的清水河。漢朝初年,把原來厝縣地從鉅鹿郡分出來,以境內清水河為名,建立了清河郡。但是,清河地方的名字,是隨着當地發生的歷史事件而變換的。公 元七九年,漢章帝劉TAN立他的長子劉慶為太子,準備繼承皇位。可是竇皇后怕劉慶的生母宋貴人以後奪她的地位,就在章帝面前大講劉慶母子的壞話,並下毒手害死宋貴人,把已立為皇太子的劉慶廢為清河王。劉慶被廢后憂憤成疾,死後就葬在清河。後來清河王劉慶的兒子劉祜做了漢安帝,父以子貴,就於公元一二一年,將劉慶大加追封,並給這地方起了吉祥的名字叫甘陵。二十七年後,漢桓帝劉志為了表示"尊帝陵之號",不僅改清河郡為甘陵郡,連縣名也改為甘陵縣。這以後,經過魏、晉、南北朝長期戰亂,清河郡的建制雖有所恢復,但到宇文氏奠定北周政權後,又取古貝丘之名,在清河郡建立貝州。兩朝基本沿用。公元一O四七年十一月,貝州發生了震驚全國的王則大起義。起義軍殺貪官,釋冤獄,攻佔貝州城,建立安陽國。這一來,北宋王朝手忙腳亂,急忙派大臣文彥博率兵趕往貝州"平叛"。兩個月後,文彥博因鎮壓王則起義有功,官升一品宰相。而宋仁宗趙禎,為了炫耀他"明察聖斷,有恩於民",於公元一O四八年二月,將貝州改名叫恩州。元朝滅掉遼、金,統一北方後,取消了恩州,設立清河縣,屬大名路。明朝時,清河改歸廣平府管轄。
清河大橋實體橋身06 清河大橋實體橋身06
舊時清河橋
此後直至清朝末年,未有較大變動。改革開放以來,清河人民長期聚集的潛在能量得以迸發和釋放,培育、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個體私營經濟,以“敢創偉業、事爭一流”的精神,馳騁於國內外大市場,闖出了一條“千軍萬馬闖市場、千家萬户跨小康”的富民強縣之路。經過20年的發展,清河逐步形成了稱雄全國的精梳羊絨、汽車配件、摩托車配件、硬質合金、耐火材料等五大支柱產業,成為河北省綜合經濟實力二十強之一和發展縣域經濟的一面旗幟。“清河模式”和“清河現象”,引起了國內外經濟專家和鉅商大賈們的極大關注,絡繹不絕的參觀團體和應接不暇的商貿洽談活動,使清河成為世紀之交國際經貿大舞台上的一個亮點。近年來,清河人民在縣委政府的領導下,緊緊圍繞建設現代化新清河、創建區域中心城市這一總體目標,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有力的促進了全縣經濟持續高速發展。2000年全縣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6.3億元,實現財政收入16888萬元。人均儲蓄存款達10000元。跨入新世紀,新的一屆縣委政府瞄準“奮戰三、五年,把清河建成世界羊絨集散中心、羊絨信息中心和羊絨製品開發中心”這一宏偉目標,在主導產業上大做文章——抓結構調整,促產業升級;抓強強聯合,創產業名牌;抓園區建設,聚產業優勢。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努力實現清河經濟的新跨越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隨着以羊絨為主的五大特色產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的不斷髮展壯大,清河縣尊重羣眾意願,科學規劃,強化管理,大力組織實施以“活商擴城”為主的“城市化戰略”,一個佈局合理、功能完備、交通便捷、生活方便、環境優美的經濟中心城市正逐步形成。1992年以來,全縣先後投入資金20.4億元用於縣城建設,城區面積擴大到10平方公里,規劃面積達20平方公里,控制面積達40平方公里,城區人口6.31萬。縣城形成了“三橋(立交橋)一環十七路十一街”的城市佈局,干支道路38條,總長71公里,其中寬40米以上的主幹道路8條,長24公里。與此同時,以五大特色產業為依託,高標準規劃建設以羊絨為主的楊二莊鎮、謝爐鎮、油坊鎮,以汽摩配件為主的王官莊鎮,以硬質合金、耐火材料為主的連莊鎮,其中楊二莊鎮被列為全國精神文明示範試點鎮。改革開放造就了今日的清河,也必將創造出清河更加輝煌的明天。勤勞智慧的清河人民正以更加堅定的信念,開拓創新,乘勢奮進,為“把清河建設成為發達、文明、繁榮的強縣”而作着不懈的努力
清河橋
清河大橋實體橋身07 清河大橋實體橋身07
。清河縣充滿希望、渴求發展的一方熱土,是海內外客商投資開發的理想之地。誠摯仗義、熱情好客的清河人民,竭誠歡迎國內外賓朋前來投資,共創時代偉業。清河素有“世界羊絨看中國,中國羊絨看清河”之譽。清河的羊絨行業已經具備了完善的市場體系,全縣羊絨原料交易市場達14個,以無毛絨交易為主的清河國際羊絨交易中心,是國內唯一一家經國家審批建立的羊絨交易市場。自94年以來,清河已經成功舉辦了7次清河國際羊絨及絨毛製品交易會,2001年10月8日,將再次舉辦第八屆清河國際羊絨及絨毛製品交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