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河郡

鎖定
清河郡為我國秦代後期建置,因境內有清河流經而得名。治所幾經遷徙,其址多在今河北邢台清河縣境內,初治為清陽縣(治今河北邢台清河縣東高莊一帶)。其轄境也幾經變化,漢元帝以後轄境包括今河北省清河縣、故城縣棗強縣臨西縣南宮市威縣,山東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部分,屬冀州
中文名
清河郡
別    名
貝州
所屬地區
冀州
地理位置
華北
政府駐地
清陽縣(今河北清河東南)
人口數量
150餘萬(隋朝大業年間)
方    言
中國北方語種 冀魯官話 衡兗片方言
時代建置
秦朝

目錄

  1. 1 歷史變革
  2. 秦代
  3. 西漢
  4. 東漢
  5. 魏時
  1. 西晉
  2. 十六國
  3. 北周
  4. 隋朝
  1. 2 名門望族
  2. 清河崔氏
  3. 清河張氏

清河郡歷史變革

清河郡秦代

中後期置清河郡(治在清陽城,即今河北省清河縣地),因境內有清河流經而得名(《水經注》記:“清河又逕清陽縣故城西”)。

清河郡西漢

清河郡,漢高帝置,新莽時曰平河,屬冀州 [1]  ,治所在清陽縣(今河北清河東南),户二十萬一千七百七十四,口八十七萬五千四百二十二。
縣十四:清陽,東武城,繹幕,靈,厝,鄃,貝丘,信成,莎題,東陽,信鄉,繚,棗強,復陽。

清河郡東漢

改為清河國(建初七年封為國),治遷至甘陵縣(今山東臨清東北)。
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清河國改名甘陵國。
東漢建安十一年改甘陵國為甘陵郡。

清河郡魏時

甘陵郡和甘陵縣(今山東臨清東北)均複名清河。仍屬冀州

清河郡西晉

咸寧三年清河郡為清河國。

清河郡十六國

又置清河郡。
北齊移治至武城縣(今河北省清河縣西北部),屬司州。
開皇三年罷郡,隸冀州。

清河郡北周

初置貝州(治清河縣,今河北省清河縣謝爐附近)。

清河郡隋朝

清河郡後周置貝州。統縣十四,户三十萬千六五百四十四 [2] 

清河郡

天寶元年罷州為清河郡。至德二年複名貝州。

清河郡

仁宗慶曆八年(1048年),置永清軍節度,改貝州為恩州

清河郡

大名路,因清河連年大水,遂移恩州治於歷亭縣,自此清河僅縣存,不復為州郡。 [3] 

清河郡名門望族

清河郡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在春秋時乃齊國公卿之一,秦末一支崔氏移居清河郡東武城縣(今河北故城縣),東漢以後成為山東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門下,後多出名臣。
南北朝時講究士族門第,在北方後魏把崔氏被列為一等大姓王崔盧李鄭。至唐代開國有五姓七家之説崔氏仍立其中。 [4] 

清河郡清河張氏

明朝永樂癸未年《清河家乘》記載,戰國時期縱橫家張儀(名策魴),仕秦為相,“策魴公當時,墳塋諸處,立廟清河,遂以清河公為郡”。
清河郡是張氏祖居之地,歷來人多勢眾。從十六國北朝直至隋唐,以東武城(今河北故城縣)張氏最為顯赫。
唐代清河張氏,一門出了張文瓘等三位宰相,被列為十"國柱"之首。是當時全國最顯赫的姓族之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