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清河

(中國海河流域中部支流)

鎖定
大清河,中國海河流域支流之一,一稱上西河,因相鄰的永定河滹沱河兩河均為多沙河流,而居中的大清河,河水清澈,得名大清河。 [1] 
大清河系主要由南、北兩支組成。凡流入西澱(白洋淀)的支流為南支,洪水在西澱蓄滯後由趙王河、棗林莊新道及趙王新河入大清河;流入東澱的支流為北支,北支主要為拒馬河,在張坊又分成南、北拒馬河,北拒馬河納小清河、琉璃河(大石河)後在東茨村以下稱白溝河,南拒馬河納北易水、中易水後東流,在白溝鎮與白溝河會合後叫大清河。 [2] 
南支自源頭(唐河源頭山西省渾源縣南部的翠屏山 [3]  )至棗林莊樞紐長336公里;北支自源頭(拒馬河源頭河北省淶源縣西北淶山)至新蓋房樞紐長303公里。南支稍長,故原以南支的源頭為大清河的源頭,現代地理一般以拒馬河南支與北支白溝河匯合點為大清河干流起點,所以拒馬河源頭就作為大清河源頭。 [4] 
大清河流經東澱第六堡與子牙河匯流稱西河。少量洪水經西河通過西河閘樞紐入海河干流從海河閘樞紐入渤海,大量洪水通過進洪閘入獨流減河經工農兵閘入渤海。河源至獨流減河入海口工農兵閘(獨流減河防潮閘)長483公里,流域面積43060平方公里(《河北省志·地理志》記為32700平方公里 [4]  )。 [2] 
歷史上,大清河中下游洪澇災害頻繁,隨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多年治理及氣候變化導致的流量縮減,大清河成為保定、東澱農業區的主要灌溉水源。也是白洋淀補水的重要來源。1960年代以前,大清河是保定地區至天津的主要航道,航運價值很大。 [5] 
中文名
大清河
別    名
上西河
所屬水系
海河
地理位置
海河流域中部
流經地區
山西、河北、天津
發源地
淶源縣的淶山(拒馬河源)
主要支流
拒馬河
白溝河
唐河
瀦龍河
河    長
483 km
流域面積
43060 km²
河    口
天津市西青區辛口鎮第六埠

大清河名稱由來

大清河,因相鄰的流域北部為永定河沖積扇,南部為滹沱河沖積扇,兩河均為多沙河流,屬渾水河,而居中的大清河,河水清澈,得名大清河。 [1]  [6] 
《河北省志·地理志》載:大清河一稱上西河,究其由來,當與天津市的西河有關,因為西河為大清河、子牙河相匯後的河段,西河上段,呼“上西河”。 [4] 

大清河幹流概況

大清河河道走向

大清河的位置主要河道走向 大清河的位置主要河道走向
大清河干流河道情況 大清河干流河道情況
大清河位於永定河以南、子牙河以北,處於海河水系的中部,跨山西、河北、北京和天津4省市。 [6] 
大清河系主要由南、北兩支組成。凡流入西澱(白洋淀)的支流為南支,洪水在西澱蓄滯後由趙王河、棗林莊新道及趙王新河,於左各莊村西入東澱內大清河;流入東澱的支流為北支,北支主要為拒馬河,在張坊又分成南、北拒馬河,北拒馬河納小清河、琉璃河後在東茨村以下稱白溝河,南拒馬河納北易水、中易水後東流,在白溝鎮與白溝河會合後叫大清河。 [2]  白溝大橋以上匯流後下行到新蓋房樞紐,分別由白溝引河泄入白洋淀,由新蓋房分洪道、大清河舊道泄入東澱與南支匯合為新大清河,至天津靜海第六埠與子牙河匯流。 [7] 
南支自源頭(唐河源頭山西省渾源縣南部的翠屏山 [3]  )至棗林莊樞紐長336公里;北支自源頭(拒馬河源頭河北省淶源縣西北太行山麓)至新蓋房樞紐長303公里。南支稍長,故原以南支的源頭為大清河的源頭,即唐河源頭山西省渾源縣南部的翠屏山。再計算北支下游幹流大清河舊道至文安左各莊、南支下游趙王新河至左各莊,兩支相匯點,估算長度相當。所以現代地理一般以北支為正源,即拒馬河源頭淶源縣淶山。 [4] 
北支流域面積10151平方公里,山區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1.69億立方米。南支流域面積21054平方公里,山區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8.88億立方米。 [6] 
東澱大清河至天津市西青區辛口鎮第六埠 [8]  (也有資料稱天津市靜海區第六堡)與子牙河匯流稱西河。少量洪水經西河通過子牙河西河閘樞紐入海河干流從海河閘入渤海,大量洪水通過獨流減河進洪閘樞紐獨流減河經工農兵閘(後改稱獨流減河防潮閘)入渤海。河源(《海河志》以拒馬河為源)至獨流減河入海口工農兵閘(獨流減河防潮閘)長483公里,流域面積43060平方公里(《河北省志·地理志》記為32700平方公里 [4]  )。 [2] 
大清河干流起點白溝河、南拒馬河匯合處 大清河干流起點白溝河、南拒馬河匯合處
大清河舊道雄縣縣城一段 大清河舊道雄縣縣城一段
文安縣大清河舊道 文安縣大清河舊道
大清河文安左各莊段 大清河文安左各莊段
大清河干流與子牙河匯合處天津靜海第六埠 大清河干流與子牙河匯合處天津靜海第六埠

大清河河道特徵

京廣鐵路以西河流多為沙質河牀,縱坡較陡,屬寬淺型多沙河道,鐵路以東縱坡漸緩,兩岸築堤束水,主要行洪河道13條,全長578.4公里,主次堤防總長1179公里(包括白洋淀、東澱圍堤)。
中下游多連續性窪澱,河道在窪澱中穿行,成谷形盆地式澱河,白洋淀、白草窪、溢流窪、東澱、北大港等屬於此種窪澱。位於河道兩側封閉窪澱有蘭溝窪、文安窪、賈口窪、團泊窪等。這些窪澱在調蓄洪水,滯洪滯瀝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全水系河道設計防洪標準十年至二十年一遇,防洪標準偏低,遇超標準洪水,為保證防洪安全則採取分洪滯洪非常措施。洪水傳播時間上游每小時7~15公里,中下游每小時7~2公里。 [7] 

大清河河道變遷

大清河河道變遷 大清河河道變遷
歷代大清河受永定河侵擾變遷示意圖 歷代大清河受永定河侵擾變遷示意圖
大清河水系,有記載的資料顯示,歷史上變化不大。但據史料記載大清河受永定河和滹沱河的干擾,中上游水域有多次變遷,下游影響到東澱。原東澱範圍較大,由於永定河的干擾,東澱左岸的窪澱即被泥沙吞沒。 [9] 
商周時期,黃河流經海河平原。今海河水系中大清河水系及其以南各水都曾流入黃河,屬黃河水系;明末清初(1595~1698年),永定河在龐各莊、禮賢、舊州、舊安次縣和金門閘、楊先務、南里、蒲落垡之間來回擺動。最南曾到過南里、蒲落垡、咎崗、張崗一帶,奪今大清河河道東行(如順治十三年,1656年);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決北二工堤(堤的異體字),溜注求賢村引河,至永定河下游入海。旋即斷流,又漫南頭工堤,水由老君堂、莊馬頭入大清河,凡築南堤百餘丈”(《清史稿·河渠志》)。
道光三年(1823年),永定河由南八工堤盡處決而南,直趨汪兒澱。十一年春,河流改向東北,逕竇澱,歷六道口,注大清河,汪兒口始塞,水由範壅口新槽復歸王慶坨故道。十四年,宛平界北中、北下汛決口,水由龐各莊循舊減河至武清黃花店,仍歸正河尾閭入海。良鄉界南二工決口,水由金門閘減河入清河,經白溝河歸大清河。 [10] 
現代水利治理中,主要對大清河干流段進行改造。主要變遷情況是,開挖新蓋房分洪道及白溝引河、趙王新河等一系列分洪河道。從而形成下游多分支的水系。而大清河原主河道自雄縣境內新蓋房樞紐,止於蘇橋以下王圪墶村東的河段改為灌溉河(季節河)。入海口也由海河入海變為主要以獨流減河入海。 [11] 
大清河舊道、新蓋房分洪道自雄縣東南流,進入東澱,東澱內大清河干流,1970年以前流向是從新蓋房流經容城——雄縣——在文安縣西北角雄、文二縣結合部入文安縣,經興隆宮、史各莊、新鎮、蘇橋(在崔家坊村東有趙王新渠水匯入)、左各莊等鄉鎮地域,向東於天津市靜海區台頭出境,達天津市。為文安與雄、霸二縣界河。原為常年河,最大流量67立方米/秒,結冰期70天。1970年將該河起自雄縣境內新蓋房樞紐,止於蘇橋以下王圪墶村東的河段改為灌溉河,名舊大清河,功能以灌溉為主,在一般情況下不承擔泄洪任務,泄洪改由白溝引河和新蓋房分洪道承擔。
1970年,在文安縣境內西碼頭增挖了與趙王新渠航道下口相接,長7公里東西流向的聯接河段,在王圪墶村東與大清河銜接(王圪墶村以下至左各莊十間房的大清河道進行了開卡取直,向東經安裏屯至靜海台頭出境)此段河道名新大清河(亦稱東澱大清河),流程21公里,變為季節河。 [11] 

大清河水文特徵

大清河水系之洪水主要由汛期的暴雨造成,暴雨中心經常出現在阜平、司倉及紫荊關一帶。
由於暴雨中心位置不同,南北支洪水量各佔全水系洪水總量的比例各年變化甚大,1963年全水系30天洪水總量79.98億立方米,其中南支佔78%,北支佔22%;最大6天洪水總量64.27億立方米,南支佔80%,北支佔20%。1929年全水系30天洪水總量38.36億立方米,南支佔42%,北支佔58%,平均計算南支約佔60%,北支約佔0%,南支山區面積大於北支,遇全水系較大洪水時,南支的雨區籠罩面積較大,故一般南支洪水所佔比例大於北支,北支洪水比南支洪水早些。
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在山區約600多毫米,平原約500毫米。年際間變化很大,豐水年與枯水年的雨量常差1~2倍,最大達6.4倍(北京、保定)。
自有水文記載以來,曾發生較大洪水7次,有1917年、1924年、1929年、1939年、1954年、1956年和1963年,平均約7~8年一次,1963年8月暴雨以本水系為最大。本水系位於太行山北部、燕山西南部,地形適於形成暴雨。如1963年易縣七峪7天降雨1329毫米,大良崗1117毫米。此外,定縣、望都、唐縣、曲陽、滿城北管頭等地都超過1000毫米。1963年8月上旬太行山共降雨302億立方米,大清河水系佔63%,因此,大清河水系洪水在海河流域佔據重要位置。
1963年實測6天洪量為64.3億立方米,相當於六十年一遇。全水系流經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兩省兩市,其中山西省三個縣佔總流域面積的7.5%,河北省41個縣(市),佔77%,北京市兩個縣佔4.9%,天津市四個區縣佔10.6%。地形走向依次為山區、丘陵、平原、窪地。西部山區海拔一般在1000~1500米左右(黃海高程、下同),京廣鐵路以西丘陵區高程在100~1000米,京廣鐵路以東平原區高程在10~100米,白洋淀以下低窪地區高程在10米以下,沿海尾閭地面高程在2米左右。 [1] 

大清河主要支流

大清河水系由於地勢影響,自然分為南北兩支。各支主要支流情況是:
大清河水系及流域示意圖 大清河水系及流域示意圖

大清河北支支流

北支拒馬河,發源於淶源盆地,在張坊西南鐵鎖崖分流為南、北拒馬河。南拒馬河在北河店以上有北易水、中易水匯入。北拒馬河在東茨村以上有胡良河琉璃河小清河匯入,下稱白溝河南拒馬河白溝河在白溝大橋以上匯流後下行到新蓋房樞紐,分別由白溝引河泄入白洋淀,由新蓋房分洪道、大清河泄入東澱
白溝河末端高碑店東馬營鎮段 白溝河末端高碑店東馬營鎮段
南拒馬河定興縣北南蔡鄉段 南拒馬河定興縣北南蔡鄉段
拒馬河(含南、北兩支),流經房山區境內,為北京市五大水系之一,大清河支流。發源於河北省淶源縣西北太行山麓,在北京市房山區十渡鎮套港村入市界,流經十渡風景區張坊鎮大石窩鎮。在張坊鎮張坊村分為南北兩支。北支為北拒馬河,流經大石窩鎮,於二合莊村東出市境,至東茨村以下稱白溝河,在白溝村與南拒馬河匯合入大清河,一般作為大清河干流的起點。拒馬河干流長254公里,白溝村以上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 [12] 
大石河涿州市碼頭鎮高爾夫球場邊一段 大石河涿州市碼頭鎮高爾夫球場邊一段
大石河(琉璃河),是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北拒馬河支流。房山舊志稱“聖水”,良鄉舊志稱“琉璃河”。發源於境內西部山區霞雲嶺鄉堂上村西北。河道在山谷間曲折向東經霞雲嶺、長操、班各莊、河北等鄉,在坨里鄉辛開口村出山,進入平原。再折轉向南,經坨里鄉、城關鎮、紫草塢鄉、竇店鎮石樓鎮境內在琉璃河地區辦事處轉而向東,到祖村向南出境,入河北省涿州市碼頭鎮與北拒馬河匯合。境內河長108公里,流域面積1243.4平方公里,其中山區流域面積856.3平方公里,平原流域面積387.1平方公里。 [13] 
胡良河,北拒馬河支流。發源於房山區大石窩鎮水頭村。在該區境內稱泉水河。泉水河分南北兩支,南為主河道。兩支於北良各莊流出市境,匯合於河北省涿州市夾河村,下稱胡良河。市內河道全長15公里,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河道有高莊泉、甘池泉等泉水補給,常年流量約1.1立方米/秒。源頭水頭村有佛教聖地雲居寺 [12] 
北易水,南拒馬河支流。發源於雲蒙山南麓,自太寧寺向東南流至龍泉莊轉為向東北,至梁格莊又轉為向東南,經易縣縣城南側,於石賽出境,於定興縣匯入中易水,易縣境內河道長約39公里。長5公里以上的支流有20條,主要有五里河、安河、黃蒿河、旺隆河、五道河等7條。梁格莊以上河牀寬100~200米,為河卵石組成,縱坡1/100~1/300,以下河牀寬400~1200米,為砂夾卵石組成。流域面積約510平方公里,幹早年冬春兩季無基流。
中易水下游定興縣倉巨村一段 中易水下游定興縣倉巨村一段
中易水,南拒馬河支流。佔稱武水、易水,俗稱羅村河、白澗河。發源於易縣西部蚍蜉嶺東麓,自川角向東南流至良崗轉為向東流,橫穿中部和東部,至周任村出境入定興縣、於北河店匯入南拒馬河,易縣境內河道長約51.5公里,長5公里以上的支流有22條,上要有大蘭河、許家河、鴨子溝河等4條。安格莊以上河牀寬300米左右,為砂夾卵石組成,縱坡1/100~1/200,以下河牀寬2~3公里,為中細砂組成,縱坡1/500~1/1000,流域面積約829平方公里,旱年冬存季無基流。 [14] 

大清河南支支流

南支有瀦龍河孝義河唐河清水河漕河瀑河府河萍河等河,均分別流入白洋淀。白洋淀是大清河水系中部的滯洪滯瀝、蓄水灌溉、漁鹽生產、綜合利用的窪澱。白洋淀水經棗林莊樞紐分別泄入棗林莊行洪道和趙王河,在苟各莊北入趙王新河,到史各莊大橋以上入趙王新渠,於左各莊村西入東澱內大清河,至第六埠與子牙河匯流。
瀦龍河,又名蟾河、楊村河、布里河,是大清河南支主要河道,上游稱沙河,位於白洋淀南部,因顓頊時期“豬化龍而成河,故名豬龍河,後改豬為瀦。發源于山西省靈丘縣太白山南麓,東南流入阜平縣界納靈丘河水,至縣城東,南西莊附近又納鷂子河,至王快鎮納入胭脂河。沙河到安平縣北郭村有磁河、小唐河、小清河、孟良河匯入,北郭村以下稱瀦龍河,向東北流經安平縣博野縣蠡縣高陽縣,至安新縣高樓村北注入馬棚澱入白洋淀。入澱口在千里堤與四門堤之間。全長250公里,是大清河南支中最大的行洪河道。 [6]  [8]  [15] 
府河,《水經注》稱瀋水,又名清苑河,明代1368年保定路改名保定府後稱府河,位於白洋淀西部。府河上游有一畝泉河、候河、白草溝等支流。一畝泉河為主流,與眾多支流匯合後稱府河。府河在靈雨寺東分出一支護城河。主流向東有黃花溝金線河匯入。與唐河匯合後入藻雜澱,全長62公里。府河碼頭曾是保定城水路交通的樞紐。流經地區歷史文化豐富。
唐河西勝口段 唐河西勝口段
唐河,是大清河南支的一條主要幹流,因流經唐縣而得名唐河,位於白洋淀西部。發源于山西省渾源縣南翠屏山,戰國時期,在肅寧西入黃河,東漢至唐流經靈丘、淶源、唐縣、定縣、博野、蠡縣、高陽入安新境內,流經安新鎮南,東入雄縣、霸縣達天津入海。後又分別在1330年、1472年、1517年、1801年幾次改道入澱,1966年又闢新道(唐河新道)由建昌改韓村入澱。全長273公里,流域面積4990平方公里。1966年將清水河併入唐河,新唐河按10年一遇設計流量2300立方米/秒進行了治理。1975年在唐河兩側開挖了深水河槽,並在河灘築了新堤,建成南北兩個蓄污水庫,北庫工程建成後即已運用,常年存蓄保定市排放的工業污水,南庫尚未啓用。 [16] 
孝義河,又名大西章河、段家莊乾河,位於白洋淀西南。為唐河口之間平原排瀝河道,源於安國黃台村,經安國、定州大辛莊、入蠡縣潘家營村匯月明河、萬安村匯温仁分幹河,再經高陽、安新同口村東流入馬棚澱,全長90公里。
漕河,古稱徐水,位於白洋淀西部,源於易縣五回嶺。漕河源於徐水縣釜山曹河澤,清末,有古徐水和漕河匯流,經漕河鋪而得名。漕河經管頭村、再匯甘河淨之水,經龍門峽谷、龍潭匯水峪溝、馬連川河、白堡河、楊莊河、泥溝河入徐水到達安新縣東馬村南入藻雜澱,全長110公里。
瀑河,位於白洋淀西部,分南瀑河、北瀑河。又稱為雹河、鮑河。北瀑河流經容城縣河北莊村入萍河,到安新縣三台入藻雜澱,後因於堵而廢棄。南瀑河為泄水支流,由徐水大因東經安新縣寨裏村南入藻雜澱,全長73公里。
萍河,位於白洋淀西部,古稱平水、萍泉河。源於定興南幸村,流經徐水縣田村鋪匯十五級溝,經下河西匯雞爪河,到容城縣河北莊匯入北瀑河,至黑龍口萍河橋入安新縣三台南藻雜澱,全長30公里。 [4]  [15] 

大清河澱區支流

小白河,原是一條古河道,清乾隆以前為白龍河,經河間、高陽入白洋淀。因年久失修,淤積嚴重,河牀變小,改稱小白河。1951年利用天然溝河開挖而成。上游流經蠡縣、肅寧、高陽,至任丘沿白洋淀東側北流轉入文安窪。幹流段全長71公里。
古洋河河間段 古洋河河間段
古洋河,是一條古河道,本作“羊河”。原為子牙河系下游河道,經過治理,成為大清河南地區的一條主要排水河道。上游分東西兩支,東支上起獻縣西高坦閘下,西上支上起獻縣宋家房子西,東西支在河間城南八里鋪匯流,以上河道長23.94公里,以下河道自任丘金橋至蘇莊北小白河,長19.2公里。金橋至東莊店瀝水經任文乾渠入文安窪;以北瀝水匯入小白河下段,流入文安窪。當小白河排水不暢時,經小白河中段入苟各莊排水站引渠,排入趙王河。 [17] 

大清河分洪河道

唐河新道,位於河北省保定以南、孝義河以北清苑區和安新縣境內,起自清苑東石橋村,止於安新縣韓村北入白洋淀口,長24公里,於1966年5月建成。
新蓋房分洪道,位於大清河以北雄縣境內,起自新蓋房村東北,基本平行大清河東行,經高莊,穿盧僧河,經孤莊頭,過封鎖溝至洪城村東北,再經溢流窪入東澱,長25公里。 [8] 
獨流減河上段天津靜海區段 獨流減河上段天津靜海區段
獨流減河,因靠近獨流鎮而得名,以泄大清河系入東澱之水。始於第六埠,與海河平行走向,而後轉向東北,於鹹水沽南與海河匯流入海。減河全長43.3公里,設計流量1020立方米/秒。 [9] 
白溝引河白溝河為拒馬河之下段,位於白洋淀東北部,古白溝河曾因流經白溝鎮而得名。先由容城縣至雄縣西入黃灣河,又經安新縣進澱入四角河,後因改道由雄縣故賢村決河南逆流經安新縣大陽村入燒車澱。白溝引河為人工河,在1970年開挖,溝通了白洋淀與大清河北支。位於容城縣東部,起自新蓋房村西北,南行經復興莊、趙村和小先王之間,於昝村轉向西南,經平王、三小王之間,至留通村東入白洋淀。河長11.9公里,設計流量500立方米/秒。運用原則為,將大清河北支中小洪水引入白洋淀,並根據各河洪水情況控制南支和北支洪水錯峯,減輕洪水災害。 [8] 
趙王河,《畿輔通志》記載,趙王河是同治十二年河道葉伯英所開。為使西澱(白洋淀)泄水暢通,自燒車澱(白洋淀北部)起,穿過十二連橋,至大港澱東南,順千里堤至苟各莊,人工開挖的新河,稱趙王河,後併入老趙王河。直到新中國成立,趙王河都是白洋淀唯一的泄水河道。1960年代又開闢趙王新河、棗林莊分洪道,分趙王河為上、中、下三段。 [4]  [15] 
趙王新渠,開挖於1956年,原為趙王河百草窪分流泄洪工程。該渠西起文安縣韓各莊村西北,東行經二合莊村北,穿東羊疃、西羊疃之間,過王莊村南,畢家坊村北,至崔家坊東南入大清河,全長22.54公里。渠上首建有王村泄洪閘。1969年~1970年趙王新渠上首北移至史各莊公路橋以上750米處承接趙王新河,改道後的趙王新渠,東北流向,在西碼頭入大清河。從承接趙王新河處,至西碼頭蓄水閘共長22公里,主要於汛期引蓄農田灌溉用水,十年一遇設計流量2700立方米/秒。
趙王新河文安縣段 趙王新河文安縣段
趙王新河,始建於1960年,東西流向,西起文安縣李場道口,東至興隆宮,時稱百草窪新河。1962年進行了浚深和延伸,上接趙北口的老灘,下至王村閘前,稱趙王新河。1969~1970年春,擴建,上承任丘縣棗林莊新道下口和苟各莊以上趙王河,下口改至史各莊公路橋以上750米處,與趙王新渠上口相接,全長11公里,十年一遇設計流量2700立方米/秒。 [11] 

大清河治理開發

大清河河道治理

1950年代
大清河流域處河流域心腹地帶,中下游是京、津、保三角地區,歷來洪澇災害嚴重。
大清河分南北兩支,北支為白溝河系,南支為趙王河系。白溝以上控制面積10000平方公里,而下游河道狹窄,雄縣南關的泄洪能力僅400立方米/秒,常造成氾濫。為解決北支上大下小,不相適應的矛盾,於1951年在白溝河下口新蓋房村建起了新蓋房分洪道,由新蓋房至劉家鋪,全長24公里,劉家鋪以下匯入溢流窪,溢流窪沿大清河北岸東行至台山附近入東澱。分洪道設計流量2000立方米/秒,其作用是將北支洪水繞過雄縣卡口導入東澱。
最初建的分洪道口門寬400米,鉛絲籠護底,高程11.4米(黃海)。1956年,拒馬河紫荊關發生暴雨,大清河北支汛情嚴重,新蓋房分洪道曾分洪3000立方米/秒。
大清河治理的另一項工程是開挖獨流減河。大清河與子牙河在第六埠會合後,均經西河由海河干流入海,因海河泄量有限,常使東澱水位居高不下,影響脱地及周邊瀝水排入。日寇侵華時,曾在現獨流減河以南預留二十五橋,以備緊急情況下使洪水東泄,以保障津浦鐵路和天津市的安全,但亦未修泄水河道和控制工程。
為擴大東澱以下的泄洪能力,1952~1953年在良王莊開挖了獨流減河。減河從第六埠經管鋪頭到萬家碼頭匯入北大港,全長43.5公里,設計流量1020立方米/秒。兩堤堤距從第六埠至管鋪頭為400米,管鋪頭到萬家碼頭為1020米。減河除上段稍加挖深外,其餘均為平地起堤,河底隨地面起伏,以減少工程量。進洪閘位於第六埠村南,共8孔,每孔淨跨13.6米,閘底高程2.26米。北大港是獨流減河的入海通道,1953~1956年築成了大港圍堤,此後成為蓄水之處。
1954年減河最大泄量為1390立方米/秒,1956年最大泄量為1190立方米/秒,均超過了設計標準。
南支各支流均入白洋淀,洪水經白洋淀調蓄後,由十方院經趙王河下泄,南、北二支在舍興合流。由於新鎮附近河槽窄小,嚴重卡水,常使北支洪水由趙王河倒漾,影響南支洪水下泄。因而,1956年興建趙王新渠,新渠由王村至崔家房,全長23公里。新渠兩堤堤距約630米,一般為平地起堤,大部分無深水河槽,新渠設計流量1200立方米/秒。上口於王村建泄洪閘一座,共10孔,每孔淨寬12米,閘底高程4.6米,設計流量1350立方米/秒。新渠的建成,對保證白洋淀水位不超過10.5米,並溝通東西二澱,使其洪水順利經獨流減河宣泄入海,起到了顯著的作用。
大清河三項工程的完成,雖然相對於後來的擴建來看,標準還是很低的,但在當時來説,上游尚未修建水庫,利用窪澱調蓄和減河泄洪,已具備瞭解除普通洪水災害的能力,併為以後的河系統一規劃打下了基礎。 [18] 
1960年代
大清河北支洪水含沙量較大,據白溝站統計,多年平均懸移質輸沙量約450萬立方米。新蓋房分洪道經1951~1965年15年的運用,分洪口門以下30公里範圍內,估計淤積量達3260萬立方米,一般已淤高1~2米,降低了過流能力。因此,1969~1970年,新蓋房分洪道進行擴建,分洪道設計流量擴大至5000立方米/秒。同時,將白溝河的行洪標準提高到3000立方米/秒,還興修了白溝引河,可引流量500立方米/秒入白洋淀。
白洋淀原僅有十方院一處泄水出路,1956年雖然在百草窪下口開闢了趙王新渠,但泄水不暢的問題仍未解決。根據白洋淀存在的問題,1964年底開始進行白洋淀開卡規劃。1965年第一期工程,包括從棗林莊村南破千里堤另開新河,兩岸築堤,在苟各莊村北復破千里堤入百草窪,全長8.2公里,新道上口建4孔泄洪閘。新道設計泄洪能力2000立方米/秒,泄洪閘設計泄量460立方米/秒,河與閘泄量不相適應。為此,1968年冬至1970年春,棗林莊新道工程進行擴建,疏浚了河槽,在主槽左側挖了寬15米的航道槽,在原4孔閘以南又修建25孔新閘,全河泄量由2000立方米/秒,提高到2300立方米/秒。同時,於1968~1970年修建了十方院溢流堰,設計過堰流量400立方米/秒。這樣,當澱水位9.1米時,分洪能力2700立方米/秒。遇超標準洪水,當澱水位9.95米時,棗林莊分洪道可過流4260立方米/秒,可由王村閘分洪1350立方米/秒至文安窪。
1967年,在白洋淀分洪道擴建的同時,對趙王新渠進行了規劃。在1969年將趙王新渠的設計流量擴大為2700立方米/秒,與上游的棗林莊分洪道相匹配。原王村閘改為向文安窪分洪的控制工程。進入趙王新渠的流量,則由上游的棗林莊閘控制。
1967年子牙新河建成後,子牙河洪水不再經獨流減河或海河干流入海。1968年按50年一遇標準擴建獨流減河,將原進洪閘設計流量由1020立方米/秒核減為840立方米/秒,在原閘南側新建25孔進洪閘一座,設計流量2360立方米/秒。另於獨流減河下口建成防潮閘一座,設計流量3200立方米/秒。整個工程於1969年6月完成。
經對大清河系中游的窪澱和河道進行了整修,下游擴建了入海尾閭之後,形成了較完整的防洪體系,大大提高了抗災能力。南支各河匯入白洋淀,經調蓄後由棗林莊經王村至東澱,全線設計泄量均已達到2700立方米/秒;北支白溝河由東茨村至白溝鎮,設計流量為3000立方米/秒,白溝引河設計流量500立方米/秒,可調北支洪水入白洋淀。新蓋房分洪道由新蓋房經溢流窪至東澱,全線設計流量為5000立方米/秒。南、北支洪水經東澱調蓄後,由獨流減河泄3200立方米/秒入海。設計標準達到10~20年一遇,南支的校核標準達到50年一遇。 [19] 

大清河蓄滯洪區

白洋淀安新縣水域 白洋淀安新縣水域
白洋淀,是新生代以來,由於差異性斷陷下沉所形成的冀中坳陷中的天然窪澱。到西漢時期才大致形成了現代地理白洋淀的輪廓。《宋史》稱為“白羊澱”,到清康熙年間改稱“白洋淀”。在歷史上,每到汛期,大清河南支諸路洪水傾注白洋淀,而白洋淀出口窄小淺澀,從而屢屢決溢成災。為了防禦洪水,宋朝唐介主持修築“唐堤”,始築千里堤。明、清也搞了些治理,但成效甚微。相反,由於明末清初大規模築堤、隔澱圍墾,使澱泊面積縮小。僅清順治元年(1644年)~光緒七年(1881年)的237年間,白洋淀的水面積縮小了9/10。
建國後,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非常關心、重視白洋淀的治理。加固千里堤,開闢棗林莊新道,開挖趙王新渠,趙王新河,興建棗林莊樞紐等工程,使白洋淀的出口泄洪能力由50年代初的130立方米/秒,提高到2700立方米/秒。不僅有效地控制了洪澇災害的發生,而且也為綜合利用白洋淀的水土資源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白洋淀四周堤防環繞,東有千里堤,北有新安北堤,西有障水埝、馬村小埝和四門堤,南有澱南新堤和龍化小埝,總長230公里,澱內總面積366平方公里,地跨安新、高陽、任丘、雄縣、容城5縣。它承納瀦龍河、孝義河、唐河、府河、漕河、瀑河、萍河及白溝引河的洪瀝水,設計入澱總流量6595立方米/秒。經澱調蓄後,由棗林莊下泄,經棗林莊新道、趙王新河、趙王新渠入東澱。澱底高程一般在4.1~5.1米,設計滯洪水位9.1米時,滯洪量10.38億立方米。1963年8月4日最高滯洪水位10.18米,相應滯洪量為41.73億立方米。 [20] 
東澱,古稱雍媽藪,清代稱三角澱,地跨河北省霸縣、文安縣和天津市西郊區,設計滯洪水位6.56米(第六堡),相應滯洪量9.52億立方米,淹沒面積345平方公里。澱底高程一般在3.1~3.6米,東部最低2.2米。東有子牙河右堤,南有千里堤(亦稱隔澱堤),西以溢流窪與新蓋房分洪道相接,北有中亭堤,周邊堤防總長129公里。澱內南有大清河,行洪流量600~800立方米/秒;北有中亭河,以排瀝為主,泄水能力約200立方米/秒。1963年8月31日最高滯洪水位7.06米,相應滯洪量為11.50億立方米。 [21] 
文安窪,位於白洋淀以東,大清河、東澱以南,子牙河以西,文安和大城縣境內,有村莊98座、人口7.11萬人、耕地24萬畝。低窪面積230平方公里,高程大部為2.3~2.6米,地勢呈碟形,1949年前無泄水出路,積水靠自然消耗,常年積水。當地羣眾流傳着“淹了文安窪,十年不回家”的諺語。歷史上承納清南地區5200平方公里的瀝水及大清、子牙兩河決口的洪水。20世紀以來的60多年中,大清、子牙兩河決口15次,文安窪積水37年之久。1954年、1956年和1963年3次向文安窪分洪。其中1963年8月31日最高滯洪水位7.19米,相應滯洪量為45.57億立方米。 [22] 
蘭溝窪,位於白溝河以西,北拒馬河以南,南拒馬河以北,京廣鐵路以東的封閉區,面積840平方公里,耕地95萬畝。地形西北高東南低,上游地面高程30~34米,下游地面高程13米。窪內除承納本區瀝水外,還須承納白溝河及南拒馬河的分洪水量。設計蓄洪水位17.0米時,相應蓄水量2.2億立方米,淹沒面積110平方公里,村莊131個,人口8.4萬人,耕地14.1萬畝。 [23] 
賈口窪,是千金泊、秀才泊、老尼泊的統稱,位於子牙河下游以東,南運河下游以西,東澱東南靜海縣境內。地勢低窪,小水時分成三泊,大水時連成一泊,歷史上黑龍港地區瀝水彙集於此,常年滯瀝。1954年在規劃治理黑龍港時,劃定靜(靜海)、瓦(瓦子頭)路以北為滯瀝區,定名為“賈口窪”。賈口窪只在特殊情況下為確保子牙新河北堤的安全才做為臨時滯洪區。其設計蓄洪水位為8.0米時,相應的滯蓄洪量為3.73億立方米,淹沒面積110.3平方公里,村莊111個,人口13.98萬人,耕地16.55萬畝。
團泊窪,地處天津市靜海縣和大港區境內,位於南運河、馬廠減河和獨流減河三河道圍成的封閉區內,歷史上是常年積水的低窪鹽鹼地,也是海河南系和西部特大洪水入海的必經之路。團泊窪的運用原則是:當大清河發生特大洪水在海河干流和獨流減河充分泄洪及東澱、文安窪和賈口窪相繼運用後,三窪水位均達到8.0米且第六堡水位繼續上漲時,破南運河兩堤,利用津浦鐵路25孔橋分洪入團泊窪。分洪後,破馬廠減河兩堤下泄,最後經北大港南側、子牙新河北側夾道入海。 [24] 

大清河攔蓄工程

大清河河系,建有橫山嶺、口頭、王快、西大洋、龍門、安各莊6座大型水庫(總庫容32.35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9718.5平方公里,佔山區面積的52.1%。
西大洋水庫 西大洋水庫
西大洋水庫,位於河北省保定地區唐縣西包水村北1公里的唐河出山口處,是大清河南支唐河中游的一座大型水庫。控制流域面積4420平方公里(全部山區),佔唐河山區流域面積的88.5%。1958年興建,1970年續建。主要建築物包括主副壩、輸水道、正常溢洪道和泄洪洞。總庫容10.7億立方米,最大壩高54米,是一座以防洪為主,灌溉、發電並重的綜合利用的水利樞紐工程。 [25] 
王快水庫 王快水庫
王快水庫,是大清河南支沙河上游的一座大型水利樞紐,位於河北省保定地區曲陽縣鄭家村西1公里,距曲陽縣城23.6公里。原稱鄭家莊水庫,於1958年10月20日正式命名為王快水庫。控制流域面積3770平方公里,佔沙河流域面積的59%。主要建築物包括主壩、溢洪道、泄洪洞和發電站。總庫容13.89億立方米,最大壩高62米,是一座以防洪為主結合灌溉、發電的大型水庫。 [26] 
橫山嶺水庫,位於大清河系磁河上游河北省靈壽縣岔頭鄉馮溝村附近,控制流域面積440平方公里。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結合發電、養魚等綜合利用的大(Ⅱ)型水利樞紐工程,工程等級為II級。1958年6月開始動工興建,1960年6月除電站外主體工程全部完工,1970年3月至1972年10月水庫進行了擴建,1980年至1984年續建渠首電站。1991至1992年水庫又實施了加固工程。水庫經過多年的運用,在防洪、灌溉、發電方面均發揮了較大作用。攔蓄了1963年、1967年、1968年、1975年、1996年大洪水,起到了削減洪峯流量的作用。橫山嶺水庫設計灌溉面積36萬畝,有效灌溉面積36萬畝,年灌溉供水量7448萬立方米。年發電量166萬度。 [27] 
口頭水庫,位於大清河南支沙河支流郜河上, 控制流域面積142.5平方公里, 是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發電、養殖等綜合利用的水庫。水庫樞紐工程由攔河大壩、泄水洞、岸邊式正常和非常溢洪道及發電站等建築物組成。水庫設計洪水按百年一遇設計,千年一遇校核。樞紐工程始建於1958年5月,1964年10月主體工程竣工。1970年~1973年進行了擴建,修建了發電站和正常溢洪道。總庫容1.056億立方米,調洪庫容0.608億立方米,興利庫容0.161億立方米,死庫容0.1599億立方米。 [28] 
龍門水庫,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滿城縣境內的漕河干流上,漕河屬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是一座以防洪為主結合灌溉等綜合利用的大(Ⅱ)水利樞紐工程,工程等級為II級。始建於1958年2月,1959年11月至1960年6月中型水庫的基礎上擴建為大型水庫,總庫容1.18億立方米,為百年設計,千年校核。1974年11月至1977年6月進行水庫加固擴建工程,2002年實施水庫除險加固工程。 [29] 
安格莊水庫 安格莊水庫
安格莊水庫,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境內的安格莊村西,位於中易水中上游,控制流域面積476平方公里,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的等綜合利用的大(II)型水利樞紐工程,工程等級為II級。始建於1958年6月,安格莊水庫1958年6月開始動工興建,1960年6月主體工程完工,未經驗收即投入了運用。樞紐並不完善和配套,一些工程項目遺留相當大的尾工,因此從1960年以後,水庫長期處於邊運用邊施工中。2001年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工程。除險加固後,總庫容3.0339億立方米,調洪庫容2.0135億立方米,興利庫容1.45532億立方米,死庫容億0.386立方米。 [30] 

大清河防洪工程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築起永定河左右大堤,將永定河水引入三角澱後,並修築南堤,使大清河與永定河隔離。乾隆十年(1745)加築千里堤,外築隔澱堤,將千里堤延長到富官營,並另築新堤由富官營到壩台將文安窪與澱河徹底隔開,成為獨立窪澱。因此,大清河有南堤而無北堤,中亭河有北堤,而無南堤,永定河下游南堤為西河左堤。東澱左岸和三角澱為永定河侵吞,故東澱面積縮減為345平方公里。
滹沱河對大清河干擾也很嚴重,古代遷徙不一,秦漢時期,為阻擋南水北侵始修千里堤,宋、明朝以後,不斷重修,到清代初期已連接成型。據《直隸河渠志》記載“千里長堤,迄獻縣之臧家橋,圍四順天、保定、河間三府、長千里有餘,沿河繞澱,為數十州縣民生之保障”,對西澱和東澱洪澇災害相對減輕,光緒七年(1881)間挖朱家口引河後,始由臧家橋入子牙河,光緒二十年(1894)興築滹沱河北大堤方減少對大清河的干擾。
為了配合獨流減河工程治理防止堤埝決口,1953年4月至6月由原大清河河務局組織施工,對大清河兩堤進行擇險培修。
1954年、1956年洪水,大清河右堤禿尾巴堤段被水毀,後經兩次復修。1954年復修堤總長7.95公里,合計土方41941立方米。1956年自任丘、雄縣界至匯流點長18.37公里進行修復,頂寬5米,內坡比1∶2,外坡1∶3,完成土方70492立方米。
為降低白洋淀水位,減輕中下游水患,解除洪水對千里堤威脅,保證天津市及津浦鐵路的安全。1955年2月河北省水利廳提出《大清河中游整理趙王新渠工程初步設計書》,1956年2月又提出《大清河中游整理趙王新渠渠道工程技術設計(包括白草窪泄洪道)》,同年在王村以東開闢趙王新渠。該工程在天津專區水工委員會領導下,由津、保兩個專區組織施工,參加施工的24個縣,6.15萬人,4月2日開工,7月24日竣工。新渠左堤長21.42公里,右堤長23.21公里,自閘底板中心以下1.1公里起兩堤內肩距620米,新渠長22.54公里,完成土方772.4萬立方米,石方3138立方米,用工540.1萬工日。
1963年至1964年堤防恢復工程,自肖神廟至壩台長35.09公里,由於1963年洪水有的堤段被沖刷只剩1米多高,必需修復,由保定、天津兩個地區編制工程恢復計劃,由河北省水利廳審批,1963年秋至1964年6月由保定地區雄縣、天津地區文安兩縣施工共完成土方809832立方米,頂寬7米,內坡1∶2,外坡1∶3。
1968年由邯鄲、邢台兩地區組織施工完成:1.大清河疏浚和改道工程:自崔家房以東2.5公里處始,止於與子牙河匯流口,全長34.6公里。起點高程—0.18米,縱坡1/20000,河底寬20~38米,邊坡1∶4。其中十間房以上3.41公里為原大清河疏浚;安裏屯至台頭村以東長12.1公里是改道工程;台頭村以東至老龍灣以西長4.6公里為河道疏浚;老龍灣西至子牙河口長3.7公里為改道工程。河槽距左護麥埝90米。
2.河槽左護麥埝:自崔家房村以東至台頭村以東長28.2公里。頂寬4米,邊坡1∶4,背河坡1∶3。堤距120米。
1974年東澱大清河治理工程:本工程為解決東澱大清河深水河槽過量小,中亭河泄水能力不足,小水東澱淹地的問題。中亭河開挖計劃72公里,其中小廟至楊芬港6公里河底寬20米,上口寬120米。中亭河南面填築小埝,設計流量270米3/秒;大清河計劃開挖長33公里,由王疙瘩至進洪閘堤埝距220~400米,底寬90~75米,設計流量650~850米3/秒;當年10月25日由廊坊地區(原天津地區)文安、霸縣、固安、永清四個縣動員3萬餘名民工進行施工。由於行政區劃變革靜海縣歸屬天津市,因此,東澱大清河治理工程止於省市交界處台頭村西耳濠溝,形成上大下小卡水的局面。
1976年,因耳濠溝以上已治理,以下段沒治理,汛期雖經靜海縣搶險隊搶護,但台頭西耳濠溝仍決口。1979年又決,台頭東河道上大下小,人界水流急湍造成堤埝決口,而且沖毀台頭橋。
1980年,天津市投資200萬元,由靜海縣依鄰縣治理標準提出設計,經協商由霸縣根治海河指揮部負責施工,進行大清河左岸展堤度汛工程。全段長15.83公里,完成土方116.62萬立方米,純土標工65.23萬工日,從3月23日進場,5月10日竣工,編排19個連隊3800人,40台拖拉機,實完成段長12.7公里(餘下部分進入原西郊界後由西郊區水利局完成)。該河加筑北堤,以肖家堡小河為界,以西,堤頂寬8米,以東,堤頂寬6米,邊坡均為1∶3;文安、靜海交界處頂高7.06米,終點進洪閘,頂高5.56米。並由靜海縣重建台頭橋,加固右堤穿堤建築物。
1985年5月29日至6月15日基本完成台頭圍村埝,埝長2659米,埝頂高7.56米,土方16.8萬立方米,汛後進行掃尾工程共用資金23.37萬元。 [9] 

大清河樞紐工程

棗林莊樞紐25孔閘 棗林莊樞紐25孔閘
棗林莊樞紐,位於河北省任丘市棗林莊村南、棗莊分洪道進口,是白洋淀泄洪的控制工程,由4孔閘、船閘、25孔閘和趙北口溢流堰(位於趙王河古十二連橋舊址)組成。1965年、1970年建成。運用原則是:汛期,當白洋淀十方院水位6.6米時,視情況提閘泄洪;當水位超過7.6米時,溢流堰溢洪;當達到防洪保證水位9.1米(10年一遇)時,樞紐工程設計總泄量2700立方米/秒,校核水位9.95米(50年一遇)時,總泄量4140立方米/秒。當北支遇超標準洪水,東澱第六堡水位6.56米,棗林莊閘上水位在9.1米以下,閘下水位在7.1米以上,預報白洋淀上游無洪水時,棗林莊閘控制泄量與北支錯峯。汛後控制澱內最高蓄水位為7.4米。
新蓋房樞紐七孔分洪閘 新蓋房樞紐七孔分洪閘
新蓋房樞紐白溝引河進水閘 新蓋房樞紐白溝引河進水閘
新蓋房樞紐,位於南拒馬河與白溝河匯流點以下2公里,雄縣新蓋房村東北,由分洪閘堰結合建築物、白溝引河進水閘與大清河原河道灌溉引水閘組成。白溝引河閘分泄洪水入白洋淀,分洪閘堰分泄洪水入東澱,灌溉閘根據大清河下游灌溉用水要求引水。建於1970年6月。運用原則是:當新蓋房閘上水位超過12.5米時,啓閘通過新蓋房分洪道和溢流堰泄洪,保證流量為5000立方米/秒;當新蓋房閘上水位降至12.5米以下時,關閉新蓋房分洪閘,洪水經白溝引河下泄。當十方院水位超過9.1米時,關閉白溝引河閘,全部洪水由新蓋房分洪道下泄,“穿拒”停止向白溝引河排瀝。大清河灌溉閘根據下游用水要求放水,一般不用於泄洪。
王村閘,座落在河北省文安縣韓各莊村北。初建時目的是控制白洋淀泄水量,減輕大清河中下游水患,維持白洋淀一定水深,以便發展漁葦生產。自1955年建成到1970年稱“趙王新渠泄洪閘”。1955年6月3日開工,年底竣工。運用原則是:自建成至1970年,汛期一般不加控制,充分泄洪;當東澱第六堡水位達到6.56米時適當控制泄量。1971年以後,閘門一般關閉。當東澱第六堡水位達到6.56米,白洋淀十方院水位達到9.1米,水勢繼續上漲時,由河北省防汛指揮部決定,提開王村閘向文安窪分洪。當白洋淀十方院水位降到9.1米以下,南支、北支入東澱總量小於東澱泄量時,關閉王村分洪閘。
獨流減河進洪閘樞紐擴建後的北閘 獨流減河進洪閘樞紐擴建後的北閘
獨流減河進洪閘樞紐,位於天津市西青區第六堡村南,大清河與子牙河交匯處。主體工程包括舊閘、新閘和公路橋,其主要功能是汛期宣泄洪水入海。舊閘設計閘上水位6.56米,閘下水位6.25米,過閘流量1020立方米/秒,1968年建新閘時核減為840立方米/秒。新閘設計閘上水位6.56米,閘下水位6.36米,過閘流量2360立方米/秒。新閘位於舊閘右側,兩閘中心線相距450米,聯合運用。1952年10月開工,1953年7月竣工。運用原則是第六堡水位在3.5~4.0米以上時充分發揮其泄洪排瀝的最大能力,保證東澱實行一水一麥,汛後利用獨流減河河槽蓄水。舊閘自建成到1985年,曾3次超設計洪水標準運用。
西河節制閘 西河節制閘
西河閘樞紐子牙河西河閘樞紐),位於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西北,大清河與子牙河匯流處以下15公里東澱下口西河上。由攔河堵壩、節制閘和船閘組成,工程任務是:攔蓄大清、子牙、南運河洪水,運用東澱調節,在“三河”洪水與永定河洪水遭遇時,控制泄量,適時錯峯,保證海河干流洪水不超過安全泄量;還可利用東澱、文安窪、賈口窪及獨流減河河槽蓄水,發展灌溉、航運和供天津市用水。
工農兵擋潮閘獨流減河防潮閘),位於天津市大港區塘家河獨流減河入海口處。工程任務以排洪、蓄水為主,並具有綜合效益。在防洪排澇方面,近期保護大港油田及塘沽鹽場,減少大清河洪水對天津市及津浦鐵路的威脅;在上游河道配套工程全部完成後,可使大清河系白溝河及十方院以下遇20年一遇洪水不向文安窪分洪,遇50年一遇洪水只淹沒文安窪土地90萬畝,使天津市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在蓄水灌溉方面,可攔截大清河、南運河水入北大港水庫;同時拒鹹水倒灌,改良土壤,發展水稻,養魚植葦。1967年11月竣工。 [31] 
獨流減河進洪閘擴建後的北閘 獨流減河進洪閘擴建後的北閘
獨流減河進洪閘樞紐。位於天津市西郊區第六埠村南,大清河與子牙河匯流處獨流減河上口。包括進洪舊閘、進洪新閘、低水閘、揚水站、低水渠、公路橋的渠首引水樞紐等。分別於1952年10月開工,1953年7月竣工;1968年11月開工,1969年6月竣工。主要目的是控制大清河洪水出路,兼顧灌溉。 [32] 

大清河灌溉工程

大清河除雄縣、文安、霸州、靜海等引用大清河舊道灌溉外,上游的主要灌區有:
沙河灌區。的前身是在抗日戰爭期間,由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修建的,1941年於沙河左岸塔山山麓釣魚台,環繞山坡蜿蜒下行,尾水退入孟良河。當時取名“榮臻渠”,計劃灌溉面積7萬畝。到1949年,澆地面積達到2.4萬畝。建國後,國家投資對渠道進行了整修、擴建,延長了支渠,修建了閘、涵等建築物,完善了灌溉條件,並加強了管理工作的領導,到1955年,灌溉面積發展到近5萬畝,較建國前翻了一番,到1957年灌溉面積擴大到8.5萬畝。1957年夏,中共曲陽縣委書記楊志敏進京向聶榮臻元帥彙報曲陽縣的水利建設情況,按照聶帥的指示,改“榮臻渠”為“抗戰渠”。1959年隨着王快水庫的修建,取名為“沙河灌區”,抗戰渠的控制面積包括在沙河灌區的範圍之內,納入了沙河灌區灌溉系統。
唐河灌區。的前身是廣利渠,據唐縣縣誌記載,廣利渠始建於金泰和六年(1206年),初期受益面積僅1000多畝。灌區由鳳山腳下引水,到1945年引水流量10立方米/秒,1946~1947年改建了渠口。到建國前夕,澆地面積發展到5.5萬畝。1954年,灌溉面積擴大到9.02萬畝,隨着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發展,1957年灌溉面積達到14萬畝,1958年受益範圍擴大到望都、定縣、唐縣三縣,灌溉面積達到了20.7萬畝。隨着西大洋水庫的興建,灌區改為由水庫引水,改名為唐河灌區。
沙河灌區於1959年興建,1961年發揮效益,設計灌溉面積150萬畝。包括了原來的三處中型灌區,即抗戰渠、躍進渠和羣眾渠。於1959~1960年間建成。
唐河灌區由1959年開始從西大洋水庫發電後引水,1962年生效,1963年廣利渠併入唐河灌區。設計最大引水流量68立方米/秒,設計灌溉面積7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42.5萬畝。
易水灌渠由安格莊水庫引水。安格莊水庫是按拒馬河紫荊關水電站的反調節水庫設計的,在電站未建前,通過五一渠引拒馬河水入安格莊水庫調節,發揮灌溉效益。設計灌溉面積39萬畝,有效灌溉面積28萬畝。 [33] 

大清河航道航運

河北省內河航局客運航線示意圖(1937年6月) 河北省內河航局客運航線示意圖(1937年6月)
歷史上,保定經白洋淀到天津是有水路聯通的。保定至天津的內河航運始於明清時期,從保定經府河至史稱“九河入澱”的白洋淀,再向東經大清河匯入天津海河。《河北省航運史》中明確提到“大清河航程200公里”,《河北省志·交通志》也提到大清河航線天津至保定為200公里。
自明清至1960年代,府河、白洋淀、大清河構築起津保之間重要的內河航運通道。據統計,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進出天津的民船59604只,來自大清河的船隻有21236只,佔總量的35.6%。1860年《北京條約》簽署後,天津被闢為通商口岸,津保之間航運貿易量與日俱增。直到20世紀60年代,津保之間的內河航運才因乾旱、上游修建水庫等原因逐漸乾涸荒廢。 [5] 

大清河流域概況

大清河水系位於海河流域中部,西起太行山,東臨渤海灣,北界永定河,南至滹沱河、子牙新河,東西長約275公里,南北寬約200公里,流域面積43060平方公里。其中山區、丘陵18659平方公里,山區、丘陵佔流域面積的43.3%。平原、窪地24401平方公里,佔流域面積的56.7%;地理構造概況為北是永定河沖積扇,南是滹沱河沖積扇。全流域耕地面積約2300萬畝,人口約1300餘萬人。 [1] 

大清河蓄滯洪區啓用

2023年8月1日,根據洪水預報,海河流域大清河上游新蓋房樞紐流量加大,大清河水位持續上漲,大清河東澱蓄滯洪區達到啓用條件,東澱蓄滯洪區啓用。 [34] 
2023年8月6日17時,獨流減河進洪閘下泄流量582立方米/秒,大清河第六堡水位4.46米,東澱蓄滯洪區已經啓用,大清河河道將超過保證水位,依據《天津市洪水預警發佈管理辦法》(津水綜[2022]19號),天津市水文水資源管理中心2023年8月6日17時發佈大清河洪水紅色預警,請市民遠離大清河河道、東澱蓄滯洪區,確保自身安全,注意防範,遠離上述地區。 [35]  截至8月13日16時,大清河台頭段水位5.72米,大清河繼續保持高水位運行,行洪總體安全可控。截至8月13日16時,大清河已累計向獨流減河行洪8.81億立方米。 [36] 
參考資料
  • 1.    天津市地方誌編修委員會 .天津通志-水利志 .天津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5年 :217-218 .
  • 2.    海河志編纂委員會.海河志 第二卷: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8年8月:65.
  • 3.    美麗唐河 百里畫廊  .唐縣文明網[引用日期2020-08-05]
  • 4.    河北省地方誌纂委員會.河北省志 第3卷 自然地理志: 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1月:187-200
  • 5.    河北雄安新區有望開挖兩條運河 直通北京天津-天津,新區,河北,運河,交通,-  .長城網-行唐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8-07]
  • 6.    海河志編纂委員會.海河志 第一卷: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1997/12/1:131
  • 7.    天津市地方誌編修委員會 .天津通志-水利志 .天津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5年 :218 .
  • 8.    海河志編纂委員會.海河志 第二卷: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8年8月:67-84.
  • 9.    天津市地方誌編修委員會 .天津通志-水利志 .天津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5年 :219-220 .
  • 10.    海河志編纂委員會.海河志 第一卷: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1997/12/1:104-108
  • 11.    文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文安縣誌:九州出版社,2017:104
  • 12.    北京市河流水系  .京都熱線[引用日期2020-04-01]
  • 13.    北京市房山區水利志編輯委員會.房山區水利志: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5年9月:14-18.
  • 14.    易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易縣誌: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03:71-72
  • 15.    注入白洋淀的九條河流  .新浪新聞[引用日期2020-03-28]
  • 16.    河北省水利廳水利志編輯辦公室.河北省水利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40
  • 17.    滄州地區水利局編志辦公室.滄州地區水利志: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4:147-148
  • 18.    海河志編纂委員會.海河志 第一卷: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8年8月:400-410.
  • 19.    海河志編纂委員會.海河志 第一卷: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8年8月:425-426.
  • 20.    海河志編纂委員會.海河志 第二卷: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8年8月:85-86.
  • 21.    海河志編纂委員會.海河志 第二卷: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8年8月:88-89.
  • 22.    海河志編纂委員會.海河志 第二卷: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8年8月:92.
  • 23.    海河志編纂委員會.海河志 第二卷: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8年8月:94.
  • 24.    海河志編纂委員會.海河志 第二卷: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8年8月:96-97.
  • 25.    海河志編纂委員會 .海河志 第二卷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1998年8月 :240 .
  • 26.    海河志編纂委員會 .海河志 第二卷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1998年8月 :246 .
  • 27.    橫山嶺水庫 - 水利工程 - 水資訊網  .水資訊網[引用日期2020-08-10]
  • 28.    韋亞琳. 口頭水庫溢洪道泄洪安全設計及模型實驗研究[J]. 河北水利, 2012 (9): 23-23.
  • 29.    龍門水庫 - 水利工程 - 水資訊網  .水資訊網[引用日期2020-08-10]
  • 30.    安格莊水庫  .水資訊網[引用日期2020-08-10]
  • 31.    海河志編纂委員會.海河志 第二卷: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8年8月:99-106.
  • 32.    天津市地方誌編修委員會 .天津通志-水利志 .天津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5年 :222-223 .
  • 33.    海河志編纂委員會 .海河志 第二卷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1998年8月 :414-419 .
  • 34.    大清河東澱蓄滯洪區啓用  .中國水利[引用日期2023-08-01]
  • 35.    大清河河道將超過保證水位 天津發布大清河洪水紅色預警  .百家號.2023-08-06
  • 36.    天津大清河繼續保持高水位運行,獨流減河累計下泄入海超8億方  .百家號.2023-08-1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