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凌鴻勳

(中央研究院院士,鐵路工程專家、教育家)

鎖定
凌鴻勳(1894年4月15日—1981年8月15日),字竹銘,出生於廣東番禺捕屬 [8]  ,原籍江蘇常熟,鐵路工程專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SCE)終身會員,原交通部南洋大學(交通大學前身)校長。 [1-3]  [10] 
凌鴻勳1915年畢業於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土木科,赴哥倫比亞大學進修;1918年6月回國,先後在京奉鐵路及交通部考工科任職;1924年12月被任命為交通部南洋大學校長;194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數理組院士;1950年任台灣大學教授;1957年任“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籌備主任;1981年8月15日病逝於台北。 [1-2] 
凌鴻勳畢生從事土木工程特別是鐵路工程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6] 
中文名
凌鴻勳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廣東番禺捕屬
出生日期
1894年4月15日
逝世日期
1981年8月15日
畢業院校
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
職    業
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4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竹銘

凌鴻勳人物經歷

1894年4月15日,凌鴻勳出生於廣東番禺捕屬 [8]  (原籍江蘇常熟),少時家境貧寒,但記憶力強,五歲開始由父母及堂叔教讀四書五經。 [1-2] 
1905年,考入廣州府中學堂。 [1] 
凌鴻勳就讀於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
凌鴻勳就讀於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2張)
1910年,以優等成績畢業於廣州府中學堂,以第一名在廣州考取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交通大學前身)預科,翌年升入本科,本科各學期考試均名列第一,還與同學組織“南洋學會”,發行南洋大學第一本學生刊物《學生雜誌》。 [1]  [4] 
1915年,畢業於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土木科,由交通部派往美國橋樑公司實習,後又赴哥倫比亞大學進修。 [1] 
1917年12月,與在美中國工程界人士發起組織中國工程學會 [1] 
1918年6月,因奔父喪提前回國,先後在京奉鐵路及交通部考工科任職。 [1]  [5] 
1920年2月,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土木科美籍教授萬德璧返美度假,凌鴻勳來校代課;同年10月,任代理校長,並任交通大學籌備委員。 [1] 
1921年,任交通大學上海學校副主任,不久又回北京交通部任技正,任京漢鐵路工程師。 [1] 
1923年9月,回到交通部南洋大學做專任教授。 [1] 
1924年11月—1927年,由交通部派為交通部南洋大學校長。 [1] 
1927年—1929年,任廣西梧州市工務局局長。 [7] 
1929年,任隴海鐵路工程局局長。 [1] 
1931年,被委任為隴海鐵路潼關-西安段工程局局長兼總工程司。 [1] 
凌鴻勳與鐵路建設
凌鴻勳與鐵路建設(2張)
1932年10月,調任粵漢鐵路株洲-韶關段工程局局長兼總工程司。 [1] 
1936年8月1日,任粵漢鐵路管理局局長。 [1]  [3] 
1937年10月1日,正式離開粵漢鐵路。 [3] 
1938年,被任命為湘桂鐵路柳州-南寧段工程處長兼總工程司,同時任中法合作興建的湘桂鐵路南寧-鎮南關段工程處的中方處長兼總工程司;同年10月,被任命為湘桂鐵路桂林-南寧段工程局長兼總工程司。 [1] 
1940年1月,任天水一成都鐵路工程局局長兼總工程司,兼任西北公路管理處處長(後改西北公路工務局局長)。 [1] 
1942年1月,任寶天鐵路工程局局長兼總工程司(仍兼公路局局長)。 [1] 
1945年2月,調任交通部常務次長。 [1] 
194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數理組)。 [1-2] 
1949年3月,移居香港,以翻譯英文科學新著為生。 [5] 
1950年8月,移居台灣,任台灣大學教授。 [1]  [7] 
1951年3月—1971年3月,任台灣“中國石油公司”董事長。 [5]  [6]  [7] 
1957年,任“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後發展為台灣交通大學,今台灣陽明交通大學)籌備主任。 [1] 
1971年3月,退休,任台灣“中國石油公司”名譽顧問。 [6]  [7] 
1981年8月15日,病逝於台北。 [2] 

凌鴻勳主要成就

凌鴻勳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1929年—1945年,凌鴻勳先後主持修建了隴海、粵漢、湘桂、天成、寶天等鐵路幹線(含區段),主持新修的鐵路約1000公里,組織勘測的線路約4000公里,管辦的公路約5000公里;曾參與黃河京漢鐵路新橋的設計審查工作,擬定國有鐵路建築規範,為中國鐵路技術標準奠定初步基礎;成功在潼關城底開鑿一座長1070米的隧道;選定隴海鐵路西安車站站址(即今西安站);主持粵漢鐵路株洲-韶關段路線方案的選擇,採用金雞嶺坪石線,將原來由英國人勘測需建的70多座隧道減為16座,為提前一年三個月完成這條鐵路的修建奠定了基礎,就地取材在同一時間修築五座石拱橋,跨徑各為40米,屬當時中國國內最長。 [1]  [3] 
  • 學術論著
凌鴻勳著有《鐵路大意》《台灣工業概況》《抗戰八年交通大記事》《橋樑學》《工廠設計》等著作。 [2] 
  • 科研成果獎勵
時間
獎勵名稱
成果名稱
1956年
台灣“教育部”獎章和獎金
《中國鐵路誌》
資料來源: [1] 

凌鴻勳人才培養

  • 學校建設
1925年9月,交大1915級同學與校長凌鴻勳(右四)合影 1925年9月,交大1915級同學與校長凌鴻勳(右四)合影
任交通大學南洋大學校長時,凌鴻勳利用英國退還庚子賠款建立工業研究所,首創中國國內大學附設研究所的範例;修訂了規章制度,恢復了每年一次的國文大會,確定了校徽,體育館也竣工落成;在建校30週年紀念中舉行工業展覽會,除徵集中外機械及儀器外,還另鋪小鐵路一條環繞校園一週,用小機車牽引幾個小車廂行駛,每天參觀者達二三萬人,開當時風氣之先。 [1-2] 
  • 執教課程
台灣大學教授時,凌鴻勳教土木系三年級的鐵路工程和四年級的鐵路管理。 [1] 
  • 學生培養
粵漢鐵路株洲-韶關段工程局局長時,凌鴻勳在長沙、衡陽和廣州三地招考車務學員,從高中畢業的青年中考選了40人,在衡陽訓練。 [3] 

凌鴻勳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36年
1948年
1970年10月
台灣“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名譽會員
1975年
台灣交通大學理科名譽博士
資料來源: [1] 

凌鴻勳社會任職

時間
社會任職
1924年
1935年
中央研究院第一屆評議員
1940年
中國工程師學會會長
資料來源: [1]  [9] 

凌鴻勳個人生活

  • 家庭成員
遠祖:凌邱孝,康熙年間曾任職於廣州府多年。
父親:凌彭壽,光緒十一年舉人,以設館授徒為業,曾受聘為廣州府中學堂經學教員。
母親:鄭淑華,福建長樂人。
第一任妻子:石惠芳,1920年與凌鴻勳結婚,生有三男二女,1934年病逝。
第二任妻子:蘇鳳平,1935年與凌鴻勳結婚,生有一男。
長子:凌崇光,華南理工大學教授。
長女:凌崇秀,居保定。
次女:凌崇英,偕婿高逢田定居於美國紐約長島。
次子:凌崇裕,上海錄音器材廠高級工程師。
三子:凌崇勵,定居美國。
四子:凌崇邁,定居中國台北。 [5] 

凌鴻勳人物評價

凌鴻勳被譽為一代工程鉅子。西安交通大學評) [2] 
凌鴻勳是中國鐵路先驅者。(美國《紐約時報》評) [1] 
凌鴻勳修築株韶段工程時,給國人的印象是誠、廉、勤,有“鐵路聖人”之稱。(宋立志編著《名校精英》評) [5] 

凌鴻勳人物紀念

  • 遺像
為了感戴凌鴻勳對母校的貢獻,上海交通大學包兆龍圖書館內掛着凌鴻勳的全身遺像。 [1] 
  • 竹銘館、竹湖、竹銘紀念室
台灣交通大學將一座大樓命名為“竹銘館”(竹銘為凌鴻勳的字),將一個人工湖命名為“竹湖”,並在圖書館內特闢“竹銘紀念室”,專門陳列凌鴻勳的著作、筆記及各種紀念物,並塑鑄銅像豎立其中。 [1] 
  • 竹銘樓
台灣“中國石油公司”為崇敬凌鴻勳任職董事長時期的功績,在中國台北、苗栗、嘉義及高雄等地的廠區興建“竹銘樓”以表紀念。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