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陸豐文化

鎖定
海陸豐文化一般認為它以福佬文化、客家文化為主,兼有廣府文化。椎髻跣足、刀耕火種的畲族文化,也是海陸豐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1]  曾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擁有正字戲、白字戲、西秦戲三個稀有劇種。目前,汕尾擁有1個世界級、9個國家級、29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項目數量之巨、價值之高居全國前列。福佬文化、客家文化、廣府文化於此融合交匯,多元文化兼容傳承,鑄就了汕尾的“根”與“魂”。 [8] 
中文名
海陸豐文化
外文名
Hailufeng Culture
別    名
汕尾文化 [7] 
分佈區域
廣東省汕尾市

海陸豐文化歷史背景

海陸豐”是文化地理概念。“海陸豐”即廣東省汕尾市,位於廣東東部沿海地帶,是在汕頭惠州之間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因歷史上該地區屬於海豐縣陸豐縣,故簡稱“海陸豐”並沿用至今。由於地處偏遠地區,一直到明代,海陸豐才迎來大規模的閩南移民,他們帶來了閩南地區方言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音樂文化,並逐漸在面山背海、與外界交流較少的海陸豐當地沉澱和發展,形成相對獨立的海陸豐文化 [5] 

海陸豐文化歷史形成

汕尾交匯融合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廣府文化,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海陸豐文化”, [2-3]  海陸豐文化承傳自中原的河洛(河南洛陽)文化。五胡亂華時,民眾紛紛逃難,其中一批逃至山谷,成為後來的客家族羣;另一羣則向福建、海陸豐等沿海地區遷移,因而形成河洛文化的分支。 [4]  從文化上看,汕尾文脈綿長,是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廣府文化的交匯之地,多元文化孕育了眾多名人,“敢為人先、依靠羣眾,敢於鬥爭、無私奉獻”的海陸豐革命精神激勵着一代又一代老區人民砥礪前行。 [10] 

海陸豐文化文化特徵

海陸豐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先民們在這裏生息繁衍,捕撈狩獵。北宋末年至南宋時期,中原地區和長江流域戰火紛飛,北方人口大量南遷,至明末清初不少人輾轉來到海陸豐地區定居。因此,原始的土著居民在迎來中原移民的同時,也迎來了中原文化和佛、道文化。通過長期的磨合,這裏形成了既有中原、越甌和閩南文化的特徵,又獨具一格的海洋多元文化形態,即成就了“海陸豐文化”。 [6] 
汕尾人民在漫長歲月中,創造了具有區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汕尾濱海民俗文化除了具有民俗的一般特徵外,還突出了涉海性和實用性較強的特徵,同時,具有傳統與現代並存,以漁為主、亦農亦商、福佬民系為主、疍民民系等為次的多元複合性特點。歷史上有“百載商埠”和“小香港”之稱的汕尾港現已成了海陸豐民間文化的彙集地,體現了汕尾民俗文化海納百川,寬宏大度;自強不息,勇於創新;以和為貴,重親情、友情和鄉情的優良傳統。 [2-3] 

海陸豐文化文化內涵

汕尾歷史上多元文化兼容幷蓄、交流激盪,融合昇華,形成獨具特色的海陸豐文化。 [9]  諸如全國 36 大古衞所之一的海防文化,客家文化最後的驛站,福佬文化最後的集聚點,敢為人先的紅色文化,至誠信奉的媽祖文化,虛實並重的雷公文化,底藴厚重的民俗文化,兼容創新的開放文化,八大文脈根系造就了汕尾豐富的海陸豐文化旅遊資源,塑造了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保留了風光旖旎的自然資源,藴藏着豐富的文化遺產,構成汕尾獨具特色的文化旅遊資源。 [2-3] 

海陸豐文化傳承保護

近年來,為積極宣傳汕尾文化,汕尾市文廣旅體局開展一系列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不斷加深外界對汕尾文化的認同。
一是提升文藝創作生產水平。我市原創精品劇目白字戲《彭湃之母》、西秦戲《留取丹心照汗青》、正字戲《黃厝寮》、皮影戲《女子粉槍隊》等在省級舞台屢獲佳績,對外宣傳效果良好。
二是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經積極申報,汕尾市目前有多項國家級、省級、市級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地方特色明顯;2022年1月,廣東省“非遺過大年 文化進萬家”活動在我市舉辦,進一步提高了汕尾城市形象和影響力。
三是強化地方特色文化印記。依託汕尾特色文化,舉辦了全國鄉村戲劇節、“馬思聰”杯全國小提琴比賽、廣東麒麟舞邀請賽等文化旅遊節慶活動,着力挖掘汕尾物質文化優勢資源,加大汕尾特色文化宣傳力度。
四是活躍對外文化交流推廣。有關部門多次組織我市藝術團體先後赴緬甸、泰國、加拿大等地參加文化交流演出活動;積極組織參加深圳文博會、廣東國際旅遊產業博覽會、廣東旅遊文化節等展會活動,對外展示汕尾市獨具特色的文化形象。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