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洪姓

(中國姓氏之一)

鎖定
洪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 [1]  最早得姓於共工 [2-4] 
洪姓形成後,主要活動地區在今江西、湖北、江蘇和浙江等地。宋朝時期,洪姓大約有19萬人,主要集中於江西、浙江、江蘇、福建,其次分佈於四川、河北、河南、廣東。 [2]  [4]  明朝時期,洪姓大約有17萬人,主要集中於浙江、安徽、福建,其次分佈於江西、江蘇、湖北。 [2]  [4] 
洪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84位。 [30]  據2016年版《姓氏名人故事》,洪姓人口約246.2萬人,佔中國人口總數的0.16%左右,排第99位。 [1]  洪姓主要集中於廣東、台灣、福建、浙江四省,其次分佈於安徽、江西、江蘇、重慶。廣東約佔洪姓總人數的14%,為洪姓第一大省。 [2] 
中文名
得姓方式
避仇改姓 [2] 
得姓始祖
共工
主要郡望
平山郡、敦煌郡、宣城郡、豫章郡
主要堂號
雙忠堂、平山堂、敦穆堂、宣城堂、豫章堂、燉成堂、三瑞堂、崇星堂、醉經堂
名    人
洪秀全洪學智洪金寶

洪姓歷史發展

洪姓姓氏源流

●洪氏出自上古炎帝神農氏,為共工的後代。
洪字變化 洪字變化
《元和姓纂》《尚書》等所載,共工從黃帝時起就擔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職,被人們尊為水神。顓頊帝時,共工起兵爭天下,後失敗,因避仇改洪姓。 [2] 
●洪氏為共國的後裔。
《通志·氏族略》所載,西周有共國,子孫以國為氏,後加水成洪。 [2] 
●洪氏為帝鴻(即軒轅氏)之後。
據《路史》所載,相傳帝鴻(即軒轅氏)之後有洪姓 [2] 
●洪氏為揚侯之後。
周時揚侯國,因建都洪洞,又稱洪洞國,子孫以國為氏 [2] 
●為宏(弘)氏因避諱而改。
1、南北朝時,北魏獻文帝名拓跋弘,當時北方的宏(弘)氏為避諱改為洪氏。2、據《百家姓:考略》所載,豫章宏姓、常州弘姓為避唐義宗李弘諱改為洪氏。 [5-6]  3、據《姓源韻譜》所載,五代劉弘昌、劉弘果為避宋太祖之父諱而改洪姓。 [2] 
●出自他族改姓。
清滿洲八旗姓愛新覺羅氏、洪佳氏、宏義氏等後全部或部分改姓洪;裕固族克孜勒氏,漢姓為洪;清高麗人姓,凡四派,出南大門、得州、易州、開城府等地。今滿、朝鮮、蒙古、壯、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2] 

洪姓得姓始祖

洪姓始祖是共工。共工是上古炎帝的後裔,黃帝時任水官。史書雲:“共工,人面,蛇身,朱發。”這是共工神話的一種描繪,其活動中心應在黃河中游,近伊、洛流域。相傳共工掌管水利,被尊為水神。顓頊帝時,起兵爭天下失敗,被逐出中原。為了紀念這位共工,遂有共姓。後因避仇,又因共工有水德,成洪姓(還有説法是共工氏為了不讓後代忘記自己是水神,在姓旁加上三點水,稱洪姓),後人尊共工為洪姓的得姓始祖。 [2]  [3]  [4] 

洪姓遷徙傳播

自洪姓形成至漢代,主要在今河北、河南、遼寧一帶繁衍。三國時洪姓已徙居今安徽,唐時有洪姓落籍今福建。唐代以前,洪姓稱盛於今安徽、江西、甘肅。隋唐後,洪姓稱盛於今安徽、江西一帶。北宋初年,洪姓入遷福建。明初,洪姓作為山西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南、河北、陝西、湖北、江蘇等地。清代,洪姓人已經遍及全國各地。如今,洪姓尤以江蘇、浙江等省為多。 [30] 

洪姓人口分佈

宋朝時期,洪姓大約有19萬人,排在第七十五位,江西是洪姓第一大省,約佔中國洪姓總人口的43%。在中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浙江、江蘇、福建,這四省洪姓大約佔全國洪姓總人口的82%,其次分佈於四川、河北、河南、廣東,全國形成了以贛、浙、蘇、閩為中心的洪姓聚集區。 [2]  [4] 
明朝時期,洪姓大約有1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8%,排在第九十六位。明朝時期,浙江為洪姓的第一大省,約佔中國洪姓總人口的33%。在中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安徽、福建,這三省大約佔洪姓總人口的64%,其次分佈於江西、江蘇、湖北,這三省的洪姓又集中了20%。 [2]  [4] 
洪姓人口分佈 洪姓人口分佈
洪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佈很廣,為中國排名第99位的姓氏。主要集中於廣東、台灣、福建、浙江四省,其次分佈於安徽、江西、江蘇、重慶。廣東為洪姓第一大省,約佔洪姓總人數的14%。 [2]  根據2005年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主持完成、袁義達鍾蔚倫主編的《當代百家姓》裏所發佈的百家姓最新順序,洪姓排名99位。 [7] 

洪姓傳統文化

洪姓郡望堂號

●郡望
洪姓主要郡望有:平山郡、敦煌郡、宣城郡、豫章郡。 [7]  [3] 
敦煌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
宣城郡:晉時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定城)。
豫章郡:漢朝將秦朝的九江郡改為豫章郡,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九江一帶。 [3] 
●堂號
洪姓主要堂號有:雙忠堂、平山堂、敦穆堂、宣城堂、豫章堂、燉成堂、三瑞堂、崇星堂、醉經堂、義居堂。 [7]  [3] 
平山堂:以望立堂。
敦穆堂:以望立堂。
宣城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
洪姓家譜 洪姓家譜
燉成堂:敦煌堂的分支堂號。
雙忠堂:源自宋朝洪皓,洪皓是鄱陽人(今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 [31]  )。著名宋朝大臣、詞人,宋政和年間進士。洪皓以禮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扣留了洪皓,洪皓堅不屈服。在被扣押的十五年中,洪皓經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彙報金國的情況,人們把洪皓比作蘇武。洪皓的兒子洪邁,又以翰林學士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強迫洪邁稱“陪臣”(諸侯的大夫朝見天子,自稱陪臣),洪邁堅決拒絕,因此也被金人拘留。洪皓洪邁父子都為了祖國恪盡忠誠,人稱“父子雙忠”。
三瑞堂:源自洪皓,洪皓在公元1115年登進士,狀元及第,中進士後任海寧主簿時,蠲免賦税,撫卹貧民,縣中的荷、桃、竹都成連理,便命名自己的住房為“三瑞堂”。
崇星堂:台灣省彰化縣芬園鄉洪氏自立堂號。
醉經堂:馬來西亞雪蘭莪宿神潭洪氏自立堂號。 [7] 
義居堂:出自宋洪文撫的故事。洪文撫,建昌(今屬遼寧)人。"六世同居,室無異爨",即六代人在同一口鍋裏吃飯。又在所住的雷湖北創建書舍,召來一些人在這裏讀書學習。宋太宗御書飛白一軸,曰:義居人。以賜之。文撫後人遂以"義居"為家族堂號。 [8] 

洪姓宗祠楹聯

●宗祠
洪姓宗祠
攸縣洪秀全紀念堂(洪氏家廟) 攸縣洪秀全紀念堂(洪氏家廟)
洪秀全紀念堂其前身為洪氏家廟,坐落在攸縣新漕村新屋盆形,是一處始建於明朝宣德年間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洪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重修於明朝嘉靖年間。正殿供奉着宋朝名臣洪皓畫像,洪皓諡號忠宣,故洪氏家廟,又稱"洪氏忠宣公祠"。洪秀全率領太平軍經過攸縣時,為整修起義地聚龍仙捐銀200文。1995年3月,由族人倡議捐款30餘萬元,在洪氏祠堂建成總面積達900平方米的洪秀全紀念堂,一座六棟開間,前後三進四合院式的建築,中棟正廳矗立着洪秀全的塑像,後棟是洪氏祖先及名人畫像。兩側是展室,專門展覽出太平軍在湖南,特別是在攸縣活動時的有關歷史資料。1999年2月被列入攸縣文物保護點。 [9] 
洪秀全故居 洪秀全故居
洪秀全故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花都區新八景之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大布鄉官祿布村。洪秀全故居故居始建於清代末期,建築為泥磚瓦木結構,一廳五房,六間相連,客家人稱為“五龍過脊”;坐北向南,東西寬16.5米、南北深5.5米,每間房子約13平方米。西端第一間為洪秀全夫婦住房,室內陳設簡陋,僅有仿客家樣式的牀、桌子和凳子。第二間房子正面掛洪秀全太祖洪英綸夫婦畫像,畫像有洪秀全的親筆題詩。洪秀全在故居居住生活了三十餘年,青少年時期在此度過。故居的附近還有洪秀全讀書和教書的私塾、洪氏宗祠等。故居原建築曾被清政府焚燬,新中國成立後重建。 [10] 
●楹聯
  • 三陪鳳閣;四達鑾坡。 [8] 
上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金石學家洪适,字景伯,晚年自稱盤洲老人,鄱陽人,工文詞,與兩個弟弟洪遵、洪邁先後考中詞科,並稱“三洪”。歷官通判、知州、户部郎中,孝宗時升司農少卿、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樞密使。好收藏金石拓本,並以此為根據證明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傳的訛誤,考核較精,著有《隸釋》、《隸續》及《盤洲集》。下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丹陽人洪興祖,字慶善,紹興年間受召到翰林院參加考試,高宗將他拔為第一,官秘書省正字。著有《老莊本旨》、《周易通義》、《楚辭補註及考異》。鑾坡,指翰林院。
  • 才稱四子;書列三奇。 [11]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洪師民四子俱有才名。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洪覺範奇於書,為“新昌三奇”之一。
文章高天下;姓字列榜頭。 [11] 
全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左都御史洪英,永樂中會試第一。
  • 事可對人語;心常如水平。
此聯為南宋朝時期的詩人洪諮夔自撰聯。洪諮夔,字舜俞,於潛人。嘉定進士,官至刑部尚書,翰林學士。
  • 三洪名滿天下;一軍功安社稷。 [11]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名醫洪适,字景伯,鄱陽人。幼敏悟,與弟遵、邁,先後中詞科,由是“三洪”名滿天下。累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衞州知府洪夢炎,字季思,淳安人。寶慶進士。端平間高沙兵變,命夢炎綏之。他開以自新之路,使一軍得以平安。官至衞州知府。
  • 宋朝忠臣世系;劍州少府名宗。
此聯為福建省沙縣夏茂鎮洪氏宗祠“敦煌堂”堂聯。
  • 宗山拱秀隆基業;星斗長明映畫堂。 [11] 
此聯為台灣省南投縣草屯鎮洪氏家廟“敦煌(洪氏郡望)堂”聯。
  • 天帝次子聲威遠;共工水神源脈長。 [11] 
上聯典指太平天國起義領袖洪秀全自稱天帝次子。下聯典指洪氏始祖共工有水德,被奉為神明。
  • 九重早見長楊賦;一世先傳短李詩。 [11] 
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學者兼文學家洪亮吉(公元1746~1809年)書贈聯。洪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又號更生居士,江蘇陽湖人(今江蘇常州)。清乾隆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工篆書,有《洪北江全集》。下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詩人洪諮夔事典。
  • 敦盛宗支,源來一本;煌明衍派,義屬同家。
此聯為台灣省南投縣草屯鎮洪氏家廟“敦煌(洪氏郡望)堂”聯。聯首(鶴頂格)嵌“敦煌”堂號。
  • 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紀祖孫太保五尚書。
此聯為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洪家塘洪氏宗祠聯,祠祀清朝劇作家、詩人洪昇。
  • 派別衍敦煌,宗支百世;地靈鍾袞繡,廟貌千秋。
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對聯。
  • 兄弟俱才,爭比謝家之四;父子皆宜,竟誇寧海之三。 [11]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名醫洪适事典。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政和進士洪皓及其子洪适高中詞科的事典。
  • 由嘉應居石坑,尊祖敬宗,長念馨香俎豆;遷花峯住官祿,光前裕後,宏開禮樂冠裳。 [11] 
此聯為廣東省花縣(今廣東廣州花都區)官祿鎮土布村洪氏宗祠聯。
  • 節著冷山十五年,銜命抱符,忠貞志遠□蘇武;派分晉水廿餘疏,劾奸弭患,鐵石心邁跡瓊崖。
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楹聯。
  • 由嘉應,徒楊梅,祖德宗功,經之營之,力圖官祿之基礎;藉花峯,貫花邑,光前裕後,耕也學也,恢宏敦煌之遺風。 [8] 
此聯為洪秀全家祠聯。

洪姓家譜文獻

  • 綜述
民國十六年(1927年)木刻民國洪潘瑞、洪璿偉主修績溪(坦川洪氏纂修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計14卷。
《中國家譜綜合目錄》第275頁著錄,安徽省績溪縣文化局藏6冊本2部
民國十六年(1927)承敬堂木活字印洪恩錫等修、胡祥木纂績溪《坦川洪氏纂修宗譜》書衣題《坦川洪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計14卷。
《中國家譜總目》第1834頁著錄,南京圖書館、績溪縣檔案局、山西省社會科學院中國家譜資料中心、美國猶他家譜學會藏6冊本。該譜尊唐洪經綸(字汝仁)為始祖,宋洪元二為始遷祖。 [12] 
  • 各地家譜
省份
族譜名稱
編纂者
編撰方式
藏地
備註
江蘇
【江蘇】江陰青暘洪氏宗譜四卷
(民國)洪安仁等修
民國二十六年(1937)敏慎堂活字本 二冊
美國
——
浙江
【浙江桐廬】巖陵洪氏宗譜不分卷
(清)洪甲元 洪聯璋修纂
清鈔本 一冊
浙江圖
——
【浙江寧波】漢塘洪氏八修宗譜二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國)洪曰湄總纂
民國十二年(1923)著存堂活字本 二十六冊
歷史所 天一閣(存卷25)
明洪武三年洪道昌始修
安徽
【安徽涇縣】燉煌郡清塘洪氏支譜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洪國楷 洪吉煒纂修
清嘉慶十四年(1809)紫雲書局刻本 四冊
安徽博
——
【安徽徽州】新安洪氏統宗譜不分卷
(明)洪烈創修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家刻本
北圖 人民大學 安徽搏
版心作《丹陽洪氏宗譜》。
福建
【福建泉州】武榮翁山洪氏族譜
(清)洪恭乾
清咸豐七年(1857)重鈔本 一冊
台灣
——
江西
【江西波陽】鄱陽洪氏統宗譜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明)洪璐纂修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刻本
上海圖
——
湖北
【湖北新洲】洪氏宗譜二十二卷
(民國)供才佐 供才全等續修
民國二年(1913)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徐古鎮烏缽窯村
——
台灣
【台灣】澎湖鼎灣洪氏族譜不分卷
洪瑞仁纂
民國二十五年(1936)寫本 一冊
美國
——
摘自: [13] 

洪姓姓氏名望

洪姓綜述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洪姓歷代人90名,佔總名人數的0.2%,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九十七位;洪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45%,排在並列第五十五位;洪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24%,排在並列第七十七位;洪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27%,排在並列第七十四位。

洪姓隋唐五代

洪子輿,睿宗時官侍御史。 [14] 

洪姓宋元

洪覺範(1071~1128),字覺,自號寂音,江西筠州新昌(今江西宜豐)人。宋代詩人、散文家、僧史家、佛學家。有人認為洪覺範是宋代詩僧中的翹楚。 [1] 
洪适(1117~1184),字温伯,晚號盤洲老人,饒州鄱陽人。南宋金石學家、詩人、詞人。與歐陽修、趙明誠並稱為宋代“金石三大家”。累官至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封魏國公。 [1] 
洪皓(1088~1155),鄱陽人,字光弼,政和五年(1115年)進士。宋代詞人。曾出使金國,被扣十五年,始終不屈,時人將其與蘇武相比,人稱“洪佛子”。
洪邁(1123~1202),字景盧,號容齋,饒州樂平人。南宋外交家、史學家。官至翰林院學士、資政大夫、端明殿學士,宰執(副相)。卒諡“文敏”。 [4] 

洪姓明清

洪亮吉(1746~1809),初名蓮,又名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陽湖(今江蘇常州)人。清代經學家、文學家。 [4] 
洪熙官,清朝乾隆年間“廣東十虎”之首、洪拳創始人。 [15] 
洪承疇(1593—1665),字彥演,號亨九。先仕明,於松山之敗後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 [2] 

洪姓近代以來

洪秀全 洪秀全
洪秀全(1814—1864),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廣東花縣(今廣州花都)人,原籍廣東嘉應州(今廣東梅州)。近代農民起義領袖,太平天國創建者及思想指導者。1843年創立了農民革命組織“拜上帝會”,著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等。1851年,在廣西桂縣發起金田起義,後在南京建立太平天國,稱天王。病逝不久,天京陷落,起義失敗。 [2]  [4]  洪秀全是近代中國傑出的農民運動領袖,也是最早向西方尋求救國真理的先進中國人之一,他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是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16] 
洪仁玕(1822—1864),廣東花縣(今廣州花都)人,洪秀全族弟。旅居香港多年,是太平天國領導層中對西方見識較廣的一位將領。1859年到天京(即南京),獲封為軍師、幹王,一度總理朝政。所著《資政新篇》是具有發展資本主義主張的政治綱領,在當時算是相當先進的思想。 [4] 
洪宣嬌,洪秀全之妹,蕭朝貴之妻,人稱蕭王妃。 [17] 
洪怡(1908—1976),別名靜容,浙江昌化人,北京畫院畫師,花鳥畫家。 [2] 
洪學智上將 洪學智上將
洪學智(1913—2006),安徽金寨人,1955年和1988年兩次被授予上將軍銜, [18]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解放軍現代後勤工作的開拓者,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原副秘書長,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原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原部長兼政治委員。 [19] 
洪深(1894-1955),中國早期電影的開拓者,導演,劇作家,戲劇批評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話劇和電影的奠基人之一。 [2]  [20] 
洪絲絲,福建金門人1946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0年回國,是第一、三、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 [21] 
洪朝生,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長期從事低温物理與低温技術研究,曾獲2000年國際低温工程委員會門德爾松獎。 [22] 
洪式閭(1894—1955),中國傑出的病理學家、寄生蟲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衞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會員,新中國成立後浙江省首任衞生廳廳長。在瘧疾、鈎蟲病、毛圓線蟲病等研究中作出了卓著貢獻。 [23] 
洪有豐(1893—1963),字範五,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的奠基人。 [24] 
洪劍濤,1965年11月13日出生於北京,回族,1985年高中畢業參軍入伍至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部話劇團任演員,國家一級演員,副師級文職幹部(已退役)。 [29] 
洪金寶,1949年12月11日生於中國香港,祖籍浙江寧波。中國香港男演員、導演、動作指導、監製、編劇、製作人。 [28] 
洪奇昌,中國台灣省彰化縣人,醫生,政治人物。曾任台灣地區“立法委員”、民進黨中常委等。2007年7月到2008年5月擔任海基會董事長。 [25] 
洪明奇,中國台灣高雄市人,廈門大學名譽教授,分子生物學學家,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分子基礎研究副院長,細胞腫瘤學系主任及教授。 [26] 

洪姓外國

洪成南(1929-2009),生於朝鮮平安北道定州市,自1973年起,先後擔任政務院(現為“內閣”)副總理兼國家計劃委員會委員長、政務院第一副總理。1998年起,洪成南擔任內閣總理。2003年起,擔任勞動黨鹹境南道責任書記。曾獲得朝鮮最高勳章“金日成勳章”等國家表彰。 [27] 

洪姓研究考證

《通志·氏族略》所載,西周有共國,子孫以國為氏,後加水成洪。 [2] 
《通志·氏族略二》:"洪氏,本共氏,因避仇改為洪。豫章弘氏,因避宋朝諱,亦改為洪。" [8] 
《姓氏尋源》卷二"《姓纂》雲:共工氏之後,本姓共,後推本水德之緒加水於左。一雲避仇敵。豫章有弘氏,避唐明皇諱,亦改為洪。望出敦煌、豫章,又出宣城。"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