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洛書河圖

(2014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

鎖定
《河圖洛書:文明的造型探源》是2014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阿城。 [1] 
中文名
河圖洛書:文明的造型探源
作    者
阿城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
2014年4月29日
頁    數
190 頁
定    價
136 元
裝    幀
精裝
ISBN
9787101098969

洛書河圖內容簡介

阿城和小東對談
阿城和小東對談(2張)
阿城文化隨筆新作《河圖洛書:文明的造型探源》 [2]  創作緣起於2005年,那年阿城受畫家劉小東喻紅邀請,去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的三畫室給本科進入畢業創作階段的學生講課。2009年,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聘阿城做客座教授。客座期間,阿城每學期授5個星期的課,課上講造型史和色彩。而這本書的內容也是按授課錄音和校外同類講座的錄音,棄繁取簡整理而成。“所以雖然有關學術,但無論文標準體例。講述中枝蔓叢生,離題千里,亦是講座時氣氛、議論、質疑所致,只是將離題萬里的刪除。”阿城説。在《河圖洛書:文明的造型探源》中,阿城試圖用圖像學的方法展現文明之源。傳説中的河圖即後來的陰陽圖,它的原型保存在苗族的鬼師服飾圖案和商代青銅器盤的圖案中。傳説中的洛書九宮圖,它的異形符保存在苗族的鬼師服飾圖案中,商代的青銅器中罕見存有。書中的天極即北極星,它的形象保存在苗族服飾圖案中。在夏、商、周的青銅器中,它的符形由盛而衰,與三代王權的長消相符合。阿城對造型解讀進而證明,中國文明的肇始是星象系統的配置,苗族服飾圖案直接傳承自新石器時代,是罕見的上古文明活化石,三代青銅器的造型是小型的星象系統模擬,製造和崇拜這個系統,是表達權力的合法性。對天極解讀,從而重新解讀先秦的的覺醒價值。對自然地理及氣候變化解讀,合理推測東亞文明圈的原始面貌,由星象系統而找出東亞文明具體到中國文明,與中亞西亞兩河、古埃及、古希臘歐洲的本質區別。
阿城文化隨筆新作《河圖洛書:文明的造型探源》創作緣起於2005年,那年阿城受畫家劉小東喻紅邀請,去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的三畫室給本科進入畢業創作階段的學生講課。2009年,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聘阿城做客座教授。客座期間,阿城每學期授5個星期的課,課上講造型史和色彩。而這本書的內容也是按授課錄音和校外同類講座的錄音,棄繁取簡整理而成。“所以雖然有關學術,但無論文標準體例。講述中枝蔓叢生,離題千里,亦是講座時氣氛、議論、質疑所致,只是將離題萬里的刪除。”阿城説。

洛書河圖作者簡介

作家阿城 作家阿城
阿城,作家、學者。代表作有《棋王》《樹王》《孩子王》《威尼斯日記》《閒話閒説》《常識和通識》。

洛書河圖目錄

《河圖洛書:文明的造型探源》 《河圖洛書:文明的造型探源》
緣起
導讀
概説
洛書
河圖
天極
天極與
天極與蝴蝶
夏商周青銅器中的天極
移形借位
屈原《九歌
中國文明造型之源在天象
天極與先秦哲學
東亞文明的猜測
附錄
收藏者言 [3] 

洛書河圖作者評書

在新書講演上,阿城將自己的新書稱為“文化隨筆”,書中探討的主題是古老的“河圖洛書”,聽上去也頗有幾分仙氣。現場,他拿出一張形象圖,信誓旦旦地告訴讀者:“‘河出圖’説的並不是眾人以為的黃河,而是銀河,是一種星象學。”在他看來,河圖表達的是整個天象圍着北極星不停運轉,是一種北極星崇拜的概念,其後漸漸轉化為一種複雜的意識形態系統。
河圖已經講解得天馬行空,他又開始説“洛書”。1987年,安徽含山縣銅閘鎮凌家灘村有一處距今5200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被髮掘,現場出土了一具玉龜夾着的玉板,上沿刻有9個小孔,當中是一個八角形的星狀圖案,有學者認為這便是“洛書”。
很多學者認為,玉板上的八角形是太陽崇拜的符形,可阿城卻堅決不贊成。“中國文化中有沒有太陽崇拜這回事?我認為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先秦再到漢代,是沒有的。神話傳説裏后羿射日的故事,射它九個下來,留下一個剛好。”他認為,這裏傳遞一個“不崇日”的訊息。阿城最後告訴聽眾,河圖洛書其實一點兒也不神秘,“就是我們的祖先用來解釋時間、方向和季節的實用圖紙。只不過這種解釋涉及權力,才被後來的統治者神秘化了。”
阿城這番深入淺出的講解,讓現場觀眾聽得津津有味,只是這些多少有些顛覆意味的演講內容,不知又會在學術界引起什麼樣的波瀾。值得一提的是,事後當地媒體在對這次演講進行報道時,用了一個看上去和主題很不“搭噶”的標題:“寫小説對阿城來説,是很久遠的事了”。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