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汪洋

(八路軍魯中軍區第1軍分區政治委員、抗日英烈)

鎖定
汪洋(1913年-1942年),原名汪之正,字誠齋,號洪波。出生于山東省東阿縣夾河鄉顧莊村。1931年秋,考入濟南山東省立第一鄉村師範。1935年,汪洋從濟南鄉村師範畢業後,先後就任於肥城民教館和東阿縣立高小。1936年初,考入西安東北軍學兵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擔任黨領導的東北軍抗日先鋒隊政治指導員,為共產黨做了大量的宣傳鼓動工作。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他奉命與谷牧一起回到山東,組織抗日武裝。1938年初,組建魯南第一支抗日武裝——十字路抗日遊擊大隊。2月編入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四支隊第三團,汪洋任團長兼政委。他率第三團取萊蕪,戰滕縣,重創日偽軍。同年7 月,第四支隊第二、第三團合併為第二團,汪洋任政委,和團長錢鈞率第二團轉戰魯中、魯南山區。因戰功卓著,被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命名為“鋼二團”。1939年秋,任第四支隊政治部主任。次年8月,支隊改旅建制,任第一旅政治部主任,並參加了百團大戰。1941年夏,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四旅成立,汪洋調任第四旅政治委員。他深入魯南地區廣大農村,廣泛發動羣眾,建立人民政權,鞏固和擴大了魯南抗日根據地。年底,第四旅與泰山軍分區合編為魯中軍區第一軍分區,汪洋任軍分區政委兼中共魯中第一地委書記。1942年10月17日拂曉,日偽軍六千餘人分六路合擊泰山抗日根據地,包圍駐在萊蕪北部山區茶葉口一帶的黨政軍機關。為掩護機關人員突圍,汪洋率部在泰山與敵人激戰,壯烈犧牲。 [1-2] 
中文名
汪洋
別    名
汪之正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13年
逝世日期
1942年
出生地
山東省東阿縣
誠齋
洪波

汪洋人物生平

汪洋早年經歷

汪洋,原名汪之正,字誠齋,號洪波,1913年出生于山東省東阿縣夾河鄉顧莊村(今屬河南省台前縣)一個農民家庭。他8歲在本村讀書,1919年進入公立高級小學堂,1931年秋考入山東省立第一鄉村師範學校。 [3] 
汪洋在鄉師學習期間,參加讀書會,閲讀魯迅李大釗高爾基的著作和其它進步書刊,接受了革命思想的薰陶。同時,他深受該校創辦的進步雜誌《前衝》的影響,並在上面發表了不少進步的詩詞和文章。 [3] 
九一八事變後,汪洋對日本侵略中國深感憤恨和痛心,奮筆寫下《感憤》一文,表示“大好河山,拼死保衞”“以鮮血澆列強之惡絕,以骨髓填世界之不平,共赴國難,以一死不苟幸生”。他積極投入中共地下黨領導的救亡運動,組織同學深入郊區農村,廣泛開展抗日救亡宣傳,發動民眾抵制日貨;與同學發起抗日募捐活動,聲援和支持抗日前線將士;參加濟南市12所學校2000餘名學生組織的赴寧請願活動。到達南京後,他們與外地學生一起,在“總統府”門前靜坐、請願、演講、絕食,強烈要求南京政府團結各界抗日。 [3] 

汪洋參加抗日

1937年七七事變後,汪洋接到八路軍總部的命令,去魯中創建抗日武裝,開闢抗日根據地。這年冬天,他隻身到國民黨山東第五戰區第八遊擊司令張裏元部的獨立營,找到中共地下黨員謝輝、趙昭,研究確定開展該營的兵運工作。汪洋由謝輝、趙昭二人介紹,加入獨立營一連當文化兵,伺機做行動準備。1938年5月,汪洋率領三團戰士在萊蕪縣城進行訓練,突然接到四支隊命令:急率三團到鹿鳴山,配合八路軍第四支隊襲擊投降日軍的山東“反共司令”秦啓榮。汪洋感到當時軍情緊急,連鞋子都沒穿好,立即率領部隊去萊蕪礦山,消滅了秦啓榮偽軍主力300餘人。人民羣眾歡欣鼓舞,紛紛要求參加汪洋領導的隊伍,三團很快發展到500餘人,使第四支隊軍威大振。接着,汪洋又率領部隊解放滕縣,嚴厲打擊了國民黨頑軍申從周等部和八里溝的地方反動武裝,被當地人民羣眾譽為“鐵騎軍”。不久,汪洋受中共山東省委派遣,率領整編後的三團開赴莒縣、臨沂、郯城一帶,開闢新的抗日根據地。 [3] 
1940年9月,按照八路軍山東縱隊實現主力全部正規化的整編計劃,以第一、第四支隊主力合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一旅,由王建安任旅長、汪洋任政治部主任、錢鈞任參謀長,下轄四個團,兵力一萬餘人。“百團大戰”開始,汪洋奉命親率一旅指戰員在山東萊蕪、博山一帶向日軍發動猛烈進攻,歷經大小戰鬥20餘次,俘虜、擊斃偽日軍1260餘人,繳獲長、短槍500餘支。 [3] 
1942年8月,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四旅成立,下轄四個團,由廖榮標任旅長、汪洋任政委。在部隊強有力的支持下,汪洋深入魯南地區廣大農村,廣泛發動羣眾,建立人民政權,鞏固擴大魯南抗日根據地。同年秋,8000餘名日偽軍對泰山地區進行殘酷“掃蕩”,所到之處扶植漢奸勢力,推行保甲制度,到處設立據點,妄圖封鎖泰山抗日根據地。汪洋組織帶領羣眾進行反“掃蕩”。這年臘月,他率領四旅十一、十二團,冒嚴寒、踏冰雪,轉戰沂蒙山區,連續攻克西高都等10餘處日軍據點,打通沂山、蒙山與蘆山的日軍封鎖線,恢復了魯中抗日根據地。 [3] 

汪洋壯烈犧牲

1942年10月,為進一步擴大抗日根據地,廖榮標司令員率領軍分區主力部隊挺進魯東南淄河流域,政委汪洋和專員趙篤生帶領地委專署機關幹部、軍分區教導營和十團一營,在博山劉白楊村集中培訓縣區領導幹部。由於叛徒告密,日軍從萊蕪、口鎮、新泰、淄博、膠濟路等地調集6000餘名日軍,於夜間分六路向劉白楊村襲來。汪洋得到情報後,立即派出四個小組進行偵察。西、北、南三個小組迅速返回,都報告發現敵人,只有派向東面的小組未歸。汪洋與趙篤生、石新、趙鈞商量後決定,馬上組織部隊順吉山河北岸向東突圍。營長趙鈞率一個連順吉山向東開路,機關幹部居中,教導營營長石新及軍事隊隊長田光林率領所部斷後。 [3] 
汪洋故居照片資料 汪洋故居照片資料
途中與東邊來襲日軍遭遇,汪洋帶領十團兩個連、機槍排和教導營軍事部一邊與日軍激戰,佯作進攻,一邊指揮部隊轉戰吉山南嶺。在搶渡溪河時,又遇東、北、西三方日軍夾擊,部隊傷亡沉重。汪洋決定將部隊化整為零,分頭突圍。汪洋率領部分人馬衝殺到吉山主峯腳下,終因寡不敵眾,教導營營長石新身中數彈、壯烈犧牲,數十名戰士與日軍同歸於盡。汪洋身負重傷十餘處,跌倒在地。待日軍走近,他又霍然坐起,用盡最後力氣拼殺日軍,時年29歲。 [3] 

汪洋人物故居

汪洋故居照片資料 汪洋故居照片資料
汪洋故居實為汪洋烈士的父母及其四個胞弟、一個胞妹,並其妻周脈霞攜二子等一大家族人的住宅。該建築始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是百年老宅,建築面積375平方米,房屋16間,大門樓1間,門面朝東。其中,堂屋(北房)5間(1間為三層),東廂房2間,西廂房4間,南房5間,均為磚木結構,地基鋪墊石頭一層。在歷史變遷中,故居年久失修。2017年,台前縣投資55萬元,完成堂屋修復和東廂房、南廂房重建,並進行布展。 [4] 

汪洋後世紀念

汪洋壯烈殉國後,八路軍總部電告全軍致哀,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八路軍《軍政雜誌》、山東《大眾日報》、魯中《泰山日報》分別發表了悼念文章。山東省黨、政、軍、民各界數萬人召開追悼大會,沉痛悼念汪洋及200餘名犧牲的將士。 [5] 
1945年4月初,泰山區地、專、軍會議決定,將吉山村的釣魚台改為“汪洋台”,台上修建抗日烈士紀念碑,並將當地的學校改為汪洋學校,醫院改為汪洋醫院。 [5] 
1953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將汪洋烈士遺骨遷葬至濟南英雄山烈士陵園。移葬那天,吉山4000餘名幹部羣眾眼含熱淚,自發護送靈車15公里。 [5] 
2014年9月1日,汪洋被列入全國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5-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