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汪廷珍

鎖定
汪廷珍(1757年-1827年),字玉粲,號瑟庵,江蘇山陽(今淮安)人,中國清代文學家。 [4] 
汪廷珍兩歲喪父,由母親程氏撫養成人,孤苦力學。 [3]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鄉試中舉,4年後,榜眼及第,授予翰林院編修,後任侍讀,又任國子監祭酒。 [4]  嘉慶年間歷任安徽學政、江西學政、太僕寺卿、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翰林院掌院學士、左都御史、上書房總師傅。對道光皇帝盡心啓迪。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升禮部尚書。道光五年(1825年),升協辦大學士。 [3]  道光七年(1827年),卒,時年七十一歲。 [4] 
精於教育,任祭酒時,選《成均課士錄》,教學生“立言以義法,力戒摹擬剽竊之習”。做學政時,制定《學約》“辨途、端本、敬業、裁偽、自立”五則以訓示學生。與學生講話,諄諄如父兄之於子弟,士風為之一變。為人風裁嚴峻,立朝無所親附。出入內廷,百官見之莫不肅然。其著作後人輯為《實事求是齋集》。立朝30年,以文章品誼聞於天下,被譽為“正人”。 [3] 
玉粲
瑟庵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江蘇山陽(今淮安市淮安區)
出生日期
1757年
逝世日期
1827年
主要成就
入祀賢良祠
主要作品
《實事求是齋詩文集》
本    名
汪廷珍
諡    號
文端

汪廷珍人物生平

十二歲喪父,由母親程氏扶養成人。家道中落,每遇災荒,母子二人有時一天只吃一頓飯,甚至整天吃不上飯,卻不令人知。程氏説:“吾非恥貧,恥言貧,疑有求於人也。”
汪廷珍專心學習,但科考不順,困於諸生十年,乾隆五十一年(1786)才成為舉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考中一甲二名進士,授編修大考,擢侍讀。未幾,遷祭酒
乾隆六十年(1795),以事忤旨,降侍講
嘉慶元年(1796),直上書房。大考,擢侍講學士母憂歸,服闋,補原官。
汪廷珍牌匾 汪廷珍牌匾
嘉慶七年(1802),督安徽學政。任滿,復督江西學政。累遷侍讀學士太僕寺卿內閣學士,皆留任。汪廷珍學有根底,初為祭酒,以師道自居,選成均課士錄,教學者立言以義法,力戒摹擬剽竊之習。及官學政,為學約五則以訓士:曰辨塗,曰端本,曰敬業,曰裁偽,曰自立。與士語,諄諄如父兄之於子弟。所刻試牘,取易修辭之旨曰立誠編。士風為之一變。萬載棚民入籍,舊分學額,後裁之,土客訐訟久不決;汪廷珍請復分額,爭端乃息。
嘉慶十六年(1811),授禮部侍郎。復直上書房,教道光帝讀書。
嘉慶十八年(1813),典浙江鄉試,留學政,任滿回京。
嘉慶二十二年(1817),署翰林院掌院學士,擢左都御史,充上書房總師傅。
嘉慶二十三年(1818),遷禮部尚書
嘉慶二十四年(1819),嘉慶帝六旬萬壽,慶賀期內遇孝慈高皇后忌辰,部臣未援故事疏請服色,坐率忽,降禮部侍郎。逾年,復授禮部尚書。
道光二年(1822),典會試,教習庶吉士。車駕謁陵,命留京辦事。
道光三年(1823),道光帝釋奠文廟禮成,臨幸辟雍,詔曰:“禮部尚書汪廷珍蒙皇考簡用上書房師傅,與朕朝夕講論,非法不道,使朕通經義,辨邪正,受益良多。朕親政後,畀以尚書之任,盡心厥職,於師道、臣道可謂兼備。今值臨雍,眷懷舊學,加太子太保。子汪報原,以員外郎即補用,示崇儒重道之意。”
道光四年(1824),《仁宗實錄》成,賜子汪報閏主事,孫汪承佑舉人。南河高堰潰決阻運,上以汪廷珍生長淮、揚,命偕尚書文孚往勘,劾河督張文浩總督孫玉庭,譴黜有差。疏籌修濬事宜,交河督辦理。
道光五年(1825),回京,任協辦大學士
道光七年(1827),卒,道光帝震悼,優詔賜卹,贈太子太師,入祀賢良祠,命大阿哥賜奠,賜銀千兩治喪,諡文端。江蘇請祀鄉賢,特詔允之。 [1] 

汪廷珍人物評價

清史稿》:汪廷珍、湯金釗正色立朝,清節並著。 [1] 

汪廷珍人物軼事

汪廷珍為人清廉

汪廷珍為官一身正氣。自幼受母親教誨,服用儉樸。釋褐後,在朝中從來沒什麼攀附親厚。他官風嚴峻,同僚見到他,無不肅然起敬。汪廷珍自己説他生平盡力戒刻薄,凡貪污、諂媚、阿諛等惡習從心中就反感而以這種作法為恥。他服用樸儉,有的人用公孫弘比擬。他笑着説:“大丈夫不以曲學阿世為恥,而徒畏布被之諷乎?”他的屬官中,有依例要任職御史的,汪廷珍堅持説不可以。他説:“此人華而不實,何以立朝?”後果然被他説中了,人們都歎服他精於鑑別,善於識人。在他去世後,道光帝諭稱“汪廷珍人品端正,學問淵博”。 [1] 

汪廷珍與俞正燮

汪廷珍典試科考,選拔人才二十餘年,他的學行文章受到天下仰慕。但是,並非沒有對他非異的説詞。據傳,嘉慶年間,儒林中以博學強記而名聞一時的,北方有張穆,南方有俞正燮。俞正燮鄉試中舉,但會試屢試不中。一年會試,由阮元主持典試,汪廷珍任副考官,王藻為同考官。一天,王藻批到一份考卷,驚喜地説:“此卷非俞正燮不能作成!”便極力舉薦。這天,阮元由於睏倦,沒有閲卷。副總裁汪廷珍為學,一向注重從宋代興起的理學,認為起於漢代的訓詁學不中取。汪廷珍拿到王藻舉薦的卷子後,表面上加以欣賞,等到王藻一離去,就將卷子鎖入箱內,也不説什麼。即將發榜,阮元整理試卷,驚詫地問:“為什麼不見俞正燮的卷子?”讓各房考官在未錄取的試卷中搜索,王藻上前報告:“一天,我批得一卷,必定是由俞正燮所作,我已把它推薦給汪公。”阮元轉問汪廷珍,汪廷珍一再聲稱不知此事。阮元也沒有辦法,只是長嘆而已。發榜後,俞正燮去拜謁王藻,王藻拉着他大聲痛哭,不以老師自居,以朋友之禮相待,而且贈俞正燮詩四首,其中有這樣的詩句:“冥鴻已分翔寥廓,暮雨蕭蕭識此心。”表示他深為俞正燮所傾倒。俞正燮著書,初名為《米鹽錄》,王藻親自為此集資,刊刻並改名為《癸巳類稿》。 [2] 

汪廷珍家庭成員

子:汪報原,一品廕生,曾任刑部員外郎
子:汪報閏,曾任江西南安府知府
孫:汪承佑,舉人。 [1] 

汪廷珍史籍記載

《清史稿·卷三百六十四·列傳一百五十一》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