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永寧寺

(江蘇省豐縣永寧寺)

鎖定
永寧寺,徐州八大古寺之一,位於漢皇故里豐縣,傳説漢明帝敕資在漢皇劉邦祖居豐城中陽裏建立了永寧寺,以期保佑江山社稷“平安無事,永寧萬年。據豐縣地區傳説,洛陽白馬寺,與豐縣永寧寺同時建立,俱為漢明帝劉莊所為。洛陽白馬寺,正式名稱應該是永寧寺,白馬乃俗稱也。在中國稱為永寧寺的寺廟,不止一座。比較著名的永寧寺,為北魏後期熙平元年(公元516年)靈太后胡氏所建。另有:江蘇鹽城永寧寺河南洛陽永寧寺,吉林舒蘭永寧寺 、江西寧都永寧寺。永寧寺是國家2A級景區。 [1] 
中文名
永寧寺
地理位置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
開放時間
8:30-18:00
景點級別
國家AA級旅遊景區
佔地面積
佔地面積約75畝,其中放生湖約30畝

永寧寺寺廟簡介

永寧寺
永寧寺(2張)
豐縣永寧寺起自東漢,興於皇家,為民間寺院之始也。漢明帝永平初年,西竺佛教傳入中土之後,最初只在京都及諸王府地設寺禮祀,為皇家獨享,民間禁止傳播佛教豐縣漢室祖居,為皇室祖脈之地,倍受兩漢帝王眷顧,因此得以建寺。劉邦登基稱帝后,將豐縣故里神社賜名為“永寧神社”。至東漢時,漢明帝感夢遣使求法,並興建白馬寺,後又派使臣來漢皇劉邦故里豐縣,將佛像安放在永寧神社,並下旨將永寧神社更名為“永寧寺”,流傳至今。

永寧寺歷史沿革

永寧寺
永寧寺(5張)
佛興之初,漢明帝在為自己祈佛保佑的同時,也沒有忘記祈求祖上平安。於是便敕資在祖居豐城中陽裏建“永寧寺”,以期佛祖保佑家鄉“平安無事,永寧萬年”。
永寧寺起初選址於縣治東北二百五十步,為漢高祖故居遺址。寺院整齊壯觀,肅穆莊嚴,仿宮殿建式,殿堂廊廡互為照應,間次形成“七堂伽藍”,為方圓百里之名寺。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重修,並更名為白塔寺。北周天和六年(公元571年)被毀,至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重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更名為道成寺;大業元年(公元605年) 又廢;唐貞觀初年,唐王派尉遲敬德親自監修,並遷址於縣西北隅三合裏;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重修,更名重光寺;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 ,複名永寧寺;建炎年間 (南宋高宗趙構的年號,公元1127--11 30年間)重修,遷址於城東北隅盧綰故宅,即相鄰於漢永寧寺原址;金大定十九年(公元1l 79年) ,僧人普爭重修;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僧人文秀重修;元大德七年(公元1 303年),僧人法澍屢加修葺;明洪武年間 (公元1368──1 398),僧人仲通重修,並更名為興教寺;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六月,黃河決于山東,豐縣全境被淹,縣城夷為平地,寺院亦遭水劫;縣治遷舊城東南三十里的華山之陽;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 551年)縣治復遷舊址;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始由縣令任惟賢(湖北黃陂舉人)招募財力重修寺院,仍名興教寺,遷址於治所西北隅;至清順治十年(公元1 653年),縣民渠景撤舊殿重修,仍選址於縣城西北隅,維持至清末,其後無興替之記錄。
永寧寺 永寧寺
民國建元之後,時局不穩,兵燹水患頻繁,寺院再無較大修葺,香火漸次衰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寺內原有僧尼逐漸還俗或遷往外地,廟宇逐年塌毀,至“文化大革命”時期,又遭受“破四舊”危害,佛事活動不復存在,古老的永寧寺只留下部分遺蹟。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民族宗教政策不斷深化落實,佛教活動日趨廣泛和自由,佛教信眾漸次增多,重修永寧寺的呼聲日益增高,2004年經政府批准重新修復。修復的永寧寺位於豐縣護城河西北隅,佔地面積約75畝,其中放生湖約30畝,現任主持為河南嵩山少林寺第34代弟子釋延武法師,常住僧人約7人,寮房約50間。永寧寺大山門長約60米,正門鎏金“永寧寺”大字牌匾為釋永信法師書寫,小山門內塑四大天王和阿彌陀佛法像。全寺擁有大雄寶殿、接引殿、藏經閣、觀音亭、七寶塔等基礎設施,以及萬佛聖城、柳毅將軍廟等風景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