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

鎖定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隸屬青海省海東市。位於青海省最東部,東北與永登縣紅古區相連,東與永靖縣接壤,南隔黃河積石山縣相對,西、西北與循化縣、化隆縣樂都區毗鄰,總面積1890平方公里。 [31]  截至2023年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户籍人口43.92萬人 [33]  。截至2023年6月,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共有8個鎮、14個鄉。 [9]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是青海省重要的糧食、蔬菜、瓜果主產區,在全省享有"瓜果之鄉"的美譽。2020年4月,民和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2] 
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9.9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2.8%。三次產業結構比由上年的13.4:45.3:41.3調整為13.6:41.7:44.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0094元。 [33] 
中文名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
外文名
Minhe Hui and Tu Autonomous County
行政區類別
自治縣
所屬地區
青海省海東市
地理位置
海東市東南部
面    積
1891 km²
下轄地區
8個鎮、14個鄉
政府駐地
川口鎮
電話區號
0972
郵政編碼
810800
氣候條件
高原大陸性乾旱氣候
人口數量
43.92 萬(2023年末) [33] 
著名景點
喇家遺址
馬廠塬遺址
火車站
民和站
車牌代碼
青B
地區生產總值
129.92 億元(2023年) [33]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歷史沿革

夏、商、週三代,屬《禹貢》雍州地,為西北羌戎繁衍生息地之一。
秦始皇統一六國,設置郡縣,當時民和屬隴西郡管轄的西北塞外地。
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在今民和縣下川口設置允吾縣,隸金城郡(治甘肅蘭州)。東漢和帝永元年間(89-104年),在今民和古鄯建龍耆城。安帝時(107-125年),在今民和中川設白土縣,隸金城郡。
西晉永寧時(301-302年),涼州刺史張軌在今民和設置晉興郡(治今民和縣川口鎮史納一帶),轄晉興、左南二縣。晉興郡、縣同治,左南(治今甘肅永靖縣境)在黃河以北青海東南地區。
北魏,又在民和古鄯設立北金城縣,隸西平郡。西魏廢帝二年(553年),改北金城縣為龍支縣。北周,將龍支縣隸枹罕郡(治河州)。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北魏西都縣為湟水縣,今民和北西部分地區為其轄地,龍支縣仍屬枹罕郡。
唐初,今民和地區仍屬於龍支、湟水、米川三縣。代宗廣德元年(763年),陷為吐蕃地。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又歸復唐王朝。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今民和地區又陷為唃廝囉政權轄地。徽宗崇寧二年(1303年),宋朝又收復河湟地區,今民和先後屬湟、樂二州。元代民和屬西寧州地。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在民和古鄯(今古鄯鄉政府所在地)設古鄯千户所,其轄地為今民和全境和化隆縣部分地區。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古鄯設驛站,後稱古鄯驛,為西寧衞七驛站之一。成祖永樂年間(1403-1424年),在茶馬交易中,民和為孳養官馬場所。神宗萬曆年間(1573-1620年),將古鄯千户所操守官升格為守備,並設立巴暖三川營,統兵1040名,今民和為西寧衞控扼要地。
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碾伯千户所為碾伯縣(今樂都),今民和為其轄地。
民國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改碾伯縣為樂都區,民和亦屬之。民國十九年(1930年)4月,從樂都、循化縣析置民和縣,取“政通人和”之意。
1949年9月,民和解放。
1985年11月,改設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行政區劃

民國19年(1930年)1月,將原碾伯縣所屬峽外21堡(上7堡、中7堡、下7堡)、1鎮、李土司轄地、循化縣所屬北區馬營8大社劃為民和縣轄區。 [31] 
截至2023年6月,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共有8個鎮、14個鄉:川口鎮古鄯鎮馬營鎮官亭鎮巴州鎮滿坪鎮李二堡鎮峽門鎮馬場垣鄉北山鄉松樹鄉西溝鄉總堡鄉隆治鄉大莊鄉轉導鄉前河鄉甘溝鄉中川鄉杏兒鄉核桃莊鄉新民鄉 [9]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地理環境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位置境域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位於青海省最東部,介於東經102°26′—103°04′,北緯35°45′—36°26′之間。東北與甘肅省永登縣、蘭州市紅古區相連,東與甘肅省永靖縣接壤,南隔黃河與甘肅省積石山縣相對,西、西北與循化縣、化隆縣樂都區毗鄰。南北長96公里,東西寬32公里,總面積1890平方公里。 [31]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地形地貌

民和縣,海拔最高4220米,最低1650米,平均海拔高度2100--2500米。為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祁連山系的達坂山和拉脊山餘脈,構成縣境地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南部多為高山。境內溝壑縱橫,山巒重迭,地形複雜。 [32]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氣候

民和地處北温帶,屬高原大陸性乾旱氣候,年均温度9℃,年降水量292.2毫米左右,無霜期198天。 [32]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水文

湟水、黃河自西向東,流經縣境北部和南部,形成湟水、黃河兩大谷地。 [32]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自然資源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水資源

民和縣,水資源總量為2736567.06萬立方米/年,其中自產地表水27250萬立方米/年,地下水總儲量為7656.56萬立方米/年,客水2701660.5萬立方米/年。
地表水—縣境內大小24條河流,多發源於海拔3000米以上的拉脊山脈高山區,按流水狀況有常年流水河、半流河和時季河,主要靠降水補給,次為高山積雪融水。各河道流量小,但落差大,有發展小水電的潛力。地下水—山區地下水除解決人畜飲水外,多數滲出地表後又匯入河流成為河川基流,無開採價值,可供開採的僅為平川地區地下水。
客水—資源比較豐富,湟水、黃河、大通河三大過境河流年總徑流量為2701660萬立方米。現利用水量10171萬立方米,佔年總徑流量的0.37%,其中黃河5765萬立方米,湟水3022.4萬立方米,成為全縣農業灌溉主要 水源。 [32]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土地資源

民和縣,總面積1890.82平方公里。其中河谷地佔總面積的28.14%,山地佔71.86%。2005年底實有耕地面積461969畝,其中水澆地108750畝、淺山地253505畝、腦山地93714畝,退耕還林地215122畝。縣荒山、荒坡、荒灘、荒溝宜林地面積81.7萬畝。 [32]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生物資源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農作物主要有小麥、豌豆、蠶豆、玉米、洋芋、油菜、胡麻、青稞、大麥等。有喬木39科49屬106種,灌木27科46屬84種,草類植物41科198屬356種。主要喬木有楊、柳、榆、松、柏、槐、樺、杉等。主要灌木有白刺、沙棘、杜鵑、檉柳、枸杞等。境內藥用植物有:草本類(大黃、甘草、青貝母、黃芪、黨蔘、丹蔘、柴胡、當歸、冬花、薄菏、茵陳、荊芥等)、木本類(黃柏土茯苓、桑百皮、骨碎補、槐花等)、果實類(枸杞子、金櫻子、牛蒡子、車前子、郁李仁等)、菌類(冬蟲夏草、馬勃、鎖陽等)。動物有:昆蟲類(蜜蜂、北方蠍子等)、獸類(狍鹿、、岩羊、蘇門羚、狐、兔、馬鹿等)、禽類(環頸雉、野鴨、藍馬雞、雕鵠、雪雞、石雞、鴟等)。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礦產資源

民和縣,已探明藏有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非金屬、燃料等礦種15種。即錳、褐鐵礦、赤鐵礦、銅、金、石灰岩、大理岩、白雲岩、花崗岩、石英石、石膏、煤、石油、天然氣、礦泉水等。 [32]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人口

截至2023年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户籍人口43.92萬人,其中城鎮户籍人口12.51萬人,佔全縣户籍人口的比重(户籍人口城鎮化率)為28.48%;鄉村户籍人口31.41萬人,佔71.52%。全縣常住人口32.20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4.00萬人,佔全縣常住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43.48%;鄉村常住人口18.20萬人,佔56.52%。 [33]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主要有:回族、土族、藏族等。 [1] 
2023年末户籍人口數及構成
指標名稱
人口數(萬人)
比重(%)
户籍人口
43.92
100
#城鎮
12.51
28.48
鄉村
31.41
71.52
#男性
22.75
51.80
女性
21.17
48.20
#0-17歲
10.68
24.32
18-34歲
11.57
26.34
35-59歲
15.86
36.11
60歲以上
5.81
13.23
#少數民族人口
27.48
62.57 [33]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經濟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綜述

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9.9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2.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66億元,同比增長4.7%;第二產業增加值54.15億元,同比下降3.2%;第三產業增加值58.11億元,同比增長7.8%。三次產業結構比由上年的13.4:45.3:41.3調整為13.6:41.7:44.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0094元。 [33] 
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16.0%。按產業看,第一產業同比下降18.9%;第二產業同比增長64%,其中工業投資同比增長64%;第三產業同比下降28.5%。 [33] 
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44%,其中商品住宅投資同比下降44.5%,商業營業用房投資同比下降3.1%。 [33] 
2023年房地產開發和銷售主要指標增速
指標名稱
比上年增長(%)
房地產開發投資額
-44.0
#住宅
-44.5
房屋施工面積
-15.9
#住宅
-18.3
竣工房屋面積
-85.2
#住宅
-84.1
商品房銷售面積
156.5
#住宅
238.1 [33] 
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0768萬元,同比增長160.44%。其中增值税20946萬元,同比下降9.49%;企業所得税17664萬元,同比增長474.25%;個人所得税1508萬元,同比下降6.16%;城市維護建設税2176萬元,同比下降9.22%。全縣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33145萬元,同比增長9.12%。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同比增長1.37%,教育支出同比下降1.70%,衞生健康支出同比增長9.64%,城鄉社區支出同比增長21.75%,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同比增長3.38%,文化旅遊體育與傳媒支出同比下降10.54%,農林水支出同比增長17.01%。 [33] 
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全體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23777元,同比增長6.1%,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711元,同比增長3.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96元,同比增長7.7%。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以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為1)為2.37,比上年縮小0.1。 [33] 
2023年全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指標名稱
絕對量(元)
比上年增長(%)
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777
6.1
#工資性收入
15114
30.0
經營淨收入
4883
-30.5
財產淨收入
464
33.4
轉移淨收入
3316
-2.9
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7711
3.6
#工資性收入
27443
44.2
經營淨收入
5703
-53.7
財產淨收入
1272
31.7
轉移淨收入
3293
-19.6
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896
7.7
#工資性收入
8141
7.5
經營淨收入
4420
7.1
財產淨收入
7
-30.0
轉移淨收入
3328
9.4 [33] 
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全體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5031元,同比增長22.6%,恩格爾係數為36.3%。城鎮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0583元,同比增長21.6%,恩格爾係數為34.9%;農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1890元,同比增長22.5%,恩格爾係數為37.8%。 [33] 
2023年全縣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
指標名稱
絕對量(元)
比上年增長(%)
全體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
15030.68
22.6
#食品煙酒
5460.54
28.0
衣着
891.86
2.0
居住
3004.28
17.4
生活用品及服務
706.74
6.3
交通通信
2364.14
26.7
教育文化娛樂
781.82
-1.2
醫療保健
1514.50
60.2
其他用品及服務
306.80
5.6
城鎮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
20583.39
21.6
#食品煙酒
7176.16
34.2
衣着
1295.41
8.6
居住
4280.50
13.7
生活用品及服務
788.70
-22.4
交通通信
3471.61
30.5
教育文化娛樂
1361.06
11.0
醫療保健
1681.07
27.3
其他用品及服務
528.88
33.6
農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
11889.73
22.5
#食品煙酒
4490.08
22.1
衣着
663.59
-5.3
居住
2282.38
20.1
生活用品及服務
660.37
39.7
交通通信
1737.68
21.3
教育文化娛樂
454.17
-17.8
醫療保健
1420.27
92.0
其他用品及服務
181.19
-22.2 [33]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第一產業

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糧食播種面積48.18萬畝,糧食總產量17.40萬噸,同比增長3.7%。其中小麥播種面積減少0.11 萬畝,產量2.38萬噸,同比增長6.0%;玉米播種面積增加0.08萬畝,產量12.99萬噸,同比增長2.7%;馬鈴薯播種面積減少0.27萬畝,產量2.03萬噸,同比增長7.8%。油料播種面積增加0.81萬畝,產量1.02萬噸,同比增長10.6%。蔬菜播種面積增加0.01萬畝,產量10.71萬噸,同比增長1.1%。 [33] 
2023年主要農產品產量及增長速度
指標名稱
產量(噸)
比上年增長(%)
糧食
173972
3.7
#小麥
23841
6.0
玉米
129863
2.7
馬鈴薯
20268
7.8
油料
10209
10.6
藥材
3262
-64.6
蔬菜及食用菌
107539
1.0
瓜果類
831
-11.8
園林水果
3819
-19.4 [33] 
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牛出欄2.29萬頭,同比下降5.8 %;羊出欄22.73萬隻,同比下降6.9%;豬出欄6.81萬頭,同比增長1.7%;家禽出欄8.57萬隻,同比增長0.2%。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1.38萬噸,同比增長0.2%,其中豬肉產量0.55萬噸,同比下降1.8%;牛肉產量0.32萬噸,同比下降5.9%;羊肉產量0.48萬噸,同比增長6.4%;禽肉產量0.03萬噸,同比增長16.3%。牛奶產量0.92萬噸,同比增長4.8%;禽蛋產量0.04萬噸,同比增長688.2%。 [33] 
2023年主要畜產品產量及增長速度
指標名稱
產量(噸)
比上年增長(%)
肉類
13783
0.2
#豬肉
5517
-1.8
牛肉
3229
-5.9
羊肉
4779
6.4
禽肉
258
16.3
牛奶
9236
4.8
禽蛋
403
688.2 [33]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第二產業

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完成規模以上工業〔3〕總產值163.68億元,同比下降13.2%,增加值同比下降4.0%。分門類看,製造業增加值同比下降4.3%,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同比下降2.9%。 [33] 
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規模以上工業產品產量工業硅、水泥、原鋁分別同比增長11.75%、9.86%、1.90%,商品混凝土、鋁材、石墨及碳素製品分別同比下降22.16%、16.23%、11.60%。 [33] 
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及增長速度
指標名稱
計量單位
產量
比上年增長(%)
水泥
萬噸
85.64
9.86
鐵合金
萬噸
22.61
-5.07
原鋁(電解鋁)
萬噸
43.92
1.90
鋁材
萬噸
32.46
-16.23
石墨及碳素製品
萬噸
2.43
-11.60
發電量
億千瓦時
37.61
-6.09
商品混凝土
萬立方米
22.10
-22.16
工業硅
萬噸
4.16
11.75
耐火材料製品
萬噸
7.00
-9.05 [33] 
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15個,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4.94億元,同比下降12.47%。全年全縣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62.88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86%;竣工面積17.6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1.89%。 [33]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第三產業

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73億元,同比增長17.5%。按經營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0.21億元,同比增長18.8%;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5.52億元,同比增長15.9%。按消費形態分,商品零售29.05億元,同比增長16.8%;餐飲收入6.68億元,同比增長20.9%。 [33] 
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接待國內遊客346.52萬人次,同比增長70.9%;實現旅遊總收入9.89億元,同比增長52.5%。 [33] 
2023年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130.22億元,同比增長10.82%。人民幣貸款餘額為80.33億元,同比增長34.88%。全年保費收入14168.65萬元,同比下降2.18%。其中壽險保費收入5965.44萬元,同比下降5.11%;人保財產保險收入8203.21萬元,同比增長0.06%;全年保險賠付額5903.33萬元,同比增長2.41%。其中壽險賠付額141.63萬元,同比增長11.93%;財產險賠付額5761.70萬元,同比增長2.19%。 [33]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交通運輸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境內京藏高速、109國道、青藏鐵路民小公路 [13]  、清大高速公路、川大高速 [14]  穿境而過。
2023年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過境鐵路營運里程41.5公里,其中高速鐵路22.5公里。公路通車裏程3015公里,其中縣公路里程187公里,鄉公路里程741公里,村公路里程1673公里,專用公路里程22公里。全年全縣客運量43.9萬人數次,客運週轉量3481.09萬人公里;貨運量447.7萬噸,貨運週轉量23494.9萬噸公里。 [33]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政治

縣委書記:毛學鴻
縣長:馬曉瑜
截至2023年11月 [29-30]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社會事業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教育事業

截至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學前教育毛入園率93.31%,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8.12%,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6.51%。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5895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0320人,初中學校在校生17002人,普通小學在校生30308人,特殊教育在校生 190人,幼兒園在園幼兒9703人。 [33]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文化事業

七里寺避暑山莊 七里寺避暑山莊
國家三級圖書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圖書館。 [1] 
2023年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有藝術表演活動的團體16個,羣眾文化機構(含鄉鎮文化站)26個,其中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2個。廣播電視轉播台20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9.02%;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9.02%。 [33]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醫療衞生

截至2023年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共有醫療衞生機構524個,其中縣級醫院3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服務中心、衞生健康行政執法隊各1個,鄉鎮衞生院29個(合署辦公4個),民營醫院7個,社區衞生服務站19個,村衞生室405個(承擔基本公衞的339個),個體診所54個、門診部2個,醫務室2個。全縣共有各級各類衞生技術人員2006人(包括不在編人員),其中執業(助理)醫師994人,執業護士924人,醫護比1:0.93,每千人擁有衞生技術人員數為4.57人(以户籍人口計算)。 [33]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社會保障

202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城鎮新增就業人員2013人,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10.57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91%。 [33] 
2023年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養老保險職工參保人數18986人,比上年末增加1326人。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41975人,比上年末增加3004人,其中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8045人,增加200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1813人,比上年末增加764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34717人,比上年末增加5341人。年末全縣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596人,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8521人。 [33] 
2023年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提供住宿的養老服務機構1個,牀位230張。社區日間照料中心6家,可提供牀位90張,其中建成運營5家,牀位75張。農村互助幸福園運行21所,日託牀位63張。 [33]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風景名勝

喇家遺址
喇家遺址,地處黃河上游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的官亭鎮,是一處距今4000年左右的齊家文化遺址。是新石器時代的大型部落遺址。完整保留了被地震、洪水毀滅瞬間的狀態,因而被譽為“東方的龐貝古城”。也是中國唯一經科學論證的史前災難遺址。1986年5月27日,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1]  2001年6月25日,喇家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2]  2002年喇家遺址榮獲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1] 
馬廠塬遺址
馬廠塬遺址,位於湟水南岸的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川口鎮邊牆村,與湟水北岸甘肅紅古區海石灣蘭青鐵路隔河相望,蘭西高速公路由東向西繞遺址北側穿過。距民和縣城約8公里。面積18萬平方米左右,文化堆積層達50~150釐米。是一處新石器時代至青銅器時代文化並存的古遺址。1956年8月3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公佈為青海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3]  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4] 
三川黃河水利風景區
三川黃河水利風景區,位於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境內,地處甘青兩省交界處,依託黃河河道及炳靈、積石峽等黃河梯級電站而建。景區屬自然河湖型水利風景區,有滾滾清流的黃河風情、峽口桃花、三川杏雨、山城落日、丹霞地貌等自然景觀聞名遐邇,獨具特色。 [25] 
峽門水庫
峽門水庫,位於民和縣松樹溝峽門河上。主要是解決松樹溝開發區2.31萬畝農林牧土地的灌溉用水,同時解決溝道0.69萬畝地的灌溉用水及人畜用水。是一個以灌溉為主,綜合供水的蓄水工程。設計總庫容260萬立方米,大壩為壤土心牆砂殼壩,水庫工程由大壩、導流放水洞、溢洪道三部分組成。大壩從河牀清基面起算為60米,從心牆底部起算為84米,壩頂長187米,正常水位為2731米、設計洪水位為2731.59米、校核洪水位為2732.14米、壩頂高程為2734米。批准概算投資3930萬元。 [26]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地方特產

民和旱砂西瓜
民和旱砂西瓜,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民和旱砂西瓜果實橢圓形,個小而勻、果皮淡綠色、上覆深綠色條帶,果皮厚1.1釐米,瓜瓤呈鮮紅色,籽黑、皮薄、肉嫩,香氣濃郁,質地酥脆、風味爽、果汁多、甘甜、瓤沙、味純,食用品質好,是經濟效益較高的作物。 [19] 
2013年12月30 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民和旱砂西瓜”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15] 
民和馬鈴薯
民和馬鈴薯,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民和馬鈴薯薯塊長圓形,表皮粗糙,黃皮黃肉,薯塊整齊,蒸煮後肉質酥散,色味純正,口感好。 [18] 
2013年12月30 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民和馬鈴薯”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15] 
民和肉牛
民和肉牛,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民和肉牛體型身寬高大,結構勻稱,體質結實,體格粗壯,體驅呈圓筒狀,多為紅(黃)白花角為蠟白色,四肢健壯有力,具有六白特徵。民和肉牛脂肪含量低,蛋白質含量高,富含各種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以及對人體有保健功效的鈣、磷、硒、鐵、鎂等礦物質元素。 [17] 
2013年12月30 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民和肉牛”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15] 
民和羊肉
民和羊肉,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民和肉羊背腰平直、後軀豐滿、胸寬體長、肢體健壯,體型呈圓桶狀,公、母羊有角基,表現出了明顯的肉用羊體型特徵。肉質細嫩多汁,顏色鮮豔,肉中肌紅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較低,富含各種氨基酸(氨基酸總量達16.4%),屬於較好的肉質等級,熟肉率、系水力的指標均較為理想,肉的pH值小於7呈酸性,尤其是富含組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3種提高鮮味的必需氨基酸和穀氨酸(非必需氨基酸),故民和羊肉羶味小、口感好,是生產優質羊肉的理想原料。 [20] 
2013年4月15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民和羊肉”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16]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著名人物

馬海瑛
馬海瑛,男,土族,1959年8月出生,青海民和人,1982年7月參加工作,198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學歷。曾任河南縣委書記、青海省同仁縣委書記,西寧市委常委、紀委書記。 [27] 
鮑義志
鮑義志,男,1951年 2月出生,土族,青海民和人,大學普通班學歷,民盟成員。現任政協第十一屆青海省委員會副主席兼教科文衞體委員會主任、民盟青海省委主委,青海省中華職教社主任委員,青海省人民政協理論研究會會長,青海文史館名譽館長、研究館員,青海土族研究會長。 [28] 
嚴金海
嚴金海,男,藏族,1962年3月生,青海民和人,1983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7月參加工作,青海民族學院漢語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大學學歷。 [11]  現任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 [12]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榮譽稱號

2020年6月,民和縣入選青海省雙擁模範城。 [3] 
2020年11月,民和縣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4] 
2021年1月14日,民和縣入選第三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 [5]  19日,民和縣入選第八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 [6] 
2021年6月,民和縣入選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7] 
2021年9月,民和縣入選屋頂分佈式光伏開發試點縣。 [8] 
2021年12月,民和縣入選2016—2020年青海省普法先進縣。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