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鬣羚

鎖定
鬣羚是偶蹄目牛科鬣羚屬哺乳動物,別名蘇門羚、明鬃羊、山驢子、巖驢、四不像等。上體呈褐灰色,灰白色或黑色;上下唇白色,吻端裸露呈黑色;尾基部和腹面鏽棕色;四肢的毛為赤褐色,向下轉為黃褐色。四肢粗壯;頭狹長;背頸有鬣毛;尾短小;角短而尖,表面有環狀的稜及不規則的縱行溝紋。 [9]  壽命約15年。 [10] 
鬣羚分佈於南亞和東南亞各國,在中國分佈於西北、西南、華東、華南和華中地區。主要棲息在1200—3700米的高山森林地帶。性情孤獨,雄獸單獨活動,雌獸和幼仔一般結成5—6只的小羣。喜歡在裸岩和亂石河谷等處活動。主食苔草、吉祥草、冬青等,也吃竹葉、藥苗、油菜等。每年繁殖一次,9—10月發情交配,懷孕期約8個月,每胎1—2仔。幼仔2—3齡性成熟。 [10] 
鬣羚因棲息地破壞、獵捕導致數量減少, [10]  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列為易危(VU)物種; [11]  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被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易危(VU)物種,屬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12] 
中文名
鬣羚
拉丁學名
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別    名
蘇門羚
明鬃羊
山驢子
巖驢
四不像 展開
別名
蘇門羚
明鬃羊
山驢子
巖驢
四不像
天馬
牧羊 收起
外文名
英文 Mainland Serow, Serow
西班牙文 Serau de Sumatra
德文 Südlicher Serau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偶蹄目
牛科
鬣羚屬(髭羚屬
鬣羚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反芻亞目
亞    綱
真獸亞綱
亞    科
羊亞科
羊羚族
亞    種
3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Bechstein, 1799)
保護級別
易危(VU)IUCN標準 [1] 
同義學名1
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 David, 1869
同義學名2
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ssp. sumatraensis (Bechstein, 1799)
同義學名3
Capricornis thar Hodgson, 1831

鬣羚物種學史

鬣羚分類

由於科學家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和分歧,鬣羚屬的分類學已經被許多專家討論了很長一段時間。文獻中對保護狀況的描述、範圍圖和評估各不相同,因為不同分類羣的命名和特定或亞特定狀態的來源不同。這種重新評估遵循莫里(Mori)等人的分類法。隨着時間的推移,鬣羚屬物種的分類發生了很大變化。 [2]  1908年,根據地理範圍確認了鬣羚的7個亞種。隨後,許多這些亞種被提升為物種。後來鬣羚被分為兩種。 [4]  2019年首次使用了所有分類羣的總線粒體基因組,並確認了髭羚屬以下只有四個物種存在,它們分別是: [2] 
其中鬣羚下轄3個亞種,分別是蘇門答臘鬣羚(指名亞種)、中華鬣羚喜馬拉雅鬣羚 [1] 

鬣羚典籍

古代素有“天馬”一説,據《黃山志》記載:“天馬,常飛騰天都蓮花諸峯”,“銀鬃金毛,四足皆捧以祥雲,須萸躍過數十峯”。據考證,天馬即鬣羚。由於它能在陡壁上竄跳,動作輕巧,行動敏捷,再加上雲霧瀰漫,增添了腳踏祥雲、飛越深淵的神秘色彩,故稱“天馬”。鬣羚的別名有四不像、山驢子、明鬃羊、長鬃羊,如此多而混亂的俗名,或多或少地反映出它外貌特徵的奇特。 [5] 

鬣羚形態特徵

鬣羚
鬣羚(11張)
鬣羚體型中等,體長約140-180釐米,尾長約6-16釐米,肩高約85-94釐米,體重約50-140千克。在體型上類似於山羊或羚羊。頭後、頸背具長的鬣毛。因頸背部灰白色的鬃毛而得名。它們耳廓發達,耳長16-17釐米。眶下腺大而明顯。四肢粗壯有力,全身被毛粗硬,通常呈深灰色或黑色。上體褐灰、灰白或黑色。頸部具有發達的鬃毛,上下唇和耳內呈灰白色,尾的背面及尾端呈黑色,沿背脊有一條明顯的黑紋。胸部近似於黑褐色或黑色,腋下和鼠鼷部呈鏽黃色或棕白色。四肢膝關節以下為黃棕色,腿部外側為黑灰鏽色或慄棕色。尾色與上體色調相同。
雌雄均具角,橫切面呈圓形,兩角幾平行並呈弧形向後伸展,角尖斜向下方。角的基部粗壯,有橫稜和輕微的曲線,尖端變細。它們的角像鹿而不是鹿,蹄像牛而不是牛,頭像羊而不是羊,耳朵像驢而不是驢,所以也稱其為“四不像”。 [5]  [3] 

鬣羚棲息環境

鬣羚是一種森林棲息的哺乳動物,棲息在崎嶇陡峭的山坡和海拔100-4,000米的岩石地。在尼泊爾和中國西南地區及雲南西北部的温帶針葉林和闊葉林,以及越南的杜鵑花屬越橘屬茂密的灌木叢中也有記錄。它還棲息於地形較平緩的低地山地森林,包括有灌木的平坦地區。鬣羚也生活在近海小島上,例如越南北部的吉婆島和泰國北部半島沿岸的小島。而鬣羚對人類干擾很敏感,但它們似乎可以容忍天然喀斯特灌木叢和甚至受干擾的棲息地中的中度退化森林和孤立的小石灰岩山丘和懸崖。 [2] 
該物種通常在林帶、低地和丘陵斜坡上越冬,而在夏季則遷移到海拔較高的懸崖和高坡上。研究發現,鬣羚活動區域佔用率與到道路的距離、到村莊的距離和到小徑的距離呈正相關,表明它偏愛人類無法進入的區域。在針葉林和杜鵑花叢林中海拔相對較高的地方,鬣羚喜歡封閉的樹冠棲息地而不是開放的棲息地。然而,在低海拔石灰岩森林中,該物種更喜歡開放的樹冠而不是封閉的樹冠。 [2] 

鬣羚生活習性

鬣羚領地

夏季喜在大樹下、灌叢中及巨巖間等僻靜之處休息;冬季常到巖洞中避風、過夜。有較為固定的往來覓食的小路、休息場所及排糞地點,平時或出沒於懸崖絕壁之間,或隱身於密林之中。每個個體或小羣都佔有一定的領域,由於具有發達的眶下腺和蹄腺,可以用其分泌物在棲居範圍邊緣的樹木或灌叢上作領地的標記。極為善於攀登和縱躍,能在最陡峭的懸崖絕壁之間行動自如,或在亂石溪谷之間跳躍如飛。這是因為它的蹄子是由兩個緊密靠在一起的蹄組成,前端窄尖,後端寬闊,四周環以角質,中央為柔軟的部分組成,就像一個吸盤,使其能夠穩穩地站立或跳躍在陡巖之上。此外,在它的四肢底部還具有靈敏的外周感受器。在活動時,蹄子接受底部的刺激後,感受器可以將其轉換為一種信號,傳遞給中樞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又把接受到的信號轉換成控制信號,再傳遞給四肢上的各種不同的肌肉組,從而調節身體重心的平衡。在受到驚擾時,它能夠迅速奔跑,跳過險惡亂石,攀登到懸崖峭壁之上躲避敵害,逃脱之後便不會再返回。 [2] 

鬣羚活動

一般結成5-6只小羣生活在一起,性情比較孤獨,除了雄獸總是單獨活動以外,雌獸和幼仔也最多結成4-5只的小羣,從不見較大的羣體。早晨和傍晚出來在林中空地。在被逼迫得無路可逃的時候,就用兩隻後蹄支起身體,直立起來,騰出兩隻前蹄拼命地往岩石上敲擊,發出“嘎嘎”的脆響,或者是往肚皮上像擂鼓一樣地“咚咚”敲打,聲音響徹山谷,藉以威嚇敵害。如果這一招不靈,也會奮起自衞,勇猛地用角進行堅決的反撲,攻擊對手。成年的雄獸性情較為兇猛,體強力壯,常常能衝出天敵的包圍,或戰勝體形不算太大的對手,將其頂到懸崖之下。 [2] 

鬣羚食物

鬣羚在林緣或溝谷一帶攝食和飲水。主要以各種雜草、青草、樹木嫩枝、葉、芽、落果和菌類、松蘿等為食。
該物種冬夏兩季生境選擇的不同的地方是根據植被類型、樹木分佈、坡度、海拔、岩石分佈、樹木大小、坡位、冠層和水源等因素進行的。然而,選擇避難所和隱蔽的機會,以及離水的距離,並沒有發現受到季節的顯著影響。該物種以越南吉婆島和尼泊爾安納普爾納峯保護區(Annapurna Conservation Area)的34種植物中的至少33種不同植物物種的葉子和樹枝為食。這些植物物種大多數是灌木和低矮的樹木,因此鬣羚被歸類為典型的植食動物。 [2] 
記錄到鬣羚採食的植物121種,其中木本植物72種,佔食物種類的60%;草本38種(包括2種竹子),佔31%;其餘11種分別為藤本3種、苔蘚蕨類6種、菌類2種,佔9%。鬣羚在夏季採食的植物種類最多,有92種;冬季採食的只有43種。植物的嫩枝和樹葉是鬣羚的主要食物。在研究地區中,鬣羚和羚牛食物重疊比例超過30%,冬季重疊的比例高達48%。以各種雜草、樹葉為食。林緣或溝谷一帶攝食、飲水,主要以青草、樹木嫩枝、葉、芽、落果和菌類、松蘿等為食。糞便呈散堆狀,每次排10粒。 [6] 

鬣羚分佈範圍

分佈於孟加拉國、不丹、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泰國和越南。 [1] 
指名亞種即蘇門答臘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sumatraensis)發現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馬來西亞(馬來亞西半島)、泰國(南緯約9°以南)。在印度尼西亞,該亞種完全侷限於蘇門答臘武吉巴里山的火山山脈,特別是北部的亞齊高地、中部的克林奇高地和南部的巴里桑實裏坦高地。也分散在馬來西亞半島包括西部,但集中在北部各州,尤其是吉蘭丹玻璃市霹靂州。該物種已在馬來西亞半島的50個地區被記錄。 [1] 
亞種中華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mildneedwardsii)分佈於緬甸、柬埔寨、中國、印度、老撾、泰國和越南。該亞種廣泛分佈於中國中部和東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包括陝西南部、甘肅南部、青海東南部、四川西部、西藏東部、雲南、廣西、貴州、重慶、廣東、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浙江、福建。然而,這個亞種在緬甸北部的部分地區被紅鬣羚Capricornis rubidus)取代。 [1] 
亞種喜馬拉雅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thar)分佈於孟加拉國東部和東南部、喜馬拉雅山(不丹、印度北部,包括錫金和尼泊爾)、中國(僅限西藏)、印度東北部(孟加拉國東部省份),可能進入緬甸西部。該亞種廣泛分佈於整個喜馬拉雅山脈,從查謨和克什米爾經尼泊爾和不丹直到中國藏南東部。 [2] 
鬣羚分佈圖 鬣羚分佈圖

鬣羚繁殖方式

鬣羚每年繁殖一次,在秋季的9-10月發情交配,逐偶時雄獸之間也有激烈的惡鬥,獲勝的一方才能與雌獸交配,敗者有時甚至會被頂死。雌獸的懷孕期約為8個月,幼仔多半於翌年5月下旬至6月初出生,每胎產1-2仔,幼仔出後毛一天便能直立吃草,幾小時後便可隨雌羊一起活動。幼仔2-3歲時性成熟,但2歲時仍然跟隨雌獸一起生活,3歲才開始獨立活動。壽命約15年。 [2] 

鬣羚亞種分化

鬣羚(3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milneedwardsii
David,1869
2
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thar
Hodgson, 1831
3
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sumatraensis
Ogilby, 1837
注:中華鬣羚和喜馬拉雅鬣羚原來都是獨立物種,2019年被(IUCN)劃為鬣羚的亞種。 [1] 

鬣羚保護現狀

鬣羚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0年 ver3.1——易危(VU)。 [1]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Ⅰ。 [1] 
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和《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易危(VU)。
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7] 

鬣羚種羣現狀

該物種的自然種羣雖具有一定的數量,但由於多年來棲息地的破壞和人類的濫捕濫殺,導致該物種的數量和分佈面積正在減少。險峻的懸崖峭壁環境造就了鬣羚獨特的生存方式,但由於懸崖峭壁環境對人類活動的限制,使人類對於該物種的研究和了解難以深入,許多方面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急需進行系統的研究。 [1] 
儘管鬣羚的分佈範圍涵蓋超過11個國家,但由於整個範圍內的偷獵、棲息地喪失和破壞,其種羣分散、孤立並迅速減少。這些因素,再加上無法獲得有關該物種豐富度和分佈的可靠數據,使得實施長期保護的有效保護行動變得困難。因此,根據當地調查推斷,鬣羚在三代內下降超過30%,佔用面積和棲息地質量下降,以及實際開發水平。該物種需要採取緊急保護行動。 [1] 
指名亞種蘇門答臘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sumatraensis)被評估為易危 (VU A2; C1),因為據信該亞種因過度捕獵和嚴重的棲息地喪失而顯著減少。
中華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milneedwardsii)和喜馬拉雅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thar)之前被評估為近危。新的數據和信息表明,截止2020年,在過去十年中,這些亞種的種羣規模、分佈範圍及其棲息地正在經歷顯著下降,並且由於人類的強烈影響,預計未來將繼續顯著下降。因此,這兩個亞種都被評估為易危(VU A2;C1)。 [1] 

鬣羚瀕危原因

鬣羚系典型林棲獸類,如同其他森林動物一樣,隨着其分佈區內森林被大量採伐,使棲息地遭受破壞。此外,由於鬣羚體型較大,能提供較多的肉食,其皮板質量又屬上乘,故於20世紀80年代以前,在中國南方各省區常被獵殺。因此,棲息地被破壞及濫捕濫殺是致危的主要因素。雖然該種動物已受到中國國家法律保護,然而偷獵現象在個別地方仍未能完全杜絕。 [3] 

鬣羚保護措施

在印度尼西亞,該物種自1932年以來一直受到法律保護。在保護區系統中,總共3083308公頃的鬣羚棲息地受到某種形式的保護,其中包括三個國家公園、三個野生動物保護區、三個自然保護區和兩個保護林。根據2010年《野生動物保護法》,該物種在馬來西亞半島受到充分的法律保護,這意味着禁止捕殺該物種。在老撾,該物種可能面臨風險。然而,柬埔寨、緬甸和泰國似乎沒有旨在保護鬣羚的實際立法。2006年在越南,該動物被列為32種瀕危和稀有物種名單中的IB(禁止捕獵),2008年,該動物被列為越南紅皮書中的瀕危物種(E)。該動物受《印度野生動物保護法》和《不丹森林和自然保護法》附表一的保護,該法案禁止所有捕獵。在尼泊爾,法律禁止捕獵。鬣羚受《印度野生動物保護法》(WLPA,1972)附表一和《不丹森林和自然保護法》的保護,該法禁止所有狩獵活動。在尼泊爾,它的狩獵也被法律完全禁止(Wegge和Oli,1997年)。 [2] 
1962和1980年,中國林業部主持制定的《野生動物保護條例》(草案)已把鬣羚列為保護動物,1988年中國政府頒佈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該種被劃為II級保護動物。在已建的自然保護區中,約有30餘處使鬣羚得以保護:
  1. 西南亞種在白河保護區、蜂桶寨保護區、九寨溝保護區、喇叭河保護區、馬邊大風頂保護區、美姑大風頂保護區、塘家河保護區、鐵布保護區、王朗保護區、卧龍保護區和小寨子溝保護區(四川);太白山保護區、佛坪保護區和周至金絲猴保護區(陝西);白水江保護區和頭二三灘保護區(甘肅);高黎貢山保護區(雲南);
  2. 華南亞種在戴雲山保護區和武夷山保護區(福建);九連山保護區和武夷山(江西);崇左珍貴動物保護區、西嶺山水源林、花坪保護區、千家洞保護區、壽城水源林保護區和銀錠山水源林保護區(廣西);車八嶺保護區(廣東);梵淨山保護區(貴州)、雷公山保護區(貴州);
  3. 雲南亞種僅在兩個保護區存在,西雙版納保護區的保護較好,在玉龍哈巴雪山國家公園的保護並不得力;
  4. 對於孟加拉亞種,已在墨脱(西藏)建立了保護區,珠穆朗瑪保護區中也有其分佈。 [3] 

鬣羚現身情況

2022年6月26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鬣羚媽媽和小鬣羚現身沙貢鄉。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