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正定文廟大成殿

鎖定
正定文廟大成殿,別名文廟大殿,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正定鎮太平街,始建於晚唐至五代時期,建築面積650平方米。 [1]  [4] 
正定文廟大成殿坐落於正定文廟中軸線末端,坐北向南,單檐歇山頂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廟大成殿,在樑架、用柱、斗拱等方面都具有早期建築的特點。 [13]  [24] 
1956年,正定文廟大成殿被河北省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3]  1982年7月23日,正定文廟大成殿被河北省政府公佈為第一至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4]  [11]  1996年11月20日,正定文廟大成殿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正定文廟大成殿
地理位置
河北省正定縣正定鎮太平街 [1] 
所處時代
五代 [2] 
保護級別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著名景點
正定文廟大成殿
編    號
4-0091-3-013 [1] 
批准單位
國務院
建築面積
650 m² [1] 
別    名
文廟大殿 [4] 
正定縣文廟大成殿 [3] 
正定孔廟大成殿 [12] 
官方電話
0311-86045642 [10] 

正定文廟大成殿歷史沿革

正定古稱常山郡真定府,歷來為郡、州、路、府的治所 [16] 
洪武七年(1374年),正定文廟將舊寺院按文廟規制改建而成,大成殿即為當時的古寺佛殿,明、清兩代陸續重修、增建。 [16]  [24] 
明天順六年(1462年),巡按使盧秩將縣學遷居於廟右。 [24]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知府田濟重建。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重修。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知縣邢尚簡重修。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修。
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都御史宋仕重修。
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重修;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知縣蘇繼歐、王琨各增修。
明天啓元年(1621年)重修。
清順治九年(1652年),知縣張師成重修。
清雍正三年(1725年),知縣李伯正重修。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知府楊濬文、知縣劉浩重修。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重修。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知縣梁寶書重修。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修。 [24] 
自初建到明清,正定文廟大成殿有過不同程度的修補,但改動不大。 [17]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正定文廟相繼被用作學校、招待所和法院。在此期間,大成殿的地面、牆體及裝修做過較大拆改、變動,大木構架被封閉於吊頂之內,未做擾動。 [18] 
1994年,正定文廟大成殿移交給正定縣文物保管所管理。 [16]  [23] 
孔子塑像 孔子塑像
1997年,文保所對正定文廟進行了搶救性加固維修,恢復了大成殿裝修、地面及牆體原貌,殿內依照曲阜孔廟增補了孔子四配十二哲塑像。 [14]  [18] 
2012年7月20日,國家文物局同意正定文廟大成殿保護維修工程立項。 [5] 
2015年4月,經國家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局批准,正定文廟大成殿實施了保護維修,工程內容包括瓦頂揭瓦,樑架撥正加固,木構件檢修補配,墩接柱子,台基剔補,重做散水等。於2016年4月竣工。 [15]  [24] 
2020年4月1日,國家文物局原則同意在正定文廟大成殿建設控制地帶內進行孔德敏、胡瑞瑞民宅翻建。 [7] 
2021年1月14日,國家文物局原則同意在正定文廟大成殿建設控制地帶內進行張明生、韓建剛翻建民宅項目。 [8] 

正定文廟大成殿建築格局

正定文廟大成殿綜述

學宮圖 學宮圖
根據明萬曆《真定縣誌》與清光緒《正定縣誌》卷十一中所刊學宮圖,正定縣文廟為“左廟右學”的佈局。文廟建築沿中軸線依次為照壁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崇聖祠、文昌閣,兩側分別建有東西龐、名宦祠、鄉賢祠及一些亭台式建築,院落南端設義路禮門。儒學建築有照壁、大門、儀門、東號房、明倫堂、教諭署、訓導署。 [16] 
現文廟西路儒學已毀,僅存東路文廟,保存建築有照壁、戟門、東西廡和大成殿。 [3]  [16] 

正定文廟大成殿結構

正定文廟大成殿坐落於正定文廟中軸線末端,坐北向南,建於台基上,自地平至正脊坡高11.5米,建築面積650平方米,單檐歇山式青瓦頂,施菱形琉璃花心。大成殿在樑架、用柱、斗拱等方面都具有早期建築的特點。 [1]  [17]  [24] 
  • 平面
大成殿平面圖 大成殿平面圖
正定文廟大成殿平面為長方形,面闊五間(24.87米),明間寬4.67米,次間略小於明間。進深三間(13.31米),其中兩山明間3.36米,次間3.72米。室內明間6.84米,次間1.98米,採用移柱造的方法,將內柱各向外移動1.74米,使內槽空間增加。 [1]  [16]  [17]  檐柱周圍設寬大的台明,高0.58米,南面寬1.77米、東西各寬1.67米。 [17] 
室內明間中部橫鋪拜石,其餘地面方石錯縫順鋪,台明為方石橫鋪。台幫條磚淌白砌築,四周條石壓面。柱礎分蓮瓣和素平兩種,柱礎規格不一。 [16] 
殿前施月台,月台低於明台,東西寬1.86米,與大殿次間中相對,南北長12.95米,南正中鋪踏跺三步,以供人上下。 [17] 
  • 樑架
大成殿樑架為“徹上露明造”,構架方式為六架橡屋、四椽袱對劄牽前後用四柱。 [16] 
柱網分檐柱和內槽柱兩種,佈局為前後檐用六柱五間,兩山四柱三間,明、次間四柱三間,將內柱分別向前後移一步架。柱頭間只用闌額,不施普柏枋;牆內柱均採用葦箔封護一圈,其外為牆體。柱子大部分有卷剎,部分為明清更換。 [16] 
柱有側腳生起 [1]  柱側腳只用在進深方向,柱生起不明顯。 [16] 
柱上為斗拱,斗拱之上為大木構架,斗拱後尾第二跳華拱加長直接插入內柱上,其上為搭牽,壓槽木,內柱之上用櫨鬥承託四椽袱及以上構件。
明間構架四椽袱、合楂,四椽袱、合楂以上為駝峯櫨鬥,櫨鬥承託平梁與縱向的襻間枋和上平榑,平梁上中置蜀柱角背,蜀柱為小八角形,蜀柱上施櫨鬥託丁華抹額拱與襻間拱、散鬥、脊枋,脊枋承脊榑。榑兩側設叉手,上平榑、下平榑外側均另加小墊木,以防各榑外滾。明間四椽袱之間有天花楞木,無天花板,具體何年所加不詳。
次間樑架與明間樑架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在前內柱內側附加一柱和內額一起承託山面的丁栿及上部山面構件。同時在次間面闊方向與明間兩蜀柱頭間加連接枋,加強構架的穩定性。 [16] 
  • 鋪作
大成殿除檐柱上施五鋪作斗拱外,其內柱上均施櫨鬥。大殿檐下斗拱可分柱頭、補間、轉角三個類型。 [16] 
斗拱 斗拱
柱頭鋪作外跳為五鋪作雙杪偷心造。第二跳華拱上施令拱與耍頭相交。內跳為四鋪作單抄襲偷心造,兩山柱頭為五鋪作雙杪偷心造。泥道拱及柱頭枋均用單材,泥道拱之上施二層柱頭枋,枋與枋間用散鬥相隔,其餘部位用牆封堵。第三層柱頭枋上不施散鬥相隔,而只施單材拱直託素方,個別令拱為舊拱件。出跳華拱及栿均用足材。
補間鋪作沒有內外跳的拱子,只在柱頭枋上佔慢拱的位置做隱刻拱,拱上置散鬥,其上為第二、三層柱頭枋,枋與枋間用散鬥相隔,三層枋上不施散鬥,而只施單材拱直託素方。 [16] 
斗拱用材材寬為0.2米,比宋“營造法式”規定的一等材還要略大些。 [13] 

正定文廟大成殿特點

  • 樑架
大成殿的“移柱造”柱網分佈與“徹上露明造”木構架形式具有明顯的早期建築特徵。 [18] 
  • 鋪作
大成殿的柱頭鋪作採用偷心造,補間使用扶壁栱,鋪作整體結構功能明確,外觀疏密有致,具有早期鋪作特徵;同時,大成殿鋪作的用材較為特別,材高基本為三等材,材寬卻達到了法式中一等材的規格,宋代頒行《營造法式》對建築用材有了明確的規定,此種作法可從側面印證此殿建於宋代之前。
  • 建築構件
大成殿的建築構件兼具早期特徵和後期特徵。
唐宋建築的柱徑、柱高比多在1/7至1/10,大成殿柱徑高比為1:9.34,在此範圍之內;另外一些多見於早期建築的作法,如:柱子有側腳,所施柱礎為覆盆式雕裝蓮瓣,柱頭部位只施闌額,不施普柏枋,至角柱不出頭,樑架之上施用駝峯、叉手寬大等在此殿均有體現。
大成殿經歷代維修,保留了不同時期的建築特點,屋面做法及瓦件使用表現較為明顯。正吻較為瘦高,其上飾有虯龍,正脊兩端、中部為磚雕龍紋,是明代常見的脊吻形式,屋面為五條脊、布瓦面施琉璃菱形花心做法,屋面瓦件比較雜亂,整體來看屋面更多體現了明代建築的特點。 [18] 

正定文廟大成殿文物遺存

  • 綜述
在2015年正定文廟大成殿保護維修過程中,發現帶題記的木板8塊,帶題記的望磚7塊,以及磚雕23塊,為研究正定文廟大成殿明清時期的維修情況提供了實物資料。 [24] 
  • 題記木板
木板題記 木板題記
拆除正脊時在正脊的脊筒中發現,共8塊,其中明代題記3塊,清代題記3塊,無明確紀年者2塊。均為長方形木板,規格不一。
  • 題記望磚
在清理檐部望磚的過程中,發現7塊刻有題記的望磚,其中2塊刻有重修年號,5塊無年號,僅刻人名,推測應為磨磚人或施磚人的姓名。
  • 磚雕
在清理從正脊上拆除的方磚構件時,發現原來抹有青灰的方磚均有雕刻紋飾,應為明清時期的遺物。共清理出有雕刻的方磚23塊和竹節狀立磚4塊,可分別拼成一組二龍戲珠圖案和兩條單體龍。
二龍戲珠圖位於正脊中間,由11塊方磚和2塊竹節狀磚組成,方磚邊長30釐米,竹節磚長29釐米。中間一塊方磚上刻秀珠,分別由4塊方磚拼接而成的兩條龍分列左右,龍尾外各有1塊竹節狀磚和1塊雕有折枝花卉的方磚。
磚雕 磚雕
兩條單體龍分別位於正脊東西兩端,龍頭向內,龍尾向外,緊靠鴟吻。龍身由5塊方磚組成,在大張的龍口外各有1塊竹節狀磚和1塊雕有折枝花卉的方磚,方磚邊長31釐米,竹節狀磚長29釐米。
正脊西端單體龍與中部二龍相似,均龍口大張,舌外伸,舌尖上卷,眼睛近圓形,頭毛成束,衝向後斜上方;龍爪為四趾,第一、第二趾相對成蟹鉗狀,趾間距離相近;龍身裝飾魚鱗紋。東端的龍與這三條龍造型相似,但形象呆板木訥,做工及細部刻畫均比較粗糙。 [24] 

正定文廟大成殿歷史文化

正定文廟大成殿名稱由來

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塑像的殿堂。大成,出自《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唐代稱文宣王殿,宋徽宗尊孔子“集先聖先賢之成”,宋崇寧初年(1102年)“詔辟雍文寶王殿以大成為名”。從此,改稱為大成殿。 [13] 

正定文廟大成殿藝文

正定文廟大成殿對聯 正定文廟大成殿對聯
正定文廟大成殿兩側有一副對聯:“萬世尊崇稱至聖,千秋景仰奉先師”,各取後兩字為“至聖先師”。 [15] 

正定文廟大成殿活動建設

釋奠禮 釋奠禮
正定文廟春祭釋奠禮於2005年恢復舉辦,2011年恢復春祭,是國內恢復春祭較早的文廟之一。正定文廟釋奠禮儀式分為瘞毛血、迎神、奠帛、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飲福受胙、饌、送神、望瘞等儀程。 [19] 
此外,正定文廟還舉辦釋菜禮,包括迎神、獻爵、飲酒、送神等儀式。 [20-21] 

正定文廟大成殿學術研究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古建築學家梁思成考察正定古建築,在《正定調查紀略》中寫道:“《縣誌》稱縣文廟為明洪武間建,但是這大成殿絕非洪武間物,難道是將就原有古寺所改,而將佛殿改為大成殿的。”“此殿外表與敦煌壁畫中建築物相比較,我很疑心它是唐末五代遺物。” [13]  根據外觀及樑架結構的判斷,結合相關考據,梁思成認為正定文廟大成殿為唐末五代遺物,提出了“正定文廟大成殿當時在古寺佛殿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的結論,由此確定了文廟大成殿的建築年代。 [16]  這一推斷與歷史吻合,明太祖朱元璋雖曾皈依佛門,但他建立大明王朝後卻轉向尊孔崇儒,當時改寺為廟成風。 [14] 
1991年10月,國家文物局專家羅哲文實地考察後,認為正定文廟大成殿要比曲阜孔廟大成殿早5個世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廟大成殿。 [13] 

正定文廟大成殿文物價值

大成殿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廟大成殿,其樑架、用柱、斗拱等均表現出明顯的五代時期建築風格,為研究早期建築木構件的形制提供了實物資料。 [16]  [22] 

正定文廟大成殿文物保護

1956年,正定文廟大成殿被河北省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3] 
1982年7月23日,正定文廟大成殿被河北省政府公佈為第一至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4]  [11] 
1996年11月20日,正定文廟大成殿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13年4月3日,國家文物局原則同意正定文廟大成殿文物保護規劃 [6]  同年,河北省政府批准公佈實施正定文廟大成殿文物保護規劃。 [9] 

正定文廟大成殿旅遊信息

正定文廟大成殿地理位置

正定文廟大成殿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中山東路54號。 [10] 

正定文廟大成殿交通線路

石家莊市內可乘地鐵2號線(柳辛莊方向)至柳辛莊站(B1東南口出)下車,步行190米後轉乘164路至金鑫金店站下車,步行280米到達正定文廟大成殿。

正定文廟大成殿門票

門票價格:10元。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