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樸齊家

鎖定
樸齊家(박제가,1750年—1805年),朝鮮王朝後期思想家、文學家。字修其、次修、在先,號楚亭、葦杭道人,晚年號貞蕤,本貫密陽,生於漢城。他雖生於兩班家庭,但門第不高且出身庶孽,早年不得志,通過結社賦詩而獲得一定名聲,與李德懋柳得恭李書九合稱“四家詩人”,在朝鮮正祖時被特別任命為奎章閣檢書官,官至永平縣令。他四次隨團赴清,主張學習清朝先進文化和器物以“利用厚生”,使朝鮮擺脱貧困,是“北學”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貞蕤集》《北學議》等。 [1-2] 
(概述圖為中國清朝畫家羅聘所繪樸齊家肖像 [7] 
本    名
樸齊家
修其、次修、在先
楚亭、葦杭道人、貞蕤
所處時代
朝鮮王朝
出生地
朝鮮漢城(今韓國首爾
出生日期
1750年
逝世日期
1805年
主要作品
貞蕤集
北學議
主要成就
名列朝鮮“四家詩人”

樸齊家人物生平

樸齊家出身早已在朝鮮政界邊緣化的北人(小北)家庭,其父樸玶官至右副承旨,樸齊家是樸玶在五十一歲時與妾李氏所生的庶子,以《大學》八目中之“齊家”取名。樸齊家十一歲喪父,由寡母撫養長大。他師從北人學者金復休,自幼博覽羣書,詩書畫俱佳,尤其喜愛中國古代楚國詩人屈原,故取雅號為“楚亭”。
樸齊家家系圖 樸齊家家系圖
樸齊家長大後,“擇孤高而愈親,望繁華而愈疏”。他少年時代即與白東修交好,經常出入他家,由此結識了白東修的妹夫李德懋。此外還陸續結識了柳得恭、徐常修、李喜經等出身庶孽的青年才俊。 後來他又讀了洪大容從清朝回來後所寫的《乾淨衕會友錄》,由此仰慕洪大容。十九歲時,他又求學於樸趾源。二十歲時,他與柳得恭、徐常修、尹可基、白東修、李書九、洪大容、樸趾源、鄭喆祚等成立了“白塔詩社”。其中他和李德懋、柳得恭、李書九寫的詩最出色,在1775年被柳琴(柳得恭的叔父)合編為《韓客巾衍集》,帶到北京與中國人李調元潘庭筠交流,樸齊家等四人遂被合稱為當時朝鮮的“四家詩人”。
1777年,樸齊家參加增廣試,但落榜了。翌年與李德懋作為隨員,隨蔡濟恭出使清朝,他不僅得以直接與李調元、潘庭筠交流,還為清朝的繁盛所震撼,回國後在臨津江邊的通津用三個月的時間寫了《北學議》,論述其學習清朝的主張。
1779年,他與同為庶孽出身的學者李德懋、柳得恭、徐理修一起被朝鮮正祖任命為奎章閣檢書官。這個官職雖然只有七品,但可以接近正祖。1790年,他與李德懋、白東修一起編纂了《武藝圖譜通志》,此後又陸續編纂《國朝兵事》《奎章全韻》。此外,這期間他還當過軍資監主簿、典設署別提、利仁察訪問、扶余縣監等官職。1794年二月,他在春塘台武科中狀元,一年後,正祖特地任命他為五衞將,以報答長年擔任檢書官的辛勞。六月十九日到二十五日又成為假承旨(他作為庶孽不能當承旨,故稱為假承旨即臨時承旨),此外還給樸齊家家附近的松樹命名為“御愛松”,這些事反映出正祖對樸齊家的厚愛。1798年,他外放永平縣令,適逢正祖求農書,於是他將《北學議》中關於農業的部分加以修正潤色,寫成《應旨進北學議疏》,呈給正祖,而修正後的《北學議》則稱為“進疏本北學議”。
在這期間,他又於1790年隨黃仁點赴北京,祝賀乾隆帝八十大壽,回國途中又折返北京,因為正祖生下兒子李玜,因為之前乾隆帝給正祖寫過“福”字祝其生子,黃仁點回來後又報告了乾隆帝祝賀正祖得子的消息,於是正祖專門任命樸齊家攜謝恩諮文隨冬至使再入北京。1800年,正祖去世,李玜繼位,是為純祖,樸齊家於1801年第四次隨團出使北京,回國後適逢貞純王后肅清時派,他受尹行恁、尹可基之牽連,被流放咸鏡道鍾城。三年後被釋放,回到故鄉,翌年去世,終年五十六歲。 [1-3] 

樸齊家主要思想

樸齊家主張,治學應以經世濟民為目標。他説“夫利用厚生,一有不修,則上侵於正德”,認為民生問題不解決,道德就無法存在。 [4]  樸齊家將他的改革案淵源追溯到崔致遠趙憲,兩人都以訪問中國的見聞為基礎來謀求改革朝鮮半島的現實,這點與樸齊家共通。同時,他還是受到同時期的洪大容、樸趾源、李德懋等“白塔派”成員以及徐命膺及其子徐浩修、李檗等西學和數理研究者的影響。
在經濟思想方面,他提出工商業發展論、海外通商論,主張吸收清朝先進技術,優先學習中國造車之法,由此來促進貨物的流通。他認為財貨不能很好流通,就會加劇各區域之間物價的差異,由此使消費生活惡化,不利於發展生產。為了解決物品流通問題,他主張將商人在四民中的比例擴大到十分之三。他還強調奢侈並不只是惡習,在促進消費和生產方面都有很大作用。此外,他還認為朝鮮又小又窮,只靠發展國內商業無法發展經濟,所以主張通過海路與中國乃至更多國家通商,建議如果中國船隻漂流到朝鮮,就利用這個機會學習中國造船技術,以便實現海外通商。
在社會思想方面,他提出改革身份制度、科舉制度和門閥制度。他批評朝鮮的科舉考試很難發掘出真正的人才,“雖使韓愈典舉,蘇軾為文,倏忽乎其難遇矣……如此而又有門閥、朋黨之得失焉,其倖免而用於時者亦巧矣”。認為科舉制也要學習中國來加以改革。 [5]  他還批評朝鮮兩班遊手好閒,主張允許兩班從事工商業,從而減輕遊手好閒之弊,並促進經濟發展。
1786年。他曾利用正祖向百官求言的機會,向正祖提出他的上述改革構想,甚至還提出了聘請在中國欽天監任職的西洋人來朝鮮傳授先進技術這種破天荒的建議。 [6]  不過他人微言輕,加上與此同時重臣金履素明確提出嚴禁引進西洋人及其書籍,所以他的建議根本不可能得到採納。

樸齊家主要作品

樸齊家除了擅長詩文,還精通書畫,書法上擅長隸書和行書,繪畫上留下《牧牛圖》《倚巖觀水圖》《魚樂圖》《野雉圖》等畫作。文集有《北學議》《貞蕤集》《貞蕤詩稿》《明農草稿》等。 [1] 

樸齊家人際關係

樸齊家的夫人是李舜臣五世孫李觀祥之女,,生有三子樸長稔、樸長廩、樸長馣。 [1] 

樸齊家軼事典故

樸齊家清代詩人進行廣泛的文學交流,其中與大詩人、大書畫家張問陶(號船山)交遊甚密。乾隆六十年正月,樸齊家贈詩張船山求詩並攜之歸國,張船山和詩云:“性靈偶向詩中寫,名字寧防海外傳。從此不妨焚剩草,鬱陵島上有遺篇。”樸齊家把清詩介紹到朝鮮,把朝鮮詩介紹到中國,在中朝文學交流史上作出了重要貢獻。
【寄贈張船山
曾聞世有文昌在,更道人將草聖傳。
珍重雞林高紙價,新詩願購若干篇。
【贈張船山問陶歸四川
蜀客題詩問碧雞,行人驅馬出粘蟬。
相思總有回頭處,江水東流日向西。
【題船山書扇見贈】
有美船山子,來從劍閣西。
才堪用修敵,句欲道園齊。(《楚亭全書》上,321頁)
【贈船山雪中狂飲圖】
酒即杯中水,能含天地意。
不知雪何能,使人堂户邃。
世人見其卧,強名謂之醉。
試看樹頭白,玲瓏有奇致。(《楚亭全書》上,353頁)
張船山問陶】
船山貌可狎,介然中有鐵。
習靜椒山寺,蕭然味禪悦。
傳家有清白,相期在名節。(《楚亭全書》上,376頁)
張船山問陶】
每因清範想文端,此是先生舊種蘭。
莫把詩人看不朽,須知名節到頭難。(《楚亭全書》上,423頁)
參考資料
  • 1.    《朝鮮王朝實錄事典·樸齊家》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引用日期2022-02-12]
  • 2.    申奭鎬:《〈貞蕤集 附北學議〉解題》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2-12]
  • 3.    樸齊家:《貞蕤集》卷三,《傳》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2-12]
  • 4.    樸齊家:《北學議》序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2-12]
  • 5.    樸齊家:《北學議》科舉論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2-12]
  • 6.    《正祖丙午所懷謄錄》卷三:典設司別提樸齊家所懷:“……今國之大弊曰貧,何以救貧?曰通中國而已矣。今朝廷馳一介之使,諮於中國之禮部,曰:“貿遷有無,天下之通義也。日本、琉球、安南、西洋之屬皆得交市於閩、浙、交、廣之間,願得以水路通商賈,比諸外國焉。”彼必朝請而夕許之矣。於是招誘荒唐船以為鄉道。荒唐船者,皆廣寧、覺化島之民犯法潛出,常以四月來採防風,八月歸也。既不能禁,則因以為市,厚賂而結之,不難也。又募沿海諸島習水之民,以官領之,齎粟文以往,使登萊之船泊於長淵,金、復、海、蓋之物交於宣川,江、浙、泉、漳之貨集於恩津、礪山之間,則嶺之綿、湖之苧、西北之絲麻可化為綾羅織罽,而竹箭、白縋、狼尾、昆布、鰒魚之產可以為金銀、犀兕、兵甲、藥餌之用矣。舟楫、車輿、宮室、器什之利可學矣,天下之圖書可致,而拘儒俗士褊塞固滯纖瑣之見可不攻而自破矣。……臣聞中國欽天監造歷西人等皆明於幾何,精通利用厚生之方,國家誠能授之,而觀象之一監之費,聘其人而處之,使國中之子弟學其天文躔次、鐘律儀器之度數、農蠶、醫藥、旱澇、燥涇之宜與夫造瓴、甓築、宮室、城郭、橋樑、掘抗銅、取玉、燔燒、琉璃、設守、御火炮、灌溉水法、行車裝船、伐木運石、轉重致遠之工,不數年蔚然為經世適用之材矣。……夫遊食者,國之大蠹也。遊食之日滋,士族之日繁也,此其為徒殆遍國中,非一條科宦之所盡羈縻也,必有所以處之之術,然後浮言不作、國法可行。臣請凡水陸交通販貿之事,悉許士族入籍,或資裝以假之,設廛以居之,顯擢以勸之,使之日趨於利,以漸殺其遊食之勢,開其樂業之心,而消其豪強之權,此又轉移之一助也。……夫善治國家者,清其本不治其末,故事省而功博。今之議者,莫不曰奢侈日甚,以臣觀之,非知本者也。夫他國固以奢而亡,吾邦必以儉以衰,何則?不服紋繡,以國無織錦之機,則女紅廢矣;不尚聲樂,而五音六律不葉矣。乘罅漏之船,騎不俗之馬,食窳器之食,處塵土之室,而工匠、畜牧、陶冶之事絕矣,以至豐荒而失其法,商薄而失其業,四民俱困不能相濟。彼貧人者,雖日撻而求其奢也,將不可得矣。今殿庭行禮之地,布其棲苴,東西闕守門之衞士,衣木綿、帶藁索而立,臣實恥之。不此之計,而乃反毀閭巷之高門,捉市井之鞋衫,憂馬卒之耳衣,不亦末乎?……”
  • 7.    樸齊家肖像  .實學博物館[引用日期202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