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子烈

鎖定
楊子烈(1902—1994),湖北棗陽縣人。1922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與張國燾結婚,曾兩次赴莫斯科深造。1931年張國燾被派往鄂豫皖根據地,楊子烈被留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上海黨組織遭破壞後,楊子烈與組織失去聯繫。國共第二次合作後輾轉來到延安。1938年張國燾叛離延安後,毛澤東批准楊子烈離開延安,前往武漢投奔張國燾。1949年張國燾和楊子烈帶領全家隨國民黨退居台灣,後遷居香港。1968年移居加拿大。 [1] 
中文名
楊子烈
出生日期
1902年12月9日
逝世日期
1994年3月27日
畢業院校
湖北省立女子師範學校
出生地
湖北省棗陽縣
性    別

楊子烈人物生平

楊子烈1902年生於湖北棗陽,父親楊毓達是地方士紳,母親持家有道、開明達理。在母親的堅持下,小時候的楊子烈沒有像普通女孩一樣裹小腳,8歲的時候由祖父啓蒙寫字讀書,後就讀於縣立女子高等小學。入學時,祖父為她改乳名“小鳳”為“子烈”。人如其名,她性格不羈,嗜書成癖,在課餘常揹着老師和家長偷看《水滸傳》《梁祝姻緣》《紅樓夢》等古典小説。在晚年的回憶錄《往事成煙》中,她説:“我不是一位繡花姑娘,自幼就有點像某些男子似的。”
1917年,楊子烈從高等小學畢業,適逢武昌省立女子師範到棗陽招生,她立志投考。當時,男子出門已不容易,女子赴省城讀書,在棗陽尚無先例。楊子烈的父親、叔叔、哥哥、嫂子等均反對她外出上學,只有母親支持她,説:“男女同是人,為什麼女子就不能出門讀書!可約幾位女同學結伴去。”於是,楊子烈費盡唇舌,勸説了李蘭英、江玉貞、王文鳳、周歧鳳、駱繼鳳等同學一起投考,並請年高有德的史地教師馬守仁老先生護送她們到省城。全省報考的學生有400多人,僅50個錄取名額,經過初試、複試,棗陽同去的5名學生被錄取,楊子烈名列第一。
初入湖北女師,楊子烈嚴守“誠、勤、節、樸”的校訓,從“飯來張口”的大小姐慢慢地轉變成了能獨立生活的女學生。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使得平靜的學校生活起了不小的波瀾,楊子烈和數十位同學在徵得校長同意後,打着校旗上街遊行。多年後,她回憶起這場遊行説:“這一羣愛國年幼的女學生,平日像修道院的修女般,足不出校門一步,東西南北也分不清楚,現在受到愛國熱情的驅使,執着旗子在小街陋巷走了一趟,幼稚的心坎上似乎得到了一點小小的安慰,深知國難方殷,列強虎視眈眈,像蠶食桑葉般的要將中國瓜分。”
1921年,新文化運動的浪潮湧進了湖北女師,湖北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陳潭秋、劉子通等受聘到校講課,他們以《新青年》《武漢星期評論》等刊物上的文章作為教材,在課堂上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政治的腐敗等,啓發學生自覺思想,關注、批判現實。楊子烈頗受震撼,她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陸續寫下了《束胸之害》《剪髮》《放足》等短文,追求進步思想。同年冬,她參加了陳潭秋組織的“婦女讀書會”,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湖北第一個婦女組織。通過“婦女讀書會”,楊子烈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成為湖北較早具有馬克思主義思想覺悟的女子之一。
不同思想的交匯必然引起現實的震盪。1922年初,湖北女師的校長王式玉認為,學生自動的剪髮、到男校看話劇、要求撤換古板的學監等“不安分”的行動是受教師劉子通的鼓動,於是他將劉子通解聘。楊子烈聽聞這一消息後,立即和好友徐全直、夏之栩、莊有義、陳媲蘭,帶領同學到校長辦公室,懇求校長收回成命。不料,校長不但沒有答應學生的懇求,反而在學校掛牌開除了楊子烈、徐全直、夏之栩、莊有義、陳媲蘭等五位同學,同時上報湖北省教育廳,要求對劉子通“迅即查辦、驅逐出境”,“省城內外公私立男女各校,不得聘該教員充任講席”。學生被激怒了,開始罷課,將開除學生的告示牌摘下,摔碎,要求校長辭職。教育廳也掛出開除楊子烈等五位同學的牌子,女師的學生們立刻前往教育廳門口靜坐抗議。一時學潮湧起。社會上一些進步人士、青年學生紛紛帶着餅乾、水果等到教育廳慰問靜坐的女生;武漢學聯發表宣言,號召武漢三鎮的大學全體罷課,支援女師學潮;省內外報紙爭相報道學潮動態。最後,教育廳不得不明令撤去王式玉的校長職務,給楊子烈等被開除的學生提前發給畢業證,平息了學潮。
經過這場學潮,新文化運動在湖北的影響擴大了,楊子烈成為知名的學生領袖,在思想上更加成熟了,她在董必武、李漢俊等名師的關心指引下,於1922年夏天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秋,由陳潭秋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3年春,楊子烈北上,考入北京法政大學,不久因家庭經濟問題而轉入公費的北京人藝戲劇專門學校。讀書期間,她參加了北京大學的“馬克思主義學説研究會”,結識了張國燾、張琨弟等北京地區的早期共產黨人,經常把北京的情況寫信告訴武漢的馬克思主義者,使北京和武漢的馬克思主義研究保持了一定的聯繫。1924年2月,她同張國燾結為夫妻,不久就因宣傳馬克思主義而與張國燾共同經歷了五個月的牢獄生活。1925年,獲釋的楊子烈當選為中共中央婦女部委員,被派往莫斯科學習。1927年回國。1928年再次被派往莫斯科學習。1931年回到上海工作,後因叛徒出賣,中共中央上海局秘密機關遭到破壞,她與黨組織失去了聯繫,四處躲藏。直到1937年,她才在南京找到了黨組織,與葉劍英、鄧小平等會面後,立即奔赴延安,與丈夫張國燾團圓。
1938年,張國燾以清明祭掃黃帝陵為由,悄悄脱離了中國共產黨。不久,身懷有孕的楊子烈在毛澤東的同意下離開延安,回到漢口。回到漢口的楊子烈找到了張國燾,自此,她退出政治舞台,跟隨張國燾開始了另一種生活。1949年初,她和張國燾帶領全家隨國民黨退居台灣,後遷居香港。在香港期間,楊子烈撰寫了回憶錄《往事如煙》(後改名為《張國燾夫人回憶錄》),於1970年在香港出版,描述了她早年參加共產黨的生活經歷。1972年,她和張國燾移居加拿大。1994年,以92歲高齡在多倫多去世。

楊子烈人物逝世

1994年楊子烈去世,終年92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