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隆

(明朝勳臣、將領)

鎖定
李隆(1393年-1447年12月2日),字彥平,自號湛然道人,和州(今安徽省和縣)人。襄城伯李濬之子。明朝勳臣、將領。 [36] 
李隆於永樂初年承襲父職,多次跟隨明成祖朱棣北征韃靼,常出奇制勝,朱棣甚為器重。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命李隆留守南京,充任南京守備。仁宗即位後,命其鎮守山海關,不久後,再守南京。正統五年(1440年),召還入總禁軍,掌理行在(北京)中軍都督府事務兼督操圍子手營軍。正統十一年(1446年),巡邊大同,獲賜寶刀。正統十二年(1447年),李隆逝世,享年五十五歲。 [36] 
李隆在南京經營十八年,深得民心 [36]  。時人稱讚他是“勳舊之賢” [20] 
全    名
李隆
別    名
李襄城
彥平
封    號
襄城伯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1393年
逝世日期
1447年12月2日
主要成就
鎮守南京十八年
最高官職
南京守備
籍    貫
和州(今安徽省和縣)

李隆人物生平

李隆為襄城伯李濬之子,永樂四年(1406年)九月 [2]  ,李隆襲封襄城伯。李隆體貌勇壯魁梧,有將略。永樂八年(1410年)之後,李隆多次隨軍北伐蒙古,在戰爭中出奇料敵,受到明成祖朱棣的器重。 [3-4] 
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因為南京(今江蘇南京)為陪都,是根本之地,於是命李隆留守,擔任南京守備 [5]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命李隆充任總兵官,鎮守山海關、永平兩地。 [6]  不久後,再次命李隆擔任南京守備,兼掌中軍都督府後軍都督府事務及督操江船、提督屯田等職。 [7-8] 
李隆好讀書,論事侃侃,清正謹慎,嚴守成法,尤為禮敬士大夫。對少保黃福及南京國子祭酒陳敬宗始終以師禮相待。李隆在南京共任職十八年,朝廷前後賜他璽書二百餘件。 [9]  他被召還時,南京百姓都沿着長江流淚送別。 [10] 
正統五年(1440年),李隆入朝,掌理行在北京中軍都督府事務兼督操圍子手營軍(京衞禁軍)。 [11]  不久後充任總兵官,總管三千營軍馬。 [12] 
正統十一年(1446年),李隆奉命巡視大同等處邊境,明英宗朱祁鎮賜他一柄寶刀。李隆整飭警備,內外之人都對其敬畏。等到他回朝時,未曾濫殺過一個人。 [13-14] 
正統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1447年12月2日),李隆逝世,享年五十五歲 [15]  。英宗聞訊後,遣使賜祭,命有司為其營建墳墓。 [16-17] 

李隆歷史評價

黃福:“體當如是,且汝見守備何嘗錯發一事也。” [18] 
王直:“晉之郤縠,以詩書禮樂將中軍,晉是以大;漢諸葛武侯,不使有餘財以負昭烈。公庶乎是矣。公自號湛然道人,人亦以是稱之。於乎,茲其所以為湛然者與。” [1] 
李賢:“豐資凝重,器宇宏遠。守南京數十年,鎮之以靜,最識大體。富貴尊嚴擬於王者,雅重斯文,接儒者之禮尤恭,以此上下官僚無不敬畏……士林嘉之,仰慕丰采。三楊學士極重愛之……自後代者數易其人,終莫能繼。” [19] 
葉盛:“南都數年前,一時人物之盛,勳舊之賢,如襄城伯李公。” [20] 
孫繼宗:“隆為人器量弘偉,讀書知大義。臨事侃侃,不苟為異同。制軍有紀律,人莫敢犯。謙己下人,務循大體。尤敬禮縉紳,於少保黃福、祭酒陳敬宗以師禮事之,始終不怠。祿賜之外,未嘗妄有所取。在南京十八年,威行惠施,遠近悦服,聲譽赫然。其召還也,泣相送者屬於路,至今人猶思之。” [37] 
  • 凝重宏遠,識大體,守南京最久。雖富貴擬王公,而雅重斯文,特恭下士之禮……後代者數易,莫能繼其美者。 [21] 
  • 開國盛時,武文一允,故羣功胄躋,銜於文牒之上……若羣公可謂不世有矣。 [21] 
張岱:“南京根本重地,南京安則江左俱安,留守之任,其可輕畀乎哉!李襄城澹泊寧靜,坐鎮雅俗,頗有羊叔子(羊祜)之風。當其召還北闕而晉都,黔首卧轍扳轅,峴山墮淚碑有以異乎!然羊叔子得之名卿,而李襄城得之世胄,韎韋跗注,乃獲循良,不更加叔子一等哉!” [22] 

李隆軼事典故

據閣臣李賢所撰《古穰集》記載:正統(1436年-1449年)年間,李隆因得人心遭朝廷猜忌,被召回京師,他於是作出一副沉迷聲妓的樣子,來自安其心,最終得以壽終。 [23] 

李隆人際關係

李隆親屬成員

關係
姓名
簡介
祖父
李旺
明初官至燕山左衞副千户 [24] 
父親
於“靖難之役”中立下功勞,官至都指揮使,封襄城伯。 [25] 
母親
金氏
封襄城伯夫人,死後獲賜祭葬 [26] 
長子
李珍
襲封襄城伯。土木之變時戰死,追封襄城侯,諡號“悼僖”。 [27] 
次子
李璉
庶子,因貌醜而無法襲爵。官至錦衣衞千户鎮撫司理刑 [28-29] 
三子
襲爵襄城伯,曾討平都掌蠻叛亂,進封襄城侯。官至太保。追贈芮國公,諡號“壯武”。 [30] 
親屬成員參考資料: [2]  [31] 

李隆伯爵世系

李隆的襄城伯爵位,自其父李濬於明成祖時受封以來,子孫世代傳襲,共歷九世十一代,至明亡而絕。
  • 襄城伯世系
第一代:李濬,建文四年(1402年)封襄城伯,允許世襲 [32] 永樂三年(1405年)去世。
第二代:李隆,李濬之子,永樂四年(1406年)襲爵。正統十二年(1447年)去世。
第三代:李珍,李隆之子,正統十三年(1448年)襲爵。正統十四年(1449年)於土木之變中戰死,追封襄城侯,諡號“悼僖”。
第四代:李瑾,李珍之弟,景泰元年(1450年)襲爵。成化四年(1468年)進封襄城侯。弘治二年(1489年)去世,追封芮國公,諡號“壯武”。
第五代:李輔 [33]  ,李瑾之子,弘治二年(1489年)襲爵。弘治十一年(1498年)去世。
第六代:李鄌,李輔從兄,弘治十一年(1498年)襲爵。正德四年(1509年)去世。
第七代:李全禮,李鄌之子,正德四年(1509年)襲爵。嘉靖十八年(1539年)去世,追贈太子少保,諡號“恭敏”。
第八代:李應臣,李全禮之子,嘉靖二十年(1541年)襲爵。萬曆十年(1582年)去世。
第九代:李成功(一作李承功),李應臣之子,萬曆十年(1582年)襲爵。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去世。
第十代:李守錡,李成功之子,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襲爵。崇禎初年(1628年-1630年)去世。
第十一代:李國楨,李守錡之子,崇禎三年(1630年)襲爵。崇禎十七年(1644年)投降大順軍,後自縊而死。南明追贈太子太師、襄城侯,諡號“貞武”。
襄城伯世系參考資料: [2]  [31]  [34] 

李隆史料索引

《襄城伯李公隆墓誌銘》 [35] 
《古穰集·雜錄》 [19]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五十九》
國琛集·上卷》 [21] 
明史·卷一百四十六·列傳第三十四》 [31] 
參考資料
  • 1.    談遷.國榷[M]:中華書局,1958-12
  • 2.    《明史·功臣世表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7-05]
  • 3.    《明史·卷一百四十六·列傳第三十四》:子隆,字彥平,年十五嗣封。雄偉有將略。數從北征,出奇料敵,成祖器之。
  • 4.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五十九》:永樂四年,襲父浚爵累。扈從迤北征進。
  • 5.    《明史·卷一百四十六·列傳第三十四》:即遷都,以南京根本地,命隆留守。
  • 6.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五十九》:二十二年,充總兵官,鎮守山海、永平。
  • 7.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五十九》:尋奉敕守備南京,兼掌中、後二軍都督府事及督操江船、提督屯田。
  • 8.    《明史·卷一百四十六·列傳第三十四》:仁宗即位,命鎮山海關。未幾,復守南京。
  • 9.    《明史·卷一百四十六·列傳第三十四》:隆讀書好文,論事侃侃,清慎守法,尤敬禮士大夫。在南京十八年,前後賜璽書二百餘。
  • 10.    《明史·卷一百四十六·列傳第三十四》:及召還,南都民流涕送之江上。
  • 11.    《明史·卷一百四十六·列傳第三十四》:正統五年入總禁軍。
  • 12.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五十九》:尋充總兵官,管三千營軍馬。
  • 13.    《明史·卷一百四十六·列傳第三十四》:十一年巡大同邊,賜寶刀一,申飭戒備,內外凜凜。訖還,不僇一人。
  • 14.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五十九》:十年,奉敕率兵往大同等處巡邊。
  • 15.    《襄城伯李公隆墓誌銘》:正統十二年十月廿五日,襄城伯李公薨於位,年五十五。
  • 16.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五十九》:(正統十二年十月)至是卒,訃聞,賜祭,命有司營葬。
  • 17.    《明史·卷一百四十六·列傳第三十四》:明年卒。
  • 18.    《水東日記·卷七》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11-15]
  • 19.    《古穰集·卷二十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11-15]
  • 20.    《水東日記·卷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11-15]
  • 21.    《國琛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11-15]
  • 22.    張岱 著.石匱論贊:紫禁城出版社,2014-08:151
  • 23.    《古穰集·雜錄》:正統中,以得人心見疑,召來京師,始近聲妓為自安計,數年終於第。
  • 24.    《襄城伯李公隆墓誌銘》:祖旺,生有奇材,太祖皇帝龍興之日,常從征伐,立戰功,累官至燕山左衞副千户。
  • 25.    《襄城伯李公隆墓誌銘》:父浚,又以軍功累至都指揮同知,從太宗皇帝靖難,功多,授奉天翊衞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襄城伯。
  • 26.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五十九》:(正統十二年十月)襄城伯李隆母、夫人金氏卒,遣官賜祭,命有司營葬。
  • 27.    《明史·卷一百四十六·列傳第三十四》:子珍嗣。歿於土木,贈侯,諡悼僖。無子。
  • 28.    《明史·卷一百四十六·列傳第三十四》:(李隆)兄璉以貌寢,不得嗣。
  • 29.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二十四》:景泰初,兄珍卒,無嗣,其母以庶兄璉貌不揚,命瑾襲祖爵襄城伯。
  • 30.    《明史·卷一百四十六·列傳第三十四》:弟瑾嗣。成化三年,四川都掌蠻叛,命佩徵夷將軍印,充總兵官往討。兵部尚書程信督之。師至永寧,分六路進。瑾與信居中節制,盡破諸蠻寨。前後斬首四千五百有奇,獲鎧仗、牲畜無算。分都掌地,設官建治控制之。師還,進侯,累加太保。弘治二年卒。贈芮國公,諡壯武。
  • 31.    《明史·卷一百四十六·列傳第三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7-05]
  • 32.    《大明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十二上》:(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升賞奉天靖難諸將……都指揮同知李浚為奉天翊衞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襄城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世承襲。
  • 33.    李翔,邵磊.明代第六任魏國公徐俌夫婦墓誌淺析[A].江蘇南京: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4-09:53-57
  • 34.    計六奇.明季南略[M]:中華書局,1984-12
  • 35.    《國朝獻徵錄·卷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7-05]
  • 36.    王者悦主編;莊樹藩,姜守鵬,安楓等副主編.中國古代軍事大辭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1.第295頁
  • 37.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之一百五十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11-1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