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石

(金朝官吏)

鎖定
李石(?一1176),字子堅,先世渤海大族,後仕遼有功,賜田遼陽,遂家焉。少時家貧,為人敦厚,才識過人。曾充金初著名將領完顏宗弼部下。歷任大名少尹、汴京馬軍副都指揮使、景州刺史等職。海陵王執政後,稱病還鄉。大定元年(1161),輔佐其外甥、東京留守完顏雍發動政變,併力排眾議,迅速佔領中都燕京,據有天下。十年(1170),拜太尉、尚書令,行使相權。居官數十年,不徇私情,封廣平郡王。死後,諡襄簡。 [1]  [3] 
子堅
所處時代
金朝
出生地
遼陽
主要成就
協助完顏雍奪取皇位
本    名
李石

李石人物生平

李石字子堅,是遼陽人,睿宗貞懿皇后的弟弟。他的先祖出仕遼朝,做到宰相。高祖李仙壽,曾經救遼帝的舅舅出危難,遼帝賜仙壽遼陽及湯池地千頃,以及其他相稱的東西,嚐嚐以李家的舅舅看他。李石的父親李雛訛只,擔任桂州觀察使,高永昌佔據東京時,其率軍攻打他,沒有勝利而戰死了。李石敦厚寡言,但器宇見識超出常人。天會二年,授世襲謀克,為行軍猛安。睿宗為右副元帥,把他帶到軍中,安排到宗弼屬下。天會八年,除禮賓副使,轉洛苑副使。天眷元年,置行台尚書省於汴,李石為汴京都巡檢使,歷任大名少尹、汴京馬軍副都指揮使,累官至景州刺史。 [4] 
海陵營建燕京宮室,李石守護皇城端門。海陵遷都燕京,李石按慣例入朝謁見。海陵指着李石説“:這不是葛王的舅舅嗎?”葛王,説的是世宗。沒過多久,李石被授予興中少尹之職。 [5] 

李石東京定策

李石知道海陵忌諱宗室,對前日海陵的話很感心中不安,任期屆滿,以有病為託辭歸還鄉里。世宗留守東京,抵禦契丹括裏的進犯,李石留東京在城中巡察。海陵派副留守高存福暗中監視世宗動靜,知軍李蒲速越知道存福的陰謀,把這些情況告訴了世宗,李石就勸世宗先除掉高存福,然後舉行起義,世宗聽從了他的意見。大定元年(1161),李石因協助世宗定策之功而拜户部尚書。沒有多長時間,又拜參知政事。 [6] 
阿瑣殺了同知中都留守蒲察沙離只,然後派使者進東京上表,羣臣中多數勸世宗駕臨京都。李石上奏説“:海陵王遠在江、淮一帶,寇盜蜂起,百姓萬民都盼望您自東京而來,應該趁現在這個機會直接奔赴中都,佔據腹心要地來向天下發號施令,這是千秋萬代的大業。只請陛下不要讓眾人牽着走。”世宗於是拿定了主意,當日就啓行。世宗將李石的女兒納到後宮,她為皇上生下兩個兒子:鄭王永蹈和衞紹王永濟,即元妃李氏。 [7] 

李石久司憲台

大定三年(1163),户部尚書梁銶上奏説:“大定以前,官吏士卒俸粟支帖真偽相雜,請一律停止發放。”李石買了已被革去的舊帖,下倉庫去支取糧食,倉司不敢違抗他,拿新糧支給了他。皇上聽説了這件事,拿來問梁銶。回答時沒講實話。皇上命令尚書左丞翟永固審理這件事,梁銶被削官四級,降知火山軍,李石被貶為御史大夫。過了很久,才又被封為道國公。
大定六年(1166),世宗駕臨西京,李石和少詹事烏古論三合守衞中都的宮闕。下詔説:“京師的巡邏和防禦不可不嚴。都城附近要從猛安中選二千名兵士巡迴警戒,照常發給家畜及糧食。”並對宰相大臣説“:國庫中的錢幣不是白白集攢的,如果軍士貧弱,百姓睏乏,所需費用雖多,難道就可以停止發放嗎?”按照舊日的典章制度,凡是皇帝外出巡行,留守中都的官吏每十天上表問候起居。皇上因為使者來往傳達頻繁,命令改成二十天進一次表。大定七年,拜為司徒,兼太子太師,御史大夫如故。賜府第一區。
安化軍節度使徒單子温,平章政事合喜之侄也,贓濫不守法度,李石即行劾奏他。當李石奏事時,宰相下殿站立,等了很久。李石退出來,宰相有人問李石奏事為何這麼久,石正色説:“正為天下姦污未盡誅耳。”聞者悚然。皇上對李石説:“御史要識別普通官吏是邪是正。卿等只彈劾有罪的,而不曾有推舉表現好的,應該命令監察分路打探舉出善惡者讓我知道。”
李石掌管律令很長時間,年齡漸漸高了。御史台上奏説,有些事在條令訂立之前決定,請求依照新的條令修改處理意見的。世宗説:“如果是在條令制定前施行了的,怎麼可以改呢?”皇上在御香閣,召見中丞移剌道並對他説:“李石老了,汝等應該盡心。前面所奏的事情很不恰當,難道關係到什麼私情嗎?”另有一天,皇上又對李石説:“愛卿近來屢次上奏的都是平常事。臣下是善是惡是邪是正,沒有提到這些的話。愛卿年紀大了,不能長久居留在這裏,如果能舉出臣下的一、二件善事,也不辜負你現任的職務啊!” [8-9] 

李石高位壽終

大定十年(1170),李石進拜太尉、尚書令。詔書上説:“太后的兄弟只剩下你一人,所以命令你領尚書事。軍國大事涉及到利害關係的,需要議定其可行不可行。至於一般瑣細的事情,就不煩請愛卿操勞了。”又進封李石為平原郡王。 [10]  李石有定策的大功,世宗對他厚待但又控制,雖然以尚書令之位表示優寵,但事情都責成尚書省的左右丞相以下辦理。 [11] 
平章政事完顏守道上言奏事,李石神色不悦。世宗察覺到了,對李石説:“守道所奏的,既然不是私事,愛卿應當與朕共同商議可否。在你職位之上的所持見解有不可行的,你依順他服從他,在你職位之下的所持見解雖然得當,你卻惶恐而拒絕聽從嗎?怎麼可以因為與自己的見解相違背就動怒呢?像你這樣,那麼在你職位之下的誰敢再發表意見呢?”李石回答説:“臣不敢。”皇上説“:朕打算在京府節鎮運司長佐三員官吏中任用文臣一員,但還沒選出這個人。”李石上奏説:“他們的資歷還未到,不敢擬定。”皇上説:“最近觀察節度轉運副使中有這種才能的人。海陵在位時,省令史不用進士,所以少尹節度轉運副使中缺乏人才。大定以來,用了進士,也很有一些人才,節度轉運副使中廉潔能幹的人要把名字詳細上報給我,朕將起用他們。朝中官員沒有在外地任職經歷,沒有機會顯示他們的才能,外官沒有隨朝任職的經歷,沒有增進他們才能的機遇,如果朝中和外地官員更換試用,應該來説可以選出人才。”有一天,世宗問道:“在外任的五品官員缺的很多,這是為什麼?”李石回答説:“資格歷很少有達到的。”皇上説:“如果有賢能的人,應當不計較資歷地使用他們。”李石的迴應與世宗之意不相稱,後來上表請求退休。李石以太保的身份致仕,進封為廣平郡王。大定十六年(1176),李石逝世。皇上輟朝親臨憑弔,哭得非常哀痛,辦喪事用錢萬貫,官府提供喪葬所費。少府監張僅言監護,親王、宰相以下官員送到郊外。諡號為襄簡。 [12] 

李石史籍記載

李石,字子堅,遼陽人,貞懿皇后弟也。先世仕遼,為宰相。高祖仙壽,嘗脱遼主之舅於難,遼帝賜仙壽遼陽及湯池地千頃,他物稱是,常以李舅目之。父雛訛只,桂州觀察使高永昌東京,率眾攻之,不勝而死。石敦厚寡言,而器識過人。天會二年,授世襲謀克,為行軍猛安。睿宗為右副元帥,引置軍中,屬之宗弼。八年,除禮賓副使,轉洛苑副使。天眷元年,置行台省於汴,石為汴京都巡檢使,歷大名少尹、汴京馬軍副都指揮使,累官景州刺史。海陵營建燕京宮室,石護役皇城端門。
海陵遷都燕京,石隨例入見。海陵指石曰:“此非葛王之舅乎?”葛王,謂世宗也。未幾,除興中少尹。石知海陵忌宗室,頗歉前日之言,秩滿,託疾還鄉里。世宗留守東京,御契丹括裏,石留東京巡察城中。海陵使副留守高存福伺察世宗動靜,知軍李蒲速越知存福謀,以告世宗,石因勸世宗先除存福,然後舉事,世宗從之。大定元年,以定策功為户部尚書。無何,拜參知政事
阿瑣殺同知中都留守蒲察沙離只,遣使奉表東京,而羣臣多勸世宗幸上京者。石奏曰:“正隆遠在江、淮,寇盜蜂起,萬姓引領東向,宜因此時直赴中都,據腹心以號令天下,萬世之業也。惟陛下無牽於眾惑。”上意遂決,即日啓行。世宗納石女後宮,生鄭王永蹈、衞紹王永濟,是為元妃李氏。
三年,户部尚書梁釒求上言:“大定以前,官吏士卒俸粟支帖真偽相雜,請一切停罷。”石買革去舊貼,下倉支粟,倉司不敢違,以新粟與之。上聞其事,以問梁釒求。梁釒求對不以實。上命尚書左丞翟永固鞫之。梁釒求削官四階,降知火山軍,石罷為御史大夫。久之,封道國公。
六年,上幸西京,石與少詹事烏古論三合守衞中都宮闕。詔曰:“京師巡御,不可不嚴。近都猛安內選士二千人巡警,仍給口豢芻粟。”謂宰臣曰:“府庫錢幣非徒聚貨也,若軍士貧弱,百姓睏乏,所費雖多,豈可已哉?”故事,凡行幸,留守中都官每十日表問起居。上以使傳頻煩,命二十日一進表。七年,拜司徒,兼太子太師御史大夫如故。賜第一區。
安化節度使徒單子温,平章政事合喜之侄也,贓濫不法,石即劾奏之。方石奏事,宰相下殿立,俟良久。既退,宰相或問石奏事何久,石正色曰:“正為天下姦污未盡誅耳。”聞者悚然。一日,上謂石曰:“御史分別庶官邪、正。卿等惟劾有罪,而未嘗舉善也,宜令監察分路刺舉善惡以聞。”
石司憲既久,年浸高。御史台奏,事有在制前斷定,乞依新條改斷者。上曰:“若在制前行者,豈可改也。”上御香閣,召中丞移剌道謂之曰:“李石耄矣,汝等宜盡心。向所奏事甚不當,豈涉於私乎?”他日,又謂石曰:“卿近累奏皆常事,臣下善惡邪正,無語及之。卿年老矣,不能久居此,若能舉一二善事,亦不負此職也。”十年,進拜太尉尚書令。詔曰:“太后兄弟惟卿一人,故命領尚書事。軍國大事,涉於利害,識其可否,細事不煩卿也。”進封平原郡王
平章政事完顏守道奏事,石神色不懌。世宗察之,謂石曰:“守道所奏,既非私事,卿當共議可否。在上位者所見有不可,順而從之,在下位者所見雖當,則遽不從乎?豈可以與己相違而蓄怒哉。如此則下位者誰敢復言?”石對曰:“不敢。”上曰:“朕欲於京府節鎮運司長佐三員內任文臣一員,尚未得人。”石奏曰:“資考未至,不敢擬。”上曰:“近觀節度轉運副使中才能者有之。海陵時,省令史不用進士,故少尹節度轉運副使中乏人。大定以來,用進士,亦頗有人矣,節度轉運副使中有廉能者具以名聞,朕將用之。朝官不歷外任,無以見其才,外官不歷隨朝,無以進其才,中外更試,庶可得人。”他日,上覆問曰:“外任五品職事多闕,何也?”石對曰:“資考少有及者。”上曰:“苟有賢能,當不次用之。”對不稱旨,上表乞骸骨,以太保致仕,進封廣平郡王。十六年,薨。上輟朝臨吊,哭之慟,賻錢萬貫,官給葬事。少府監張僅言監護,親王、宰相以下郊送,諡襄簡。
石以勳戚,久處腹心之寄,內廷獻替,外罕得聞。觀其劾奏徒單子温退答宰臣之問,氣岸宜有不能堪者。時論得失半之,亦豈以是耶?舊史載其少貧,貞懿後周之,不受,曰:“國家方急用人,正宜自勉,何患乎貧。”後感泣曰:“汝苟能此,吾復何憂。”及中年,以冒粟見斥,眾譏貪鄙,如出二人。史又稱其未貴,人有慢之者,及為相,其人以事見石,惶恐。石曰:“吾豈念舊惡者。”待之彌厚。能為長者言如是,又與他日氣岸迥殊。
山東河南軍民交惡,爭田不絕。有司謂兵為國根本,姑宜假借。石持不可,曰:“兵民一也,孰輕孰重?國家所恃以立者,紀綱耳,紀綱不明,故下敢輕冒。惟當明其疆理,示以法禁,使之無爭,是為長久之術。”趣有司按問,自是軍民之爭遂息。北京民曹貴謀反,大理議廷中,謂貴等陰謀久不能發,在法“詞理不能動眾,威力不足率人”,罪止論斬。石是之。又議從坐,久不能決。石曰:“罪疑惟輕。”入,詳奏其狀,上從之,緣坐皆免死。北鄙歲警,朝廷欲發民穿深塹以御之。石與丞相紇石烈良弼皆曰:“不可。古築長城備北,徒耗民力,無益於事。北俗無定居,出沒不常,惟當以德柔之。若徒深塹,必當置戍,而塞北多風沙,曾未期年,塹已平矣。不可疲中國有用之力,為此無益。”議遂寢。是皆足稱雲。 [2] 

李石評價

世宗在位幾三十年,尚書令凡四人:張浩以舊官,完顏守道以功,徒單克寧以顧命,石以定策,他無及者。明昌五年,配享世宗廟廷。子獻可、逵可。 [2] 
參考資料
  • 1.    李石(?一1176年)  .遼陽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15]
  • 2.    金史 列傳第二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0-02-15]
  • 3.    《金史》:李石,字子堅,遼陽人,貞懿皇后弟也。先世仕遼,為宰相。
  • 4.    《金史·列傳第二十四·李石》李石,字子堅,遼陽人,貞懿皇后弟也。先世仕遼,為宰相。高祖仙壽,嘗脱遼主之舅於難,遼帝賜仙壽遼陽及湯池地千頃,他物稱是,常以李舅目之。父雛訛只,桂州觀察使,高永昌據東京,率眾攻之,不勝而死。石敦厚寡言,而器識過人。天會二年,授世襲謀克,為行軍猛安。睿宗為右副元帥,引置軍中,屬之宗弼。八年,除禮賓副使,轉洛苑副使。天眷元年,置行台省於汴,石為汴京都巡檢使,歷大名少尹、汴京馬軍副都指揮使,累官景州刺史。
  • 5.    《金史·列傳第二十四·李石》海陵營建燕京宮室,石護役皇城端門。海陵遷都燕京,石隨例入見。海陵指石曰:“此非葛王之舅乎?”葛王,謂世宗也。未幾,除興中少尹。
  • 6.    《金史·列傳第二十四·李石》石知海陵忌宗室,頗歉前日之言,秩滿,託疾還鄉里。世宗留守東京,御契丹括裏,石留東京巡察城中。海陵使副留守高存福伺察世宗動靜,知軍李蒲速越知存福謀,以告世宗,石因勸世宗先除存福,然後舉事,世宗從之。大定元年,以定策功為户部尚書。無何,拜參知政事。
  • 7.    《金史·列傳第二十四·李石》阿瑣殺同知中都留守蒲察沙離只,遣使奉表東京,而羣臣多勸世宗幸上京者。石奏曰:“正隆遠在江、淮,寇盜蜂起,萬姓引領東向,宜因此時直赴中都,據腹心以號令天下,萬世之業也。惟陛下無牽於眾惑。”上意遂決,即日啓行。世宗納石女後宮,生鄭王永蹈、衞紹王永濟,是為元妃李氏。
  • 8.    《金史·卷八十六·列傳第二十四》三年,户部尚書梁銶上言:“大定以前,官吏士卒俸粟支帖真偽相雜,請一切停罷。”石買革去舊貼,下倉支粟,倉司不敢違,以新粟與之。上聞其事,以問梁銶。梁銶對不以實。上命尚書左丞翟永固鞫之。梁銶削官四階,降知火山軍,石罷為御史大夫。久之,封道國公。 六年,上幸西京,石與少詹事烏古論三合守衞中都宮闕。詔曰:“京師巡御,不可不嚴。近都猛安內選士二千人巡警,仍給口豢芻粟。”謂宰臣曰:“府庫錢幣非徒聚貨也,若軍士貧弱,百姓睏乏,所費雖多,豈可已哉?”故事,凡行幸,留守中都官每十日表問起居。上以使傳頻煩,命二十日一進表。七年,拜司徒,兼太子太師,御史大夫如故。賜第一區。
  • 9.    《金史·卷八十六·列傳第二十四》石司憲既久,年浸高。御史台奏,事有在制前斷定,乞依新條改斷者。上曰:“若在制前行者,豈可改也。”上御香閣,召中丞移剌道謂之曰:“李石耄矣,汝等宜盡心。向所奏事甚不當,豈涉於私乎?”他日,又謂石曰:“卿近累奏皆常事,臣下善惡邪正,無語及之。卿年老矣,不能久居此,若能舉一二善事,亦不負此職也。”
  • 10.    《金史·列傳第八十六·列傳第二十四》十年,進拜太尉、尚書令。詔曰:“太后兄弟惟卿一人,故命領尚書事。軍國大事,涉於利害,識其可否,細事不煩卿也。”進封平原郡王。
  • 11.    《金史·后妃傳·世宗元妃李氏》石有定策功,世宗厚而深制之,寵以尚書令之位,而責成左右丞相以下
  • 12.    《金史·卷八十六·列傳第二十四》平章政事完顏守道奏事,石神色不懌。世宗察之,謂石曰:“守道所奏,既非私事,卿當共議可否。在上位者所見有不可,順而從之,在下位者所見雖當,則遽不從乎?豈可以與己相違而蓄怒哉。如此則下位者誰敢復言?”石對曰:“不敢。”上曰:“朕欲於京府節鎮運司長佐三員內任文臣一員,尚未得人。”石奏曰:“資考未至,不敢擬。”上曰:“近觀節度轉運副使中才能者有之。海陵時,省令史不用進士,故少尹節度轉運副使中乏人。大定以來,用進士,亦頗有人矣,節度轉運副使中有廉能者具以名聞,朕將用之。朝官不歷外任,無以見其才,外官不歷隨朝,無以進其才,中外更試,庶可得人。”他日,上覆問曰:“外任五品職事多闕,何也?”石對曰:“資考少有及者。”上曰:“苟有賢能,當不次用之。”對不稱旨,上表乞骸骨,以太保致仕,進封廣平郡王。十六年,薨。上輟朝臨吊,哭之慟,賻錢萬貫,官給葬事。少府監張僅言監護,親王、宰相以下郊送,諡襄簡。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