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京

(中國歷史上京城的稱呼)

鎖定
東京,中國古代地名。自東漢以來,統治階級便喜歡在“京”字或“都”字前加上一個方位,用以表示某重要城池的首都或陪都地位。
東漢京師洛陽城是第一座明確被稱東京的城市。 [3]  東漢、北周隋朝、唐朝洛陽先後四次被稱為東京。後晉、後漢、後周、北宋時期,以開封為東京,開啓了東京的輝煌時期,其城市建設規劃對後世都城營建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6]  北宋都城東京城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是《清明上河圖》的創作地。 [1]  [8]  遼金時期,以遼陽為東京,後金亦以遼陽為東京。 [9] 
“東京”之得名是受中國古代的“京號”制度影響。東漢以來,中國古代的“多都制”逐漸成型,逐步發展出兩京制、三都制、五京制等被不同時期交替採用的制度。相應的,中國歷史上出現過8座東京城,它們做過首都或者陪都。
中文名
東京
外文名
Dongjing
別    名
東都
行政區類別
首都或陪都
所屬地區
中國
地理位置
洛陽開封、遼陽等 [5] 

東京八座東京

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現過8座東京城,按時間順序分列總結如下(附註所對應的建都政權、建都性質):
1.洛陽(今河南洛陽):東漢首都、北周陪都、隋朝首都、唐末首都、後唐首都
2.譙城(今安徽亳州):曹魏陪都
3.開封(今河南開封):後梁首都、後晉首都、後漢首都、後周首都、北宋首都
4.遼陽(今遼寧遼陽):遼朝陪都、金朝陪都、後金首都 [5] 
5.大名(今河北大名):後唐首都 [6] 
6.江都(今江蘇揚州):南唐陪都
7.越州(今浙江紹興):吳越陪都
8.龍原(今吉林琿春):渤海陪都
9.興慶(今寧夏銀川):西夏首都

東京東漢東京

第一座“東京”城,東漢、北周、隋、唐洛陽四次為“東京” [1] 
在西周、秦、西漢三朝,經由周公營造的洛邑(洛陽,今河南洛陽)城首先以“成周”的名頭維持着西周王朝對於東方諸侯國的統治地位,與宗周豐鎬並列,成為西周王朝的東方重鎮,雖無“東京”之名,也有“東京”之實。而後的秦王朝比較短促,僅僅在洛陽留有宮室,並未明確發揮洛陽的作用。西漢王朝則始終保持“長安本位”的政策,洛陽與其他留有行宮的城池沒有太大區別,不過,西漢中後期儒士們已經在以周公營洛為標杆,號召統治者遷都洛陽了。王莽的“新政權”便響應了儒生的號召,將洛陽升格為“新室東都”,雖然沒有最終完成遷都,卻也在形式上第一次給予洛陽以“東都”之名義。 [1] 
東漢政權以洛陽為首都,一下子就持續了一百八十年。由於東漢政權需要宣揚自身是西漢政權的延續,也便必須尊隆長安,因此,東漢政權便將洛陽稱呼為“東京”,將長安稱呼為“西京”。如帝王世紀·第八》記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始都洛陽,故成周之舊基,城東西六里一十步,南北九里一百步。是以時人謂洛陽為東京,長安為西京”。 [3]  記錄東漢歷史的《後漢書》中,也多次出現“東京”,如《後漢書·本紀·皇后紀上》:“東京皇統屢絕,權歸女主,臨朝者六後。” [11]  《後漢書·儒林列傳》:“東京學者猥眾,難以詳載”、 [12]  《後漢書·楊震列傳》記載楊氏“與袁氏俱為東京名族。” [15]  《後漢書·左周黃列傳》:“張衡機術特妙,東京之士,於茲盛焉。” [13] 張衡還曾作有《東京賦》以描繪東京洛陽的繁華勝景。 [14] 
東漢又將南陽稱呼為“南都”,實行三都制,給予長安、南陽以特殊尊隆的地位,從而為東漢政權繼續維護西漢帝陵、宣揚自己是西漢的繼承提供製度上的方便。尊南陽為南都,是因為南陽是劉秀一支劉漢宗親自西漢中葉以來的故鄉所在,同時尊崇南陽與長安,都有尊重祖先以宣示孝道的含義在。而洛陽便因為相對於長安城的東方位置,而被冠以“東京”之名了。
綜上,東漢洛陽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明確被叫作“東京”的城市,東漢洛陽城位於如今的洛陽市區與偃師市區之間的漢魏洛陽城遺址區裏,在著名景點白馬寺的東邊。 [1] 

東京曹魏東京

皇室故鄉成“東京”
曹魏代漢以後,以洛陽、許昌、鄴、長安、譙五城為曹魏五都
洛陽,居天下之中,從東漢“東京”變為曹魏“中都”,其餘四都分別以其方位形成東西南北四京。
長安(位於今西安市西北部漢長安城遺址區)由於既是西漢首都、也是東漢西京、還是當時曹魏雍涼地區的重鎮,處於在洛陽的西方,所以依然是“西京”;
鄴城(位於今河北省臨漳縣南部鄴城遺址區)則是漢末新近崛起的河北重鎮,曾經做過袁紹曹操的霸府所在地,也是魏公國魏王國的國都,它在洛陽的北方,也便成為曹魏“北京”(可能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座北京城);
許昌(位於今河南省許昌市區)是漢獻帝建安年間的漢都所在地、也是曹操霸業的重要根據地、更是曹丕受禪所在地,它位於洛陽的南方,因此成為曹魏“南京”;
譙城(位於今安徽省亳州市)的地位有點像東漢的南陽,幾乎僅僅是因為它是曹魏皇室的故鄉,且位於洛陽的東方,才把它設置為曹魏“東京”的。 [1] 

東京北周東京

除了曹魏與北周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其他政權,均未曾設置“東京”。北周的東京城設置也很短暫,是在北周滅齊(公元577年)後,方才再度以洛陽為東京的,而後不到四年北周便被楊堅取代了(公元581年)。不過,北周東京雖然短暫,卻也設置了六府官,號“東京六府”,來具體管理河南河北地區的軍政事務。

東京隋朝東京

隋朝隋煬帝即位以後,由於長安的糧食供應需要外地運輸,不如靠近大運河的洛陽方便,所以隋煬帝便營造東京洛陽,作為隋王朝後期的都城。可以説,雖然隋文帝沒有確定洛陽的“東京”地位,隋煬帝卻在他執政的時期明確以洛陽為東京的。從隋煬帝營造洛陽城以後,洛陽城的位置發生了變化,從此以後洛陽城方才遷移到如今的洛陽市區位置(隋唐洛陽城遺址區)。
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遷都洛陽,官稱東京,609年改稱東都。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頒佈《建東都詔》定為東都,與長安並列為首都。光宅元年(684年)改稱神都。690年武則天改唐為周,定都神都。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稱東京。 [4]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遷都洛陽,令將作大匠宇文愷、楊素等營建東京,同時開鑿以洛陽為中心的大運河。每月役丁200萬人,宇文愷“揣帝心在宏侈,於是東京制度窮極壯麗”。
  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正月,東京洛陽建成,“製造頗窮奢麗,前代都邑莫之比焉”。十二月冬至,隋煬帝開創中國歷史上首次萬國來朝,在東京皇宮紫微城正殿——乾陽殿接受萬國朝賀。楊廣作《冬至乾陽殿受朝詩》:“端拱朝萬國,守文繼百王。”
  大業五年(公元609年),改東京為東都。 [4] 

東京唐朝東京

唐朝,618年唐高祖定都長安,657年,唐高宗建都洛陽 [4]  ,自此以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並列為首都,兩京並重。684年太后武則天臨朝稱制,以洛陽為首都,稱“神都”,長安反成為陪都。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692年增設北都太原為陪都,705年恢復兩京並重。723年復以北都太原為陪都。733年以長安為京畿,洛陽為都畿,二者並稱“京都”;757年增設鳳翔、成都兩座陪都而形成五京制格局,762年後結束五都制,以長安為首都,洛陽、太原為陪都。904年遷首都於洛陽 [2]  [1] 
顯慶二年(657年)唐高宗頒佈《建東都詔》,改洛陽宮為東都,實行兩京制,與西京長安並列為首都。 [4]  唐朝先後在公元657年(唐高宗時期)以洛陽為東都,在公元684年(武則天時期)以洛陽為“神都”,在公元705年(唐中宗時期)又改回東都,公元742年(唐玄宗時期)以洛陽為東京,公元762年(唐代宗時期)再度以洛陽為東都,直到唐朝滅亡。可以説,相較於唐朝的北都晉陽、中都河中、南都江陵、西都鳳翔,東都洛陽是持續最久的一座大唐陪都。因此,洛陽城在北周隋唐三朝斷斷續續地做了四次“東京城”,分別是北周末年、隋煬帝時期、唐高宗後期、盛唐以後。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武則天的武周政權雖然以洛陽為首都,但給予洛陽的名號是“神都”,並非“東京”,所以嚴格地講,武周政權並沒有設置“東京”城。 [1] 

東京五代北宋

“東京”汴梁是首都
朱梁政權取代唐朝之後,便以首都開封(今河南開封)為東都、以陪都洛陽為西都,而後雖有後唐政權再度以洛陽為東都,但取代後唐的後晉、後漢、後周乃至北宋,則先後把位於南北大運河樞紐的開封當作首都,並稱其為“東京”,又稱“汴梁”。於是,開封便在五代十國與北宋的兩百多年裏,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座“東京”城,以其雄踞大運河樞紐位置的地位,控制着五代時期與北宋時期的中原地區。
除了北方的五代政權有設置東京以外,南方十國之中的南唐、吳越兩國也有設置“東都”,南唐國的東都便是江都,也就是今天的揚州,與南唐國都西都金陵(今江蘇南京)並稱;吳越國的東都則是越州,也就是今天的紹興,與吳越國都西都杭州並稱。所以,揚州與紹興也曾短暫做過東南割據政權的“東京”城。
另外,渤海國是一個與唐朝同期存在的東北地方割據政權,由於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頗具唐風而被稱為“海東盛國”。渤海國在京號方面也受到了唐朝與新羅的影響,對其曾經先後定都過的五座城池,分別按照方位命名了“五京”,並以如今位於吉林省琿春市八連城遺址龍原府為東京城。渤海國的五京制,影響了日後同樣興起於東北地區的遼、金兩朝。

東京遼金東京

逐漸消失的東京
遼金東京城圖 遼金東京城圖
與兩宋政權同期存在的北方遼、夏、金政權,也學着中原政權的模樣,設置了“東京”或“東都”。遼朝的東京為遼陽府,也就是今天的遼寧省遼陽市,是遼國滅亡渤海國之後,為了鎮服東方新附領土而設置的東京,與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境內)、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境內)並列為“遼代五京”。
取代遼朝的金朝起初定都上京會寧府之時,並沒有設置東京,直到海陵王遷都燕京之後,方才更改原先設置的南京遼陽府,為金中期以後的東京,用來發揮其鎮服東方的作用。
遼會同元年(公元938年),改南京為東京,設東京道,置遼陽府,遼陽遂為五京之一。這是遼陽行政建置上稱“遼陽”的開始。東京遼陽府轄遼陽、仙鄉、鶴野、析木、紫蒙、興遼、肅慎、歸仁、順化等9縣。當時的遼陽城規模宏大,高三丈,有樓櫓,幅員三十里,八門,格外壯觀。宮牆北有讓國皇帝御容殿。遼代崇信佛教,在遼陽興建了許多寺廟,遼陽也因此成為遼代的佛教中心之一。
天顯五年(公元930年),耶律倍因受其弟耶律德光猜忌,逃奔後唐,東丹國名存實亡。耶律倍曾做《海上詩》以抒胸臆。
太子河一名出現在遼代,與東梁河和大梁水並稱。這個名稱的由來,大概反映了遼陽人民對燕太子丹和遼太子耶律倍的共同懷想。
繼遼代統治遼東地區的王朝為金朝,是以女真族為主體建立起來的封建制國家。女真族領袖完顏阿骨打於1115年建國,1116年五月,金兵攻佔東京城。仍因襲遼制,遼陽為五京之一,東京路首府,領遼陽、鶴野兩縣。置東京留守司,治今遼陽城。公元1155年,完顏雍出任東京留守司留守兼府尹,在渤海李氏大族等的支持下,於1161年十月在遼陽擁兵稱帝,史稱金世宗,並改元大定。
金代,因金世宗的母親貞懿皇后李氏出生於遼陽,以及金世宗登基於此,因而遼陽城處於非常榮耀的地位。貞懿皇后寡居後,於金熙宗年間出家為尼,熙宗賜其法號通慧圓明,並賜紫袈裟。回到遼陽後,營建清安寺。根據遼陽出土的《東京大清安禪寺英公禪師塔銘》所記,“貞懿太后以內府金錢三十餘萬,即東都建清安寺……有資巨百萬……金帛山積。”該寺廟的盛況由此可見一斑。

東京西夏東京

宋遼金並立的西夏,以其首都興慶府為東京,也就是今天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是李元昊建國以來的西夏首都所在地,與西夏西京西平府(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境內)並列。
遼宋夏金以後的元明清三朝七百多年時間,均未曾設置過東京或東都,所以“東京”、“東都”之名號,便沒有像南京、北京那樣從“京號”轉化為地名,這才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東京後金東京

努爾哈赤建後金政權於天命六年 (一六二一年),在遼陽東京城為首都。 [7] 
後金東京城圖 後金東京城圖
東京城(位於遼寧省遼陽市),是努爾哈赤佔領遼陽後修築的後金都城。雖然作為都城意義的東京城只存在了4年,便在之後清朝的歷史中逐漸敗破與沒落。然而,建都東京城標誌着後金的崛起,努爾哈赤在這裏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軍事改革,帶領女真部落走向強盛,使後金政權具備與明朝分庭抗禮的實力,為日後清朝的百年基業奠定了基礎。 [5] 
天命六年四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召集諸貝勒、大臣召開御前會議,商議遷都事宜,稱“吾之得遼陽如魚之得水”,定議遷都遼陽。派人迎接汗之福晉和皇子,並將建州地區人丁移駐遼東。鑑於遼陽城年久失修,頹圮不堪。8月,努爾哈赤決定在太子河東岸修築新城,即東京城。東京城周圍六里零十步,高三丈五尺,有城門八,城內建有八角殿。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