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紇石烈良弼

鎖定
紇石烈良弼(1119年—1178年6月24日),本名紇石烈婁室,女真族,回怕川(今吉林省輝發河流域)人,後遷居西京路大同府宣寧縣(今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涼城縣),金朝宰相。
紇石烈良弼自幼聰明睿智,博涉羣書,善文章詞賦。 [56]  初為北京教授,補尚書令史。天德初,累官吏部郎中,改右司郎中,借秘書少監之名為宋主歲元使。金世宗即位後,任南京留守兼開封府尹、河南都統。因在北京招撫奚、契丹有功,遷平章政事,封宗國公。升右丞相,監修國史,撰成《太宗實錄》。上疏建議開榷場市馬和女真等族人任地方官必須知曉漢文,進左丞相。大定十八年(1178年),致仕歸裏。
大定十八年(1178年)六月,紇石烈良弼逝世,享年六十歲,追封金源郡王,諡號“誠敏”。 [51-52]  明昌五年(1194年),配享世宗廟廷。 [53] 
概述圖來源:《中國宰相全傳》 [54] 
本    名
紇石烈良弼
別    名
紇石烈婁室
所處時代
金朝
民族族羣
女真族
出生地
回怕川(今吉林省輝發河流域)
出生日期
1119年
逝世日期
1178年6月24日
主要成就
輔佐金世宗實現“大定之治”
官    職
左丞相
爵    位
宗國公
追    贈
金源郡王
諡    號
誠敏

紇石烈良弼人物生平

紇石烈良弼早為令器

天輔三年(1119年),紇石烈良弼出生,原名紇石烈婁室,後來他的父親紇石烈太宇將家遷徙到宣寧。 [2]  [54] 
天會年間(1123年—1137年),朝廷下令選諸路女真籍學生送到上京(今黑龍江阿城),紇石烈良弼和納合椿年都正值童年,都在中選之列。當時完顏希尹是丞相,因有事到外郡,紇石烈良弼在進京途中遇到他,希望能見到他。紇石烈良弼感嘆地説:“我輩學的是丞相的文字,從千里之外來京師,本來應當見一面。”於是到旅舍求見,拜在堂下。完顏希尹問道:“這是哪來的小孩?”紇石烈良弼自我介紹説:“我是有司所推薦來學習丞相文字的學生。”完顏希尹聽了非常高興,問關於學問的事,紇石烈良弼應對自如,一點兒也不害怕。完顏希尹説:“這個學生他日一定會成為國家的棟樑。”完顏希尹留紇石烈良弼住了幾天。 [3] 
天會十年(1132年),年僅十四歲的紇石烈良弼擔任北京教授,學徒常常是二百人,當時人們對這件事評價説:“前有穀神(即完顏希尹),後有婁室。”跟他學習的人,後來都成了名。 [4] 
天會十三年(1135年),年僅十七歲的紇石烈良弼補尚書省令史。簿書一旦經他過目,他則能得到其中隱藏的奧妙。即使是大文章,口占立成,詞理都很到家。紇石烈良弼在當時學習完顏希尹文字的人中稱為第一名。後來出任吏部主事。 [5] 

紇石烈良弼歷署要職

天德初年,紇石烈良弼官升到吏部郎中,又改任右司郎中,借秘書少監之名為宋主歲元使。當時,納合椿年是參知政事,推薦紇石烈良弼才能勝過自己,於是紇石烈良弼被委任刑部尚書,並被賜予“紇石烈良弼”這個名字。遭逢父親喪事,紇石烈良弼以本官應召任職。海陵王完顏亮曾經説過:“左丞相張浩處事練達,但很不務實。刑部尚書紇石烈婁室言行端正,一點兒也不阿諛諂媚。”他還對納合椿年説:“卿可以説是善舉能人。常人多數嫉妒勝過自己的人,卿卻推薦勝過自己的人,比一般人賢明多了!”於是改授紇石烈良弼為侍衞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紇石烈良弼講話吐音清亮,海陵王詔諭臣下,一定要讓紇石烈良弼傳旨,聽他讀詔書的人沒有不受到驚動的,因為這個緣故紇石烈良弼常常被海陵王召見問話。 [6] 
正隆二年(1157年)十二月,紇石烈良弼又官拜參知政事。 [7-8] 
正隆三年(1158年)七月,升為尚書右丞。 [9-10] 
正隆四年(1159年)十月,海陵王完顏亮賜紇石烈良弼享有佩刀進宮的特權。 [11-12] 
正隆五年(1160年)三月,轉任尚書左丞。 [13-14] 
正隆六年(1161年)九月,海陵王攻伐南宋,紇石烈良弼勸諫他不聽,任命紇石烈良弼為右領軍大都督。海陵王在淮南,下詔命令紇石烈良弼和監軍徒單貞安撫平定上京、遼右。不久之後,諸軍往往半路上向北方逃跑,金世宗在遼陽即位,紇石烈良弼於是也回到汴京。 [15-16] 

紇石烈良弼世宗器重

正隆六年(1161年)十一月,海陵王去世 [17]  ,金世宗讓紇石烈良弼做南京留守兼開封府尹,又兼河南都統。 [18] 
大定二年(1162年)六月,召拜紇石烈良弼為尚書右丞。 [19]  金世宗對紇石烈良弼説:“你曾經進諫制止海陵王攻打宋朝,海陵王不採納你的意見,以至於敗亡。當時領着朝廷俸祿卻苟且偷安的人朕都將他們罷黜了,今天再次起用你,凡是關係到國家的事,你應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要有什麼顧忌。”紇石烈良弼頓首謝恩。 [20]  九月,移剌窩斡在陷泉打了敗仗,進入奚中,金世宗詔令紇石烈良弼佩帶四枚金牌和銀牌,前往上京去招撫奚和契丹人。 [21]  [24] 
大定三年(1163年)十一月,事畢歸來,紇石烈良弼出任尚書左丞。 [22]  [25] 
大定四年(1164年)七月,紇石烈良弼上書説:“祖宗以來,沒有因功得賞的人,如今臣考核共有三十二人,應該對他們論功大小排列,分封獎賞。”金世宗下詔説:“已有五品以上官職的,聽奏。六品以下以及沒有官職的,由尚書省衡量予以遷升委任。”自此有功勞的全部得到了獎賞,紇石烈良弼則進拜平章政事,被封為宗國公。 [23]  [26] 
當初,山東兩路猛安謀克和百姓混在一起居住,金世宗詔令紇石烈良弼看情況適當予以調整安置,讓猛安謀克與百姓分開居住。紇石烈良弼讓那些與百姓田地互相交叉的,都拿官田和他們對換,從此沒有再爭論打官司的。 [27] 

紇石烈良弼擔任右相

大定六年(1166年)十一月,是皇太子完顏允恭的生日,金世宗在東宮設置酒席,紇石烈良弼、紇石烈志寧一同被賜參加宴會。金世宗説:“邊境平安無事,中外和諧安寧,這是將相們的功勞啊!”紇石烈良弼答道:“臣等不才,充當宰相,怎麼敢不竭盡犬馬之力。”金世宗聽後十分喜悦。 [28]  十二月,紇石烈良弼進拜尚書右丞相、監修國史。 [29]  金世宗對紇石烈良弼説:“海陵王在位的時候,國事記載註釋都不完全。作為人君善還是惡,對萬世子孫都是鑑借,記載註釋有遺漏,後世怎麼看?這些地方要讓史官從側面調查出來寫上它。”又説:“五從以上宗室在省祗等候的,才可以用,要寫上姓名聽上報。其中猥瑣繁冗不夠做官條件的,也要聽上報以便罷免。”左丞完顏守道奏道:“臨近都城的兩猛安,父子兄弟往往分居,他們所得的田地不能贍養老小,生活日益睏乏。”金世宗問宰臣這件事怎麼處理,紇石烈良弼回答:“一定要讓他們父兄居住在一起,應當拿他們所分得的田地與當地居民調換。雖然暫時看起來擾亂了秩序,然而從長久看很是方便。”右丞相石琚説:“百姓各自安居樂業,不如維持原來的佈局方便。”金世宗竟然聽從了紇石烈良弼的建議。 [30] 
大定七年(1167年)八月,《太宗實錄》編撰完成 [31]  ,金世宗賜給紇石烈良弼金帶、綵綢二十端,一同修訂國史的張景仁曹望之劉仲淵也都受到不同層次的賞賜。 [32] 
金世宗與侍臣在一起議論從古至今的大臣誰賢誰不肖,就這個話題對宰相説:“皇統、正隆殺了不少臣僚,但他們並不是死於犯了罪。朕委任卿等以大政,不要背離正道而自己陷進泥坑,不要委曲服從而誤了朕的大事。只有忠只有孝,匡救輔益,以期望達到太平盛世。”紇石烈良弼回答説:“臣等過分承蒙皇上最好的待遇,雖然自己淺薄,怎麼敢不盡心?聖上諄諄教誨,臣等不勝萬幸。”紇石烈良弼請求在榷場買馬,不拘牝牡。又説:“現在官馬很少,一旦邊境發生警報,才去從民間徵調,不就晚了嗎?”金世宗聽從了他的意見。 [33] 

紇石烈良弼進拜左相

大定八年(1168年),國家挑選侍衞親軍,金世宗聽説許多人不能拉弓射箭,便詔令他們練習射箭。過後,又問紇石烈良弼及平章政事思敬説:“女真人訓練射箭還未施行嗎?”紇石烈良弼回答説:“已經施行了。”同知清州防禦事常德暉上書寫道:“吏部規定的法令,僅停止在敍説年頭苦勞,雖然有才能,卻拘限滯留在下位。刺史、縣令,大多選不出人。請允許秘密加強訪察,然後廉問。現在酒税使尚且要選能幹的官員,縣令可以不擇人才,請求讓擔任酒税使的能幹的官員,出任親近人民的官職。”金世宗同意他的話,對宰相説:“朕考慮普通的官職大多得不到人才,半夜睡醒,有時到天明還睡不着。卿等注意選擇,朕也暗中加強體察。”紇石烈良弼回答説:“女真、契丹人,必須是曾經學習過漢人文字,然後可以考慮入選。當今大概許多人結成黨派,有的人在這裏有聲譽,有的人在那裏詆譭我朝,這是難選人才的原因。”金世宗説:“朕所以才密令體察。”金世宗對紇石烈良弼説:“猛安謀克的牛頭税糧,本來是拿它防備荒年的,現在凡是水災旱災造成缺糧的地方,就賑濟發給那裏。” [34] 
大定九年(1169年)十月,紇石烈良弼進拜左丞相,監修國史依然如故。 [35-36] 
大定十年(1170年)九月,紇石烈良弼因為母喪離開朝廷,喪期未滿,受召回來後仍任舊職。 [37]  當時,西夏國王李仁孝請求允許分出國家一半,拿來封給他的大臣任得敬。金世宗問羣臣這件事怎麼回答,羣臣中多數人説這是外國的事,可以答應他。金世宗説:“這不是出於仁孝本心,不能聽從。”紇石烈良弼的意見與金世宗的意見相一致。事後,夏國果然殺死任得敬,上表來告知。參知政事宗敍申請沿邊境設置壕塹,紇石烈良弼説:“敵國如果真的來侵略,這壕塹怎能禦敵?”金世宗説:“卿説得對。”高麗國王王晛上表説,要把國家大權讓給他的弟弟王晧,金世宗對此懷疑,便問宰相紇石烈良弼的看法,紇石烈良弼分析認為讓位不是出於王晛的本心。後來趙位寵請求拿四十個州來歸附金朝,他的表奏果然説王晧殺了他的兄長王晛,正如紇石烈良弼所分析的那樣。 [38] 
金世宗罷免了採訪官,對宰相大臣們説:“官吏的好與壞,從哪裏可以瞭解呢?”紇石烈良弼回答説:“臣等正為陛下訪問考察他們。” [39] 

紇石烈良弼受帝優渥

大定十一年(1171年)十月,《睿宗實錄》編撰完成 [40]  ,金世宗賜給紇石烈良弼通犀帶、綵綢二十端。當年,南郊有事,紇石烈良弼任大禮使。自從太宗收國以來,不曾講究施行正確的禮節,歷代關於禮儀方面的典故又多有不同,紇石烈良弼研究各種禮儀的缺點和優點,有害的還是有益的,用在不同場合都很適宜,人們都佩服他的才能。金世宗和紇石烈良弼、完顏守道一起談論猛安謀克官員中年幼的多,如果不對他們教育訓練,他們不懂長幼之禮。向來,是鄉里老年人教導他們。現在,鄉里中老年能教導他們的人,有的認為責任不在自己而不過問,有的沒有職務而別人不服。可以依照漢代的制度設置鄉老,選拔廉潔正直可以做師表模範的,讓他來教導那些年幼的猛安謀克。紇石烈良弼上奏説:“聖上考慮到這些,是億兆人民的福分。”又一天,金世宗又問道:“朕看前朝歷史,有的人身居下位而關心國家大事,敢於為民直言。現在沒有這樣的人,為什麼呢?”紇石烈良弼説:“現在怎麼沒有這種人呢?都是因為按正直道理做事,則被毀謗,禍及其身,所以不再有人這樣做。” [41] 
大定十四年(1174年),大興府尹完顏璋任賀宋朝正旦使,宋人到旅館奪了他帶的國書,金世宗詔令梁肅去了解詳情。朝中眾人議論紛紛,説凡是午年一定要打仗。金世宗問紇石烈良弼這件事,紇石烈良弼回答説:“太祖皇帝在甲午年攻打遼國,太宗皇帝在丙午年攻克宋朝,現在有宋人奪了我朝國書,而正巧在午年,所以人們有這種議論,但事情未必就是這樣。”不久,梁肅到了宋朝,宋朝君主起立接受金朝使臣授予的國書,一切遵循舊的禮儀。梁肅還朝,宋主派工部尚書張子顏、知閣門事劉宗山來乞求請示,國書上寫道:“言念眇躬,夙承大統。承蒙上國關照降臨之恩惠,追尋盟約閲辦已十年。維護兩朝聘問之勤,繼承友好沒忘記一天。惟有這接受函書的方法,應當採用新的禮儀。曾經空想臆定而屢次陳述,整頓行人而後再請示。仰祈眷念照顧,俯賜同情依從。”金世宗和大臣商議,紇石烈良弼奏道:“對宋朝免去了稱臣為侄,免去了奉表為書,恩賜已經是很多了。現在又乞求免去宋主親接國書,這樣沒有止境,一定不能聽從他們。”平章政事完顏守道、參知政事移剌道附和紇石烈良弼的意見。左丞石琚、右丞唐括安禮認為不依從宋朝的乞請,一定會導致動兵。金世宗對石琚等人説:“卿等所説的話,不對。他們所請示的事有比這件更大的,更要依從他們嗎?”於是聽從紇石烈良弼的意見,回答了宋朝書,大致説:“不遵循議定的分等級的常規,又有不親自接受授書的請示,説是承受大統,卻愈來愈表現自尊。奈何拿這樣的所作所為,還要再求得到你們的非分之想。況且已施行多年的禮規,不得變更。”關於授受國書的禮儀,終於沒有再更改。 [42] 
金世宗問宰相大臣:“曾經要求朝內外官員推舉賢能,沒聽説有推舉出來的人,為什麼?”參政魏子平請示,應當推舉者每任期內必須推舉一人,看他推薦的人是否得當,作為賞罰的條件。金世宗説:“宋朝制度規定薦舉人才,如果被薦的人是犯賄賂罪的,舉主雖然官至宰執,也要牽連降職處罰。人心堅定不移的少,往往在財利面前被誘惑而動心,有的人甚至喪失了他所應該遵守的氣節。宰相大臣職務大責任重,難道能牽連其中而成為升遷或者罷黜的條件嗎?”紇石烈良弼説:“以前詔令當朝六品以上的官員,在外地任職的五品以上的官員,各自要舉薦所瞭解的賢能之人。為什麼不重申前詔?”金世宗採納了他的建議。 [43] 
金世宗説:“朕想公佈官吏的善與惡,如果像尋常那樣派官員去採訪,恐怕用人不當。如果這樣,那麼官吏善惡怎樣才能知道呢?”紇石烈良弼説:“臣等一定為陛下訪察。”金世宗説:“這樣可以,但不要讓名實混淆就行了。”金世宗想把窩斡逆黨分散遷徙到遼東。紇石烈良弼上奏道:“這些人已經免罪釋放,讓他們遷徙他們會生出怨恨和慾望。”金世宗説:“這是眼前的利害,朕是替子孫後世着想。”紇石烈良弼説:“不是臣等所能考慮到的。”於是,讓曾經與謀作亂的人,遷居烏古裏石壘部。 [44] 
金世宗問宰相大臣説:“堯帝的時候有九年發大水,湯帝的時候有七年大旱,而平民百姓沒有疾病、沒有飢餓。現在一、二年五穀不豐收,人民就缺吃的,為什麼呢?”紇石烈良弼回答説:“古代土地廣闊人民淳厚,崇尚節儉,而又只以務農為業,所以積蓄的糧物比較多,而沒有飢餓的憂患。現今土地狹窄人口增多,多數人又丟棄農業這一根本而去追求別業,捨本求末,耕種的人少,吃飯的人多,所以一旦遇到災年百姓就貧病交加了。”金世宗深深感到是這樣的,於是命令有司懲罰勸誡那些荒淫放縱不務正業的人。 [45] 

紇石烈良弼辭相歸鄉

大定十七年(1177年),紇石烈良弼因有病要求辭去丞相職位,沒獲准許。休假滿一百天時,金世宗詔令賜繼續休假,並派太醫前去診視,並屢次使中使去詢問病情。紇石烈良弼休病假時間長了,尚書省耽誤了許多事,金世宗問宰相、參政,張汝弼回答説:“沒有事。”金世宗説:“怎麼説無事?現今問題久拖不能決斷的,應當全部報告我知道。” [46] 
大定十八年(1178年),紇石烈良弼上表辭官要歸回故里,金世宗派使臣安慰他並曉諭他説:“卿因疾病一直在休假,朕很為這事擔憂。現在聽説卿打算去西京養病,那裏的水土風俗,不是適合老病將養的地方。京師中對人事厭倦了,如果就近在都城外找個侍郡居住,等待疾病好轉,儘快讓朕知道。”紇石烈良弼奏道:“臣幸遇聖上賢明,我得以榮任重任,卻日夜擔憂害怕,以致得了病。近來承蒙聖上恩澤,多次派人前來安慰探問,賜給醫藥,臣能夠苟且活到現在,都是陛下的恩賜。臣怎麼敢企望回到鄉里便可以痊癒?臣離開家鄉年歲久了,親戚朋友多數已經亡故,只有老臣獨自活着,對鄉土的眷戀,實在不能忘記。臣私下想到,自古以來為人臣的受到君主知遇之恩的,沒有超過臣的人了,臣即使粉身碎骨也不能報答聖上恩德。如果讓我最後回到鄉社,得以會見親戚舊友,那麼我死也沒有什麼遺恨了。” [47] 
金世宗問宰相:“丞相紇石烈良弼一定要回歸鄉里,朕封他的兒子紇石烈符寶曷答為世襲猛安,讓他侍候紇石烈良弼,如何?”右丞相完顏守道説:“不如把猛安授給紇石烈良弼,讓他的兒子代他理事。”金世宗聽從了這個建議。於是授胡論宋葛猛安一職,給丞相當侍從,紇石烈良弼才辭官還鄉。金世宗對宰相説:“卿等不是不盡心,但你們的才能趕不上紇石烈良弼,所以可惜他離去了。” [48] 
紇石烈良弼辭官以後,尚書省上奏挑選官員,金世宗説:“丞相紇石烈良弼擬注差除名單,不曾隨便給予不應該得到的,而薦舉的往往是可用之才。粘割斡特剌移剌綎、裴滿餘慶,都是他舉薦的。至於私人請他幫忙委託他的,絕對沒有。” [49] 

紇石烈良弼溘然長逝

大定十八年(1178年),金世宗問紇石烈良弼:“每天早晨、黃昏日色都是紅的,為什麼呢?”紇石烈良弼説:“早晨太陽呈赤色應在東方,高麗國對着它;黃昏太陽呈赤色應在西方,夏國向着它。願陛下修德以報蒼天,那麼災變自然就消除了。”不久,夏國發生了任德敬叛亂,高麗人趙位寵發難,紇石烈良弼的話都應驗了。 [50] 
六月庚午(6月24日),紇石烈良弼逝世,享年六十歲。金世宗哀悼痛惜他,派遣太府監移剌綎、同知西京留守王佐作為敕葬祭奠使,賜給幫辦喪事的白金、彩幣加倍,喪葬費用都從官府中支出。金世宗追封紇石烈良弼為金源郡王,命令翰林待制移剌履勒銘墓碑,諡號“誠敏”。 [51-52] 
明昌五年(1194年),金章宗詔令分配紇石烈良弼享世宗廟廷。 [53] 

紇石烈良弼為政舉措

紇石烈良弼政治

紇石烈良弼擔任宰相期間,主要有以下政治成就:
  • 大定十四年(1174年),宋朝遣使請求免除親手接國書的儀式,金世宗召集眾宰相商議,宰相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紇石烈良弼等以為不可答應宋人的請求,而石琚等以為若不答應,定會興兵,最後金世宗採納了紇石烈良弼的建議,拒絕了宋人的請求。 [55] 
  • 大定年間,北方時常發生戰亂,朝廷想要修築長城,尚書令李石與右丞相紇石烈良弼認為修築長城“徒耗民力,無益於事”,對北部“惟當以德柔之”才是正確的,金世宗採納了他們的建議。 [55] 

紇石烈良弼經濟

紇石烈良弼進諫希望在邊境榷場買賣馬匹,以供戰時之需;金世宗以“堯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民不病飢”詢問諸宰相,紇石烈良弼諫言説當初人口少,百姓崇尚節儉,積極務農,而現在棄本逐末,“耕之者少,食之者眾”,因而一遇到災荒就多生饑饉;此後又發生了西夏和高麗的內亂,紇石烈良弼進諫,審時度勢,深得金世宗讚賞,為金贏得了穩定和平的外部環境。 [55] 

紇石烈良弼外交

在對外交關係的處理上,面對南宋一再提出的背離雙方協定、修改雙邊關係的要求,以紇石烈良弼為代表的一批有遠見卓識的宰相在堅決維護本國利益的前提下,給予堅決地回絕。這體現了宰相們對本國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有力地維護了金宋之間已經達成的雙邊關係協定,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又有利於金政權的外交環境。 [55] 

紇石烈良弼社會

在金宋戰爭結束之後,金世宗派遣紇石烈良弼“度宜易置”,紇石烈良弼着重從調整猛安謀克所受土地入手,“使與百姓異聚,與民田互相犬牙者,皆以官田對易之,自是無復爭訴”,這種處理的辦法就是用官田跟那些有土地與屯田犬牙交錯的百姓的田地交換,使得猛安謀克户的屯田能夠聚集在一起,從而恢復了內遷華北的猛安謀克户傳統的聚居聚種的生產生活方式。 [55] 

紇石烈良弼歷史評價

海陵王完顏亮:刑部尚書婁室言行端正,無所阿諂。 [1] 《金史》引
完顏希尹:此子他日必為國之令器。 [1] 《金史》引
脱脱阿魯圖等:①良弼為相既久,練達朝政,上所詢訪盡誠開奏,垂紳正笏不動聲氣,議政多稱上意。 [1] 《金史》②良弼性聰敏忠正,善斷決,言論器識出人意表。雖起寒素,致位宰相,朝夕惕惕盡心於國,謀慮深遠,薦舉人材,常若不及。居家清儉,親舊貧乏者周給之,與人交久而愈敬。居位幾二十年,以成太平之功,號賢相焉。 [1] 《金史》

紇石烈良弼人際關係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先輩
曾祖父
紇石烈忽懶
——
祖父
紇石烈忒不魯
——
父親
紇石烈太宇
世襲蒲輦,將家遷徙到宣寧。
子輩
兒子
紇石烈符寶曷答
——
參考資料: [2]  [48] 

紇石烈良弼史料索引

脱脱、阿魯圖等《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 [1] 
參考資料
  • 1.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4-23]
  • 2.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紇石烈良弼,本名婁室,回怕川人也。曾祖忽懶。祖忒不魯。父太宇,世襲蒲輦,徙宣寧。
  • 3.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天會中,選諸路女直字學生送京師,良弼與納合椿年皆童丱,俱在選中。是時,希尹為丞相,以事如外郡,良弼遇之途中,望見之,嘆曰:“吾輩學丞相文字,千里來京師,固當一見。”乃入傳舍求見,拜於堂下。希尹問曰:“此何兒也?”良弼自贊曰:“有司所薦學丞相文字者也。”希尹大喜,問所學,良弼應對,無懼色。希尹曰:“此子他日必為國之令器。”留之數日。
  • 4.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年十四,為北京教授,學徒常二百人。時人為之語曰:“前有穀神,後有婁室。”其從學者,後皆成名。
  • 5.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年十七,補尚書省令史。簿書過目,輒得其隱奧。雖大文牒,口占立成,詞理皆到。時學希尹之業者稱為第一。除吏部主事。
  • 6.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天德初,累官吏部郎中,改右司郎中,借秘書少監為宋主歲元使。是時,納合椿年為參知政事,薦良弼才出己右,用是為刑部尚書,賜今名。丁父憂,以本官起復。海陵嘗曰:“左丞相張浩練達事務,而頗不實。刑部尚書婁室言行端正,無所阿諂。”因謂椿年曰:“卿可謂舉能矣。常人多嫉勝己者,卿舉勝於己者,賢於人遠矣。”改侍衞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良弼音吐清亮,海陵詔諭臣下,必令良弼傳旨,聞者莫不聳動,以故常被召問。
  • 7.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不逾年,拜參知政事。
  • 8.    《金史·卷五·本紀第五》:正隆……二年……十二月己亥,以侍衞親軍都指揮使紇石烈良弼為參知政事。
  • 9.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進尚書右丞。
  • 10.    《金史·卷五·本紀第五》:正隆……三年……七月……甲申,以右丞相蕭玉為司徒,尚書左丞蔡松年為右丞相,右丞耶律安禮為左丞,參知政事紇石烈良弼為右丞,左宣徽使敬嗣暉、吏部尚書李通為參知政事。
  • 11.    《金史·卷五·本紀第五》:正隆……四年……十月乙亥,獵於近郊,觀造船於通州。賜尚書右丞紇石烈良弼、樞密副使徒單貞佩刀入宮。
  • 12.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賜佩刀入宮。
  • 13.    《金史·卷五·本紀第五》:正隆……五年……三月……庚子,以司徒判大宗正事蕭玉為御史大夫,司徒如故,尚書右丞紇石烈良弼為左丞,橫海軍節度使致仕劉長言起為右丞。
  • 14.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轉左丞。
  • 15.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海陵伐宋,良弼諫不聽,以為右領軍大都督。海陵在淮南,詔良弼與監軍徒單貞撫定上京、遼右。既而,諸軍往往道亡北歸,而世宗即位於遼陽,良弼乃還汴京。
  • 16.    《金史·卷五·本紀第五》:正隆……六年……九月……上自將三十二總管兵伐宋,進自壽春。乙太保、樞密使昂為左領軍大都督,尚書右丞李通副之,尚書左丞紇石烈良弼為右領軍大都督,判大宗正烏延蒲盧渾副之,御史大夫徒單貞為左監軍,同判大宗正事徒單永年為右監軍,左宣徽使許霖為左都監,河南尹蒲察斡論為右都監,皆從。
  • 17.    《金史·卷五·本紀第五》:正隆……六年……十一月……乙未,浙西兵馬都統制完顏元宜等軍反,帝遇弒,崩,年四十。
  • 18.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海陵死,世宗就以良弼為南京留守兼開封尹,再兼河南都統。
  • 19.    《金史·卷六·本紀第六》:大定……二年……六月……戊子,以南京留守紇石烈良弼為尚書右丞。
  • 20.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召拜尚書右丞。世宗謂良弼曰:“卿嘗諫正隆伐宋,不用卿言,以至廢殞。當時懷祿偷安之人,朕皆黜之矣。今複用卿,凡於國家之事,當盡言,無復顧忌也。”良弼頓首謝。
  • 21.    《金史·卷六·本紀第六》:大定……二年……九月……乙未,詔尚書右丞紇石烈良弼以便宜招撫奚、契丹之叛者。
  • 22.    《金史·卷六·本紀第六》:大定……三年……十一月……甲寅,以尚書右丞紇石烈良弼為左丞,吏部尚書石琚為參知政事。
  • 23.    《金史·卷六·本紀第六》:大定……四年……七月……庚子,以尚書左丞紇石烈良弼為平章政事。
  • 24.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窩斡敗於陷泉,入奚中,詔良弼佩金牌及銀牌四,往北京招撫奚、契丹。
  • 25.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還,拜尚書左丞。
  • 26.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上言:“祖宗以來未錄功賞者,臣考按得凡三十二人,宜差第封賞。”詔曰:“已有五品以上官者,聞奏。六品以下及無官者,尚書省約量遷除。”自是功勞畢賞矣。進拜平章政事,封宗國公。
  • 27.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初,山東兩路猛安謀克與百姓雜居,詔良弼度宜易置,使與百姓異聚,與民田互相犬牙者,皆以官田對易之,自是無復爭訴。
  • 28.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六年十一月,皇太子生日,上置酒於東宮,良弼、志寧同賜酒。上曰:“邊境無事,中外晏然,將相之力也。”良弼奏曰:“臣等不才,備位宰相,敢不竭犬馬之力。”上悦。
  • 29.    《金史·卷六·本紀第六》:大定……六年……十二月……丙申,以平章政事紇石烈良弼為尚書右丞相,紇石烈志寧為樞密使。
  • 30.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進拜右丞相,監修國史。世宗謂良弼曰:“海陵時,記注皆不完。人君善惡,為萬世勸戒,記注遺逸,後世何觀?其令史官旁求書之。”又曰:“五從以上宗室在省祗候者,才有可用,具名聞奏。其猥冗不足蒞官者,亦聞奏罷去。”左丞完顏守道奏:“近都兩猛安,父子兄弟往往析居,其所得之地不能贍,日益睏乏。”上以問宰臣,良弼對曰:“必欲父兄聚居,宜以所分之地與土民相換易。雖暫擾,然經久甚便。”右丞石琚曰:“百姓各安其業,不若依舊便。”上竟從良弼議。
  • 31.    《金史·卷六·本紀第六》:大定……七年……八月……癸丑,尚書右丞相監修國史紇石烈良弼進《太宗實錄》,上立受之。
  • 32.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太宗實錄》成,賜良弼金帶、重彩二十端,同修國史張景仁、曹望之、劉仲淵以下賜有差。
  • 33.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世宗與侍臣論古今為臣孰賢不肖,因謂宰相曰:“皇統、正隆多殺臣僚,往往死非其罪。朕委卿等以大政,毋違道以自陷,毋曲從以誤朕。惟忠惟孝,匡救輔益,期致太平。”良弼對曰:“臣等過蒙嘉惠,雖譾薄,敢不盡心。聖諭諄諄,臣等不勝萬幸。”良弼請於榷場市馬,毋拘牝牡,“今官馬甚少,一旦邊境有警,乃調於民,不亦晚乎。”上從之。
  • 34.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八年,選侍衞親軍,世宗聞其中多不能弓矢,詔使習射。頃之,問良弼及平章政事思敬曰:“女直人習射尚未行耶?”良弼對曰:“已行之矣。”同知清州防禦事常德暉上書言:“吏部格法,止敍年勞,雖有材能,拘滯下位。刺史、縣令,多不得人。乞密加訪察,然後廉問。今酒税使尚選能吏,縣令可不擇人才,乞以能吏當任酒税使者,任親民之職。”上是其言,謂宰相曰:“朕思庶職多不得人,中夜而寤,或達旦不能寐。卿等注意選擇,朕亦密加體察。”良弼對曰:“女直、契丹人,須是曾習漢人文字,然後可。方今大率多為黨與,或稱譽於此,或見毀於彼,所以難也。”上曰:“朕所以密令體察也。”上謂良弼曰:“猛安謀克牛頭税粟,本以備凶年,凡水旱乏糧處就賑給之。”
  • 35.    《金史·卷六·本紀第六》:大定……九年……十月……辛丑,以尚書右丞相紇石烈良弼為左丞相,樞密使紇石烈志寧為右丞相。
  • 36.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進拜左丞相,監修國史如故。
  • 37.    《金史·卷六·本紀第六》:大定……十年……九月庚辰,尚書左丞相紇石烈良弼丁憂,起復如故。
  • 38.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以母憂去,起復舊職。是時,夏國王李仁孝乞分國之半,以封其臣任得敬。上以問羣臣,羣臣多言此外國事,從之可也。上曰:“此非是仁孝本心,不可從。”良弼議與上意合。既而,夏國果誅任得敬,上表來謝。參知政事宗敍請置沿邊壕塹,良弼曰:“敵國果來伐,此豈可御哉?”上曰:“卿言是也。”高麗國王王晛表讓國於其弟晧,上疑之,以問宰相良弼。良弼策以為讓國非王晛本心。其後趙位寵求以四十州來附,其表果言王晧弒其兄晛,如良弼策,語在《高麗傳》中。
  • 39.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世宗罷採訪官,謂宰臣曰:“官吏之善惡,何由知之?”良弼對曰:“臣等當為陛下訪察之。”
  • 40.    《金史·卷六·本紀第六》:大定……十一年……十月……丙寅,尚書左丞相紇石烈良弼進《睿宗實錄》。
  • 41.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以進《睿宗實錄》,賜通犀帶、重彩二十端。是年,有事南郊,良弼為大禮使。自收國以來,未嘗講行是禮,歷代典故又多不同,良弼討論損益,各合其宜,人服其能。上與良弼、守道論猛安謀克官多年幼,不習教訓,無長幼之禮。曩時鄉里老者輒教導之。今鄉里中耆老有能教導者,或謂事不在己而不問,或非其職而人不從。可依漢制置鄉老,選廉潔正直可為師範者,使教導之。良弼奏曰:“聖慮及此,億兆之福也。”他日,上問曰:“朕觀前史,有在下位而存心國家,直言為民者。今無其人,何也?”良弼曰:“今豈無其人哉。蓋以直道而行,反被謗毀,禍及其身,是以不為也。”
  • 42.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大定十四年,歲在甲午,大興尹璋為賀宋正旦使,宋人就館奪其國書,詔梁肅詳問。眾議紛紛,謂凡午年必用兵,上以問良弼,對曰:“太祖皇帝以甲午年伐遼,太宗皇帝以丙午年克宋,今茲宋人奪我國書,而適在午年,故有此語,未必然也。”既而,梁肅至宋,宋主起立授受國書,如舊儀。梁肅既還,宋主遣工部尚書張子顏、知閣門事劉灊來祈請,其書曰:“言念眇躬,夙承大統。荷上國照臨之惠,尋盟遂閲於十年。修兩朝聘問之勤,繼好靡忘於一日。惟是函書之受,當新賓接之儀。嘗空臆以屢陳,飭行人而再請。仰祈眷顧,俯賜矜從。”上與大臣議,良弼奏曰:“宋國免稱臣為侄,免奉表為書,恩賜亦已多矣。今又乞免親接國書,是無厭也,必不可從。”平章政事完顏守道、參知政事移剌道與良弼議合。左丞石琚、右丞唐括安禮以為不從所請,必至於用兵。上謂琚等曰:“卿等所言,非也。所請有大於此者,更欲從之乎。”遂從良弼議,答其書,略曰:“弗循定分之常,復有授書之請。謂承大統,愈見自尊。奈何以若所為,尚求其欲。矧曰已行之禮,靡得而更。”其授受禮儀,終不復改。
  • 43.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上問宰臣:“嘗求內外官舉賢能,未聞有舉者,何也?”參政魏子平請當舉者每任須舉一人,視其當不,以為賞罰。上曰:“宋制薦舉,其人犯私罪者,舉主雖至宰執,亦坐降罰。人心有恆者鮮,財利怵於前,或喪其所守。宰臣任大責重,豈坐是以為升黜邪?”良弼曰:“前詔朝官六品以上,外官五品以上,各舉所知,盍申明前詔?”從之。
  • 44.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上曰:“朕欲周知官吏善惡,若尋常遣官採訪,恐用非其人。然則官吏善惡,何以知之?”良弼曰:“臣等當為陛下訪察。”上曰:“然,但勿使名實混淆耳。”上欲徙窩斡逆黨,分散置之遼東。良弼奏:“此輩已經赦宥,徙之生怨望。”上曰:“此目前利害,朕為子孫後世慮耳。”良弼曰:“非臣等所及也。”於是以嘗預亂者徙居烏古裏石壘部。
  • 45.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上問宰臣曰:“堯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民不病飢。今一二歲不登,而人民乏食,何也?”良弼對曰:“古者地廣人淳,崇尚節儉,而又惟農是務,故蓄積多,而無饑饉之患也。今地狹民眾,又多棄本逐末,耕之者少,食之者眾,故一遇凶歲而民已病矣。”上深然之,於是命有司懲戒荒縱不務生業者。主
  • 46.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十七年,以疾辭相位,不許。告滿百日,詔賜告,遣太醫診視,屢使中使問疾。良弼在告既久,省多滯事,上以問宰相、參政,張汝弼對曰:“無之。”上曰:“豈曰無之。自今疑事久不能決者,當具以聞。”
  • 47.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八年,表乞致仕歸田裏,上遣使慰諭之曰:“卿比以疾在告,朕甚憂之。今聞卿將往西京養疾,彼中風土,非老疾所宜。京師中倦於人事,若就近都佳郡居處,待疾少間,速令朕知之。”良弼奏曰:“臣遭遇聖明,濫膺大任,夙夜憂懼,以至成疾。比蒙聖恩,數遣使存問,賜以醫藥,臣之苟活至今,皆陛下之賜也。臣豈敢望到鄉里,便可愈疾。臣去鄉歲久,親識多已亡沒,惟老臣獨在,鄉土之戀,誠不能忘。臣竊惟自來人臣受知人主,無逾臣者,臣雖粉骨碎身無以圖報。若使一還鄉社,得見親舊,則死無恨矣。”
  • 48.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上問宰相曰:“丞相良弼必欲歸鄉里,朕以世襲猛安封其子符寶曷答,俾之侍行,何如?”右丞相完顏守道曰:“不若以猛安授良弼,使其子攝事。”上從之。於是授胡論宋葛猛安,給丞相俸傔,良弼乃致仕歸。上謂宰相曰:“卿等非不盡心,但才力不及良弼,所以惜其去也。”
  • 49.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其後,尚書省奏差除,上曰:“丞相良弼擬注差除,未嘗苟與不當得者,而薦舉往往得人。粘割斡特剌、移剌綎、裴滿餘慶,皆其所舉。至於私門請託,絕然無之。”
  • 50.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嘗問良弼:“每旦暮日色皆赤,何也?”良弼曰:“旦而色赤應在東,高麗當之。暮而色赤應在西,夏國當之。願陛下修德以應天,則災變自弭矣。”既而夏國有任德敬之亂,高麗有趙位寵之難,其言皆驗雲。
  • 51.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是歲,薨。年六十。上悼惜之,遣太府監移剌綎、同知西京留守王佐為敕葬祭奠使,賻白金、彩幣加等,喪葬皆從官給。追封金源郡王,命翰林待制移剌履勒銘墓碑,諡誠敏。
  • 52.    《金史·卷七·本紀第七》:大定……十八年……六月庚午,尚書左丞相紇石烈良弼薨。
  • 53.    《金史·卷八十八·列傳第二十六》:明昌五年,配饗世宗廟廷。
  • 54.    車吉心主編,中國宰相全傳 第22卷,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05,第5731頁.
  • 55.    朱建華. 金世宗朝宰相羣體研究[D]. 湖北:中南民族大學,2013:第31-32、42、59-60頁.
  • 56.    馬松源主編,巨人百傳 中國卷 寵臣名相卷 圖文珍藏版,線裝書局,2012.03,第241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