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攻科

(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教授)

鎖定
李攻科,女,廣東新會人,博士,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現任中山大學化學學院分析科學研究所所長。 [2] 
中文名
李攻科
畢業院校
中山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專業方向
分析化學等
任職院校
中山大學

李攻科人物經歷

李攻科教育經歷

1982年9月—1986年6月 中山大學化學系理學學士學位
1986年9月—1989年6月 中山大學化學系獲理學碩士學位;
1989年9月—1992年6月 中山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博士學位。 [1] 

李攻科工作經歷

1992年7月—1994年11月 中山大學化學系任講師;
1994年12月—2000年5月 中山大學化學系任副教授;
2000年6月—至今 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教授;
1997年—至今 碩士研究生導師;
2003年6月—至今 博士研究生導師;
1994年8月—1996年2月 日本東海大學和日立儀器製作所作訪問學者;
2001年11月—12月 德國Duisburg大學分析化學系客座教授;
2011年3月—4月 香港浸會大學化學系訪問學者;
2001年—2013年 教育部高校化學化工學科指導委員會化學專業教學指導分委會委員;
2013年—2017年 教育部高等學校化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2008年—至今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部分析化學學科專家評審組成員;
2003年—2014年 中國色譜學會第四屆、第五屆常務理事;
2014年—至今 中國化學會色譜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2010年12月—至今 中國化學會分析化學學科委員會委員;
2011年4月—至今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樣品製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06年11月—至今 中國電子學會微波分會微波化學委員會常務理事;
2009年—至今 廣東省化學學會理事會理事,分析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主任;
2009年—至今 廣州市化學化工學會理事會常務理事,分析專業委員會主任;
2010年10月—至今 廣東省分析測試協會常務理事、色譜專業委員會主任;
2015年3月— 2019年3月 廣東省本科高校化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2011年12月—至今 廣州市人民政府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專家;
2011年11月—至今 廣東省輕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委員;
2015年1月—2017年12月 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食品藥品安全社會監督員;
2015年5月—2020年5月 廣州市重大行政決策論證專家;
2015年9月-2020年9月 廣東省分析測試協會表面分析專業委員會 委員
2016年12月-2020年11月 廣東省化妝品學會 第一屆理事會 常務理事
2018年5月-2000年12月 國家人體生物監測項目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省疾控中心.。
2005年12月—2007年4月 民進廣東省第五屆委員會委員,科技工作委員會委員;
2003年4月—2007年4月 廣州市海珠區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2007年12月—至今 民進廣東省第六屆、七屆、八屆委員會委員,資源環境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1998年1月—2000年12月 中山大學化學學院分析化學教研室副主任;
2001年1月—2005年8月 中山大學化學學院分析科學研究所所長,應化系副主任;
2005年9月—2009年3月 中山大學化學學院分析科學研究所所長,應化系主任;
2009年4月—至今 中山大學化學學院分析科學研究所所長。
2014年1月—至今 《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 副主編;
1999年—至今 《分析測試學報》編委;
2001年—至今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編委;
2002年—至今 《色譜》編委;
2006年—至今 《化學通報》編委;
2007年—至今 《分析科學學報》編委;
2009年—至今 《廣州化工》編委;
2010年—至今 《中國無機分析化學》編委;
2011年—至今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編委;
2009年—至今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編委;
2012年—至今 《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編委;
2012年—至今 《分析儀器》編委;
2012年—至今 《中國測試》編委;
2014年—至今 《大學化學》編委;
2015年—至今 《分析化學》編委;
2012年5月~至今 《中國測試》編委;
2014年6月~至今 《大學化學》編委;
2015年5月~至今 《分析化學》編委;
2018年5月~2020年 《光散射學報》編委;
2018年1月~至今 《Microchimica Acta》學術刊物編委 [1] 

李攻科講授課程

1. 本科生基礎課:分析化學、分析化學實驗、儀器分析等;
2. 研究生課程:現代化學研究方法與技術、現代光學分析、現代分離技術、分析儀器進展、色譜技術與食品藥物分析、樣品前處理技術及應用、生物分析化學、實驗室管理與質量控制、中藥現代化等課程。 [1] 

李攻科科研方向

分析化學:色譜分析;光譜分析;聯用技術與分析儀器研製;樣品前處理技術與方法;複雜體系分離分析:食品與藥物分析;環境與生物分析;快速檢測技術。 [1] 

李攻科學術成果

李攻科科研項目

作為負責人主持的主要科研項目:
1.科技部項目
(1)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子課題(第2主持人):微波場與化學介質流場間的互動作用機制-外場作用下傳遞過程的強化與控制(編號G2000026302),2001.01-2005.12。
(2)“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科學儀器設備研製與開發”資助課題:天然物質分離純化和製備的實驗室設備的研製與開發(編號2006BAK03A08),2007.01-2009.12。
(3)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等離激元增強拉曼光譜儀器研發與應用”項目九:PERS分析技術研發及其在食品安全檢測中的應用(編號2011YQ03012409),2011.10-2016.12。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1) 面上項目:SPME-GC-MS聯用分析海水有機物與赤潮的研究(編號29977029),2000.1-2002.12。
(2)面上項目:真空微波萃取技術及其應用研究(編號20375050),2004.1-2006.12。
(3)面上項目:代謝組學與轉基因食品安全性評價的研究(編號20575081),2005.1-2005.12。
(4)面上項目:分子印跡固相微萃取攪拌棒的研製及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應用(編號20775095),2008.1-2010.12.
(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項目(面上項目):油菜素甾體類植物激素分子印跡SPME探針構建及原位採樣在線檢測方法研究(編號90817012),2009.01-2011.12。
(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儀器專項項目:複雜體系多功能在線樣品前處理聯用系統的研製(編號21127008),2012.1.1-2015.12.31。
(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培育項目):單胺類神經遞質及其代謝物活體原位採樣、在線印跡富集、實時檢測新方法研究(編號91232703),2013.1-2015.12。
(8)面上項目:循環動態在線分析系統研製與應用研究(編號21475153),2015.1-2018.12。
(9)面上項目:光致變色功能化貴金屬納米探針增強可視化快速檢測方法研究(編號21675178),2017.1-2020.12。
(1)微波萃取法用於固體環境樣品中有害有機物快速分析的研究(編號974078),1997.1-1999.12
(2)固相微萃取膜的研製及其在分析樣品預處理中的應用(編號031586),2004.1-2005.12。
(3)衍生化-SPME樣品預處理技術在有機物分析中應用(編號990292),2000.1-2002.12。
(4)分子印跡SPME塗層的研製及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應用(編號06023094),2007.1-2008.12。
(5)分子印跡微萃取介質及裝置研製與生物樣品痕量分析研究(編號9251027501000004),2010.1-2012.12(重點項目)。
(6)廣東特色食品中有害物質的快速檢測方法及形成機制研究(編號2015A030311020),2016.01-2019.01(重點項目)。
4. 廣東省科技廳項目
(1)固相微萃取技術在室內空氣中VOCs污染物快速監測中的應用,(編號2003C34503),2004.1-2005.12。
(2)電子電器設備中含溴助燃劑的檢測標準研究,(編號2005B32401002 ),2006.01-2007.12。
(3)廣寧青竹竹汁中化學成分的分析、分離及其綜合利用研究(編號2006B36901003),2007.1-2008.12。
(4)中藥生產現代化-子課題中藥微波提取及剖析技術研究(編號A301020301),2001.10-2004.08。
(5)用於藥殘在線檢測的低温微波輔助萃取-固相萃取-液相色譜聯用裝置的研製(編號2009B010900021),2010.1-2012.12。
(6)南海海藻有效成分的提取分離純化製備新技術及其綜合利用研究(編號2010B030600012),2011.1-2012.12。
(7)省部產學研專項,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樣品前處理關鍵技術及其配套儀器產業化與示範推廣(編號2010B090400142),2011.1-2012.12,項目負責人之一。
(8)廣東省公益研究與能力建設專項,食品安全表面增強拉曼光譜快速檢測關鍵技術研究(編號2015A030401036),2016.1-2018.12。
5. 其他項目
(1)廣東省教育廳項目:SPME-HPLC聯用技術及其在痕量有機分析中的應用(編號Q校02006),2003.01-2004.12。
(2)廣東省環保局項目:廣東省典型地區光化學煙霧的產生機理及防治對策的研究(編號粵環1998-11)1998.07-2000.12。
(3)廣東省高教廳項目:廣東典型地區光化學煙霧的產生機理及防治對策的研究(編號粵高教科[1998]75號),1998.07-2000.12。
(4)廣東省教育廳項目:光化學污染成因及防治對策研究,2001.04-2003.04。
(5)深圳市科委項目(第2主持人):深圳市光化學煙霧污染狀況及控制戰略研究, 2000.03-2001.03。
(6)教育部國家留學歸國人員科學啓動基金資助項目:微波萃取法用於固體環境樣品中有害有機物的快速分析的研究,1999.01-2000.06
(7)全國海關進出口商品歸類中心項目: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商品歸類分析標準方法,2002.01-2002.12。
(8)企業委託項目:石蒜中有效成份的微波提取及其精製,2002.09-2004.09。
(9)企業委託項目:人體氣味分析及新型誘蚊劑的研究與開發,2003.11-2004.06。
(10)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科技項目:紡織品中有害VOC殘留量的測定方法研究,2003 .09- 2005.08。
(11)深圳商檢局項目:微波消化-冷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電池中汞,2002.01-2002.12。
(12)國際合作項目:中山大學島津共建實驗室,2003.01-2006.12。
(13)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項目:“南海1號”沉船保護中的海洋理化及生物環境研究,2007.01-2007.12, 項目負責人之一。
(14) 廣東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項目:捲煙煙氣中苯並[a]芘與煙草特有亞硝胺分析前處理方法研究(No.粵煙工[2010]科字第025號),2010.10-2012.05。
(15)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嶺南蔬果中激素類殘留分子識別與印跡檢測技術研究(編號12A102051514),2011.9.1-2013.9.31。
(16)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食品中痕量雜環胺印跡富集及其在線分析方法研究(編號20120171110001),起止時間:2013.1-2015.12。
(17)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食品中有害物質表面增強拉曼光譜快速檢測關鍵技術研究與裝置開發(編號201604020165),2016.4.1-2019.3.31
(18)廣東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中山大學 煙草分析科學聯合實驗室項目I:2012.1-2016.12。
(19)廣東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中山大學 煙草分析科學聯合實驗室項目II:2017.1-2021.12。
(20)廣州白雲山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頭孢硫脒(LM)質量研究,2017.1-2017.12。
(21)中國煙草總公司鄭州煙草研究院,保持煙草香氣改善感官舒適性的關鍵技術,2014.10-2015.10。
參加的主要科研項目: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自裝光電二極管陣列-ICP發射光譜儀性能及應用研究(編號28970273),1990.01-1992.12。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ICP光源中基體干擾機理研究─應用CCD成象光譜儀(編號29275225),1993.01-1995.12。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聲光可調濾光器光譜儀的研製及其在分析上的應用研究(編號29875036),1999.01-2001.12。
4. 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提高和拓展自裝CCD-ICP光譜儀分析性能和應用領域,1996.01-1998.12。
5. 廣東省科技廳項目:白藜蘆醇的提取和藥用研究(編號2KM04203S),2000.12-2002.12。
6. 廣東省科技廳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光催化技術在空氣淨化領域中的產業化開發之二(編號01-079422012),2001.10-2003.10。
7. 廣東環保局科技開發項目:生活垃圾填埋場中揮發有機化合物成分、含量及其成因研究(編號粵環1997-11),1997.01-2000.05。
8. 廣州市科委科技開發資助項目:鯊魚軟骨中腫瘤抑制因子的提取及其理化性質研究,1998.11-2000.12。
主持教學研究項目:
1. 國家教委“理科基地創建名牌課程”項目:化學基地《分析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 1998.10-2003.10。 2.
2. 廣東省教育廳教學研究項目:“分析化學”省級精品課程,2003.10-2008.12。
3. 中山大學教學研究項目:“分析化學”校級精品課程,2003.10-2006.10。
4. 中山大學教學研究項目:面向二十一世紀《分析化學》基礎課教學的改革,1999-2000。
5. 中山大學教學研究項目:分析化學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2002.12-2004.12。
6. 中山大學教學研究項目: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提高分析化學課程教學質量,培養化學創新人才,2005.07-2006.08。
7. 中山大學研究生教學改革項目:以學制與學期改革為契機,探索分析化學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編號ZGEI046),2009.10-2011.09。
8. 中山大學分析檢測專業研究生教育實踐基地建設項目,2010.05-2013.06。
9. 廣東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2013年廣東省聯合培養研究生示範基地,化學(分析化學),2013年10月。
10. 2013年廣東省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項目:分析化學,2013.05-至今。
11. 教育部化學類專業教指委教學研究課題:化學類本科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2014. 1-2017.6。 [1] 

李攻科期刊論文

2018年發表文章
1. Wei Tianfu, Chen Zhengyi, Li Gongke*, Zhang Zhuomin*. A monolithic column based on covalent cross-linked polymer gels for online extraction and analysis of trace aflatoxins in food sampl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18,1548(5):27-36.
2. Du Yuanqi, Xia Ling, Xiao Xiaohua*, Li Gongke*, Chen Xiaoguang. A simple one-step ultrasonic-assisted extraction and derivatization method coupling to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ε-aminocaproic acid and amino acids in cosmetics,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18,1554(15):37-44.
3.Chen Xiaoman#, Shi Zhaoxia#, Hu Yufei, Xiao Xiaohua*, Li Gongke*. A novel electrochemical sensor based on Fe3O4-doped nanoporous carbon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diethylstilbestrol and 17β-estradiol in toner. Talanta, 2018, 188:81-90.
4.Lin Zhenhua#, Yang Jiani#, Tang Zhijiao, Li Gongke*, Hu Yuling*. Nitrogen dots as reductant and stabilizer for the synthesis of AgNPs/N-dots nanocomposites for efficient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detection. Talanta, 2018,178:515-521.
5.Lei Haoyu, Hu Yuling*, Li Gongke*. A dual-functional membrane for bisphenol A enrichment and resonance amplification by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2018, 29: 509-512.
6.張華東,李攻科*, 胡玉斐*. 埃洛石納米管在分離富集中的應用.化學進展, 2018, 30(2/3):198-205.
2017年發表文章
1. Chen Zhengyi, Li Gongke*, Zhang Zhuomin*. Miniaturized thermal-assisted purge-and-traptechnique coupling with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for trace analysis of complex samples.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7, 89(17):9593-9600.
2. Tang Zhijiao, Lin Zhenhua, Li Gongke*, Hu Yuling*. Amino nitrogen quantum dots-based nanoprobe for fluorescence detection and imaging for cysteine in biological samples.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7, 89:
3. Zhang Runkun, Huang Wanting, Li Gongke*, Hu Yufei*. Noninvasive strategy based on real-time in vivo cataluminescence monitoring for clinical breath analysis.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7, 89:3353-3361.
4. Zhou Chanyuan, Du Zhuo, Li Gongke*, Xiao Xiaohua*, Cai Zongwei. A hybrid monolithic column based on boronate-functionalized graphene oxide nanosheets for online specific enrichment of glycoproteins.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17, 1498:90-98.
5. Gao Jiamin, Zhao Cheng, Zhang Zhuomin*, Li Gongke*. An intrinsic internal standard substrate of Au@PS-b-P4VP for rapid quantification by 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Analyst, 2017, 142, 2936-2944.
6.Zhang Chengjiang, Luo Xialin, Wei Tianfu, Hu Yufei, Li Gongke*, Zhang Zhuomin*. Acylhydrazone bond dynamic covalent polymer gel monolithic column online coupling to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for analysis of sulfonamides and fluorescent whitening agents in food.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17, 1519:28-37.
7. He Jincan, Li Gongke*, Hu Yuling*. Aptamer-involved fluorescence amplification strategy facilitated by directional enzymatic hydrolysis for bioassays based on a metal-organic framework platform: Highly selective and sensitive determination of thrombin and oxytetracycline. Microchimica Acta, 2017, 184:2365-2373.
8.Wei Tianfu, Li Gongke*, Zhang Zhuomin*. A rapid determination method for trace semicarbazide in flour products by HPLC based on a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reaction, 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 2017,40(9):
9. Luo Xialin, Li Gongke*, Hu Yufei*. In-tub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based on NH2-MIL-53(Al)-polymer monolithic column for online coupling with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for directly sensitive analysis of estrogens in human urine. Talanta, 2017, 165:377-383.
10. Zhang Zhuomin*, Zhan Yisen, Huang Yichun, Li Gongke*. Large-volume constant-concentration sampling technique coupling with 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for rapid on-site gas analysis.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 2017,183: 312-318.
11. Zhong Zhixiong*,Li Gongke*. Current trends in sample preparation for cosmetic analysis. 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 2017, 40:152-169.
12. Zhong Zhixiong*, Li Gongke, Shao Yijuan, Zhu Binghui, Liu Zhe, Deng Jianchao, Mo Jingtian. Amino-functionalized graphene oxide/neutral alumina nanocomposite based solid-phase extraction coupled with ion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ce haloacetic acids in drinking water. Analytical Methods, 2017, 9:2425-2432.
12. Zhou Langjun, Peng Yi, Hu Yuling*, Li Gongke*. In situ growth of flexible polyphenylene-conjugated microporous polymer films for fluorescence detection of the total quantity of developing agents and their oxidation products. 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 2017, 1:1-7.
13.Fu Zhaofu, Huang Wanting, Li Gongke*, Hu Yufei*. A chemiluminescence reagent free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captopril in medicine and urine samples by using trivalent silver.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2017,7: 252-257.
14.李子程,李攻科*,胡玉玲*. 刺激響應聚合物在生物醫藥中的應用,化學進展, 2017,29(12):1480-1487.
15. 譚 傑#, 史朝霞#, 胡玉斐, 肖小華*, 李攻科*. 基於還原石墨烯/納米銀復料的電化學傳感器測定雙酚A, 分析化學,2017,45(12):2011-2017.
16.鍾燕輝,盧曉鈿,黃婉婷, 張潤坤*,李攻科*,循環化學發光快速區分醇類化合物,分析化學,2017.11.15:1628-1634.
17.譚 傑,杜苑琪,肖小華*,李攻科*. 食品中黴菌毒素樣品前處理及分析方法研究進展.分析測試學報,2017,36(6):829-840.
18.霍志銘,李攻科*, 肖小華*. 有機光致變色材料在快速可視化檢測中的應用. 化學進展, 2017,29(2/3):252-261.
19.宋雯雯,羅夏琳,李攻科*,胡玉斐*. 整體柱在線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譜分析化妝中痕量雌激素. 色譜,2017, 35(1):22-26.
20.雷皓宇,陳小曼,李攻科*,胡玉玲*.表面增強拉曼光譜法快速檢測奶粉中三聚氰胺和二聚氰胺. 分析科學學報,2017, 33(3):312-316.
21.陳正毅,盧雅琳,梁 豫,曾 晨,張卓旻*,李攻科*. 表面增強拉曼光譜法快速測定乾果類食品中的糖精鈉.分析測試學報,2017,36(5):650-654.
22.路振宇,張潤坤*,李攻科*,手性熒光傳感器的研究進展,分析測試學報,2017,36(4):570-578.
23.周嬋媛, 杜苑琪, 杜卓, 李攻科*, 肖小華*. 適配體功能化多壁碳納米管整體柱選擇性分離細胞色素C,分析科學報, 2017,33(5):631-636.
24.温海濱,胡玉玲*,李攻科*. 磁性聚亞苯基共軛微孔聚合物富集-SERS法測定水和土壤中多環芳烴,分析測試學報,2017,36(10): 1214-1218.
25. 王 晶*, 餘建龍, 彭瑩, 張子豪, 劉瑩峯, 李全忠, 鄭建國, 李攻科. 氣相色譜-質譜法檢測塗料中4 種苯並三唑類紫外線吸收劑, 分析試驗室,2017,36(4):428-431.
26. 王晶, 李菊, 餘建龍, 李春燕, 張子豪, 劉瑩峯, 李攻科, 鄭建國, 氣相色譜-質譜法檢測洗滌用品中高關注物質卡拉花醛及其同分異構體. 分析測試學報, 2017,36(9): 1104 -1108. [1] 

李攻科教學研究

1. 李攻科.關於基礎課教師培養若干問題的思考. 改革與實踐, 中山大學本科教學改革論文集(五),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279-282.
2. 李攻科.分析化學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的探討. 改革與實踐, 中山大學本科教學改革論文集(六),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72-78.
3. 李攻科,黃濱,陳煥光. 關於加強高校分析化學實驗室建設的思考. 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9, 社51(3):83-85.
4. 彭秧,李攻科. 吸取基地經驗,促進教學改革. 高校化學教學成果擷英,中國化學會全國第六屆大學教學研討會論文選集,2000年9月,西北大學出版社,pp470-472. ISBN7-5604-1508-3/O.95
5. 李攻科,彭秧.分析化學教學中綜合素質的培養. 高校化學教學成果擷英,中國化學會全國第六屆大學教學研討會論文選集,2000年9月,西北大學出版社,pp634-636,ISBN7-5604-1508-3/O.95
6. Li Gongke, Zou Xiaoyong, Ma Zhiling, Huang Bin. Study on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eaching, Proceeding of 17th IUPA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emical education, 2002, August, Beijing, K-14, P32.
7. 李攻科. 加入WTO後高校分析化學教學改革的探討. 教學研究與實踐,中山大學教務處編,2002年8月,中山大學出版,35-38.
8. 鄒小勇,阮文江,馬志玲, 黃濱, 李攻科. 分析化學課程網絡考試系統的構建. 大學化學,2004,19(2):36-39.
9. 甘峯,李攻科. 談談酸鹼滴定教學中新知識的引進. 大學化學,2005,20(3):51-55.
10. 鄒小勇,馬志玲,黃濱,胡玉玲,李攻科. 分析化學實驗教學改革探討. 大學化學,2006,21(4):30-32.
11. 焦 哲,李攻科*. 轉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評價研究. 大學化學,2007,22(4):31-37.
12. 肖小華,李攻科. 藥學專業分析化學課程教學探討. 教學研究與實踐,2008.
13. 肖小華,李攻科. 開設綜合設計實驗、激發興趣培養能力. 實驗教學改革與探索(八),中山大學出版社,2008,28-31.
14. 佔達東,柏文良,李攻科,甘峯.計算機輔助配位滴定實驗教學的若干實例. 大學化學,2010,25(2):32-35,70.
15. 胡玉斐,賴瑢,李攻科*.關於化學發光演示實驗的探討. 大學化學,2011,26(6):48-51.
16. 張卓旻,朱麗,李攻科*. 生物“氣味”研究進展. 大學化學,2011, 26(4):1-6.
17. 戴宗,肖小華,胡玉玲,凌連生,謝天堯,朱芳,鄒小勇,李攻科,陳六平. 線性掃描伏安法測定廢水中鎘離子的教學實踐. 大學化學,2011,26(2):19-20.
18. 張卓旻,李攻科. 化學分析課程的全英教學實踐. 大學化學,2013,28(2):18-21. [1] 

李攻科教材著作

1. 李攻科 參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及“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分析化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3月, 214-240頁,272-306頁, ISBN 7-04-007952-6.
2. 李攻科, 參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分析化學》(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7月, 第4章(78-109頁),第9章(282-311頁), ISBN 7-04-019382-5.
3. 李攻科, 胡玉玲, 阮貴華等編著,《樣品前處理儀器與裝置》,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年5月,書號:ISBN 978-7-122-00060-6.
4. 莊乾坤, 劉虎威, 陳洪淵主編. 分析化學學科前沿與進展,北京:科學出版, 2012年4月. 劉虎威,梁鑫淼,張麗華,張玉奎,李攻科,鄒漢法,許國旺,白玉. 第2章 色譜和毛細管電泳分析, pp26-91.
5. 李攻科參編,“十二五”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分析化學》(第六版)(上冊),武漢大學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年12月, 第4章(76-109頁),第9章(287-316頁),ISBN978-7-04-046532-7。
6. 李攻科參編,《現代分離科學》,劉震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2017年8月,第7章,現代樣品製備技術(273-348頁),胡玉玲,肖小華, 張卓旻, 胡玉斐,杜卓,李攻科,ISBN 978-7-122-30157-4 [1] 

李攻科發明專利

1.李攻科, 胡小剛,胡玉玲. 一種分子印跡固相微萃取塗層的製備方法,發明專利號ZL 200610034220.1
2.李攻科,張毅,胡玉玲.微波輔助分子印跡磁性微球的製備方法和應用,發明專利號:ZL 200710028537.9.
3.李攻科,阮貴華,肖小華,鄧建朝. 微波輔助提取-高速逆流色譜聯用方法及其裝置,發明專利號:ZL 200710030959.X。
4.胡玉玲,李攻科,王陽陽. 分子印跡固相微萃取-中空纖維液相微萃取聯用裝置、方法及應用,發明專利號:ZL 200910036648.3。
5.李攻科,鄧建朝,肖小華. 加速溶劑萃取-高速逆流色譜聯用方法及其裝置,發明專利號:ZL 200910036544.2。
6.李攻科,許志剛,李家威,胡玉玲. 分子印跡吸附萃取攪拌棒的製備方法及其應用,發明專利號:ZL200910040316.2。
7.李攻科,鍾啓升,胡玉斐,胡玉玲. 動態液液固印跡微萃取-液相色譜在線聯用系統,發明專利號:ZL201110119346.X。
8.李攻科,鍾啓升,胡玉斐,胡玉玲.解吸池及分子印跡攪拌棒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譜在線聯用裝置,發明專利號:ZL 201010520755.6
9.李攻科,周婷,肖小華. 微波輔助索氏固相萃取聯用裝置、方法及應用,發明專利號:ZL 201110380029.3。
10.李攻科,潘加亮,胡玉玲. 在線富集-分步聚焦進樣-超高效液相色譜聯用系統及應用,發明專利,發明專利號:ZL 201310030664.8。
11. 張卓旻,李攻科,馬雲建, 趙城,田中羣.表面增強拉曼光譜快速檢測揮發性甲醛的方法及其應用,發明專利號:ZL 201310371538.9。
12.李攻科,楊曉婷,胡玉斐.硼酸親和整體柱固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譜在線聯用系統,發明專利號 ZL 201310582720.9。
13.李攻科,張凱歌,胡玉玲. 表面增強拉曼光譜快速檢測亞硝酸根方法及其應用,發明專利號ZL201210541083.6.
14.李攻科,張潤坤,胡玉斐.在線檢測二硫代氨甲基酸酯類殺菌劑殘留的裝置及方法,發明專利號ZL 201410384287.2。
15.張卓旻,李攻科,黃怡淳,田中羣.一種表面增強拉曼光譜測定果蔬氣態氛圍中乙烯的方法,發明專利號ZL 201510209769.9。
16. 李攻科,韋天富,張卓旻.一種衍生化-色譜分析麪粉及面製品中殘留氨基脲的方法,發明專利號ZL201610656773.4。 [1] 

李攻科獲獎情況

1990年,“石墨爐原子吸收分析法直接測定海水痕量元素及絕對分析法研究”科研項目獲廣東省高等教育廳科技進步二等獎, 廣東省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1998年,獲中山大學化學學院“五三”獎教金。
2000年,“化學基地《分析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教學研究項目獲中山大學第四屆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2001年,“化學基地《分析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教學研究項目獲廣東省高等學校第四 屆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第一完成人,並被推薦申報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2001年,獲中山大學化學學院“師德建設積極分子”。
2002年,獲中山大學“蔡冠深”獎教金。
2002年,獲中山大學教育軟件評比網絡課件一等獎(第四完成人)。
2002年,獲中山大學教育技術徵文評比優秀論文二等獎(第五完成人)。
2003年,“廣東省典型地區光化學污染狀況及防治對策的研究”科研項目獲廣東省環境保護科 學技術三等獎,第一完成人。
2003年11月,獲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
2004年12月,獲中山大學教學軟件評比三等獎(第五完成人)。
2006年,分析化學精品課程,獲廣東省計算機教育軟件評審三等獎(第二完成人)。
2008年12月,“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分析化學課程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化學創新型人才”, 獲中山大學校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2015年5月,榮獲中國化學會分析化學委員會首次頒發的“中國女分析化學家獎”。
2016年10月,被The analytical scientist評為分析科學界"2016最有影響力的50位女科學家"之一(The 2016 Power List and the Top 50 most influential women in the analytical sciences)。
李攻科,胡玉玲,肖小華,張卓旻,胡玉斐,張潤坤,杜甫佑.複雜樣品高效前處理新方法研究,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二等獎,2018年2月,證書編號2017-099,中山大學。
李攻科,胡玉玲,肖小華, 張卓旻, 胡玉斐, 張潤坤, 杜甫佑.複雜體系分離富集新方法研究,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勵三等獎,2018年2月粵府證:[2018] 1156號,證書編號:A02-3-01-R01,頒發單位:廣東省人民政府,中山大學。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