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延實

鎖定
李延實(?-530年),本名李禧,字延實,隴西狄道(今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人。北魏外戚大臣,尚書僕射李衝長子,孝莊帝元子攸舅舅。
出身隴西李氏僕射房。温和善良,憑藉門蔭入仕,起家太子(元恪)舍人。宣武帝即位,承襲清淵縣侯,累遷左將軍、光州刺史。孝莊帝即位,作為母舅的身份,超遷侍中、太傅、錄尚書事,受封濮陽郡公。永安二年,出任使持節、司徒公、東道大行台、青州刺史,參與誅殺權臣爾朱榮。
建明二年(530年)十二月,遇害。孝武帝即位,獲贈使持節、太師、太尉公、錄尚書事、雍州都督,諡號“孝懿”。 [1] 
本    名
李延實
別    名
本名李禧
字延實
所處時代
南北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隴西狄道(今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
出生日期
不詳
逝世日期
528年
主要成就
參與誅殺權臣爾朱榮
家    世
隴西李氏僕射房
官    職
侍中、太傅、錄尚書事、使持節、司徒公、東道大行台、青州刺史
爵    位
清淵縣侯—濮陽郡公
諡    號
孝懿
贈    官
使持節、太師、太尉公、錄尚書事、雍州都督

李延實人物生平

李延實,字禧,隴西狄道人,尚書僕射李衝之長子。品性温良,少為太子舍人。世宗初,襲父爵清泉縣侯,累遷左將軍光州刺史。孝莊帝即位,以元舅之尊,超授侍中、太保,封濮陽郡王。延實以太保犯祖諱,又以王爵非庶姓所宜,抗表固辭。徒封濮陽郡公,改授太傅。尋轉司徒公,出為使持節、侍中太傅錄尚書事青州刺史。爾朱兆入洛,乘輿幽縶,以延實外戚,見害於州館。出帝初,歸葬洛陽,贈使持節侍中太師、太尉公、錄尚書事都督雍州刺史,諡號“孝懿”。歸葬於洛陽。 [1] 

李延實親屬成員

李延實出身隴西李氏僕射房,是北魏尚書僕射李衝之子,李衝後裔被唐高宗列入禁婚家“七姓十家”。 [2-4] 

李延實先輩

高祖:李暠,西涼武昭王。
曾祖:李翻,西涼驍騎將軍、祁連太守。
祖父:李寶,鎮北將軍、沙並二州牧、敦煌宣公。
父親:李衝,尚書僕射、清淵文穆侯,贈司空。
母親:滎陽鄭氏,豫州刺史、陽武侯鄭德玄之女。

李延實同輩

夫人:范陽盧氏,北魏秘書監、固安懿伯盧淵之女。
妹妹:李媛華,嫁給彭城王元勰,生下孝莊帝元子攸,追封文穆皇后。

李延實子女

李彧,北魏侍中、左光祿大夫、中書監、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廣州刺史、東平郡公。
李彬,北魏中書侍郎、左光祿大夫、清淵獻侯。
李彰,北魏通直散騎侍郎。
女兒:李彤,蘭陵太守、滎陽鄭顥之母。

李延實軼事典故

《洛陽伽藍記》:後魏太傅李延實者,孝莊帝舅也。永安中,除青州刺史。將行奉辭,帝謂實曰:“懷磚之俗,世號難治。舅宜好用心,副朝廷所委。”實答曰:“臣年迫桑榆,氣同朝露;人間稍遠,日近松丘。臣已久乞閒退,陛下渭陽興念,寵及老臣,使夜行非人,裁錦萬里。謹奉明敕,不敢失墮。”時黃門侍郎楊寬在帝側,不曉懷磚之義,私問舍人温子升,子升曰:“吾聞至尊兄彭城王作青州刺史,聞其賓客從至青州者雲。齊土之民,風俗淺薄,虛論高談,專在榮利。太守初欲入境,百姓皆懷磚叩頭,以美其意。及其代下還家,以磚擊之,言其向背速於反掌。是以京師謠語曰:獄中無繫囚,舍內無青州。假令家道惡,腸中不懷愁。懷磚之義,起在於此也。”潁川荀濟,風流名士,高鑑妙識,獨出當世。清河崔淑仁稱齊士大夫曰:“齊人者,外矯庶幾,內懷鄙吝。輕同毛羽,利等錐刀。好馳虛譽,阿附成名。威勢所在,促共歸之。苟無所資,隨即捨去。”言囂薄之甚也。
【譯文】
後魏太傅李延實,是孝莊帝元子攸的舅舅。永安年間,官拜青州刺史。要去上任的時候去和皇帝告別,皇帝對他説道:“'懷磚'的習俗,社會上號稱是難治的病,舅父應該認真想想,對得起朝廷的委任。”李延實回答説:“為臣的歲數已經迫近晚年,精力如同早晨的露水,離人間漸漸遠了,一天天接近墳墓。為臣早已請求退休,陛下卻念及甥舅之情,寵幸到老臣,讓我這個夜間走路的殘疾人管理廣闊的土地。老臣遵奉英明的敕令,不敢失誤墮落。”當時黃門侍郎在皇帝身邊,不明白“懷磚”的意思,私下問舍人温子升温子升説:“我聽説皇帝的哥哥彭城王元劭青州刺史,聽跟着他一塊到青州的賓客説,齊地的百姓,風俗淺薄,高談空論,專講名利。太守剛入境時,百姓都懷揣磚塊磕頭,用來讚美太守的心意。等到他被下任取代而回家的時候,百姓又用這些磚打他。這是説人心的向背比翻轉手掌還快。所以京城民謠説:獄中無繫囚,舍內無青州。假令家道惡,腸中不懷愁。''懷磚'的含義就是從這兒產生的。”潁川荀濟是一位才能傑出的名士,鑑賞知識高深,是獨一無二超出當世的人物。清河崔淑仁提到齊的士大夫説:“齊地人,外表裝作好學上進,內心卻懷着淺俗,輕浮得象羽毛,鋒利得象刀子錐子,好追求虛名,依附有盛名的人。有威風有勢力的,他們就急忙去投奔。如果對他們沒有什麼好處,他們隨即就離去。”這是説他們輕浮得厲害。
參考資料
  • 1.    《魏書·卷八十三下·列傳第七十一下·外戚》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5-09-16]
  • 2.    《新唐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二十·高儉》:高宗時,許敬宗以不敍武后世,又李義府恥其家無名,更以孔志約、楊仁卿、史玄道、呂才等十二人刊定之,裁廣類例,合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帝自敍所以然。以四後姓、酅公、介公及三公、太子三師、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僕射為第一姓,文武二品及知政事三品為第二姓,各以品位高下敍之,凡九等,取身及昆弟子孫,餘屬不入,改為《姓氏錄》。當時軍功入五品者,皆升譜限,搢紳恥焉,目為“勳格”。義府奏悉索《氏族志》燒之。又詔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温,范陽盧子遷、盧渾(溥)、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為昏;三品以上納幣不得過三百匹,四品五品二百,六品七品百,悉為歸裝,夫氏禁受陪門財。
  • 3.    《全唐文·卷三一八·唐贈太子少師崔公神道碑》:神龍中,申明舊詔,著之甲令,以五姓婚媾,冠冕天下,物惡大盛,禁相為姻。隴西李寶之六子,太原王瓊之四子,滎陽鄭温之三子,范陽盧子遷之四子、盧輔之六子,公之八代祖元孫之二子,博陵崔懿之八子,趙郡李楷之四子,士望四十四人之後,同降明詔,斯可謂美宗族人物而錶冠冕矣!(按:此處言四十四人,然相加僅三十七人,實漏述了崔宗伯二子與盧溥諸子。)
  • 4.    《資治通鑑·卷二百·唐紀十六·高宗》:初,太宗疾山東士人自矜門地,昏姻多責資財,命修《氏族志》例降一等;王妃、主婿皆取勳臣家,不議山東之族。而魏徵、房玄齡、李勣家皆盛與為昏,常左右之,由是舊望不減,或一姓之中,更分某房某眷,高下懸隔。李義府為其子求昏不獲,恨之,故以先帝之旨,勸上矯其弊。壬戌,詔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温、范陽盧子遷、盧渾(溥)、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等子孫,不得自為昏姻。仍定天下嫁女受財之數,毋得受陪門財。然族望為時俗所尚,終不能禁,或載女竊送夫家,或女老不嫁,終不與異姓為昏。其衰宗落譜,昭穆所不齒者,往往反自稱“禁婚家”,益增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