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庭

(中國元朝重要將領)

鎖定
李庭(?-1304年),本姓蒲察小字勞山 [4] 女真族 [27-28]  。中國元朝初年重要將領。
至元六年(1269年),李庭被選入軍籍,權管軍千户,參與襄樊之戰,因作戰勇猛而被賜號“拔都兒”(“英雄”“勇士”之意)。至元十一年(1274年)至至元十三年(1276年),隨左丞相伯顏南宋,並在南宋滅亡後負責護送宋君臣北上。累升管軍總管、益都新軍萬户。旋即又以漢軍都元帥職連敗嶺北、西北叛王撒裏蠻禾忽昔裏吉等。至元十七年(1280年),授驃騎衞上將軍、日本行省中書左丞,次年與日本行省右丞范文虎等參加第二次元日戰爭。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隨忽必烈征討東道叛王乃顏,率漢軍力戰,獻計擊潰叛軍,並與諸軍生擒乃顏、清掃乃顏餘黨,翌年再度出征東道諸王哈丹禿魯幹,大小數十戰,計破叛軍。元世祖死後,他參與擁戴元成宗即位有功。 [2]  因功累授榮祿大夫平章政事、議樞密院事、提調諸衞屯田事兼後衞親軍都指揮使 [1] 
大德八年(1304年),李庭因年老逝世。至大二年(1309年),獲贈推忠翊衞功臣、儀同三司太保上柱國、益國公,諡號“武毅”。 [2] 
全    名
李庭
別    名
勞山(小名)
諡    號
武毅
封    號
益國公(贈)
所處時代
元朝初年
民族族羣
女真人 [27-28] 
逝世日期
1304年
主要成就
參與攻滅南宋、平定諸王叛亂
最高官職
榮祿大夫平章政事、議樞密院事、提調諸衞屯田事兼後衞親軍都指揮使 [1]  →推忠翊衞功臣、儀同三司、太保、上柱國

李庭人物生平

李庭女真舊族

李庭的祖上本為女真大姓蒲察。金元之際,蒲察氏居於中原,冠漢字姓李,李庭的父祖也在此時改姓。李庭家先居濟陰(今山東菏澤),後遷至壽光(今山東壽光)。 [4]  [26] 

李庭激戰襄樊

主詞條:襄樊之戰
至元六年(1269年),李庭憑藉武才被選入軍籍,由此進入行伍,暫代)管軍千户。同年隨軍參與襄樊之戰,圍攻南宋軍事重鎮襄陽。當宋將夏貴率戰船三千艘援救襄陽時,停泊於鹿門山西岸,遭元水軍進攻。雙方相持七日。當時李庭率領步騎軍,自請與水軍萬户解汝楫共同出擊,斬宋軍副將王王巳、元勝。戰後,河南行省承製授李庭為益都新軍千户。後來,宋襄陽守將呂文煥率軍一萬五千來攻萬山堡。正在萬户張弘範領兵迎擊宋軍時,李庭單騎“橫槍入陣”,殺死二人,並在持槍折斷後倒持回擊,將一人擊落馬下。李庭在身體兩處負傷的情況下奪來後軍持槍,於簡單包裹傷口後再度出擊,最終打敗宋軍。 [6] 
至元八年(1271年)春,李庭被正式任命為益都新軍千户,賜號“拔都兒”(“英雄”“勇士”之意),與宋軍戰於襄陽城下。他一直打到北門,直到左股中箭才停下。 [5] 
至元九年(1272年)春,李庭再率軍攻樊城外城,雖被敵炮傷前額及左右手,仍奪其土城,進而攻擊襄陽東堡,在被炮擊傷右肩的情況下攻破一字城。呂文煥麾下有員勇將名為胖山王總管,李庭設伏將其擒獲,因此功被授予金符 [5] 
至元十年(1273年)正月,元軍再攻樊城,李庭親自揹負柴草、土牛填埋城壕,駕雲梯上城樓。城上箭石如雨而下,李庭多次中炮昏迷,跌落城下,甦醒後包紮傷口,再次攀登,如此往復多次,擒斬頗多。不久後,樊城被攻克。二月,襄陽守將呂文煥宣佈投降,元朝取得了襄樊之戰的勝利。此役之後,李庭因功被授金虎符,任管軍總管 [5] 

李庭驅馳南北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令元軍大舉伐宋,以中書左丞相伯顏史天澤統軍南征(後史天澤因病未成行)。九月,李庭跟隨伯顏與平章阿術從襄陽出發,進至郢州。郢州城在漢水東岸,宋軍又於漢水西岸築新郢州城,用鐵索橫江,水中密插木樁,試圖阻遏元軍戰艦前進。此外,漢水下游的黃家灣堡亦有防禦設施。堡西有溝,南通藤湖,離江僅數里。伯顏命李庭、劉國傑受命搶先拔除堡壘,繞過郢州,順江而下,至十月攻克沙洋、新城,殺沙洋守將邊居誼 [7]  。在此過程中,李庭先被炮擊中左肋,帶傷攻克外堡,但在隨後的戰鬥中又遭炮擊,跌落城下,被弩箭貫穿胸部,一度瀕死。伯顏命人把李庭塞進水牛的腹中養傷,許久之後,他才甦醒過來。憑藉勇猛過人的表現,李庭被晉升為益都新軍萬户,加授為明威將軍。十一月,元軍進抵漢口,宋將夏貴以戰艦橫截江面,阻擋元水軍。李庭與千户馬福等人獻計,建議由沙蕪口入江 [8]  ,成功攻下武磯堡。十二月,在擊潰夏貴等部後,伯顏採納阿術的建議,先取鄂州漢陽軍。李庭也隨阿術轉戰於鄂州等地,在與伯顏會師後順流東下 [9]  [10] 
至元十二年(1275年)二月,二月,南宋丞相賈似道在乞和失敗後令步軍指揮使孫虎臣將精兵七萬列陣於丁家洲(今安徽銅陵北)之長江兩岸,李庭隨軍與孫虎臣決戰,奪船二十餘隻(參見詞條丁家洲之戰)。隨後宋軍潰敗,李庭因功加宣威將軍。此時,宋軍截斷真州一帶的江路,李庭焚燒宋軍船隻二百餘艘,又擊敗其護岸軍。在聽説夏貴試圖由太湖援救宋都臨安時,李庭迅速出兵攔截,敗宋援軍於裕溪口。十一月,在一番修整後,伯顏分軍三路南征,直取臨安。同月,諸軍攻常州,李庭奪常州北門而入。 [11] 
至元十三年(1276年)春,元軍至臨安附近,南宋君臣投降。進城之後,伯顏命李庭等保護臨安內城,收集宋廷的符印珍寶;又命李庭與唐兀台等護送宋恭帝趙㬎等北上至上都。忽必烈嘉獎李庭的勞苦,在大宴羣臣時,命他坐在左手諸王之下、百官之上,並對他説:“劉整(創建元水師、提議先取襄陽的南宋降將)在時,也不曾令坐於此。因你有功,故以殊禮優待。你的子孫要牢記不忘。”後又傳旨告諭他:“你在江南多出死力,但男兒立功,還是要在西北。如今有違背太祖(指成吉思汗)所定的典章制度的人(指嶺北叛王),由你前去征討!”於是特別授李庭大虎符,加鎮國上將軍、漢軍都元帥;命其次子李大椿承襲萬户之職。 [12] 
李庭進抵哈拉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附近,越過嶺北,大敗反叛的宗王撒裏蠻諸軍。又轉戰至河西走廊,擊敗叛臣、大名王禾忽(又譯霍虎),直追至大漠深處才回師。至元十三年(1276年)秋,諸王昔裏吉、脱脱木兒舉兵叛亂,企圖聯合窩闊台汗國的海都等人合擊忽必烈。李庭聞訊,率軍襲擊昔裏吉等,生擒叛亂者,並請皇子只必帖木兒將其賜死。隨後,他又與諸王納裏忽會師,渡過塔迷兒河,擊潰叛軍餘黨兀斤末台、要木忽兒等人,徹底平定河西。 [13] 

李庭徵日失利

至元十四年(1277年),李庭入朝覲見,受到忽必烈的慰勞,獲賜在益都的府第、單河的官莊、鈔一萬五千貫及弓、矢等物;拜官福建行中書省參知政事,又改為福建道宣慰使。後來被召回朝廷,統領宿衞軍。 [14] 
至元十七年(1280年),李庭被授為驃騎衞上將軍、日本行省中書左丞,與日本行省中書右丞范文虎率領江南軍參加第二次東征日本之役(參見詞條元日戰爭)。次年(1281年)八月,江南軍渡海行至竹島,遭遇颶風襲擊,戰船盡毀,李庭攀抱着一塊木板漂流抵岸,才倖免於難 [16]  。隨後,他收拾僅剩的殘軍由高麗回朝。 [15] 
徵日後不久,李庭的父親去世,他回到益都處理後事,並未接受元廷授他中書左丞、司農卿的詔命。 [15] 

李庭生擒乃顏

主詞條:乃顏之亂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東道宗王乃顏為反抗元廷加強集權的措施,舉兵反叛。忽必烈聞訊後,決意率蒙漢大軍親征。他下詔召李庭至上都,令他統領諸衞漢軍隨徵。五月,諸軍自上都出發,六月三日抵達撒兒都魯(今內蒙古奈曼旗南)。元軍在此處先後與叛將塔不台、金家奴等遭遇。叛軍號稱有十萬兵卒,實有六萬人。面對在數量上佔據優勢的叛軍,忽必烈乘象輿出陣,企圖使叛軍畏威投降,卻遭叛軍猛擊,被迫下輿乘馬 [19]  。李庭調集阿速軍與叛軍交戰,在流矢“中胸貫脅”的情況下仍試圖裹傷戰鬥,直到忽必烈遣使制止才作罷。隨後,李庭令軍中準備百弩,待叛軍列陣時“百弩齊發”,迫使塔不台引退。忽必烈詢問李庭:“他們今夜會有何動向?”李庭認為叛軍必將遁走,於是帶領壯士十人,持火炮連夜闖入敵陣,炮發之後,叛軍猶如驚弓之鳥,在自相廝殺後一片潰散。 [17]  元朝詩人王惲以《東征詩》描述此戰道:“橫空雲作陣,裹抱如長城。囂紛任使前,萬矢飛攙槍。我師靜而俟,銜枚聽鼙聲。夜半機石發,萬火隨雷轟。少須短兵接,天地為震驚。前徒即倒戈,潰敗如山崩。” [18] 
事後,忽必烈問李庭為何知道叛軍準備逃遁,李庭回答:“其兵雖多,卻無紀律,見陛下車駕駐此仍不戰,一定是懷疑朝廷有大軍在後,由此知曉這些人將要逃走。”忽必烈聽後大喜,賜給李庭金鞍、良馬。隨後,李庭又奏道:“如果得到兩萬漢軍,由臣自由調遣,乃顏可以生擒。”忽必烈“難之”,只是命他與月兒魯率蒙古軍並進,最終在玉昔帖木兒等人的指揮下,該路元軍生擒乃顏而還 [20]  。忽必烈回朝之後,李庭又在玉昔帖木兒的指揮下掃蕩乃顏餘黨,親自領軍生擒塔不台、金剛奴。因功加龍虎衞上將軍遙授中書省左丞。 [17] 
忽必烈親征乃顏的軍事活動雖然取得很大的成功,但未能完全鎮壓東道叛王。到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逃竄到嫩江、黑龍江地區的合赤温系諸王哈丹禿魯幹率餘部繼續與元廷相對抗,忽必烈命皇孫鐵穆耳(即後來的元成宗)與玉昔帖木兒再度出征,李庭及樞密副使哈答作為先鋒出擊,大小數十戰,最初時未能擊敗叛軍。重新修整後,李庭再度攻擊叛軍,在被流矢射中左肋、右股的情況下追擊至河上,挑選鋭卒暗中攜帶火炮,連夜至河上游放炮,驚走叛軍馬匹;同時令主力自下游偷渡。待到次日清晨,雙方再戰,叛軍無戰馬可用,被元軍“俘斬二百餘人”,哈丹禿魯幹逃往高麗。戰後,李庭被拜為資德大夫、尚書左丞,“商議樞密院事”,賜鈔二萬五千貫,其長子李大用亦被授官。 [21] 
藉着這次立下大功的機會,李庭上奏説:“如今漢軍的氣力,被困於北征中,如果按照江南軍的規定,每年二月、八月放散,按照次序番上,甚為便利。”忽必烈同意李庭的看法,並將其建議定為法令施行。 [21] 

李庭安定社稷

後來,伯顏偵知窩闊台汗國宗王海都即將舉兵進犯的訊息,忽必烈於是命李庭與月兒魯商議防備之策。李庭請求朝廷下發徵調馬匹的命令,最終徵集了十一萬匹馬,足供軍用。事後,李庭被拜為榮祿大夫平章政事,“商議樞密院事”,並“提調諸衞屯田事”。 [22]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春,忽必烈駕崩,月兒魯與伯顏議定立鐵穆耳為帝,即元成宗。李庭在鐵穆耳即位的過程中“翊贊之功居多”,故而受到鐵穆耳及其母徽仁裕聖皇后的厚待。每次宮中“進食”,必定分賜給李庭一份;大宴時,李庭仍坐在左手諸王之下、百官之上,賞賜“珠帽、珠半臂、金帶各一,銀六鋌”等珍寶及莊田。李庭曾奉旨整頓江浙軍馬五百三十所,等他回都後,鐵穆耳親自授衣於他,以示慰勞。 [23] 

李庭年老病逝

大德二年(1298年)冬,鎮守北疆的寧遠王闊闊出敗於海都、篤哇等西北叛王,鐵穆耳遂在次年(1299年)以其侄海山(即後來的元武宗)統率西北諸軍。李庭雖自請隨行出征,但因鐵穆耳考慮到他已年邁,遂未批准其出行,只是賜鈔五萬貫,命其仍居原職,併兼後衞親軍都指揮使 [1]  [24] 
李庭後奉旨北征懷都,至野馬川而回師。不久後,朝廷所派的中使傳旨,將漢軍軍馬扣下,轉予北軍,又焚燒漢軍馬的鞍轡、行糧等物。李庭聽説此事後心情憤懣不已,因此病重,鐵穆耳命御醫二人前往診治。病情稍好後,李庭一度雖鐵穆耳前往上都,當時鐵穆耳特別降旨要“存護其(李庭)家”,體現了對他的保全。 [25] 
大德八年(1304年)二月,李庭病逝。到至大二年(1309年),已經即位的武宗海山追贈他為推忠翊衞功臣、儀同三司太保上柱國,追封益國公,賜諡號“武毅”。 [25] 

李庭主要影響

李庭自至元六年(1269年)進入行伍,征戰三十年,為元初名將,其主要軍事活動有:
  • 至元六年(1269年)至至元十年(1273年),隨攻襄陽、樊城有功;
  • 至元十一年(1274年),隨伯顏徵南宋,攻取郢州周邊堡寨,力克沙洋,至至元十三年(1276年)陷臨安(今浙江杭州),滅南宋後,奉命護送南宋帝、後赴上都;
  • 至元十四年(1277年),北征叛王昔裏吉、脱脱木兒等,在哈拉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哈爾和林)附近將其擊敗;
  • 至元十八年(1281年),隨徵日本,因風暴摧毀船隻,只得收攬餘部撤回;
  •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統諸衞漢軍,隨忽必烈親討東道叛王乃顏。在戰鬥中以漢軍列前步戰擊退叛軍,並率軍夜襲叛軍大營,放炮驚擾,使其自相殘殺,而後潰退;
  •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出討遼東叛王哈丹禿魯幹,大小數十戰,將其驅逐。 [2]  [27] 

李庭歷史評價

忽必烈:“汝在江南,多出死力……。” [2] 元史》引
張士觀:“宣力襄樊,振威嶺海。甫師幹之歷試,俄斧鉞之升崇。劍敵萬人,縱橫制變;衝當一面,出入如神。納之牛腹而獲生,載賈登陴之勇;蔽以馬韉而捷騖,疇爭執訊之能。其韜鈐動合於昔賢,故聲烈特聞於今日。至於扈聖祖東降僭逆,所向無前;翼先朝西奠遐陬,其猶克壯。決策於未然,而策無遺者;審幾之先見,而幾則灼然,緬懷熊豹之姿,忍聽鼓鼙之奏。” [1] 《平章李庭贈諡制》
柯劭忞:“李庭、劉國傑從伯彥伐宋,攻城野戰之功,未必居諸將右。其後庭擒叛王,國傑平溪洞蠻夷,遂俱為時之名將。有發蹤指示者,而後見獵犬之能,有世祖之知人善任,而後見庭與國傑之智勇。功名之立,豈偶然哉!” [3] 新元史

李庭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兒子
李大用
官至同知歸德府事。李庭逝世後他因“哀毀”過度而死。
李大椿
世職宣武將軍、益都新軍萬户,佩金虎符,戍守建康。
李大誠
襲世職任後衞親軍都指揮使。
表格參考資料 [2] 

李庭史料索引

《元史》卷162《李庭傳》 [2] 
《新元史》卷162《李庭傳》 [3] 
參考資料
  • 1.    元文類 3(參見張士觀《平章李庭贈諡制》)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8-25]
  • 2.    《元史·卷一百六十二·列傳第四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25]
  • 3.    《新元史·卷一百六十二·列傳第五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25]
  • 4.    《元史》卷162《李庭傳》:李庭,小字勞山,本金人蒲察氏,金末來中原,改稱李氏。家於濟陰,後徙壽光。
  • 5.    《元史》卷162《李庭傳》:八年春,真除益都軍千户,賜號拔都兒。與宋兵戰襄陽城下,追奔逐北,直抵城門,流矢中左股而止。九年春,攻樊城外郛,炮傷額及左右手,奪其土城,遂進攻襄陽東堡,炮傷右肩,焚其樓,破一字城。文煥麾下有胖山王總管者,驍將也,庭設伏誘擒之,以功授金符。十年春,大軍攻樊城,庭運薪芻土牛填城壕,立雲梯,城上矢石如雨,庭屢中炮,墜城下,絕而復甦,裹創再登,如是者數四,殺獲甚多。樊城破,襄陽降,以功授金虎符,為管軍總管。
  • 6.    《元史》卷162《李庭傳》:至元六年,以材武選隸軍籍,權管軍千户。從伐宋,圍襄陽。宋將夏貴率戰船三千艘來援,泊鹿門山西岸,諸翼水軍攻之,相持七日。庭時將步騎,自請與水軍萬户解汝楫擊之,斬其裨將王玘、元勝。河南行省承製授庭益都新軍千户。宋襄陽守將呂文煥以萬五千人來攻萬山堡,萬户張弘範方與接戰,庭單騎橫槍入陣,殺二人,槍折,倒持回擊一人墜馬,庭亦被二創,復奪後軍槍,裹創力戰,敗之。
  • 7.    《元史》卷127《伯顏傳》:九月甲戌朔,會師於襄陽,分軍為三道並進。丙戌,伯顏與平章阿術由中道循漢江趨郢州。……郢在漢水北,以石為城,宋人又於漢水南筑新郢,橫鐵繩,鎖戰艦,密樹樁木水中。下流黃家灣堡,亦設守禦之具,堡之西有溝,南通藤湖,至江僅數里。乃遣總管李庭、劉國傑攻黃家灣堡,拔之,破竹蓆地,盪舟由藤湖入漢江。諸將請曰:“郢城,我之喉襟,不取,恐為後患。”伯顏曰:“用兵緩急,我則知之。攻城,下策也,大軍之出,豈為此一城哉!”遂舍郢,順流下……甲子,次沙洋。乙丑,命斷事官楊仁風招之,不應。復使一俘持黃榜、檄文,傳趙文義首,入城,招其守將王虎臣、王大用。虎臣等斬俘,焚黃榜。裨將傅益以水軍十七人來降,虎臣等又斬其軍之慾降者。伯顏覆命呂文煥招之,又不應。日暮,風大起,伯顏命順風掣金汁炮,焚其廬舍,煙焰漲天,城遂破。萬户忙古歹生擒虎臣、大用等四人,餘悉屠之。丙寅,次新城,令萬户帖木兒、史弼列沙洋所馘於城下,射黃榜、檄文於城中以招之。其守將邊居誼,邀呂文煥與語。丁卯,文煥至城下,飛矢中右臂,奔還。戊辰,其總制黃順逾城出降,即授招討使,佩以金符,令呼城上軍,其部曲即縋城下,居誼邀入城,悉斬之。己巳,其副都統制任寧亦降,居誼終不出,乃令總管李庭攻破其外堡,諸軍蟻附而登,拔之。餘眾三千,猶力戰而死,居誼舉家自焚。遂並誅王虎臣、王大用等四人。
  • 8.    《元史》卷127《伯顏傳》:十一月……乙未,軍次蔡店。丁酉,往觀漢口形勢。宋淮西制置使夏貴等,以戰艦萬艘,分據要害,都統王達守陽邏堡,京湖宣撫朱禩孫以遊擊軍扼中流,兵不得進。千户馬福建言,淪河口可通沙蕪入江,伯顏使覘沙蕪口,夏貴亦以精兵守之。乃圍漢陽軍,聲言由漢口渡江,貴果移兵援漢陽。
  • 9.    《元史》卷127《伯顏傳》:阿術還渡江,議兵所向,或欲先取蘄、黃,阿術曰:“若赴下流,退無所據,先取鄂、漢,雖遲旬日,可為萬全計。”伯顏從之。己未,師次鄂州,遣呂文煥、楊仁風等諭之曰:“汝國所恃者,江、淮而已,今我大兵飛渡長江,如履平地,汝輩何不速降。”鄂恃漢陽,將戰,乃焚其戰艦三千艘,火照城中,兩城大恐。庚申,知鄂州張晏然、知漢陽軍王儀、知德安府來興國,皆以城降,程鵬飛以其軍降。壬戌,定新附官品級,撤宋兵,分隸諸將。先是,邊民戍卒陷入宋境者,悉縱遣之。丁卯,遣萬户也的哥、總管忽都歹,入奏渡江之捷。分命阿剌罕先鋒黃頭取壽昌糧四十萬斛,以充軍餉。留右丞阿里海牙等,以兵四萬分省於鄂,規取荊湖。己巳,伯顏與阿術以大軍水陸東下,俾阿術先據黃州。
  • 10.    《元史》卷162《李庭傳》:十一年九月,從伯顏發襄陽,次郢州。郢在漢水東,宋人復於漢水西築新郢,以遏我軍。黃家灣有溪通藤湖,至漢水數里,宋兵亦築堡設守備焉。庭與劉國傑先登,拔之,遂盪舟而進,攻沙洋、新城。炮傷左脅,破其外堡,復中炮,墜城下,矢貫於胸,氣垂絕,伯顏命剖水牛腹納其中,良久乃蘇。以功加明威將軍,授益都新軍萬户。師次漢口,宋將夏貴鎖戰艦,橫截江面,軍不得進,乃用庭及馬福等計,由沙蕪口入江。武磯堡四面皆水,庭決其水而攻之,大軍渡江,武磯堡亦破。遂從阿術轉戰至鄂州,順流而東。
  • 11.    《元史》卷162《李庭傳》:十二年春,與宋將孫虎臣戰丁家洲,奪船二十餘,宋軍潰,以功加宣威將軍。宋兵斷真州江路,庭焚其船二百餘,擊斬其護岸軍。聞夏貴欲由太湖援臨安,亟出兵逆戰裕溪口,敗之。諸軍攻常州,庭鏖戰,奪北門而入。
  • 12.    《元史》卷162《李庭傳》:十三年春,至臨安,宋主降,伯顏命庭等護其內城,收集符印珍寶,仍令庭與唐兀台等防護宋主赴燕。世祖嘉其勞,大宴,命坐於左手諸王之下、百官之上,賜金百錠,金、珠衣各一襲,仍諭之曰:“劉整在時,不曾令坐於此,為汝有功,故加以殊禮,汝子孫宜謹志之勿忘。”繼有旨:“汝在江南,多出死力,男兒立功,要在西北上也。今有違我太祖成憲者,汝其往徵之。”乃別降大虎符,加鎮國上將軍、漢軍都元帥,仍命其次子大椿襲萬户職。
  • 13.    《元史》卷162《李庭傳》:庭至哈剌和林、晃兀兒之地,越嶺北,與撒裏蠻諸軍大戰,敗之。移軍河西,擊走叛臣霍虎,追至大磧而還。諸王昔裏吉、脱脱木兒反,庭襲擊,生獲之,啓皇子只必帖木兒賜之死。復引兵會諸王納裏忽,渡塔迷兒河,擊走其餘黨兀斤末台、要術忽兒等,河西悉平。
  • 14.    《元史》卷162《李庭傳》:十四年,入朝,世祖勞之,賜以益都居第、單河官莊、鈔萬五千貫及弓矢諸物,拜福建行中書省參知政事。改福建道宣慰使。召赴闕,備宿衞。
  • 15.    《元史》卷162《李庭傳》:十七年,拜驃騎衞上將軍、中書左丞,東征日本。十八年,軍次竹島,遇風,船盡壞,庭抱壞船板,漂流抵岸,下收餘眾,由高麗還京師。士卒存者十一二。繼以父歿,歸益都,召拜中書左丞、司農卿,不赴。
  • 16.    《元史》卷165《張禧傳》:十七年,加鎮國上將軍、都元帥。時朝廷議徵日本,禧請行,即日拜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與右丞范文虎、左丞李庭同率舟師,泛海東征。至日本,禧即舍舟,築壘平湖島,約束戰艦,各相去五十步止泊,以避風濤觸擊。八月,颶風大作,文虎、庭戰艦悉壞,禧所部獨完。
  • 17.    《元史》卷162《李庭傳》:二十四年,宗王乃顏叛,驛召至上都,統諸衞漢軍,從帝親征。塔不台、金家奴來拒戰,眾號十萬,帝親麾諸軍圍之,庭調阿速軍繼進,流矢中胸貫脅,裹創復戰,帝遣止之,乃已。令軍中備百弩,俟敵列陣,百弩齊發,乃不復出。帝問庭:“彼今夜當何如?”庭奏:“必遁去。”乃引壯士十人,持火炮,夜入其陣,炮發,果自相殺,潰散。帝問何以知之,庭曰:“其兵雖多,而無紀律,見車駕駐此而不戰,必疑有大軍在後,是以知其將遁。”帝大喜,賜以金鞍良馬。庭奏:“若得漢軍二萬,從臣便宜用之,乃顏可擒也。”帝難之,命與月兒魯蒙古軍並進,遂縛乃顏以獻。帝既南還,庭又親獲塔不台、金剛奴,以功加龍虎衞上將軍,遙授中書省左丞。
  • 18.    秋澗集 1(見該集卷5《東征詩》)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8-27]
  • 19.    《僑吳集》卷12《嶽鉉行狀》:廿四年,納延反北方,勢張甚。上親征,命公從軍。凡屯行日時,營壘止作,乘機邀利,皆命稟於公。先是,上無意於必殺,故親御象,與以督戰,意其望見車駕,必就降。鋒既交,兩陣矢激射,幾蔽天,乃顏悉力攻象輿,時公已勸上下輿御馬矣。
  • 20.    《元史》卷119《玉昔帖木兒傳》:至元二十四年,宗王乃顏叛東鄙,世祖躬行天討,命總戎者先之。世祖至幫道,玉昔帖木兒已退敵,殭屍覆野,數旬之間,三戰三捷,獲乃顏以獻。
  • 21.    《元史》卷162《李庭傳》:二十五年,乃顏餘黨哈丹禿魯幹復叛於遼東。詔庭及樞密副使哈答討之,大小數十戰,弗克而還。既而庭整軍再戰,流矢中左脅及右股,追至一大河,選鋭卒,潛負火炮,夜泝上流發之,馬皆驚走,大軍潛於下流畢渡。天明進戰,其眾無馬,莫能相敵,俘斬二百餘人,哈丹禿魯幹走高麗死。拜資德大夫、尚書左丞,商議樞密院事,官其長子大用,仍賜鈔二萬五千貫。庭因奏:“今漢軍之力,困於北征,若依江南軍,每歲二八放散,以次番上,甚便。”帝可其奏,令著為令。
  • 22.    《元史》卷162《李庭傳》:宗王海都將犯邊,伯顏以聞,帝命月兒魯與庭議所以為備,庭請下括馬之令,凡得馬十一萬匹,軍中賴其用。拜榮祿大夫、平章政事,商議樞密院事,提調諸衞屯田事。
  • 23.    《元史》卷162《李庭傳》:三十一年春,世祖崩,月兒魯與伯顏等定策立成宗,庭翊贊之功居多。成宗與太后眷遇甚至,每進食,必分賜之,大宴仍命序坐於左手諸王之下、百官之上,賜以珠帽、珠半臂、金帶各一,銀六鋌,莊田諸物稱是。奉旨整點江浙軍馬五百三十二所,還,入見,成宗親授以衣,慰勞之。
  • 24.    《元史》卷162《李庭傳》:初,武宗出鎮北邊,庭請從行,成宗憫其老,不許,賜鈔五萬貫,依前榮祿大夫、平章政事,商議樞密院事,提調諸衞屯田,兼後衞親軍都指揮使。
  • 25.    《元史》卷162《李庭傳》:奉旨北征懷都,至野馬川而還。俄有中使傳旨拘漢軍之馬,以濟北軍,且令焚其鞍轡、行糧諸物。庭因感疾,詔內醫二人診視之,疾稍間,扈從上都,特降旨存護其家。大德八年二月卒。至大二年,贈推忠翊衞功臣、儀同三司、太保、上柱國,追封益國公,諡武毅。
  • 26.    邱樹森 主編.中國曆代人名辭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03:696
  • 27.    中國歷史大辭典遼夏金元史卷編纂委員會 編.中國歷史大辭典 遼夏金元史: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06:207
  • 28.    《東北人物大辭典》編委會 編;丁一等 撰.東北人物大辭典:遼寧人民出版社 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05:21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