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權(拼音:quán),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古字形從木雚(guàn)聲。《説文解字》認為“權”是一種樹的名稱,即“黃華木”。“權”字後用來表示秤、秤錘,秤錘用來衡量重量,故“權”又引申指衡量,又指權力、權利、權勢。衡量事物講究靈活變通,所以“權”還引申指應變、變通。 [3] 
中文名
拼    音
quán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SCY [1] 
倉    頡
DE [1] 
鄭    碼
FXS [1] 
筆    順
橫、豎、撇、點、橫撇、捺 [5] 
字    級
一級(編號:0378) [2] 
平水韻
下平聲·一先 [4] 
統一碼
U+6743 [1] 
總筆畫數
4+2
四角碼
4794₀ [1] 
造字法
形聲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注音字母
ㄑㄩㄢˊ
異體字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3]
形聲字。小篆作圖1,秦簡文字作圖2,漢隸作圖4、5。字形皆為從木、雚聲。“木”為樹,作為形符,表示義與樹木有關;“雚”為鳥名,於此僅作為不示義的聲符,表示音讀。戰國文字“雚”上部作“䒑”、隸書作“亠”者,當是書寫時筆勢變易之故。漢字簡化時聲旁“雚”簡化為“又”,寫作“權”。“又”是簡化記號,既不表意,也不表音。 [3]  [15] 
《説文解字》説“權”意思是“黃華木”,但是這一含義經籍中不見使用。“權”在古書中常見的意義是“秤錘”(即“秤砣”)《廣雅·釋器》:“錘謂之權”。錘,秤錘。句意為“秤錘叫做權”。可見,“權”就是指“秤砣”,也可指秤,是名同。如《莊子·胠篋》:“為之權衡以稱之”。權,秤砣;衡,秤桿;合起來是“秤”的意思。
作為名詞,是秤,特指秤砣。那麼,作為動詞,就是用秤稱量的意思了,如《孟子·梁惠王上》:“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權,稱量之義。
稱具體的東西為稱,後來詞義抽象化了,就由對具體東西的稱量引申出了“衡量”“比較”等意思,因為稱輕重與衡量得失的性質是相近的。這就是“權衡輕重”的“權”。“權衡輕重”就是衡量、比較哪個輕、哪個重。比喻分別次要的和主要的,以便採取與之相適應的措施。這樣,又引申出了“權宜”“權變”等義。“權宜”是因時因事而變通辦法。成語“權宜之計”,其中,權是變通的意思;宜是適宜;計是辦法。整個成語是指為了應付某種情況而暫時採取的變通辦法。
“權”由衡量引申為人的決定權、權力、權勢。用權的中心是在於調節各個方面的關係,維持相對平衡。這一類意義是“權”在現代漢語中的主要意義。 [15]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quán
名詞
秤。測定物體重量的器具。
scale
《論語‧堯曰》:“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
明·陸深《傳疑錄》:“權以權輕重也。五權之法,銖、兩、斤、鈞、石,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指秤錘。

《禮記‧月令》:“(仲春之月)正權概。”
銅權
權力;政治上的強制力量或職責範圍內的支配力量。
power
《穀梁傳‧襄公三年》:“故雞澤之會,諸侯始失正矣,大夫執國權。”
權限;掌權;獨攬大權
權利;公民或法人依法享有的權力和利益。
right
李大釗《亞細亞青年的光明運動》:“我們相信人類都有勞動權。”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近閲日報,有保護版權的廣告。”
人權;侵權;棄權;維權;選舉權
威勢。

《逸周書‧大戒》:“權先申之。”孔晁注:“權,謂勢重。”
《史記‧蘇秦列傳》:“是故夫衡人日夜務以秦權恐愒諸侯以求割地。”

謀略,計謀。
plan
《左傳‧宣公十二年》:“軍行,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後勁。”
漢·荀悦《漢紀‧高祖紀二》:“權不可預設,變不可先圖。”

唐以來稱試官或暫時代理官職為“權”。

《舊唐書‧高祖紀》:“天策上將府司馬宇文士及,權檢校侍中。”

佛教語。方便。與“實”相對。適於一時之法曰權,究竟不變之法曰實。

南朝‧王屮《頭陀寺碑文》:“導亡機之權,而功濟塵劫。”

古國名。春秋時滅於楚。故都城在今湖北省當陽市東南。

《左傳‧莊公十八年》:“初,楚武王克權,使鬥緡尹之。以叛,圍而殺之,遷權於那處,使閻敖尹之。”

通“顴”。面頰。

三國魏‧曹植《洛神賦》:“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Quán)姓氏用字。



動詞
稱量。
weigh
《孟子‧梁惠王上》:“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漢書‧律曆志上》:“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權輕重者不失黍絫。”

衡量,比較。
scale;compare
《呂氏春秋‧舉難》:“且人固難全,權而用其長者,當舉也。”

平均;平衡。
balance
《周禮‧考工記‧弓人》:“九和之弓,角與幹權。”鄭玄注:“權,平也。”

重,重於。

《戰國策‧齊策三》:“齊之所以敢多割地者,挾太子也。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以太子權王也。”

秉,持。

漢·王符《潛夫論‧勸將》:“權十萬之眾,將勇傑之士。”
《三國志平話》捲上:“呂后權國,三人並不知反與不反,乞宣太后,便見端的。”

變通;隨機應變。

《易‧繫辭下》:“井以辯義,巽以行權。”
《儒林外史》第四回:“禮有經,亦有權,想沒有什麼行不得處。”
權變;權宜;權詐;權謀;通權達變
充當,當作。

元·張可久《水仙子‧湖上小隱》曲:“樂琴書桑苧村,掩柴門長日無人。蕉葉權歌扇,榴花當舞裙,一笑開樽。”

副詞
表示暫時只好如此,相當於“姑且、暫且”。
for the time being
《漢書‧王莽傳上》:“臣聞周成王幼少,周道未成,成王不能共事天地,修文武之烈。
《儒林外史》第三五回:“今夜就在這店裏權住一宵。”
權且
guàn
名詞
通“”。權火,古代祭祀時所舉的燎火。

《逸周書‧大明武》:“旁隧外權,隳城湮溪。”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六】【木部】巨員切
(權)黃華木。從木雚聲。一曰反常
〖注釋〗①黃華木:又叫“黃英木。”②反常:徐灝《説文解字注箋》引〈公羊傳》説:“權者,反於經(至當不變的道理)。” [9] 

説文解字注

【卷六】【木部】
(權)黃華木。《釋木》曰:“權,黃英”,按,英華一也。郭雲:“未詳。”而《釋艸》亦云:“權,黃華。”郭雲:“今謂牛芸艸為黃華。”艸部英下:“一曰黃英。”然則《爾雅》木曰“黃英”,艸曰“黃華”,許則英、華字互易。
從木,雚聲。巨員切,十四部。
一曰反常。《論語》曰:“可與立,未可與權。”《孟子》曰:“執中無權,猶執一也。”《公羊傳》曰:“權者何?權者,反於經然後有善者也。” [6] 

廣韻

巨員切,平仙羣 ‖ 雚聲元3部(quán)
權,變也,反常合道。又宜也,秉也,平也,稱錘也。又《爾雅》曰:權,黃華。又姓。出天水,本顓頊之後,楚武王使(𨷖)〔鬭〕緡尹權,後因氏。俗作“㩲”。巨員切。二十三。 [10] 

康熙字典

《唐韻》巨員切。《集韻》《韻會》《正韻》逵員切,並音拳。《玉篇》:稱錘也。《前漢·律曆志》:孔子陳后王之法,曰謹權量。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權輕重者不失黍絫。
又經權。《易·繫辭》:巽以行權。注:權,反經而合道者也。
又平也。《禮·王制》:原父子之情,立君臣之義以權之。
又權謀。《左傳·宣十二年》:中權後勁。杜注:中軍制謀,精兵為殿。
又權柄。《莊子·天運篇》:親權者不能與人柄。
又《爾雅·釋詁》:權輿,始也。《詩·秦風》:于嗟乎,不承權輿。
又攝官曰權。《鼠璞》:權字唐始用之。韓愈權知國子博士,三歲為真。
又國名。亦姓。《左傳·莊十八年》:楚武王克權。《韻會》:楚鬭緡尹權,後因為氏。
又與爟通。烽火也。《前漢·郊祀志》:上宿郊見通權火。
又與顴通,兩頰也。《前漢·高帝紀》隆準注:頰權,準也。曹植《洛神賦》:靨輔承權。
又《説文》:權,黃華木也。《爾雅·釋草》:權,黃華。《六書故》雲:以草釋木,似誤。○按《爾雅》:木槿,木也,列之於草。殆未可泥。
又《集韻》古玩切,音貫。木叢生也。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權字書寫筆順 權字書寫筆順
“木”的末筆捺改點。“木”窄“又”寬頂部“木”高,底部“又”高。“木”,橫筆從橫中線起筆。“又”,㇇(橫撇)和捺都從豎中線起筆,相交於右下格,撇尖伸向“木”下側,捺腳略低於撇尖。 [5]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ʰ
i̯wan
王力系統
g
ǐwan
董同龢系統
ɡʰ
juan
周法高系統
ɡ
iwan
李方桂系統
gw
jian
西漢



東漢





jian


ji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山先仙

jiwɑn
北魏後期北齊
山先仙

jiwɑn
齊梁陳北周隋
山先仙

jiwɑn
隋唐
高本漢系統

ɡʰ
i̯wɛn
王力系統

g
ǐwɛn
董同龢系統

ɡʰ
juæ̆n
周法高系統

ɡ
iuan
李方桂系統

g
jwän
陳新雄系統

ɡʰ
ǐuɛn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14]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二仙

合口呼
三等
全濁
巨員切
ɡʰjuæ̆n
集韻
平聲
下平二𠑗

合口呼
三等
全濁
逵員切
ɡiuæn
去聲
二十九換

合口呼
一等
全清
古玩切
kuɑn
禮部韻略


平聲





逵員切

增韻


平聲





逵員切

中原音韻

陽平
先天

撮口呼

次清

kʼiuɛn
中州音韻


平聲
先天





渠元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一先


全濁
逵員切
g‘yen
分韻撮要

陽平
第十三鴛婉怨乙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2-13] 

方音彙集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ʰyan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ʰyæ̃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ʰyæ̃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sʰuan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ʰyɜn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ʰyĩ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ʰyẽ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tɕʰye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dʑiø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dʑy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tɕyẽ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duĩ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tɕʰyɔn
24
陽平
客家話
梅縣
kʰian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kʰyn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kʰin
43
陽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kuan
24
陽平
閩語(閩南語)
潮州
kʰueŋ
55
陽平
閩語(閩東語)
福州
kuɔŋ
52
陽平
閩語(閩北語)
建甌
kyɪŋ
21
上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6]  、漢典 [12]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8]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3-30]
  • 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498
  • 4.    平水韻 一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21-03-30]
  • 5.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287
  • 6.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北京:中國書店,2010.12:851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075-1076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415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761
  • 10.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42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510
  • 12.    權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3-31]
  • 13.    權的上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3-31]
  • 14.    權的中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3-31]
  • 15.    丁義誠,張國慶,崔重慶.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1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312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7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