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曳尾鸌

鎖定
曳尾鸌(學名Puffinus pacificus)為鸌形目鸌科下的一種中型海鳥 [1]  體長39-43釐米。嘴較細長,鼻管短,翅尖長,尾呈楔形,亦較長。體羽有兩種色型,一種暗色型全身為黑褐色,嘴黑灰色,腳粉紅色,飛行時翼下褐色,外緣黑褐色;淡色型上體黑褐色,下體白色,嘴淡粉紅色,先端黑色,飛行時翼下白色,外緣黑褐色。區別於白額鸌體型較小,頭頂無白色;暗色型全身都為黑褐色,易區別。 [2] 
曳尾鸌飛行高度低,偶爾身子兩側傾斜而向下俯衝,常緊貼水面滑翔以至向下撲翼時翼尖觸及水面。 [3]  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的熱帶和亞熱帶海域,中國分佈於台灣。多見於遠洋的島嶼,產卵於洞穴中。物種模式產地在太平洋克馬德克羣島 [1] 
2012年8月,颱風“海葵”將曳尾鸌迷鳥吹到上海,為上海的鳥類新記錄。中國大陸曾於1916年第一次在福州看到曳尾鸌。台灣和香港也有曳尾鸌的目擊記錄。 [4] 
中文名
曳尾鸌
拉丁學名
Puffinus pacificus
別    名
楔尾鸌
長尾水鳥
長尾水薙鳥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鸌形目
鸌科
剪水鸌屬
曳尾鸌
分佈區域
印度洋太平洋
命名者及年代
Gmelin,1789
保護級別
無危物種(LC)IUCN標準
外文名
Wedge-tailed Shearwater

曳尾鸌形態特徵

曳尾鸌飛行
曳尾鸌飛行(25張)
曳尾鸌兩性相似,中等大小。嘴較細,鼻管較短,翅長而尖,尾亦較長,呈楔形。體羽有淡色型和暗色型兩種類型:淡色型額、頭頂、後頸和上體黑褐色,初級飛羽和尾黑色,其餘翅上覆羽飛羽黑褐色。頦、喉、前頸和下體白色。翅下覆羽亦為白色,具黑褐色斑,腋羽純白色,虹膜暗褐色,嘴淡粉紅色,先端黑色,腳淡紅色;暗色型全身黑褐色,飛羽和尾羽黑色,翅上覆羽褐色,虹膜褐色,嘴鉛灰色,腳粉紅色。 [2] 
大小量度:體長390-430毫米;嘴峯36-39毫米;翅274-290毫米;尾149-161毫米;蹠45-48毫米。 [2] 

曳尾鸌棲息環境

曳尾鸌集羣
曳尾鸌集羣(7張)
曳尾鸌為典型海洋性鳥類。棲息於熱帶亞熱帶海洋。繁殖期棲息于海洋中多草和多岩石的小島上或海岸邊。 [2] 

曳尾鸌生活習性

  • 習性
曳尾鸌擊水
曳尾鸌擊水(8張)
曳尾鸌主要在夜晚和黃昏活動,常成羣在海面低空飛翔,時而左右傾斜地滑翔於海面,時而急速地鼓動兩翅穿梭於波峯間,飛行輕快而有力,亦善游泳潛水 [2] 
  • 食性
曳尾鸌主要以小型魚類頭足類為食。覓食主要通過游泳和潛水,常常邊游泳邊覓食水錶層的動物性食物,也能從飛翔中突然降到水面捕獵在空中發現的食物。 [2]  亦會跟隨船舶覓食。
  • 遷徙
曳尾鸌為留居性鳥類,但繁殖期後常做漫無目的地遊蕩。 [2] 
  • 叫聲
曳尾鸌於海上一般無聲。 [3] 

曳尾鸌分佈範圍

曳尾鸌分佈於太平洋和印度洋熱帶、亞熱帶和温帶海域南北緯35度之間,從小笠原羣島、硫黃島、夏威夷羣島、雷維利亞希黑多羣島、中國澎湖列島,往南一直到澳大利亞沿海及島嶼,包括納丘拉利斯特角、科科斯羣島、克馬德克羣島、塞舌爾羣島、諾福克島和洛德豪島等。非繁殖季節也遊蕩到伊豆羣島、阿拉伯海、紅海,偶爾到新西蘭。中國僅見於台灣和澎湖列島。 [2] 
曳尾鸌世界分佈圖 曳尾鸌世界分佈圖 [5]
原生分佈(國家或地區):澳大利亞、英屬印度洋領地、中國大陸、科科斯羣島、哥倫比亞、厄瓜多爾、斐濟、法屬波利尼西亞、關島、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肯尼亞、基里巴斯、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代夫、馬紹爾羣島、毛里求斯、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莫桑比克、新喀里多尼亞、尼加拉瓜、諾福克島、北马里亞納羣島、阿曼、帕勞、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留尼旺島、薩摩亞、塞舌爾、所羅門羣島、索馬里斯里蘭卡、中國台灣地區、湯加、美國、夏威夷、瓦努阿圖、也門
旅鳥分佈:聖誕島、哥斯達黎加、埃及伊朗、新西蘭、巴拿馬
未定分佈:美屬薩摩亞羣島、智利、科摩羅、庫克羣島、薩爾瓦多、法屬南半球領地、馬約特、瑙魯、紐埃、巴基斯坦、秘魯、皮特凱恩島、南非、坦桑尼亞、托克勞、圖瓦盧、瓦利斯和富圖納羣島。

曳尾鸌繁殖方式

曳尾鸌幼鳥
曳尾鸌幼鳥(2張)
曳尾鸌繁殖於温暖海洋中的小島上或海岸邊,尤其是多草、多岩石和沙土的島嶼。置巢於海島岩石洞穴中或地上,或岩石和灌叢下,也有的曳尾鸌在裸露的沙土地上或低矮的植物叢中營巢,在澳洲甚至發現有在島嶼森林中地上營巢的。通常成羣在一起營羣巢。 [2] 
繁殖期9月至翌年4月。每窩產卵1枚,白色,大小為63毫米 × 41毫米。 [2] 

曳尾鸌亞種分化

曳尾鸌特寫
曳尾鸌特寫(2張)
一般認為有4個亞種:
1、曳尾鸌指名亞種:P.p.pacifeus,主要分佈於大洋洲克馬德克羣島。 [2] 
2、曳尾鸌塞舌爾亞種:P.p.chlororhynchus,主要分佈於澳大利亞西部沿海島嶼和印度洋中的塞舌爾羣島。 [2] 
3、曳尾鸌台灣亞種P.p.cuneatus,主要分佈於小笠原羣島、夏威夷羣島和中國澎湖列島。 [2] 
4、曳尾鸌澳洲亞種:P.p.royanus,主要分佈於澳大利亞東部沿海島嶼。 [2] 
中國僅分佈有台灣亞種,見於台灣沿海和澎湖列島。 [2] 
亦有學者認為僅有2個亞種,即指名亞種和塞舌爾亞種。前者個體稍大,主要分佈於克馬德克羣島、諾福克島、斐濟;後者分佈於其餘地區。 [2] 

曳尾鸌保護現狀

曳尾鸌保護級別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 ver 3.1——無危物種(LC)。 [7] 

曳尾鸌種羣狀況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相關的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波動範圍<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面積和質量下降,種羣數量過小,分佈區域碎片化等)。種羣數量趨於下降,但下降速率未達到瀕危的標準(在10年或者3個世代內數量下降>30%);種羣數量龐大,也尚未達到種羣脆弱或瀕危的標準(種羣內成熟個體的數量<10,000,並在10年或者3個世代內持續下降>10%,種羣結構失衡等)。
2004年估計,全球種羣數量超過520萬。2009年部分國家種羣規模估計為:有50-10,000只曳尾鸌遷徙到台灣;有10,000-100,000對成年曳尾鸌和1,000-10,000只曳尾鸌個體遷徙到日本。
(圖冊圖片來源:名片 [6]  ,飛行 [6]  ,集羣 [6]  ,擊水 [6]  ,幼鳥 [6]  ,特寫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