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剪水鸌屬

鎖定
剪水鸌屬(學名:Puffinus):是鸌形目、鸌科的一屬海洋鳥類,共有19種。體長35-65釐米,該屬物種為長翅鳥類,上體為深褐色或黑色,下體為白色至深褐色。所有物種的喙基部都有管狀鼻孔。它們的雙翼通常又長又窄,採用流線型設計。有蹼的腳讓它們可以在水面上游泳和潛水。
以魚、魷魚和類似的海洋食物為食。在温帶和冷水中最常見。許多是長途遷徙者。在北大西洋、南大西洋東部和地中海以及整個太平洋大部分地區的近海島嶼和沿海山丘的洞穴中築巢。繁殖地可能有數十萬對。全球海洋分佈,最常見於温帶和寒冷水域。
中文名
剪水鸌屬 [5] 
拉丁學名
Puffin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鸌形目
鸌科
剪水鸌屬
19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Brisson, 1760
保護級別
極危(CR)5種;瀕危(EN)2種;易危(VU)2種;近危(NT)1種;無危(LC)9種 IUCN標準 [1] 
同義學名1
Alphapuffinus Mathews, 1914
同義學名2
Cinathisma Hull, 1916
同義學名3
Cymotomus W. Macgillivray, 1842
同義學名4
Hemipuffinus Iredale, 1913
同義學名5
Nectris Kuhl, 1820
同義學名6
Neonectris Mathews, 1913
同義學名7
Paranectris Iredale, 1930
同義學名8
Reinholdia Mathews, 1912
同義學名9
Rhipornis Billberg, 1828
同義學名10
Thiellas Lesson, 1831 [2] 
外文名
Shearwater

剪水鸌屬動物學史

剪水鸌屬分類

剪水鸌屬(Puffinus)是由法國動物學家馬圖林·雅克·布里松(Mathurin Jacques Brisson)於1760年引入的,以大西洋鸌(Puffinus puffinus)為模式種 [3] 
傳統上,剪水鸌屬被歸類為鸌科(Procellaria)和猛鸌屬(Calonectris)。然而,研究的結果已確定該屬顯然是並系的,雖然部分非常接近猛鸌屬,但與圓尾鸌屬和猛鸌屬形成一個進化枝,並且可以根據顯著物種分為所謂的“剪水鸌屬”和“Neonectris”組;“Neonectris”組已被分離為一個名為“水薙鳥屬”(Ardenna)的獨立屬。物種經過若干年,已經分裂和重新合併。 [3] 

剪水鸌屬命名

“Puffinus”是基於英語"puffin"的新拉丁語藉詞。“shearwaters”的原始拉丁術語通常是"sea-birds"(海鳥)的統稱。“Puffin”及其變體,如poffin、pophyn和puffing,指的是海鷗的脂肪的醃製體,這是一種以前的美味。最初的用法至少可以追溯到1337年,但早在1678年,該術語逐漸被用於另一種不相關的海鳥“大西洋海雀”。剪水鸌屬的英文名稱“Shearwater”最早記錄於1835年,指的是該物種以前在馬恩島築巢的地方。 [4] 

剪水鸌屬形態特徵

剪水鸌屬共有19種。體長35-65釐米。黑鸌體長約50釐米,翼展約85釐米。大西洋鸌體長30-37釐米,是一種大型物種,夏威夷鸌體長約33釐米。湯氏鸌和巴利阿里鸌體長均為33釐米。該屬物種為長翅鳥類,上體為深褐色或黑色,下體為白色至深褐色。這些管鼻鳥用僵硬的翅膀飛行,並使用剪切飛行技術以最少的主動飛行越過波前。一些小型物種,例如馬恩島海鷗,在飛行中呈十字形,長長的翅膀直接伸出身體。 [4] 
該屬所有物種的喙基部都有管狀鼻孔。它們的羽翼通常又長又窄,具有流線型設計。有蹼的腳讓它們可以在水面上游泳和潛水。 [8] 

剪水鸌屬生活習性

剪水鸌屬在繁殖季節之外是遠洋的鳥類。它們在温帶和冷水中最常見。許多是長途遷徙者,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灰鸌短尾鸌,它們每年遷徙距離達14,000千米或更多。來到島嶼和沿海懸崖只是為了繁殖。它們在繁殖地夜間活動,更喜歡沒有月亮的夜晚以儘量減少被捕食的危險。該物種在洞穴中築巢,並經常在夜間互訪時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聯繫叫聲。它們只在夜間上岸築巢,繁殖地可能有數十萬對,而且在晚上,當成鳥在進出洞穴時呼喚,喧鬧聲震耳欲聾。 [4] 
以海洋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為食,以魚、魷魚和類似的海洋食物為食。有些物種會跟着漁船去取殘羹剩飯,特別是灰鸌;這些物種通常也跟隨鯨魚以受它們干擾的魚為食。 [4] 

剪水鸌屬分佈範圍

在北大西洋、南大西洋東部和地中海以及整個太平洋大部分地區的近海島嶼和沿海山丘的洞穴中築巢。在全球海洋分佈,但最常見於温帶和寒冷水域。 [4]  [6] 

剪水鸌屬繁殖方式

模式種大西洋鸌的繁殖期於3月開始,在沿海或近海島嶼上形成羣落,在選擇的洞穴中築巢。雌鳥產下1枚白色的卵,單個白卵平均為61毫米×42毫米,重57克,其中7%是殼。產卵後離開巢穴去覓食,而雄鳥開始孵化。雌雄每隔6天輪流孵卵,直到雛鳥孵化,孵化期在產卵開始後47-55天。雛鳥幾天大時,白天會被父母單獨自留在洞穴中。為了安全起見,成鳥在晚上回窩,並通過反芻半消化的魚來喂雛鳥。2個月後,幼鳥被喂得很好,比成鳥體型還大。當皮下脂肪儲備到一定程度,幼鳥終於準備好下海了。三週後,它們就可能已經到達了南大西洋。從2歲開始,鸌鳥就會回到它們的原產地。然而,它們直到五六歲才開始築巢繁殖。 [7] 

剪水鸌屬下級分類

剪水鸌屬(19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Puffinus assimilis
Gould, 1838
2
Puffinus auricularis
C. H. Townsend, 1890
3
Puffinus bailloni
(Bonaparte, 1857)
4
Puffinus bannermani
Mathews & Iredale, 1915
5
Puffinus bryani
Pyle, Welch & Fleischer, 2011
6
Puffinus elegans
Giglioli & Salvadori, 1869
7
Puffinus gavia
(J. R. Forster, 1844)
8
Puffinus heinrothi
Reichenow, 1919
9
Puffinus huttoni
Mathews, 1912
10
Puffinus lherminieri
Lesson, 1839
11
Puffinus mauretanicus
Lowe, 1921
12
Puffinus myrtae
Bourne, 1959
13
Puffinus nativitatis
Streets, 1877
14
Puffinus newelli
Henshaw, 1900
15
Puffinus opisthomelas
Coues, 1864
16
Puffinus persicus
Hume, 1872
17
Puffinus puffinus
(Brünnich, 1764)
18
Puffinus subalaris
Ridgway, 1897
19
Puffinus yelkouan
(Acerbi, 1827)

剪水鸌屬保護現狀

剪水鸌屬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
極危(CR)5種;瀕危(EN)2種;易危(VU)2種;近危(NT)1種;無危(LC)9種。 [1] 

剪水鸌屬種羣現狀

該屬物種是海洋鳥類,其雛鳥被商業收穫以獲取肉和油。其中包括大西洋鸌被大量捕撈以獲取肉和油。夏威夷鸌儘管在整個夏威夷羣島都有幾個繁殖地,但1992年颶風伊尼基(Iniki)經考艾島的主要繁殖地後,夏威夷鸌的數量減少了大約五分之三,野豬和山羊造成的棲息地喪失進一步導致該物種數量逐年下降。湯氏鸌面臨着所有海鷗滅絕的最大威脅,因為它們在一個單一的地點繁殖,即索科羅島,那裏有許多個體被野貓捕食。2008年進行的一項數量統計研究記錄了島上不到100對的繁殖對。雖然巴利阿里鸌的夏季活動範圍包括歐洲西北部和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地中海,但繁殖只發生在巴利阿里羣島中的五個島嶼上,所有年齡段的個體都經常成為野貓、大鼠和遊隼的獵物。在水中,尋找食物的巴利阿里鸌在跟隨商業漁船時經常被釣魚線鈎住。這些因素都是導致該屬物種數量減少和瀕危的主要原因。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