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鸌

鎖定
小鸌(學名:Puffinus assimilis),是鸌科剪水鸌屬的鳥類。共有5個亞種。體長25-30釐米,翼展58-67釐米,體重140-275克。鳥喙呈黑色。眼睛深褐色。腿和蹼足呈藍色。雄鳥和雌鳥相同,但雌鳥的尾巴略短。
該物種在近海或海洋島嶼上繁殖,在草地上或森林裏築巢。留鳥,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呆在居住地周圍。主要以頭足類、小魚和磷蝦為食。分佈於澳大利亞、新西蘭、庫克羣島和斐濟等地。
中文名
小鸌 [4] 
拉丁學名
Puffinus assimilis
別    名
水薙鳥屬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鸌形目
鸌科
剪水鸌屬
亞    種
5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Gould, 1838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3] 
外文名
Little Shearwater

小鸌形態特徵

小鸌體長25-30釐米,翼展58-67釐米,體重140-275克。指名亞種上體幾乎全部是黑色,包括頭部、翼覆羽和尾巴。但是,頸部的後部可能看起來羽色更淡。下體白色,但在下翼上有一條狹窄的黑色邊框。白色的下體在臀部兩側稍微隆起。頭部、臉頰和狹窄的眉間為白色,而眼部區域在眼睛前方和上耳覆蓋處有小黑點。上胸部和頸下部為深灰色,略帶白色斑點。 [2] 
鳥喙呈黑色,底色為藍灰色。虹膜深褐色。腿和蹼足呈藍色,跗骨外側和腳趾外側有一些黑色,而膜則略帶粉紅色。雄鳥和雌鳥相同,但雌鳥的尾巴略短。亞成鳥與成鳥相似。 [2] 

小鸌棲息環境

在近海或海洋島嶼上繁殖。該物種在草地上築巢,甚至在森林裏築巢。除了繁殖外,它們還經常出現在温暖的熱帶和亞熱帶水域,而且經常出現在沿海地區,這與大多數海鳥不同。 [2] 

小鸌生活習性

小鸌是留鳥,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呆在居住地周圍,即使在繁殖季節之外也會訪問居住地。該物種在尋找獵物時會飛到水邊。它們在海浪上毫不費力地滑行,並在不同高度飛行時隨風加速。這種小海鳥在強風中飛得很快,但在微風中會在海浪上方飛得很低,發出嗡嗡聲和滑翔交替的節拍。 [2] 
小鸌通常在海上安靜。晚上,在居住地變得更健談,在那裏它們會發出典型的、相當強烈但沙啞的叫聲,反覆出現哮喘。另一種描述是一種聲音嘶啞、重複迅速的叫聲“kakakakak-urr”,最後一個音節似乎是由一隻呼吸急促的鳥發出的。這些尖叫聲在空中和洞穴附近的地面上都能聽到。 [2] 
該物種不是一個真正的羣居者,經常獨自覓食,但有時也會和海豚一起獵魚。在繁殖羣體之外也可以看到羣體。主要以頭足類、小魚和磷蝦為食。獵物通常是通過從空中墜落、在水面上捕捉或在淺水中追逐來捕獲的。 [2] 

小鸌分佈範圍

留鳥:澳大利亞、法屬南部領地、新西蘭和諾福克島。
季節性不確定:庫克羣島、斐濟、新喀里多尼亞、皮特凱恩和湯加。 [3] 
小鸌分佈圖 小鸌分佈圖

小鸌繁殖方式

小鸌通常在領地的灌木或森林中的洞穴中築巢。像許多鸌科的海島一樣,它們是一雄一雌制的,配偶之間具有持久的聯繫。繁殖季節發生在當地的夏季,並根據範圍而變化。這些鳥在產卵前出海大約一個月捕食進行體能儲備。它們在居住地築巢,有時會受到與其他物種競爭築巢洞穴的影響。巢穴是鳥兒自己挖的一個洞,長30-200釐米,地上鋪滿了散落的材料。這個洞穴通常是在非常脆弱的土壤中挖掘的,這會削弱結構。巢安放於沿海森林、灌木叢中或高草叢中、草坡上或森林內。小鸌也可以使用岩石裂縫或在岩石之間定居,具體取決於可用的地點。 [2] 
雌性每窩產1枚白色的卵,兩個成鳥輪流孵化52-58天,在澳大利亞每隔1天更換1次,在新西蘭每隔7-10天輪換一次。出生時,雛鳥身上覆蓋着灰色的羽絨。孵化3-4天,在夜間餵食。幼鳥在孵化後45-48天時達到最大重量,大約70-75天時離巢。該物種每個季節產一窩。雌雄雙方共同承擔所有育雛的工作。 [2] 

小鸌亞種分化

小鸌(5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小鸌指名亞種
Puffinus assimilis assimilis
Gould, 1838
2
小鸌查塔姆島亞種
Puffinus assimilis elegans
Giglioli & Salvadori, 1869
3
小鸌北島亞種
Puffinus assimilis haurakiensis
C. A. Fleming & Serventy, 1943
4
小鸌克馬德羣島亞種
Puffinus assimilis kermadecensis
Murphy, 1927
5
小鸌澳西南亞種
Puffinus assimilis tunneyi
Mathews, 1912
[1] 
  • 指名亞種:產於塔斯曼海,在豪勳爵島和諾福克島繁殖。
  • 查塔姆島亞種:在大西洋的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羣島和高夫島,以及太平洋的查塔姆島和反足羣島繁殖。智利沿海可能有一個未知的繁殖種羣。這個亞種種比指名亞種大,上體或多或少有黑色鱗片。在頭上,白色的眉毛不見了,臉一直黑到眼睛下面。機翼底部為白色,後緣為窄黑色。
  • 北島亞種:分佈在新西蘭海域,向南分佈在庫克海峽。這個亞種在新西蘭北島附近的島嶼上繁殖。
  • 克馬德羣島亞種:位於克馬德羣島和鄰近海域。
  • 澳西南亞種:產於澳大利亞海域,在澳大利亞西南部的島嶼上繁殖。這個亞種特別小,但它的羽毛與名義品種相同。 [2] 

小鸌保護現狀

小鸌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ver3.1——無危(LC)。 [3] 

小鸌種羣現狀

根據Brooke(2004年)審查的數據,小鸌的全球數量被認為超過100,000對,相當於超過200,000只成熟個體。因此,數量在100,000-499,999只成熟個體的範圍內。因此,總數被定為平均300,000-750,000只。趨勢證明:由於入侵物種的捕食,疑似種羣數量正在下降。 [3]  它們受到所生活的島嶼上引入的捕食者(貓和老鼠)的威脅,以及人類造成的干擾,導致數量減少甚至局部滅絕。在這些易碎的土壤中,洞穴非常脆弱,人類在其居住地內行走就可能破壞它們的簡單通道。沙丘侵蝕導致築巢棲息地退化也是一個重大問題。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