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曲江集

(唐代詩文)

鎖定
《曲江集》是唐代張九齡所著的一部詩作。張九齡是我國唐朝初年的宰相,任職期間政績顯著,被譽為“開元賢相”。後遭奸臣讒毀,閒居韶州曲江故居。《曲江集》是張九齡人生軌跡的反映,書中有他春風得意時的作品,也有他落魄時的作品,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都流露在詩中。《曲江集》也是唐代的詩文精華之一,後人對它評價高影響大,它對廣東客家文學有一定的影響,值得後世探討研究。
作品名稱
曲江集
作    者
張九齡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
卷    數
20
類    別
文集

曲江集作者簡介

張九齡(678——740年 [1]  ),韶州曲江人。祖籍河北范陽,曾祖父君政任韶州別駕,遂家居曲江。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張九齡的遠祖家在中原,祖上在“晉惠帝時官至司空,是有名望的大臣。後因趙王司馬倫謀廢賈后,張不從,遂遭殺害。這樣的一位遠祖,對張九齡來説,當然是一種榮耀。但他的近祖定居廣東後,卻都是職低位微的官吏,其父張弘愈只不過是新州索虜丞而已。
張九齡自幼聰穎,“七歲知屬文,十三以書於廣州刺史王方慶,方慶嘆曰:‘是必致遠’。從這段文字記載則可知張九齡年幼時,是個勤奮好學、才思敏捷、胸有大志聰明的少年。
青年時期的張九齡懷抱大志,他由曲江赴廣州應試,路經英德,作《湞陽峽》一詩,抒寫情懷:
舟行傍越芩,竊窕越溪深。水暗先秋冷,山晴當晝陰。 
重林間五色,對壁聳千尋。惜此生遐遠,誰知造化心。
這裏寫出了湞陽峽深幽險峻、景象萬千的美景,更是觸景生情,提出了令人深思的發問:“這樣好的美景,卻處在這邊遠之區,誰來賞識呢?老天爺呀老天爺,您到底安的是什麼心啊!”這完全是以美景“自況”,是夫子自道了。對自已充滿自信,渴望能施展自已的才幹,建功立業,這是青年張九齡的真實心理寫照!
他在武后長安二年(702年)舉進士。中宗景龍元年(707年),29歲的張九齡中材堪經邦科,從此進入仕途。
張九齡確實是“材堪經邦”,卓有建樹。開元四年,他主持開鑿了大庾嶺新路工程,為開發嶺南,繁榮長江中下游經濟起了重要作用。
他歷秘書省校書朗、左拾遺、左補闕、中書舍人等京官後,出任洪州都督,後任桂州兼嶺南按察選補使。回京後任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
他在政治上,更是以剛直著稱。任左拾遺期間,他上書宰相姚崇,直言規勸其用人必須慎重,決不能讓諂媚逢迎之徒得逞。指出:“自君侯職相國之居,持用人之權,而淺中弱植之徒,已延頸企踵而至。諂親戚以求譽,媚賓客以取客,面結笑言,談生羽翼,萬事至廣,千變難知。”可謂是義正詞嚴,切中時弊。
唐玄宗重用“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張九齡極力反對,因此多次得罪玄宗。對安祿山的“狼子野心”,九齡更是明察秋毫,他在上《請誅安祿山疏》中一針見血地指出:“穰苴出軍,必誅莊賈;孫武教戰,亦斬女嬪。守 所奏非虛,祿山不宜免死!況形相已逆,肝膽多邪,稍縱不誅,終生大亂”。歷史的發展,不幸被九齡所言中。“安史之亂”成了唐王朝由盛變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後,唐玄宗才後悔莫及,“每思曲江則泣下”,還以張九齡作為擇相的標準:“風度得九齡否?”
後來,人們將九齡的高風亮節,概括為“曲江風度”。韶關的“風度路”,便是後人深情懷念張九齡的見證。“九齡守正嫉邪,以道匡弼,稱開元賢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是歷史的結論。
開元二十一年(733),56歲的張九齡升任中書令,擔負宰相的重任。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時候,開頭二十多年裏,他任了一批賢能的人作宰相,自已又能虛心採納大臣們的意見,君臣勵精求治,把天下管理得井井有條,使國家富足強盛,百姓生活安定,出現了“開元之治”的盛世。
唐玄宗所重用的奸臣當中,最壞的要數李林甫楊國忠和安祿山這三個人。
唐朝的宰相可以同時由四五個甚至七八個人來擔任。玄宗想讓李林甫作宰相,他把這想法告訴老宰相張九齡張九齡是個耿直的人,他看出李林甫為人不正派,就對玄宗説:“宰相關係到國家的安危。您讓李林甫這樣的人作宰相,只怕以後會要給國家帶來禍害!”李林甫知道了這事,對張九齡懷恨在心,想要找機會報復。只是因為張九齡很有學問,玄宗十分倚重他,加上他的資歷深,威望較高,李林甫一時沒敢下手。
唐玄宗不聽張九齡的勸告,在開元二十三年(公年七三五年)任命李林甫作了宰相。李林甫一旦大權在握,就天天盤算着怎樣在唐玄宗面前説張九齡的壞話,動搖玄宗對張九齡的信任,然後一步一步把張九齡從朝廷中排擠出去。
嚴挺之是個能幹正直的人,張九齡想舉薦他作宰相,為了防止李林甫出來阻攔,張九齡對嚴挺之説:“李林甫正得到皇上的恩寵,你應該去拜訪他一次,讓他面子上過得去。”嚴挺之討厭李林甫的為人,他不想去。不料,這事傳到了李林甫耳朵裏,他對嚴挺之更恨了。後來有位地方官犯了點錯誤,要被解到京城來審判。 嚴挺之認為這樣做過頭了,就設法營救他。李林甫聽説之後,便在玄宗面前添油加醋地説了一大堆嚴挺之和張九齡的壞話。玄宗一生氣,貶了嚴挺之的官,削了張九齡的權,只給張九齡保留個右丞相的名義;同時,提升李林甫頂替張九齡的職位。朝中的大臣們見玄宗偏聽信李林甫的讒言,害怕遭到李林甫的暗算,沒人敢在皇帝面前進諫了。
《全唐詩話》亦有記述,李林甫“屢陳九齡頗懷誹謗。當時,張九齡深知自已無顯赫的家族背景,無權貴集團作依託,他鬥不過那些心懷叵測、慣例權術的小人,他在《詠燕》一詩中用“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道出了他的內心世界。
《粵北歷代名人詩選》中提出:”張九齡為人正直,‘每見帝,極言得失’,該不至於要向李林甫乞憐。李林甫為了獨攬朝政,一方面排拆異已,一方面培植親信。他向玄宗推薦節度使(唐代邊鎮的軍事長官)牛仙客當宰相。張九齡認為牛仙客是個武將,連字都不認得,沒有政治才能,不能作宰相。李林甫聽後,恨透了張九齡,想進一步陷害他。昏庸的唐玄宗不聽張九齡的正確意見,還是讓牛仙客當了宰相。這時候,恰好有個叫周子諒的監察官,也説牛仙客不是宰相材料,不配作宰相。玄宗聽了非常生氣,先叫人在朝堂上把周子諒打了一頓,然後流放外地。李林甫在一旁陰陽怪氣地對玄宗説:“您不知道嗎?周子諒這個狂妄的傢伙,是張九齡推薦的,他們倆盡跟您作對,是一鼻孔出氣啊!”玄宗一聽更是火上澆油,下令把張九齡貶出京城,到地方上去擔任一個副職。
張九齡在朝廷任宰相只有短短的3年。因朝廷裏複雜的政治鬥爭,他遭李林甫等人讒毀,使張九齡於開元四年辭官迴歸故里。這時他常與知已,曲江縣尉王履震交往深切。他回顧自已的仕途歷程,在《酬王履震遊園林見貽》一詩中,他以歷史上的失意文人自況,表達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胸懷,既有一種無法再施展抱負的失落感,又有“樂因南澗藻,憂豈北堂萱”的自解,這是他在心理上的另一種補償。
張九齡因為受到接二連三的打擊,開元二十八(740)年他病死在外地,享年63歲。
張九齡是個勤政愛民、高風亮節、直言不韋的為人,深受後人尊崇。唐代詩人杜甫詩云:“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憶昔》)人們讚頌這經濟繁榮的“開元盛世”時,很自然也會聯想到被譽為“開元賢相”的張九齡。這首詩是詩人對張九齡的人生軌跡的寫真。
長期以來,廣東的客家人,通過個人奮鬥,能達到張九齡那樣高的地位者,乃是鳳毛麟角,不可多見。黃佐《邵渴傳》中説:“九嶺以南,當開元盛世時,以詩文名者,曲江公張九齡一人而已”。 從文中可説明張九齡在歷史上的知名度。

曲江集文集

張九齡的詩文結為《曲江集 [1]  》,《曲江集》20卷,共有193題222首詩、248篇文。最古的是明刊本,最新的是1994年10月《嶺南文庫》中羅韜選注的《張九齡詩文選》,亦是以明刊本《曲江集》為藍本。
初看《曲江集》時,覺得它並沒有什麼特別,形式保守,內容單調。但是人們對它有很高的評價。後來我細讀《曲江集》後才慢慢體會到詩中的藴味,領會到詩中別有動人之處。
張九齡的受到中國傳統文學觀的影響,詩作走的是《詩經》風雅的道路其詩則多用比興,
較為含蓄,略顯委婉;其文直陳時事,直抒已見,主旨明確,語言明朗,蓄委婉。張九齡詩歌之可貴,就在於它的“情真”!《曲江集》中的詩篇不是無病呻吟的文學戲,因而是從心底流露出來的真情!寫自已在政治漩渦中的感受如此,寫親人間的情也是如此,其《賦得自君之出矣》便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他的詩文的最大特點就是“文如其人”。 從他的詩文可知他的人生軌跡,可知他的心態。
張九齡非常熱愛客家地方的山山水水,熱愛自已的家鄉,嚮往廬山的美景,與漁樵為伍,過隱居山林、迴歸大自然的田園生活。《曲江集》中謳歌家鄉美景的篇什不少。在客家文學史上,他是較早多描繪山川風物的傑出詩人。詩中展示了盛唐時期客家地區的自然風貌。這些詩作也可以説是客家地區的早期山水詩。
更值得注意的是,張九齡在謳歌美景時的心境:“嘗畜名山意,茲為世網牽。”《自始興溪夜上赴嶺》如果與未入仕途時的渴望被賞識,這表明險峻的仕途,已使張九齡產生煩悶的心緒,從而更感到家家故園的可愛。
《曲江集》有展現出大江湖風平浪靜、空闊浩渺的氣象,如《彭蠡湖上》中的“一水雲際飛,數峯湖心出”和《送竇校書見淺》的“江水連天色,天涯淨野氛”等。也有描畫洪濤渤譎,狂飆震驚的,如《江上遇疾風》“疾風江上起,鼓怒揚煙埃。白晝晦如夕,洪濤聲若雷”和《湖品望廬山瀑布水》及《放廬山仰望瀑布水》等,筆勢飛動,句奇語險,胸襟開闊,感情激昂。他更多的山水詩是用清淡的筆墨描繪山水景物,具有“沖淡”的風格,富含閒靜、幽遠的韻味。如《來陽溪夜行》,全篇筆致疏淡,意境幽遠,克服了南朝謝靈運山水詩模山範水力求形似,有句無篇的缺點。另外,他的山水詩很少表現超塵出世的消極思想,如晚年作品《登荊州城望江二首》。總的説來,他的山水詩不僅有闊大的氣象、境界,而且融情於景,達到了情景交融與意境。
《曲江集》中除了山水詩外,更多的是展示自已的世界,表達他那進退維谷的複雜矛盾的心情和認識到政治漸趨黑暗、腐敗,對官場的厭倦,對奸人的厭惡。在藝術表現上,多采用隱晦曲折比興手法,風格沉鬱。
青年時期,九齡懷抱大志,作《湞陽峽》一詩,通過寫湞陽峽深幽險峻,景象萬千的美景來抒寫對自已充滿自信,渴望能施展自已才幹的情懷。
出仕後不久,他的《奉使自藍田玉山南行》,激起了他的故園情,使他的心理一直充滿“進”與“退”的矛盾,在《自始興溪夜上赴嶺》“嘗畜名山意,茲為世網牽”中,如果與未入仕途時渴望施展才乾的強烈要求相對比,顯然是少了些鋭氣,多了退隱的意識,這表明險峻的仕途,已使九齡產生煩悶的心情。
暮年詩篇《荊州卧病有懷始興林泉》,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孤連鳥倦思還的落寞心境。《祠紫蓋山經玉泉山詩》中的“焚香懺往昔,禮足誓來今”是他用來撫慰自已受傷的心靈。由此可知他的人生軌跡,可知分的心態。
張九齡思想上的矛盾和苦惱,宣泄在他那《感遇》組詩,《雜詩五首》和一些詠史懷詩。可以説是反覆吟詠,三致其意。《感遇》(其四)“孤鴻海上來,池橫不敢顧”中喻象有機結合,創造出一個完整的象徵境界,含蓄委婉地表現他對政敵的功戒。《感遇》(其六)“西日下山隱,北風乘夕流”,比喻小人得勢,賢士被逐。詩中日落西山,北風橫流的慘淡畫面,正是當時社會漸趨黑暗衰敗的象徵。《感遇》(其七)“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以擬人手法詠物言志.頌丹經冬猶綠,卻未能薦之於嘉賓。表達自已被奸妄排擠,未能施展才華抱負的悲傷。《感遇》(其十)“江上有遊女,求思安可得”,用香草美人作比喻賢士被小人排斥,奸臣對君主的矇蔽,以及自已無力匡扶君主的憾恨。從這可以看出,《感遇》詩熔狀物、抒情、言志於是一爐,多數篇章情緒悲憤而鋒芒畢露,雅正沖淡,委婉含蓄,但也有抑制不住發出憤懣不平之聲。
在他的《雜詩五首》裏也有明顯表現,如《蘿蔦必有託》。這兩首組詩從藝術表現的角度看,雖然繼承了《詩經》、《楚辭》和阮籍詠懷〉詩的諷喻寄託精神,受到了陳子昂《感遇》詩的直接影響。但卻語言圓潤清新、風格温雅醇厚,寄託大多不着痕跡,不露圭角,完全不像陳子昂的語言質木,詩尾點旨,模仿前人。 他的詠史懷古之作,多借歷史傳説,神話故事諷刺現實,如〈巫山高〉和〈登古陽雲台〉也體現了他的詩歌深於比興,妙於寄託的藝術特色。
張九齡被稱為“開元賢相”,雖然他擁有如此顯赫的地位,但他始終不會記憶自已卑微的出身。他在《詠燕》詩中,他以“海燕”自況,一個“暫”字,道出了他的心態,反映了他對前途的清醒預見。儘管“玉堂開”,有春風得意的時候,“豈知泥賤”的反問,彷彿提醒自憶“君子乾乾,夕惕若,歷,無咎”。所以後來有人認為《詠燕》是向小人乞憐,但我認為他這是明哲保身,是託物言志,是居高思危。“無心與物競”的內心表白,是善良主願望,是在複雜鬥爭中感到無能為力,無可奈何。他不是向小人乞憐,而是在設想:“鷹隼們”大概不會再節外生枝,再“攪是攪非”了吧!他的這種思想在其他詩作也有表現客家人乃是南遷移民,雖然可向中原地區追溯祖籍,但在現實社會中卻難以得到支持,沒有什麼靠山。張九齡在政治上感到勢單力薄,在一次又一次複雜的政治鬥爭後,會產生潔身自好、明哲保身,不願與亦不屑與小人計較的想法,是毫不足怪的。他這種思想對後來的客家人影響很大。
張九齡出仕後不久,美麗的故園使他的心理一直充滿“進”與“退”的矛盾。從“奉使自藍田玉山南行”這首詩中,就可以看出他對故園留戀的情感。
張九齡思想上的矛盾與苦惱,宣泄在他那著名的感遇組詩12首中。可以説是反覆吟詠,三致其意。其表現手法是以美人香草等傳統文學中常見美好的意象作比,委婉地表達自已的心理感受。詩作選錄如下:
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悦。草木有木心,何求美人折!
從上錄的詩中,讀者可以感受到張九齡內心的創痛。“蘭葉”一首,暗喻自已品質情操。
孤鴻”一首亦是自喻,“鴻飛冥冥弋人何篡焉”為自已能脱離政治鬥爭的風險而慶幸;“江南有丹橘”一詩則是玄宗聽信李林甫等人讒言的怨恨。
他不是向李林甫乞憐,他用作詩來透露出對官場的厭倦,對奸人的厭惡。他《詠燕詩》,是託物言志,是居高思危。“無必與物竟”的內心表白,是善良的願望,是在複雜鬥爭中感到無能為力,無可奈何,只能明哲保身的思想表現。
在《曲江集》的散文中,《白羽扇賦並序》被人們津津樂道。這是向玄宗皇帝表明自已態度而寫的名篇。客家人有句諺語:“婚後媒人秋後扇”,在炎熱的夏天扇可使“清風徐來”,人們愛不釋手,而到了秋後則必棄置一旁了。漢代才女班婕好有《散詩》:“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道出了世道炎涼的社會現實。張九齡正是以借扇曲折吐露自已的擔憂。全文並不長,卻寫得極有情致。
有人批評,張九齡的詩“幾乎清一色的五言古詩體,而且多用駢句,未脱六朝舊制,從形式上來説確實沒有什麼突破創新;從思想內容來説,張詩卻展示了自己的世界,表達了他那進退維谷的複雜矛盾的心情,”。這是封建時代正直的知識分子心理的詩歌表現,但是詩中的審美價值、認識功能、教育作用,是決不可低估的。
總而言之,張九齡是魏晉隋唐的詩歌發展線索上,由前者向後者過渡階段的代表人物之一;詩文的最大特點就是“文如其人”,能夠寫出自己的感情和心態是張九齡詩文的特色,也是給後人學習的楷模。他的《曲江集》將深遠地影響着後人,特別是客家人

曲江集作品影響

張九齡是嶺南文學的宗師。在唐以前的嶺南文學,雖然亦有些名篇佳構,但畢竟是鳳毛麟角。直至盛唐張九齡之後才蔚成風氣,他的人品、詩品,都給嶺南文學以深刻的影響。
後人為紀念張九齡。“乾隆十五年培風書院成,九齡神主安奉樓上,每年春秋二仲,正印官致祭”。客家人把張九齡作為值得永遠紀念的先賢。旅港嘉屬商會出版的《文叢》,其《客人先正詩傳》在熱情讚頌張九齡的同時,對唐玄宗亦提出尖鋭的批評。
清道光年間詩人林承 的《梅嶺謁張文獻公祠》,讚頌張九齡的功績是“相業”與“文章”並舉的人。
張九齡的家鄉韶州曲江是客家人的聚居地。當地的客家人張九齡為榮,自不等言。廣東其他地方的客家人,也深深敬佩張九齡。據《乾隆嘉應州·祠祀》載:嘉應州西北四十里有相公坪,“祀唐丞相文獻張公。雍正年鄉人重修。”又有九賢祠,在嘉應州城內東北隅,祀張九齡、韓愈等九人。
張九齡的詩歌對後代廣東客家文學產生的直接影響,一是大量運用比興手法,繼承《詩經》傳統;二是其描繪廣東客地風光的這些篇章,為客地的山水田園詩開了先河,具有“沖淡”的風格,具有閒靜、幽遠的韻味。我們還應該注意到的是,張九齡感遇詩”一類的作品,對客家人(包括客籍文人和民間文學的作者在內)的心理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因為張九齡是一代名相,是唐代的詩文精華之一,所以後人對他的詩有評論。
清衡塘退士編選《唐詩三百首》時,張九齡的“感遇詩”被列為開篇之作,足見其地位。

曲江集參考書目

(1) 羅可羣著:《廣東客家文學史
(2) 喬象鍾、陳鐵民主編:《唐代文學史》
(3) 羅韜選注、劉斯翰審訂:《張九齡詩文選》
(4) 喬象鍾、陳鐵民主編:《唐代文學史》
(5) 《唐詩三百首新編
(6)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7) 《中國民間故事》(唐五代史)
(8) 《全唐詩話
(9) 《粵北歷代名人詩選》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