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方慶

鎖定
王方慶(?—702年),本名綝,以字行,雍州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 [1]  人,祖籍琅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唐朝、武周時期宰相,東晉丞相王導十一世孫。
王方慶出身琅琊王氏,起家越王府參軍,曾向記室任希古學習《史記》《漢書》。永淳年間,任太僕少卿。武則天當權後,遷廣州都督,在任期間解決地方官員的腐敗問題,緩和了當地土人和漢人之間的民族矛盾。 [33]  證聖元年(695年),轉洛州長史,封石泉縣子。萬歲登封元年(696年),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成為宰相。聖曆元年(698年),以年老退居二線,授秘書監,監修國史。廬陵王(李顯)復立為皇太子,授太子左庶子,封石泉公。
長安二年(702年)五月,王方慶去世,贈兗州都督,諡號貞。 [18]  唐中宗即位後,加贈吏部尚書。 [19] 
本    名
王綝
別    名
王方慶
方慶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雍州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
逝世日期
702年
主要作品
《魏鄭公諫錄》
主要成就
齊整武周典禮,整肅朝堂風氣
祖    籍
琅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
爵    位
石泉公
官    職
太子左庶子
追    贈
兗州都督、吏部尚書
諡    號

王方慶人物生平

王方慶出身名門

王方慶,雍州咸陽人,是北周少司空石泉公王褒的曾孫,原籍琅琊,後南遷居丹陽,為江左名門望族。王褒北遷入關,才家居咸陽。王方慶的祖父王鼒,是隋衞尉丞。他的伯父王弘讓,有美名,貞觀年間為中書舍人。他的父親王弘直,是漢王李元昌的朋友,漢王打獵無節制,就上書提意見,情意懇切。李元昌看了,便馬上停止,不再打獵,但王弘直也因此逐漸被疏遠排斥,後與荊王成為朋友,在龍朔年中去世。 [5]  [26] 

王方慶步入仕途

王方慶十六歲時,被任用為越王府參軍。曾經向記室任希古學習《史記》《漢書》,任希古升遷太子舍人,王方慶也受業終止。 [6]  [27] 
唐高宗永淳年間,王方慶任太僕少卿。 [7] 
武則天臨朝當政時,王方慶授廣州都督。南海每年都有崑崙島的船來賣外域的珠寶,前任都督路元睿又任意拿貨不給錢,船主十分生氣,將路元睿殺了,而在王方慶在任後,秋毫無犯。另外他所管轄之內的各州首領,過去多貪婪放縱,有百姓到官府訴冤,官員因先受首領賄賂,也未追查。王方慶到任後,約束吏屬不得與那些部首領有來往,違者要依法論處,於是境內都畏法清廉。那些評論者説治理廣州還沒有一個像王方慶這樣治理有方的,可號稱第一。武則天也親筆褒揚:“朕因為卿一貫很稱職,所以授此官,這使大唐的美名遠聞,這的確符合朝廷的希望,現賜卿雜彩六十段並瑞錦等物,以彰善政。” [8]  [28] 

王方慶擔任宰相

證聖元年(695年),王方慶被任命為洛州長史,不久加銀青光祿大夫,封石泉縣男。 [9] 
萬歲登封元年(696年),調任幷州長史,封琅琊縣男。九月,又升遷鸞台侍郎 [20]  ,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擔任宰相。不久又任鳳閣侍郎,依舊主持政事。 [10] 
神功元年(697年)七月,清邊道大總管建安王攸宜攻破契丹歸來,想向朝廷獻俘。內史王及善認為將軍入城,按例應有軍樂,但此月又是孝明高皇帝的忌月,只能備軍樂而不奏樂,王方慶上奏道:“臣查了《禮經》,只有忌日,沒有忌月。晉穆帝納皇后,用九月九日,這是晉康帝的忌日,在這個時候持疑問不能定,下太常討論,禮官荀訥議道:‘禮只有忌日,無忌月,如有忌月,就有忌時、忌歲,這就更加沒有理據了。’當時皇上聽從荀訥的意見。軍樂是軍容,與常樂不能等同看待,臣認為奏軍樂對國中有振作而沒有什麼犯嫌的。”武則天聽從了他的意見。武則天曾到萬安山玉泉寺,因為山路危險,準備用轎抬上去。王方慶提意見道:“過去漢元帝曾經去祭廟,出便門,乘樓船,光祿勳張猛上奏道:‘乘船危,走橋安。’元帝就徒步行走過。這是前代的舊事。今山路危險,石路曲狹,向上看駭目,向下視寒心,把這比於樓船,安危相等。陛下是天下人的父母,怎麼能走這可怕的險道呢?伏望陛下停止這一行動。”武則天採納了他的意見而沒去。這年,王方慶改封石泉縣子。 [11]  [29] 

王方慶履陳諫書

唐朝有常制,每月一日在明堂行告朔之禮,司禮博士闢閭仁諝奏議,大意是:“經史正文,沒有天子每月告朔的事。臣等請求,既然沒有這個禮就不可習非,以天子之尊來用諸侯之禮。”王方慶又奏議,大意是:“明堂是天子佈政的地方,根據《春秋穀梁傳》記載:‘閏月,就是加上十二月之餘日,天子不在閏月告朔。’但又説:‘這樣非禮。閏月是為了正時,正時是為了指導農事,農事是維持人類生存的方式,人類生存之道,就在於此。閏月不告朔,這就是棄時政。’臣據此文,天子閏月也要行告朔之禮,豈有另外的月份而廢棄此禮的呢!先儒舊説,天子行事,一年十八度入明堂。大享的祭祀不問卜,第一次入明堂;每月的告朔,十二次入明堂;四時迎氣,又四次入明堂,巡狩之年,又一次入明堂。今禮官議論只每年正月初一一次入明堂告朔,這與先儒的説法已經很不同,臣不敢苟同。劉宋時,何承天的《禮論》,梁代崔靈恩的《三禮義宗》,隋煬帝命學士寫的《江都集禮》,以及《貞觀》《顯慶禮》和《詞令》不講告朔,不等於沒有告朔,只是其文乃缺。各書都有各書的緣由,不足為依據,今禮官引用來做證據,在臣來説確實感到有疑惑。”武則天又令禮官廣集眾儒,取王方慶、闢閭仁諝所奏議的內容,來定得失。當時成鈞博士吳揚善、太學博士郭山惲等上奏:“按周禮及三傳(春秋、穀梁、公羊三傳)皆有天子告朔之禮,秦滅《詩》《書》,由此告朔禮廢。望依王方慶所説。”武則天於是下詔書,按王方慶的主張每月行告朔之禮。 [12] 
王方慶又上告:“法令明文規定:‘期喪,大功未葬,不參加朝賀,未終喪,不能參加宴會。’近來朝官不遵禮法,身有哀容,隨同參加朝會,手舞足蹈,公然違背禮法,名教既虧,實在是玷污風化。伏望陛下申明禮法,加以禁止。”武則天聽從了這意見。 [21] 
聖曆元年(698年)八月,王方慶因年老多病,請求不參與政事,於是不再擔任宰相, [22]  被授麟台監修國史。到中宗立為太子,王方慶兼檢校太子左庶子。 [13] 

王方慶侍奉東宮

聖歷二年(699年)正月,武則天想在冬十二月講習練武,有司考查,緩延到第二年早春二月。王方慶上疏:“謹按禮記月令:‘孟冬之月,天子命將帥講武,練習射箭和御馬比武。’這就是三季務農,一季抓練武,來練習射箭、御馬、比武,這是王者常規,表明安不忘危之道,‘孟春之月,不可以舉兵。’兵,是甲冑干戈的總名。兵,金性,金克木,春盛德在木上,而去舉金害盛德,違逆生氣,如果‘孟春行冬令,那麼水澇而敗壞莊稼,霜雪大至,首種不入。’蔡邕月令章句説:‘太陽剛剛休息,少陽還很微弱,而行冬令來導水氣,故出現水災而敗壞生物。霜雪大至,挫折陽氣。太陽干擾時令,再雪進而大霜,故大大傷首種。首種,就是宿麥,一般麥子秋天種,宿麥春種,所以叫首種。入,收也。春天嚴寒冰凍所傷,所以導致夏麥不能成長。’今春二月講武練兵,是行冬令,以陰政犯陽氣,傷害萬物生長之德。臣擔心水澇敗壞莊稼,霜雪損壞莊稼,夏麥不能很好生長,沒有糧食收入,伏望陛下能順時令,到冬月講武習兵,來順應天道。”武則天親筆下詔:“這次講武練兵是因為長久太平,多歷年載,人皆廢戰,均去學文。現在講武其目的在整兵威,故此令教習演武。卿以春行冬令,則水澇傷莊稼,舉金傷木則影響農業生產。卿所陳述,深合典禮,若違此請,這就是使月令虛行,希望倡導直言,依錶行事。” [14] 
這年,正式授職太子左庶子,封石泉公,其他職務如故,俸祿等同職事三品,兼侍皇太子讀書。王方慶又上言:“謹按史籍所載,人臣和君主在上表中,沒有直接寫皇太子其名的,皇儲太子名應尊重,所以不直接寫名,今東宮殿和門名,皆有觸犯,臨事論議,迴避甚難。孝敬皇帝李弘為太子時,改弘教館為崇教館;沛王李賢為皇太子,改崇賢館為崇文館。皆避名諱,以遵典制。這已成常例,應成為軌模,望陛下能因循舊式,交付有司改換。”武則天下旨聽從。 [15] 

王方慶溘然長逝

長安二年(702年)五月,王方慶去世,贈兗州都督,諡號貞。 [18] 
唐中宗即位後,以宮僚之舊,追贈吏部尚書。 [19] 

王方慶為政舉措

王方慶政治

武周時期,王方慶在朝任官數載,通過奏疏言事參與朝政,此類政事活動見於史書記載的有5次。從王方慶所奏議內容來看,皆屬朝廷禮儀典章範疇,體現了王方慶嚴格禮制、整肅朝風的思想,這與王方慶嚴肅法紀、以法治理廣州共同構成了王方慶的治國理念,對武周朝政治產生了積極影響。
  1. 神功元年(697年)七月,武攸宜破契丹凱旋,應於是月入城獻俘虜,但值武則天父親孝明高皇帝的忌月,於是有大臣奏議軍樂隊出場迎接但不奏樂。王方慶認為有忌日而無忌月,軍樂與一般的音樂不同,能夠提振軍威,整肅軍容,不必避嫌,於是武則天下詔聽從了他的請求。
  2. 司禮博士闢閭仁諝奏議天子每年歲首入明堂行告朔禮,不必每月初一都行告朔。王方慶堅持應恢復先秦告朔禮制,天子每月初一入明堂行告朔之禮,閏月也不例外,於是武則天按王方慶的主張每月行告朔之禮。
  3. 王方慶奏議朝官應遵守禮法,正己言行,整肅朝風,得到武則天的認可。
  4. 聖歷二年(699年)正月,武則天想於季冬講武,主辦部門因來不及準備,請求推遲到孟春。王方慶認為人事活動應順應天道時令的變化,不應違背自然規律,於是武則天遵從了王方慶的請求。
  5. 聖歷二年(699年),王方慶上書言事,請求循禮避太子名諱,維護了太子尊嚴。.
王方慶為齊整武周典禮、整肅朝堂風氣恪盡職守,忠正敢言,所奏議五事全部為則天採納,也充分反映出武則天對武周朝禮儀制度建設的重視。縱觀歷代朝儀典章制度的修訂,舊門士族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主要是由於舊門士族多為儒學世家,擁有深厚的家學淵源。武周朝禮儀典制很多出自王方慶之手,就是得益於王方慶的舊門家學傳承。 [32] 

王方慶藏書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武則天向王方慶求王羲之遺蹟,王方慶進其先祖王導、王羲之、王獻之及其曾祖王褒等人書法作品共十卷,武則天御武成殿示羣臣,並令鳳閣舍人崔融為《寶章集》,以敍其事。武則天命弘文館書手將其雙鈎廓填墨複製,將真跡復賜還王方慶。 [33] 
現藏於遼寧博物館的《王氏一門書翰》,又名《萬歲通天帖》,收錄王羲之、王僧虔、王薈、王徽之、王獻之、王慈、王志等七人書法作品共十帖,即為當時由弘文館書手雙鈎填墨複製的。《萬歲通天帖》每帖前多有王方慶小楷所書其祖輩名銜。此帖在流傳過程中曾險遭兩次火劫,一次在明代無錫華氏真賞齋大火;一次在清乾隆年間乾清宮大火中,均萬幸被搶護了下來,現紙邊猶存火燒痕跡。 [33] 
王方慶進獻其先祖書法作品,使朝廷命眾書手鈎填複製後收藏內府,才使得其摹本得以流傳下來,這也是王方慶對書法藝術界的一大貢獻。 [33] 

王方慶歷史評價

武則天:銀青光祿大夫、行鳳閣侍郎、同鸞台平章事、上柱國、石泉縣開國子王方慶,鐘鼎高門,簪纓舊德,學富今古,才優舒向。自參機密,亟改寒暄。蹇諤之風,不忘於獻替;謙挹之美,屢陳於衰疾。西垣掌事,雖藉謨猷;東觀屬詞,更資通博。宜掇鳳凰之省,俾緝麒麟之署。 [31] 《王方慶麟台監修國史制》
劉昫等:王方慶干城南海,羽冀東宮,台閣樞機,無不功濟,所謂君子不器者也。苟非文學,斯焉取斯。 [1] 《舊唐書》
李昉等:王方慶體質鄙陋,言詞魯鈍,智不逾俗,才不出凡。 [34] 《太平廣記》
歐陽修等:嗟乎,君子哉!雖造次不忘悟君於善。及建言不斥太子名,以動羣臣,示中興之漸,所謂人難言者,於方慶難乎哉!德裕之稱,為不誣矣。 [2] 《新唐書》

王方慶軼事典故

王方慶兒子在遠

王方慶任宰相時,他的兒子任眉州司士參軍。武后問他:“你位居宰相,為什麼兒子在那麼遠處?”王方慶回答:“廬陵王是陛下的愛子,現在尚在遠方,臣的兒子怎敢放在近處?” [30] 

王方慶聚書甚多

王方慶博學好著述,所撰寫的各種書有二百餘卷。他尤其精通三禮,好講究禮節的人大多向他討教。他每有酬答,都有典據,當時人把他所講的禮,編輯成禮雜答問。他家藏書多,不少於秘閣,至於圖畫,也多異本。但他的子孫不能守其業,他死後不久書畫也多散亡。 [16] 

王方慶人際關係

王方慶先輩

關係
姓名
簡介
遠祖
周靈王嫡長子。
二十六世祖
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太子晉後人。
二十五世祖
秦朝將領。
二十四世祖
秦朝名將。
二十三世祖
王元
琅琊王氏開基始祖。
十九世祖
西漢博士諫大夫。
十八世祖
西漢御史大夫。
十七世祖
西漢末年扶平侯。
十六世祖
東漢將領。
十五世祖
王音
東漢大將軍掾。
十四世祖
三國時期名士。
十三世祖
魏晉時期大臣。
十二世祖
魏晉時期大臣。
十一世祖
東晉政治家、大臣。
十世祖
東晉書法家。
九世祖
東晉大臣。
八世祖
劉宋開國功臣。
七世祖
劉宋大臣。
六世祖
南朝齊文學家。
五世祖
南朝梁官吏。
高祖父
南朝梁大臣。
曾祖父
南朝梁、北周文學家。
祖父
王鼒
隋朝安都通守。
父親
漢王李元昌友。
參考資料: [3] 

王方慶同輩

關係
姓名
簡介
兄長
字方舉,隨州司馬。
王續
字方紹,羅川令。
王繢
字方節,越王府法曹參軍。
弟弟
王緄
字方操。
參考資料: [4] 

王方慶後人

關係
姓名
簡介
兒子
王晞
字光烈,鄜州刺史、石泉侯。
王晦
字光遠,冀王執仗。
王曒
字光輔,開元中官至潞州刺史。
王晊
字光賓,監察、殿中侍御史。
王曄
殿中侍御史。
王晙
字光庭,明威將軍。
王暟
字光範,明威將軍。
王昕
字光業,忠王司馬。
王煒
字光緒,萬州司馬。
王暉
字光嗣,安化郡司馬。
孫子
常山太守。
五代孫
唐肅宗時期宰相。
八代孫
唐昭宗時期宰相。
參考資料: [4]  [17] 

王方慶主要作品

據《新唐書》記載,王方慶著有經學著述《禮經正義》十卷、《寶章集》十卷 [23] 史學著述《南宮故事》十二卷、《文貞公事錄》一卷、《宮卿舊事》一卷、《六典》三十卷、《尚書考功簿》五卷、《尚書考功狀績簿》十卷、《尚書科配簿》五卷、《五省遷除》二十卷、《友悌錄》十五卷、《王氏訓誡》五卷、《王氏列傳》十五卷、《王氏尚書傳》五卷、《魏文貞故書》十卷、《王氏女記》十卷、《王氏王嬪傳》五卷、《續妒記》五卷、《三品官祔廟禮》二卷、《古今儀集》五十卷、《王氏家牒》十五卷、《家譜》二十卷、《王氏著錄》十卷、《九嵕山志》十卷 [24]  ,儒家著述《諫林》二十卷 [25]  ,道家著述《神仙后傳》十卷 [25]  ,雜家著述《續世説新書》十卷 [25]  ,農家著述《園庭草木疏》二十一卷 [25]  ,小説《王氏神通記》十卷 [25]  ,醫學著述《新本草》四十一卷、《藥性要訣》五卷、《袖中備急要方》三卷、《嶺南急要方》二卷、《針灸服藥禁忌》五卷 [25] 

王方慶史料索引

  • 劉昫等《舊唐書·卷八十九·列傳第三十九》 [1] 
  • 歐陽修等《新唐書·卷一百一十六·列傳第四十一》 [2] 
  • 歐陽修等《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王氏)》 [4]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卷八十九·列傳第三十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10-10]
  • 2.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六·列傳第四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10-10]
  • 3.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王氏)》:王氏出自姬姓。周靈王太子晉以直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因以為氏。八世孫錯,為魏將軍。生賁,為中大夫。賁生渝,為上將軍。渝生息,為司寇。息生恢,封伊陽君。生元,元生頤,皆以中大夫召,不就。生剪,秦大將軍。生賁,字典,武陵侯。生離,字明,武城侯。二子:元、威。元避秦亂,遷於琅邪,後徙臨沂。四世孫吉,字子陽,漢諫大夫,始家皋虞,後徙臨沂都鄉南仁裏。生駿,字偉山,御史大夫。二子:崇、遊。崇字德禮,大司空、扶平侯。生遵,字伯業,後漢中大夫、義鄉侯。生二子:時、音。音字少玄,大將軍掾。四子:誼、睿、典、融。融字巨偉。二子:祥、覽。覽字玄通,晉宗正卿、即丘貞子。六子:栽、基、會、正、彥、琛。栽字士初,撫軍長史,襲即丘子。三子:導、穎、敞。導字茂弘,丞相始興文獻公。六子:悦、恬、劭、洽、協、薈。洽字敬和,散騎侍郎。二子:珣、玟。珣字元琳,尚書令、前將軍,諡曰獻穆。五子:弘、虞、柳、孺、曇首。曇首,宋侍中、太子詹事、豫寧文侯。二子:僧綽、僧虔。僧綽,中書侍郎,襲豫寧愍侯。生儉,字仲寶,齊侍中、尚書令、南昌文憲公。生騫,字思寂,梁給事中、南昌安侯。生規,字威明,左户尚書、南昌章侯。生褒,褒字子淵,後周光祿大夫、石泉康侯。生鼒,字玉鉉,隋安都通守、石泉明威侯。子弘讓、弘直。王氏定着三房:一曰琅邪王氏,二曰太原王氏,三曰京兆王氏。宰相十三人。琅邪有方慶、璵、搏、璇;太原有溥、縉、圭、涯、晙、播、鐸;京兆有徽、德真。
  • 4.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王氏)》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1-01-25]
  • 5.    《舊唐書·卷八十九·列傳第三十九》:王方慶,雍州咸陽人也,周少司空石泉公褒之曾孫也。其先自琅邪南度,居於丹陽,為江左冠族。褒北徙入關,始家咸陽焉。祖鼒,隋衞尉丞。伯父弘讓,有美名,貞觀中為中書舍人。父弘直,為漢王元昌友,畋獵無度,乃上書切諫,其略曰:“夫宗子維城之託者,所以固邦家之業也。大王功無任城戰克之效,行無河間樂善之譽,爵高五等,邑富千室,當思答極施之洪慈,保無疆之永祚。其為計者,在乎修德,冠屨《詩》《禮》,畋獵史傳。覽古人成敗之所由,鑑既往存亡之異跡,覆前戒後,居安慮危。奈何列騎齊驅,交橫壟畝,野有遊客,巷無居人。貽眾庶之憂,逞一情之樂,從禽不息,實用寒心。”元昌覽書而遽止。漸見疏斥,轉荊王友。龍朔中卒。
  • 6.    《舊唐書·卷八十九·列傳第三十九》:方慶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參軍。嘗就記室任希古受《史記》、《漢書》。希古遷為太子舍人,方慶隨之卒業。
  • 7.    《舊唐書·卷八十九·列傳第三十九》:永淳中,累遷太僕少卿。
  • 8.    《舊唐書·卷八十九·列傳第三十九》:則天臨朝,拜廣州都督。廣州地際南海,每歲有崑崙乘舶以珍物與中國交市。舊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貨,崑崙懷刃殺之。方慶在任數載,秋毫不犯。又管內諸州首領,舊多貪縱,百姓有詣府稱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領參餉,未嘗鞫問。方慶乃集止府僚,絕其交往,首領縱暴者悉繩之,由是境內清肅。當時議者以為有唐以來,治廣州者無出方慶之右。有制褒之曰:“朕以卿歷職著稱,故授此官,既美化遠聞,實副朝寄。令賜卿雜採六十段,並瑞錦等物,以彰善政也。”
  • 9.    《舊唐書·卷八十九·列傳第三十九》:證聖元年,召拜洛州長史,尋加銀青光祿大夫,封石泉縣男。
  • 10.    《舊唐書·卷八十九·列傳第三十九》:俄轉鳳閣侍郎,依舊知政事。
  • 11.    《舊唐書·卷八十九·列傳第三十九》:神功元年七月,清邊道大總管建安王攸宜破契丹凱還,欲以是月詣闕獻俘。內史王及善以為將軍入城,例有軍樂,既今上孝明高皇帝忌月,請備而不奏。方慶奏曰:“臣按禮經,但有忌日,而無忌月。晉穆帝納後,用九月九日,是康帝忌月,於時持疑不定。下太常,禮官荀訥議稱:‘禮只有忌日,無忌月。若有忌月,即有忌時、忌歲,益無理據。’當時從訥所議。軍樂是軍容,與常不等,臣謂振作於事無嫌。”則天從之。則天嘗幸萬安山玉泉寺,以山逕危懸,欲御腰輿而上。方慶諫曰:“昔漢元帝嘗祭廟,出便門,御樓船,光祿勳張猛奏曰:‘乘船危,就橋安。’元帝乃從橋,即前代舊事。今山徑危險,石路曲狹,上瞻駭目,下視寒心,比於樓船,安危不等。陛下蒸人父母,奈何踐此畏塗?伏望停輿駐蹕。”則天納其言而止。是歲,改封石泉子。
  • 12.    《舊唐書·卷八十九·列傳第三十九》:時有制,每月一日於明堂行告朔之禮。司禮博士闢閭仁諝奏議,其略曰:“經史正文,無天子每月告朔之事,唯《禮記玉藻》雲:‘天子聽朔於南門之外。’其每月告朔者,諸侯之禮也。臣謹按《禮論》及《三禮義宗》、《江都集禮》、《貞觀禮》、《顯慶禮》及《祠令》,無天子每月告朔之事。若以為無明堂故無告朔之禮,有明堂即合告朔,則周、秦有明堂而無天子每月告朔之事。臣等參求,既無其禮,不可習非,以天子之尊而用諸侯之禮。”方慶又奏議,其略曰:“明堂,天子佈政之宮也。謹按《穀梁傳》雲:‘閏者,附月之餘日,天子不以告朔。’‘非禮也。閏以正時,時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人之道,於是乎在矣。不告閏朔,棄時政也。’臣據此文,則天子閏月亦告朔矣。寧有他月而廢其禮乎?先儒舊説,天子行事,一年十八度入明堂矣。大享不問卜,一入也;每月告朔,十二入也;四時迎氣,四入也;巡狩之年,一入也。今禮官議唯歲首一入耳,與先儒既異,在臣不敢同。宋朝何承天纂集其文,以為《禮論》,雖加編次,事則闕如。梁代崔靈恩撰《三禮義宗》,但捃摭前儒,因循故事而已。隋煬帝命學士撰《江都集禮》,只抄撮舊禮,更無異文。《貞觀》、《顯慶禮》及《祠令》不言告朔者,蓋為歷代不傳,所以其文乃闕。各有緣由,不足依據。今禮官引為明證,在臣誠實有疑。”則天又令春官廣集眾儒,取方慶、仁諝所奏議,以定得失。時成均博士吳揚善、太學博士郭山惲等奏:“按《周禮》及《三傳》,皆有天子告朔之禮,秦滅《詩》、《書》,由是告朔禮廢。望依方慶議。”有制從之。
  • 13.    《舊唐書·卷八十九·列傳第三十九》:方慶漸以老疾,乞從閒逸,乃授麟台監修國史。及中宗立為東宮,方慶兼檢校太子左庶子。
  • 14.    《舊唐書·卷八十九·列傳第三十九》:聖歷二年一日,則天欲季冬講武,有司稽緩,延入孟春。方慶上疏曰:“謹按《禮記月令》:‘孟冬之月,天子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此乃三時務農,一時講武,以習射御,角校才力,蓋王者常事,安不忘危之道也。‘孟春之月,不可以稱兵。’兵者,甲冑干戈之總名。兵金性,克木,春盛德在木,而舉金以害盛德,逆生氣。‘孟春行冬令,則水潦為敗,雪霜大摯,首種不入。’蔡邕《月令章句》雲:‘太陰新休,少陽尚微,而行冬令以導水氣,故水潦至而敗生物也。雪霜大摯,折陽者也。太陰乾時,雨雪而霜,故大傷首種。首種,謂宿麥也,麥以秋種,故謂之首種。入,收也,春為沍寒所傷,故至夏麥不成長也。’今孟春講武,是行冬令,以陰政犯陽氣,害發生之德。臣恐水潦敗物,霜雪損稼,夏麥不登,無所收入也。伏望天恩不違時令,至孟冬教習,以順天道。”手製答曰:“比為久屬太平,多歷年載,人皆廢戰,並悉學文。今者用整兵威,故令教習。卿以春行冬令,則水潦為敗,舉金傷木,則便害發生。循覽所陳,深合典禮,若違此請,乃月令虛行。佇啓直言,用依來表。”
  • 15.    《舊唐書·卷八十九·列傳第三十九》:是歲,正授太子左庶子,封石泉公,餘並如故,俸料同職事三品,兼侍皇太子讀書。方慶又上言:“謹按史籍所載,人臣與人主言及上表,未有稱皇太子名者。當為太子皇儲,其名尊重,不敢指斥,所以不言。晉尚書僕射山濤啓事,稱皇太子而不言名。濤中朝名士,必詳典故,其不稱名,應有憑準。朝官尚猶如此,宮臣歸則不疑。今東宮殿及門名,皆有觸犯,臨事論啓,迴避甚難。孝敬皇帝為太子時,改弘教門為崇教門;沛王為皇太子,改崇賢館為崇文館。皆避名諱,以遵典禮。此即成例,足為軌模。伏望天恩因循舊式,付司改換。”制從之。
  • 16.    《舊唐書·卷八十九·列傳第三十九》:方慶博學好著述,所撰雜書凡二百餘卷。尤精《三禮》,好事者多詢訪之。每所酬答,鹹有典據,故時人編次,名曰《禮雜答問》。聚書甚多,不減秘閣,至於圖畫,亦多異本。諸子莫能守其業,卒後尋亦散亡。
  • 17.    《舊唐書·卷八十九·列傳第三十九》:長子光輔,開元中官至潞州刺史。少子晙,工書知名,尤善琴棋,而性多嚴整,官至殿中侍御史。
  • 18.    《舊唐書·卷八十九·列傳第三十九》:長安二年五月卒,贈袞州都督,諡曰貞。
  • 19.    《舊唐書·卷八十九·列傳第三十九》:中宗即位,以宮僚之舊,追贈吏部尚書。
  • 20.    《新唐書·本紀第四》:改元曰萬歲登封……九月……庚申,幷州長史王方慶為鸞台侍郎。
  • 21.    《舊唐書·卷八十九·列傳第三十九》:方慶又舉:“令杖‘期喪、大功未葬,不預朝賀;未終喪,不預宴會。’比來朝官不遵禮法,身有哀容,陪預朝會,手舞足蹈,公違憲章,名教既虧,實玷皇化。伏望申明令式,更禁斷。”從之。
  • 22.    《新唐書·本紀第四》:聖曆元年……八月……甲午,王方慶罷。
  • 23.    《新唐書·卷六十三·志第四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04-16]
  • 24.    《新唐書·卷五十八·志第四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4-16]
  • 25.    《新唐書·卷五十九·志第四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4-16]
  • 26.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六·列傳第四十一》:王綝,字方慶,以字顯。其先自丹楊徙雍咸陽。父弘直,為漢王元昌友。王好畋遊,上書切諫,王稍止,然益疏斥。終荊王友。
  • 27.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六·列傳第四十一》:方慶起家越王府參軍,受司馬遷、班固二史於記室任希古,希古它遷,就卒其業。
  • 28.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六·列傳第四十一》:武后時,累遷廣州都督。南海歲有崑崙舶市外區琛琲,前都督路元睿冒取其貨,舶酋不勝忿,殺之。方慶至,秋毫無所索。始,部中首領沓墨,民詣府訴,府曹素相餉謝,未嘗治。方慶約官屬不得與交通,犯者痛論以法,境內清畏。議者謂治廣未有如方慶者,號第一,下詔賜瑞錦、雜彩,以著善政。
  • 29.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六·列傳第四十一》:神功初,清邊道大總管武攸宜破契丹凱還,且獻俘,內史王及善以孝明帝忌月,請鼓吹備而不作,方慶曰:“晉穆帝納後,當康帝忌月,時以為疑。荀詢謂《禮》有忌日無忌月,自月而推,則忌時忌年,俞無理據。世用其言。臣謂軍方大凱,作樂無嫌。”詔可。武后幸玉泉祠,以山道險,欲御腰輿。方慶奏:“昔張猛諫漢元帝‘乘船危,就橋安’。帝乃從橋。今山阿危峭,隥道曲狹,比於樓船,又復甚危,陛下奈何輕踐畏塗哉?”後為罷行。方慶嘗以“令,期及大功喪,未葬,不聽朝賀;未除,弗豫享宴。比羣臣不遵用,頹紊教誼,不可長”。有詔申責,內外畏之。
  • 30.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六·列傳第四十一》:贊曰:李德裕著書稱:“方慶為相時,子為眉州司士參軍。武后曰:‘君在相位,何子之遠?’對曰;‘盧陵是陛下愛子,今尚在遠,臣之子庸敢相近?’以比倉唐悟文侯事。”
  • 31.    《唐大詔令集·卷五十五》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04-16]
  • 32.    顧嚮明. 武則天與僑姓琅邪王氏復興:以王方慶為例[J]. 江西社會科學, 2015, 第35卷(7):134-141.
  • 33.    穆興平.王方慶事蹟述評[J].乾陵文化研究,2006,(第0期):124-132.
  • 34.    《太平廣記·卷二百五十四》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04-2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