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普照寺

(山東省臨沂市寺廟)

鎖定
普照寺,位於山東臨沂市蘭山區洗硯池街20號王羲之故居內,其前身為琅琊王氏舊宅,沂州四大古寺之一。 [1]  公元315年,北方戰亂,琅琊王氏家族舉家南遷,為保故宅,舍故宅為佛寺。 [2]  後魏時,名律寺。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年),賜名開元寺。北宋改稱天寧萬壽禪寺。偽齊劉豫時,易名普照寺。金天會十五年(1137年),僧妙濟禪師覺海來到普照寺任主持。1928年山東省立第五中學第四院在此設立。日軍侵佔臨沂後,普照寺損毀於戰火之中。建國以後又遭毀壞。2003年臨沂市政府重新修繕普照寺。
普照寺內有曬書枱集柳碑、右軍祠等歷史遺蹟。“普照夕陽”是古代琅琊八景之一。 [3] 
中文名
普照寺
建造時間
公元307年-313年
記    載
臨沂縣誌·古蹟》
位    置
山東臨沂市蘭山區洗硯池街20號

普照寺古寺簡介

臨沂普照寺 臨沂普照寺
普照寺,位於山東臨沂市蘭山區洗硯池街20號王羲之故居內,據《臨沂縣誌·古蹟》載“王右軍故宅,治城西南隅普照寺”。
西晉末,“永嘉之變”(公元307年-313年),臨沂“諸王南遷,舍宅為寺。東有曬書枱,南有澤筆池,一曰洗硯池,皆其遺址”(《集柳碑》)。 [1] 

普照寺歷史沿革

後魏時,名律寺。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年),賜名開元寺。北宋改稱天寧萬壽禪寺。偽齊劉豫時,易名普照寺。金天會十五年(1137年),僧妙濟禪師覺海來的普照寺任主持。

普照寺佈局結構

4年後,在沂州防禦使高召的贊助下,拆除牆垣,開拓廟基,建立圍牆;並架石橋,跨望月湖,將原偏僻的水池隘寺,擴成空曠之境。同進翻修殿宇,並在大雄寶殿北建藏經樓,收藏佛經5048卷。工程告竣後,在寺中庭築亭刻碑,以記其事,此即有名的“集柳碑”。

普照寺歷經修繕

明正德年間,被封於沂州的涇王朱又對此寺進行大規模修繕,並鑄大批銅佛像及1口大鐵鐘。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將原在城南關的忠孝祠移此,建於普照寺的西南。昔時,這一帶琳宮梵宇,錯落分佈,蒼松古檜,林立其間,為臨沂城五大形勝之地。
夕陽西下時,暮靄朦朧,古城沐於一片灰暗之中,唯普照寺內高聳的大雄寶殿西山壁上,被夕輝所映射,紅光熠輝,光彩奪目,堪稱奇觀。據説在冬至那天黃昏陽光透過牆壁小窗,射到大佛金身之上,金光燦爛分外耀眼。古琅玡八景之一“普照夕陽”即指此景。

普照寺保存完好

抗日戰爭前,寺院等仍一直保存,為省立第五中學的第三、四院。
日軍侵佔臨沂後,古建築被破壞,古文物遭洗劫,普照寺等名存實亡。
建國以後僅存的大鐵鐘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 [1]  [3] 
2003年在王羲之誕辰1700週年之際,臨沂市委、市政府修復了王氏故宅普照寺。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