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晉(拼音:jìn)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有人認為它的古字形像兩支箭放在匣、函中,本義指插,是“”的初文。也有人認為它像兩支箭射中靶心。晉的基本義是前進、向上,故有“晉見”“晉級”等説法。晉是周代諸侯國名,也用於朝代名。因山西地處晉國故地,所以山西別稱晉。
中文名
拼    音
jìn
部    首
五    筆
GOGJ [4] 
倉    頡
MCA [4] 
鄭    碼
AKK [4] 
筆    順
橫、豎、豎、點、撇、橫、豎、橫折、橫、橫
字    級
一級(編號:1828) [1] 
平水韻
去聲十二震 [5] 
總筆畫數
4+6
筆順編號
1224312511
統一碼
664B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上下結構
異體字
*晉、㬜、𡥨、𣈆、𣋤、𣋧、𣌇、𦗎、𫞄(*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的異體字)
注音字母
ㄐㄧㄣˋ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晉”的構型和本義説法不一。甲骨文有晉字,但屬殘片,無法確認字的用法。金文用為國族名。《曾侯乙墓簡》用為兵械杸的修飾語。明確的用為疾進意的,始見篆文。有人認為甲骨文“晉”(圖1)上部像兩支倒立的箭(“矢”),下部是像“日”字的靶心,這就是箭要射中的目標。在甲骨文中,常用扁“日”字作符號,表示目標、目的。整個字形表示弓箭一支接一支地射中了靶心。金文(圖2-5)字形與甲骨文大致相同。小篆(圖8)的“晉”字,上面變為兩個“至”。甲骨文的“”指落到地上的箭。其義與甲骨文的“晉”一樣,指兩支箭射中靶心射箭者連續射中目標,就有進一步、跟進、遞進的意思。所以“晉”的本義就是進、升的意思,如:晉升、晉見、晉級。隸書(圖10-13)和楷書將上部的兩支箭大大簡化,已看不出箭形。 [6] 
也有人認為,“晉”字上部為兩支箭,下部為“日”,其構形所描繪的是:兩支箭一起射向那空中的太陽,即學者們所説的“二矢射日”。據此,有的學者認為“晉”字是先民根據“后羿射日”的傳説創制的,它的本義指射日之箭。由於“晉”的初形為“二矢射日”,其中包含有前進之義,因此,“晉”便引申為“進、升”等意義。這一説法,也有道理。 [7] 
文字學家楊樹達先生認為,“晉”字上部像兩支箭,下部的“日”,既不是指靶心,也不是指太陽,而是插箭的器具。“晉”的本義指插,這個意思後來寫作“搢”。箭射出去有向前向上的趨勢,所以“晉”表示前進和上升,這也不無道理。 [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jìn
動詞
進;向前。
enter
《易·晉卦》:“晉,進也。明出地上,順而麗乎大明,柔進而上行。”
漢·班固《幽通賦》:“盍孟晉以迨羣兮,辰倏忽其不再。”
晉見;晉謁
升。
promote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回:“此時明相晉了公爵,荷生封侯。”
晉升;晉級;晉封
《周易》 六十四卦之一。坤下離上。

《易·晉卦》:“晉,康侯用錫馬蕃庶。”

抑制;按捺。

《周禮·夏官·田僕》:“王提馬而走,諸侯晉,大夫馳。”

低;俯。
low
《易·晉卦》:“晉如摧如,貞吉,罔孚,裕無咎。”

同“搢”。插。

《周禮·春官·典瑞》:“王晉大圭,執鎮圭。”

名詞
內;裏面。

韓非子·外儲説左下》:“孟獻伯相魯,堂下生藿藜,門外長荊棘,食不二味,坐不重席,晉無衣帛之妾,居不粟馬。”
嵇康《養生論》:“頸處險而癭,齒居晉而黃。”

鼓名。

唐·柳宗元《嶺南節度饗軍堂記》:“鼓以鼖晉,金以鐸鐃。”

同“進”。平房的一宅之內分前後幾排的,一排稱為一進。

郭沫若《重慶行·訪天官府寄廬》詩“通宵草《屈原》”自注:“餘租住四號院中靠南一晉的三樓,共室二間,過道一間。”

(Jìn)水名。

漢·劉安《淮南子·地形訓》:“晉出龍山。”

(Jìn)春秋諸侯國名。故址在今山西省、河北省南部、陝西省中部及河南省西北部。參看“晉國”。


(Jìn)朝代名。司馬炎所建,建都洛陽,史稱西晉。317年,司馬睿即位建康,史稱東晉
Jin Dynasty
晉·陶淵明 《桃花源記》:“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Jìn)五代之一。石敬瑭所建,建都汴(今河南開封),史稱後晉



(Jìn)山西省的別稱。

沙汀《涓埃集·闖關》:“若果走晉東南,你們一定會碰頭的。”
晉劇;晉商
(Jìn)姓氏用字,參看“晉姓”。



zūn
通“”。戈柄下的銅套,形鋭,可以插入地裏。

《周禮·考工記·廬人》:“參分其圍,去一以為晉圍。”

[8-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七】【日部】即刀(刃)切(jìn)
進也。日出萬物進。從日從臸。《易》曰:“明出地上,㬜。”
〖註釋〗①刀:當依《續古逸叢書》影印之北宋本作“刃”字。②“日出”句:桂馥《説文解字義證》引《文子·上德篇》:“日出於地,萬物蕃息。”③臸(zhī):徐鉉等注:“臸,到也。會意。”④《易》:指《晉卦·大象》文。⑤明:指太陽。 [10] 

説文解字注

“進也”注:《周易彖傳》曰:晉,進也。以疊韻為訓,凡進皆曰晉,難進亦曰晉。《周禮》:凡田,王提馬而走,諸矦晉。是也。《禮》古文,《周禮》故書皆叚晉為箭。
“日出而萬物進”注:故其字從日。
“從日,從臸”注:臸者,到也,以日出而作會意。隸作晉。即刃切,十二部。
“《易》曰:‘朙出地上,㬜’”注:此引《易·象傳》文以證從日之意也。 [11] 

廣韻

即刃切,去震精 ‖晉聲真1部(jìn)
晉,進也。又州名,堯所都平陽,《禹貢》兾州之域,春秋時晉地,秦屬河東郡,後魏為唐州,又為晉州。《爾雅》晉有大陸之藪。今鉅鹿是也。亦姓,本自唐叔虞之後,以晉為氏。魏有晉鄙。即刃切。十。 [12] 

康熙字典

【辰集上】【日部】 晉;部外筆畫:6
正字通》俗㬜字。
【辰集上】【日部】 晉;部外筆畫:6
唐韻》《集韻》《韻會》並即刃切。《説文》:作㬜,進也,日出萬物進也。《類篇》:隸省作晉。《易·晉卦》:晉,進也。疏:以今釋古,古之晉字,即以進長為義。又:明出地上晉。
又《周禮·春官·典瑞》:王晉大圭。疏:晉,插也。
又《周禮·夏官·田僕》:凡田,王提馬而走,諸侯晉大夫馳。注:晉,猶抑也。
又《周禮·地官·鼓人》:以晉鼓鼓金奏。注:晉鼓長六尺六寸。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廬人》:凡為殳,去一以為晉圍。注:鄭司農雲:晉謂矛戟下銅鐏也。《釋文》:晉如字。
又國名。《詩·唐風譜》:成王封母弟叔虞於堯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晉水,至子燮改為晉侯。
又姓。《廣韻》:本自唐叔虞之後,以晉為氏,魏有晉鄙。
又《集韻》子賤切,音箭。水名。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廬人》晉圍《釋文》:又音箭。
又陸雲《登台賦》:長髮其祥,天鑑在晉。肅有命而龍飛兮,跚重斯而肇建。 [13]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廣韻》書影 《廣韻》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晉字書寫提示 晉字書寫提示
“亞”寬“日”窄。“亞”居上半格,第一較短居上居中;“業”,兩豎分列豎中線左右;末筆橫長而平,在橫中線。“日”,居下居中。 [3]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ts
i̯ĕn
王力系統
ts
ǐen
董同龢系統
ts
jen
周法高系統
ts
jien
李方桂系統
ts
jinh


jiə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真諄臻

jien
北魏後期北齊
真諄臻

jien
齊梁陳北周隋
真諄臻欣

jie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ts
i̯ĕn
擬音/王力系統

ts
ǐěn
擬音/董同龢系統

ts
jen
擬音/周法高系統

ts
iɪn
擬音/李方桂系統

ts
jĕn
擬音/陳新雄系統

ts
ǐen
[14]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二十一震
真A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即刃切
tsjen
集韻
去聲
二十二稕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即刃切
tsien
去聲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子賤切
tsiæn
禮部韻略


去聲





即刃切

增韻


去聲





即刃切

中原音韻

去聲
真文



全清

tsiən
中州音韻


去聲
真文





臧信切

洪武正韻

去聲
八震


全清
即刃切
tsiən
分韻撮要

陰去
第二十一津贐進卒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in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iẽ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iẽ
21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in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in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in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iŋ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tɕiŋ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tsin
412
陰去
吳語
温州
tsaŋ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tɕin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tɕiɛn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tɕin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tsin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tʃøn
33
陰去
粵語
陽江
tʃɐn
24
陰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tsin
11
陰去
閩語(閩南片)
潮州
tsiŋ
213
陰去
閩語(閩東片)
福州
tseiŋ
213
陰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tseiŋ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4-0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01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69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08]
  • 5.    平水韻 十二震  .搜韻[引用日期2020-04-01]
  • 6.    顏煦之編著.一字一世界 HJ[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186
  • 7.    吳東平著.漢字的故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9:321-322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679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上[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8.01:789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904
  • 11.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4-01]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393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441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4-01]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9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