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至(拼音:zhì)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像遠處射來的箭落到地面或某一目標,表示到達。至的本義為到,引申指到達了極點,完全達到,又引申指極、最,用做副詞。還引申表示一件事已經做完,再做另一件事情。由一事説到另一事,也是一種到達,又引申為以至於,用作連詞。
中文名
拼    音
zhì
部    首
五    筆
GCFF [3] 
倉    頡
MIG [3] 
鄭    碼
HB [3] 
筆    順
橫—撇折—點—橫—豎—橫
字    級
一級(0410) [1] 
平水韻
去聲四寘 [4] 
注音字母
ㄓˋ
總筆畫
6+0
四角號碼
1010₄
統一碼
81F3 [3] 
造字法
指事字
結    構
獨體字,上下結構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指事字。圖1、2是甲骨文的“至”字,上面是個倒過來寫的“”字。“矢”,就是箭,在這像一支箭頭朝下的“矢”;下面的一橫和記數的“一”字無關,在此只是表示地平面或某個目標,沒有獨立的形、音、義,只是一個指事符號而已。整個字形所表現的是一支箭從遠處射來,落到了地上,或者是射中目標,望文可知“至”的本義就是到達的意思。金文二例,第一例承自甲文之形,顯而易見(圖3);第二例箭頭處出現一點,後來這一點變為橫(圖4、5),《説文解字》古文由此演變而來。小篆(圖6)字形稍有變化,許慎《説文解字》認為小篆“至”字像頭朝下的鳥,飛來落到地上(“一”),雖不符合甲骨文構型,但許慎也認為“至”的本義是到達。圖9的漢隸,“矢”(或鳥)更訛變得盡失原形。所以到了楷書(圖10、11)階段,便無論如何也看不出“箭落地上”的形跡了。然而,從“至”字的整個演變流程來看,始終都保留了表示地面的標準線,一成不變。 [2]  [5] 
至是到達。一般來説終點到了才是到達了,至便用以代指極點。如《周髀算經》卷下“凡為八節二十四氣”趙爽注:“二至者,寒暑之極。”就將“夏至”“冬至”之“至”釋為“極”。
達到極點,是最高的境界,所以至又比況為最好、最善、最大。《後漢書·吳漢傳》:“免下愚之敗,收中智之功,此計之至者也。”“計之至者”即最好的計謀。最好、最善,又引申為周到、周密。如《詩經·小雅·賓之初筵》:“百禮既至,有壬有林。”大意是各種禮儀已經非常周密,規模宏大,名目繁多。
事物達到了極點,也就窮盡了。事物的特徵相代,至又代指窮盡。《莊子·天下》:“選則不偏,教則不至。”不至,不是不到,而是沒有窮盡。郭象注:“任其性乃至。” [1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zhì
動詞
到(某個時間或某個地點)。
arrive;reach
《詩經·秦風·渭陽》:“我送舅氏,曰至渭陽。”
荀子·修身》:“道雖邇,不行不至。”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至春,果病;四月,泄血死。”
至今;自始至終;無微不至
表示達到某種程度。


甚至
〈文言〉達到極點。
arrived
《國語·越語下》:“陽至而陰,陰至而陽。”

〈文言〉施行;通行。

《逸周書·度訓》:“罰多則困,賞少則乏。乏困無醜,教乃不至。”

〈文言〉善;善於。

《周禮·考工記·弓人》:“覆之而角至,謂之句弓。”
《管子·法法》:“夫至用民者,殺之危之,飢之渴之。”

〈文言〉親近。

《詩經·小雅·蓼莪》:“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文言〉中醫稱脈搏跳動。

《素問·平人氣象論》:“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

〈文言〉通“”。想念,念及。

論語·泰伯》:“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文言〉通“”。阻塞。

韓非子·制分》:“實故有所至,而理失其量。”

〈文言〉通“”。給予;加給。

《墨子·明鬼下》:“故於此乎天乃使湯至明罰焉。”

〈文言〉通“致”。表達。

後漢書·蔡邕傳》:“車駕稀出,四時至敬,屢委有司。”

〈文言〉通“致”。致使;引起。

《公羊傳·莊公十二年》:“至萬怒,搏閔公,絕其脰。”

名詞
極點;極頂。

《左傳·僖公五年》:“凡分、至、啓、閉必書雲物,為備故也。”
冬至;夏至
〈文言〉道德高尚的人;聖人。
saint
鶡冠子·能天》:“道者,聖之所吏也,至之所得也。”

〈文言〉古代卜辭的一種。

《周禮·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六曰至。”

〈文言〉準則。
standard
《逸周書·常訓》:“上賢而不窮,哀樂不淫,民知其至。”

〈文言〉實質;真實。

《莊子·天道》:“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文言〉通“志”。意志;心意。

《荀子·儒效》:“行法至堅,不以私慾亂所聞,如是則可謂勁士矣。”

〈文言〉通“”。制度。

《荀子·正論》:“夫是之謂視形埶而制械用,稱遠近而等貢獻。是王者之至也。”

形容詞
達到極點的;最好的。
perfect;best
《國語·晉語一》:“日,君以驪姬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
《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
至德;至交;至寶;至善至美
〈文言〉大。
great;
maximum
《易·坤卦》:“至哉坤元,萬物資生。”

〈文言〉得當;恰當。
proper;suitable
《荀子·正論》:“不知逆順之理、小大至不至之變者也。”

〈文言〉真摯;誠摯。
honest
段玉裁《説文解字注》“親”:“情意懇到曰至。”

〈文言〉周備;周到。
considerate;
thoughtful
《詩經·小雅·賓之初筵》:“百禮既至,有壬有林。”

〈文言〉遍;普遍。

《荀子·正論》:“湯武者,至天下之善禁令者也。”

〈文言〉充分,充足。

劉勰《文心雕龍·論説》:“鄒陽之説吳梁,喻巧而理至,故難危而無咎矣。”

〈文言〉過分。

《莊子·人間世》:“剋核大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

〈文言〉眾多。

《孟子·滕文公下》:“園囿污池沛澤多而禽獸至。”

副詞
極;最。
very
《荀子·正論》:“罪至重而罰至輕,庸人不知惡矣。”
枚乘《七發》:“此亦天下之至美也,太子能彊起嘗之乎?”
至多;至少;至高無上
〈文言〉止;僅。

《韓非子·初見秦》:“其頓首戴羽為將軍斷死於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

〈文言〉一定;必。
certainly
《漢書·匡衡傳》:“衡曰:‘顧當得不耳,何至上書?’”

〈文言〉表示出乎意料。猶竟。
unexpectedly
《韓非子·外儲説左上》:“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鳶飛。”

連詞
提出突出事例,表示達到某種程度。猶甚至,竟至。
even;down to
《後漢書·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每覽前代外戚賓客,假借威權,輕薄謥詷,至有濁亂奉公,為人患苦。”

表示另提一事。
as to
《墨子·非攻上》:“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
淮南子·説山訓》:“刀便剃毛,至伐大木,非斧不克。”

承接上文,表示下文是上文引出的結果。猶以至,以至於。
as to
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至性過人,與物無傷,唯飲酒過差耳。”

介詞
〈文言〉到……時候
till;untill
褚少孫《西門豹治鄴》:“至其時,西門豹往會之河上。”


參考資料: [6-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二】【至部】脂利切(zhì)
鳥飛從高下至地也。從一,一猶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來也。凡至之屬皆從至。
𦤳,古文至。
【註釋】①“不上去”二句:王筠《説文解字釋例》:“不上去者,不字象烏向上而去;至下來者,謂至字象鳥向下而來。”②𦤳:王筠《説文解字句讀》:“從土猶從一也。” [9] 

説文解字注

“鳥飛從高下至地也”注:凡雲來至者,皆於此義引申叚借。引申之為𢡆至,為極至。許雲到,至也。臻,至也。徦,至也。此本義之引申也。又云親,至也。寴,至也。此餘義之引申也。
“從一,一猶地也”注:一在下,故云。
“象形”注:謂至也。不,象上升之鳥,首鄉上。至,象下集之鳥,首鄉下。脂利切。古音讀如質。在十二部。
“不上去而至下。來也”注:瑞麥之來,為行來之來。 [10] 

廣韻

脂利切,去至章 ‖至聲至2部(zhì)
至,到也。《説文》曰:“鳥飛從高下至地也。”篆文象形。脂利切。十三。 [11] 

康熙字典

【未集下】【至部】 至
古文:𦤳、𦤴、𦤵、𡊏
《唐韻》《集韻》《韻會》脂利切。《正韻》支義切,並音摯。《説文》:飛鳥從高下至地也。從一,一猶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來也。《玉篇》:來也。《詩·小雅》: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禮·樂記》: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注:至,來也。
又《玉篇》:達也,由此達彼也。《書·無逸》:自朝至於日中昃。《詩·小雅》:我徵徂西,至於艽野。
又極也。《易·坤卦》:至哉坤元。注:至謂至極也。
又《繫辭》:易其至矣乎。《莊子·逍遙遊》:故曰:至人無己。注:至極之人。
又善也。《禮·坊記》:以此坊民婦猶有不至者。《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覆之而角至。注:至,猶善也。
又大也。
又《易·復卦》: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注:冬至,陰之復也。夏至,陽之復也。《正字通》:夏至曰日長至,是日晝漏刻五十九,夜四十一,先此漏刻尚五十八。日之長於是而極,故曰日長至,至取極至之義。《呂覽·十二紀》仲夏月,日長至是也。冬至亦曰日長至,是日晝漏刻四十一,夜五十九,過此晝漏即四十二刻。日之長,於是而始,故亦曰日長至。至取來至之義。《禮·郊特牲》曰郊之祭,迎長日之至是也。然《呂覽》於仲冬則又曰日短至。黃震曰:世俗多誤冬至為長至,不知乃短至也。據此説,短至宜為冬至,亦謂之日長至者,陽之始長也,扶陽抑陰之義也。
又至掌,蟲名。《爾雅·釋蟲》:蛭蝚至掌。《亢倉子·臣道篇》:至人忘情。
又《集韻》《韻會》徒結切,音咥。單至,輕發貌。《列子·力命篇》:墨杘單至。
又《韻補》葉職日切,並音窒。《詩·豳風》:鸛鳴於垤,婦嘆於室。灑埽穹窒,我徵聿至。
又葉章移切,音支。梁武帝《擬古詩》:日期久不歸,鄉國曠音輝。音輝空結遲,半寢覺如至。葉上期絲。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至”字書寫演示 “至”字書寫演示
“〔⿱一厶〕”窄“土”寬。首筆橫居上居中,“厶”的折角在橫中線。“土”,居下居中,豎筆寫在豎中線;末筆橫長而平,兩端超出上部。 [14]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ȶ
i̯ĕd
王力系統
ȶ
ǐei
董同龢系統
ȶ
jed
周法高系統
t
jier
李方桂系統
t
jidh
西漢



東漢





jiəd


jiəd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脂微

jiəd
北魏後期北齊

jied
齊梁陳北周隋
脂之

jied
隋唐
高本漢系統

i
王力系統

i
董同龢系統

jei
周法高系統

iɪi
李方桂系統

ji
(參考資料:漢典 [13]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六至
脂A

開口呼
全清
脂利切
tɕjei
集韻
去聲
六至

開口呼
全清
脂利切
ʨiɪ
入聲
十六屑

開口呼
全濁
徒結切
dɛt
禮部韻略


去聲






脂利切

增韻


去聲






脂利切

中原音韻

去聲
支思


開口呼

全清

tʂï
中州音韻


去聲
支思






之是切

洪武正韻

去聲
二寘


全清
支義切
tʃie
(參考資料:漢典 [13]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ʂʅ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ʂʅ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sɿ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sɿ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sɿ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ʂʅ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sɿ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tsɿ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tsʮ
412
陰去
吳語
上海
tsɿ
334
陰去
吳語
温州
tsɿ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tsɿ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tʂʅ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tsɿ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tsɿ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tʃi
33
陰去
粵語
陽江
tʃi
24
陰去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si
11
陰去
閩語(閩南語)
潮州
tsi
213
陰去
閩語(閩東語)
福州
tsei
213
陰去
閩語(閩北語)
建甌
tsi
22
陰去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5]  、漢典 [1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1-22]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36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4-03-01]
  • 4.    平水韻 四寘  .搜韻[引用日期2020-01-22]
  • 5.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268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8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782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677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5[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005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657
  • 10.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1-22]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43
  • 12.    [清]張玉書 等 編纂.康熙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970
  • 13.    至的音韻方言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1-29]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55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64
  • 16.    殷傑編著.漢字春秋:生活風貌[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246-24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