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後晉

鎖定
後晉(936年—947年),是五代第三個政權,從後唐清泰三年(936年,契丹天顯十一年)十一月石敬瑭受契丹冊封為帝,到契丹於後晉開運四年(947年 [15]  ,契丹會同十年)滅後晉,一共經歷了兩帝,共11年,初定都洛陽,後遷都開封 [1-2] 
清泰三年(936年)夏,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勾結契丹,認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父,並以幽雲十六州為代價,在契丹扶持下於太原登基稱帝,國號為晉,史稱後晉。不久攻入洛陽,滅後唐,石敬瑭割地稱兒的做法受到許多人的反對,包括他自己過去的親信。這也為後來後晉的滅亡埋下了隱患。石敬瑭死時,立侄石重貴為繼承人。登基後,石重貴決定漸漸脱離對契丹的依附,他首先宣稱對耶律德光稱孫,但不稱臣。天福九年(944年,契丹會同七年)契丹伐晉,雙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陽南)交戰,互有勝負。開運二年(945年,契丹會同八年)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貴親征,再次打敗契丹。開運四年(947年,契丹會同十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後晉重臣杜重威降契丹,後晉主力喪失,石重貴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虜到契丹,後晉覆滅。後晉亡後,河東節度使北平王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 [2] 
後晉盛時疆域約為今河南、山東兩省山西、陝西的大部,河北、寧夏湖北江蘇、安徽的一部分。
概述圖片來源:《中國古代史地圖集》 [3] 
中文名
後晉
外文名
Later Jin
別    名
晉、石晉
時間範圍
936年 至 947年
都    城
洛陽、開封
主要城市
許州、鄭州、陳州、相州、宋州等
語    種
漢語
貨    幣
天福元寶
人口數量
1090018户(946年)
主要民族
漢族沙陀族
國土面積
92萬平方公里(943年)
開創者
石敬瑭

後晉國號

關於後晉國號由來,胡三省雲:“石氏自代北從晉王起太原,既又以太原起事而得中原;太原治晉陽,契丹遂以晉命之,故國號為晉。 [6]  ”故遼太宗在冊封石敬瑭為帝的冊文中也提到:“仍以爾自茲並土,首建義旂,宜以國號曰晉。” [1]  也即強調了地域因素。 [8] 
從契丹方面來説,“晉”除了地域因素之外,還代表着“晉王”,也即李克用和早期的唐莊宗李存勖。而相較於之後的後唐而言,這是一個與中原政權更為友好的時期。契丹在與莊、明二帝的戰鬥中屢屢失利,損失慘重。可以想見,其對唐莊宗所建之後唐充滿敵意。對比之下,當年與晉王李克用把手結義的時期也就顯得彌足珍貴。“晉”這一名號,對於契丹而言,也就更為友好親切,遼太宗將其賜予石敬瑭,也是希冀雙方締結如同當年遼太祖與李克用那樣親密的盟約。 [8] 
而對於石敬瑭而言,“晉”這一國號,除代表起家龍興之地以外,亦是其自身姓氏的發祥地。此外,石氏先祖的籍貫還與國號產生了聯繫。石碏為衞大夫,居於衞地,石奮則是居於河內温縣。而提及河內温縣,恰是司馬晉國號之由來,胡三省注《通鑑》雲:“司馬氏,河內温縣人。……以温縣本晉地,故以為國號。” [7]  那麼既然司馬氏能因河內郡望作為自己國號由來,石敬瑭自然也可因襲前例,國號與其攀附之先祖形成了統一。 [8] 

後晉歷史

後晉高祖建國

石敬瑭 石敬瑭
後晉高祖石敬瑭是沙陀人,家世貧寒,連姓氏也沒有,至於石姓,也不知其來源。石敬瑭的父親早年跟從李克用征伐,以功授洺州刺史。石敬瑭為人沉默寡言,穩重沉厚,李嗣源愛之,遂將女兒嫁給了他。 [12] 
由於這個原因,使他得以在李嗣源帳下為將。李嗣源稱帝后,歷任保義、宣武節度使侍衞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李嗣源晚年轉任河東節度使 [13-14]  唐明宗李嗣源死後,後唐發生了鉅變,兒子李從厚剛繼位,養子李從珂就發動了兵變,領兵殺向洛陽。李從珂召石敬瑭趕來洛陽商議軍國大事,石敬瑭在路上遇到從洛陽逃出來的唐閔帝李從厚,將唐閔帝的隨從全都殺死,然後把後唐閔帝幽禁起來,去向李從珂請功,最後李從珂派人殺害唐閔帝。
李從珂繼位以後,將石敬瑭當成最大的威脅,想盡辦法要將他調離河東這塊興王之地。石敬瑭認為我不興亂,朝廷發之,安能束手於道路,遂決意謀反。大將劉知遠掌書記桑維翰也有此意。於是,石敬瑭上表指責唐末帝李從珂是唐明宗養子,不應承祀,要求讓位於許王李從益(明宗四子)。唐末帝撕裂其表,削其官爵,並以建雄節度使張敬達為太原四面招討使,將兵三萬築長圍以攻太原。
石敬瑭在河東的兵力不足以抵擋後唐的進攻,因此石敬瑭決定求助於契丹。作為條件,他同意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並對遼太宗耶律德光自稱“兒”。於是,遼太宗決定幫助石敬瑭。但後唐君臣對契丹的來援卻毫無戒備,沒有及早截斷雁門諸通道,致使遼太宗所率的軍隊順利度過險要,進抵太原,大敗後唐軍隊,將後唐五萬大軍包圍於晉安寨。被圍於晉安寨的後唐軍隊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軍心已亂,副使楊光遠、大將安審琦勸主帥張敬達投降,遭到拒絕,索性將他殺害,舉全軍投降了石敬瑭。後晉天福元年十一月己亥日(936年11月30日),遼太宗作冊書封石敬瑭為大晉皇帝,改元天福 [11]  遼太宗自解衣冠授之。十一月,石敬瑭遂即位於柳林(今山西太原市東南),即晉高祖。 [10]  不久晉高祖石敬瑭攻入洛陽,唐末帝自焚,後唐滅亡。天福二年(937年,契丹天顯十二年)晉高祖將都城遷到開封。

後晉屈辱事遼

石敬瑭取得帝位之後,將幽雲十六州,即今天的河北和山西北部的大片領土割讓給了契丹。十六州是:幽(今北京市)、薊(今天津薊州區)、瀛(今河北河間)、莫(今河北任丘)、涿(今河北涿縣)、檀(今北京密雲)、順(今北京順義)、新(今河北涿鹿)、媯(音歸,原屬河北懷來,今已被官廳水庫所淹)、儒(今北京延慶)、武(今河北宣化)、蔚(今山西靈丘)、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寰(今山西朔縣東馬邑鎮)、朔(今山西朔縣)。
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
晉高祖依靠契丹自藩帥而奪得帝位,所以每年除了向契丹貢奉大量的財物外,吉凶慶弔,從未遺忘,使者相望於道,奉表稱臣,稱遼太宗為父皇帝,其實他比耶律德光還要大九歲,契丹太后、太弟、諸王、元帥以及重要大臣韓延徽等,也都有賄賂相送。每有契丹使者至,必於別殿拜受詔敕,契丹使者小不如意,多出不遜之語。對於這一切晉高祖都忍受下來了,但朝野上下鹹以為恥,有的大臣也因此而拒絕出使契丹。如兵部尚書王權就是如此,晉高祖派他出使契丹,向遼太宗獻徽號,王權恥於向遼太宗跪拜,寧願丟官,也不願充使。
晉高祖石敬瑭病逝後其侄石重貴繼位,即晉出帝。石重貴的親生父親石敬儒是石敬瑭的兄長,早年在唐莊宗部下為將,早死,所以被石敬瑭收養為子。由於晉高祖的五個兒子早死,而石重睿年紀尚幼,所以只好立石重貴為太子。
晉出帝石重貴雖然當上了皇帝,朝中大權卻由侍衞親軍都指揮使景延廣掌控。景延廣無勇無謀,卻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不可一世。他自掌權以來,改變了之前晉高祖對契丹的政策,拘禁其使者,殺害契丹商人,搶奪其貨物。晉出帝對契丹稱孫不稱臣,引起契丹的不滿,戰爭一觸即發。景延廣不做好戰爭準備,卻口出狂言,聲稱“晉朝有十萬口橫磨劍,翁若要戰則早來,他日不禁孫子,則取天下笑,當成後悔矣!”遼太宗耶律德光聞言大怒,連年進兵侵擾中原。而後晉王朝內部也有不少軍閥也想乘亂奪取皇位,唯恐天下不亂,如晉高祖的兒女親家楊光遠,原後晉大將趙延壽、北面都招討使杜重威李守貞等,無不是此類人物。在契丹與後晉的戰爭中,幸賴廣大軍民的拼死奮戰,才使契丹軍屢次受挫而退,有時還敗得很慘。

後晉抵禦契丹

契丹與後晉的戰爭 契丹與後晉的戰爭
開運二年(945年,契丹會同八年)初,契丹又一次南下入侵,又是趙延壽為先鋒。晉出帝本想親征,但由於患病,就先派張從恩馬全節等人領兵分路北上抵禦契丹軍隊。開始朝廷畏懼契丹的聲勢,讓軍隊後撤,沒想到引起了各軍的恐慌,導致部隊混亂無法整頓。三月一日,後晉幾萬兵馬集中,列陣於相州(今河南安陽)安陽水以南,皇甫遇和濮州刺史慕容彥超率領數千騎兵偵察前進。與契丹兵數萬人遭遇於漳水,皇甫遇領兵邊戰邊退,然後再與契丹兵決戰,終於遏制了契丹軍的攻勢。不久,晉出帝親自出徵,進到滑州(今河南滑縣),又督促各路軍隊北進。
到四月二十三日,都招討使杜重威在定州集結各軍,接着北進攻下泰州(今河北保定),五月二日又佔領了滿城(今河北滿城),並俘虜了契丹一個酋長和士兵二千人。這時,契丹的降將説遼太宗又領兵八萬再次南下,杜重威非常恐慌,五月四日退守到泰州固守。五月七日又向南撤退,契丹兵尾隨而至。晉軍退到陽城(今河北安國東南)後就開始反擊,將契丹軍趕得向北逃竄。但晉軍繼續南撤時,契丹軍又以重兵壓過來。
五月十一日,晉軍到達了白團衞村,埋設鹿砦紮下營房。契丹兵則將晉軍重重包圍,還派部隊截斷了後晉的糧道。眾將率領萬餘騎兵向着契丹橫掃過去,喊殺聲驚天動地,在晉軍將士出其不意的全力反擊下,契丹兵的攻勢被徹底摧垮,被殺得大敗而去,兵敗如山倒。李守貞也命令士兵拔掉鹿砦,步騎兵一起進擊契丹軍隊,一直向北追擊了二十里。契丹兵因為是下馬攻擊晉軍,在這突然襲擊面前來不及上馬迎戰,丟在戰場上的戰馬和其他裝備遍地都是。
這一仗,晉朝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契丹軍隊退到陽城東南的河邊,散兵稍微聚集起來。遼太宗在北逃時也很狼狽,原來乘車跑,跑了有十幾裏,看後晉兵追得急,就趕忙換了一匹駱駝騎上,揮鞭急逃。眾將要求繼續追殺敵人,杜重威這時卻膽怯起來,李守貞這時也和杜重威一樣,於是退回到定州。這仗靠將士的頑強抵抗才取得全勝,契丹兵損失慘重,氣得遼太宗回去後把許多將領打了幾百杖。但一次勝利並不能使後晉的整個形勢好轉,這次勝利竟是後晉的一次迴光返照。

後晉國亡北擄

契丹滅後晉 契丹滅後晉
會同九年(946年),遼太宗再次征討後晉。他指示降將趙延壽與瀛州刺史詐降,送假情報給後晉。晉出帝不辨真假,急於成功,遂匆忙命杜重威為統帥,統領大軍北上抗擊。杜重威此次出征也想效仿晉高祖。所以藉口此次出戰深入敵境,必然要有強大的兵力才能保證成功。晉出帝只好給他增兵,致使禁軍皆歸其麾下,京師空虛。杜重威到前線後,每日置酒作樂,不議軍事,只知一味地向晉廷要求增兵運糧。晉軍兵多將廣,實力強於對方,由於主帥沒有任何作為,反被敵軍截斷糧道,形勢極為不利。杜重威正想使晉軍處於危險境地,以便受其裹脅投降契丹。他與副帥李守貞商議,派人與契丹聯繫請降。遼太宗雖然包圍了晉軍,但晉軍畢竟人多勢眾,且戰鬥力較強,欲想獲得全勝,也沒有必勝的把握。當他得知杜重威率軍投降的消息後,大喜過望,馬上許願事成後立他為帝。於是杜重威招集諸將,伏甲於營中,宣佈投降契丹,諸將中雖有不願意者,但在刀劍的威脅下,也只好連署降表。當杜重威向全軍宣佈投降的消息後,全軍慟哭,震天動地。
杜重威投降後,遼太宗讓他穿上赭黃袍,由於他早已許立趙延壽為帝,於是也讓延壽同樣穿上赭黃袍,將兩個賣國賊玩弄於股掌之上,而實際上根本無意讓他們中的任何一人當皇帝。這一回他本人要過過中原皇帝的癮。
由於晉軍主力已經投降契丹,所以遼太宗很快進入了汴梁,俘獲了晉出帝及其全家,將他們遷往契丹境內的建州(今遼寧朝陽境內)居住。據遼寧博物館收藏的《晉出帝石重貴墓誌銘》記載,晉出帝北遷後崩於遼保寧六年(974年)。
遼太宗在汴梁的後晉皇宮中稱帝,改國號為大遼。由於契丹軍隊在中原到處燒殺搶掠,美其名曰“打草谷”,激起了中原人民的反抗。他們聚集起來,多者數萬人,少者不減千百,到處打擊契丹軍隊,殺戮契丹派來的官吏。遼太宗無力維持其在中原的統治,只好匆忙立唐明宗之子許王李從益為帝,然後率軍北撤,途中一病而亡。後晉共歷二帝,統治了11年。

後晉政治

後晉法律

後晉建國伊始“敕命法制,皆遵明宗之舊”,天福二年(937年)朝廷下敕,令大理寺、御史台、刑部以後唐律法為基準,將其中“不動格條,不礙理義”檢尋改正,其他“所在遵行,不得改易”,天福四年(939年)編撰成書的《天福編敕》,在後世亦有着“後唐制敕晉朝編”的論斷。 [9] 

後晉禮樂

後晉遵奉唐禮,並務求沒有疏漏。後晉天福元年(936年)閏十一月初,石敬瑭“入洛”,即“御文明殿受朝賀,用唐禮樂”以籠絡後唐遺舊,次年正月“封唐宗室子為公”。南唐則在升元二年(938年)冬“立太學,命刪訂禮樂”,表示自身尊崇唐禮的本心。後晉在天福四年(939年)九月,“封李從益為郇國公以奉唐後”,並於其年冬“立唐高祖、太宗、莊宗、閔帝廟於西京”,而南唐亦立“唐高祖、太宗廟”,祭祀唐室宗廟社稷。 [9] 

後晉皇帝世系

廟號
諡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及使用時間
皇陵
追封皇帝
靖祖
孝安皇帝
-
-
-
義陵
肅祖
孝簡皇帝
-
-
-
惠陵
睿祖
孝平皇帝
-
-
-
康陵
憲祖
孝元皇帝 [4] 
-
-
-
昌陵
實際統治
高祖
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936—942
936—947
顯陵
-
-
942—947
-
注:石重貴曾建年號開運,劉知遠稱帝后仍稱天福年號,削除開運年號。 [5] 
參考資料
  • 1.    《舊五代史·卷七十五·晉書·高祖紀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05]
  • 2.    注:根據邊城玫女的《中國曆代疆域面積考》,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予契丹,天福八年(943年)後晉領土面積約92萬平方公里。
  • 3.    郭利民.《中國古代史地圖集》.:《星球地圖出版社》,2017:166
  • 4.    《舊五代史·高祖本紀一》:“皇考諱紹雍,番字臬捩雞,善騎射,有經遠大略,事後唐武皇及莊宗,累立戰功,與周德威相亞,歷平、洺二州刺史,薨於任,贈太傅,追尊為孝元皇帝,廟號憲祖,陵曰昌陵。”
  • 5.    《契丹國志》雲:漢祖仍稱天福年號,曰:“予未忍忘晉也。”
  • 6.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後晉紀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05]
  • 7.    《資治通鑑·卷七十九·晉紀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05]
  • 8.    羅亮.五代時期沙陀三王朝國號問題研究[J]:學術研究,2018(12):120-121
  • 9.    景旭.論後晉、南唐對後唐政治遺產的繼承[J]:文物鑑定與鑑賞,2019:64-65
  • 10.    《新五代史 卷八 晉本紀第八》:十一月丁酉,皇帝即位,國號晉。
  • 11.    《舊五代史》:天福元年十一月己亥,帝御北京崇元殿,降制:“改長興七年為天福元年,大赦天下。
  • 12.    《新五代史 卷八 晉本紀第八》:高祖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其父臬捩雞,本出於西夷,自硃邪歸唐,從硃邪入居陰山。其後,晉王李克用起於雲、朔之間,臬捩雞以善騎射,常從晉王征伐有功,官至洺州刺史。臬捩雞生敬瑭,其姓石氏,不知其得姓之始也。敬瑭為人沈厚寡言,明宗愛之,妻以女,是為永寧公主,由是常隸明宗帳下,號左射軍。
  • 13.    《新五代史 卷八 晉本紀第八》:宗遇弒,明宗入立,拜敬瑭保義軍節度使,賜號“竭忠建策興復功臣”,兼六軍諸衞副使。
  • 14.    《新五代史 卷八 晉本紀第八》:天成二年十月,從幸汴州,為御營使,拜宣武軍節度使、侍衞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六軍副使如故,改賜“耀忠匡定保節功臣。”
  • 15.    劉培主編;韓暉著. 中國辭賦編年史 隋唐五代卷 下[M]. 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2019.12.163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