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樹達

鎖定
楊樹達(1885年6月1日—1956年2月14日),出生於湖南長沙 [8]  ,漢族,字遇夫,號積微,晚更號耐林 [9]  ,語言文字學家,歷史文獻學家 [7]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生前是湖南師範學院教授。 [1-2] 
楊樹達於1905年入讀於日本京都第三高等學校;1911年迴歸中國,任職於湖南省教育司,歷任湖南圖書館編譯、楚怡工業學校英語教員;1913年曆任湖南省立第四師範、第一師範、第一女子師範國文法教員;1920年曆任國民政府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辭典編輯,北京法政專門學校教授,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現北京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國民政府教育部主編審員;1925年任清華學校大學部國文系教授;1928年—1930年任國立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1937年任湖南大學中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1941年受聘為國民政府教育部部聘教授;1945年參與發起組織九三學社;1947年獲聘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3年任湖南師範學院教授,湖南文史研究館館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和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 [2]  ;1956年2月14日逝世,享年71歲。 [1] 
楊樹達畢生從事漢語語法和文字學研究與教學工作 [1] 
中文名
楊樹達
別    名
楊遇夫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湖南長沙
出生日期
1885年6月1日
逝世日期
1956年2月14日
畢業院校
日本京都第三高等學校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漢書補註補正》
《詞詮》
主要成就
1947年獲聘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55年當選為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

楊樹達人物生平

1885年6月1日,楊樹達出生於湖南長沙。
1898年,入讀於長沙時務學堂。
1900年,入讀於長沙求實書院。
1905年,東渡日本留學深造,入讀於日本京都第三高等學校。
1911年,迴歸中國,任職於湖南省教育司,歷任湖南圖書館編譯、楚怡工業學校英語教員。
1913年,歷任湖南省立第四師範、第一師範、第一女子師範國文法教員。
1920年,歷任國民政府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辭典編輯,北京法政專門學校教授,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現北京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國民政府教育部主編審員。
1925年,任清華學校大學部國文系教授。
1928年—1930年,任國立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
1937年,任湖南大學中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
1941年,受聘為國民政府教育部部聘教授。
1945年,參與發起組織九三學社。
1947年,獲聘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3年,任湖南師範學院教授,湖南文史研究館館長。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和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 [2] 
1956年2月14日,逝世,享年71歲。 [1] 

楊樹達主要成就

楊樹達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楊樹達的研究方向主要就是中國的語言文字。畢生從事漢語語法和文字學研究,尤長於金石、甲骨和古文字訓詁、音韻及漢語語法、修辭等。 [6] 
楊樹達研究文字學認為“形聲聲類有假借,同義字往往同源”。其研究方法是“循聲類以探語源,因語源而得條貫”。在方法上受到了歐洲語源學的影響。他的文字學研究中的基本論點是:形聲字中聲旁往往有意義;造字之初已有彼此通假的現象;意義相同的字,其構造往往相同或相類;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四書的字往往有後起的加旁字;象形、指事和會意三書往往有後起的形聲字。 [6] 
  • 學術論著
截至1956年2月,楊樹達共著有《漢書補註補正》《詞詮》《馬氏文通刊誤》《中國修辭學》《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積微居金文論》等20餘種著作,發表了“形聲字聲中有義略證”“説中國語文之分化”等100餘篇論文 [1] 
  • 科研獎勵
1942年,楊樹達獲得國民政府教育部二等學術獎;1947年;獲得國民政府教育部古文字學研究二等獎。 [1] 

楊樹達人才培養

  • 治學方法
楊樹達的治學之道具有包容性和多樣性,包括如下四點: [4] 
一、積微知著。楊樹達治學善於積少成多,注重基本材料的歸納和整理,他堅持做各種卡片,做讀書筆記,一點一滴進行學問的積累。他還隨時把與朋友探討或者讀書而來的靈感和想法記錄下來,然後做紮實的考證工作。 [4] 
二、温故知新“故”是指舊學功夫和傳統資料,“新”是指最新的以及外來的學術方法和思想觀念。楊樹達做學問講究證據確鑿、實事求是,不輕易肯定也不輕易否定。又積極吸收西方語言學理論,特別是關於語源學方面的思想。 [4] 
三、學聚問辯。與朋友一起探討爭論學問、交流請益,這是楊樹達最為快樂的事。在湖南大學任教期間,始終保持着跟朋友切磋學問的熱情和習慣,楊樹達一有新作必定第一時間寄給朋友徵詢意見,頗為謙遜。同時他也會質疑一些文章,或面談或筆談。 [4] 
四、居仁行義。楊樹達堅持民族大義,慨然有當仁不讓、家國天下之志。他目睹國家新生,民族獨立,喜悦之情溢於言表。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情懷,表面上似乎與治學方法無關,實際上卻是真學者治學的動力源泉。 [4] 
  • 講授課程
楊樹達講授的課程有“中國文字學概要”“國學要籍”“修辭學” [8]  “英文”“國文法”“文字學”“修辭學”“金文”“甲骨文”“史記”“漢書”等。 [1] 

楊樹達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47年
1955年
1955年
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 [2] 
蘇聯科學院

楊樹達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49年
中國文字改革協會理事會副主 [1] 
1954年12月—1956年2月

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1] 

楊樹達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楊樹達生於湖南長沙一個教師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1] 

楊樹達人物評價

“楊樹達是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同時也是傑出的歷史文獻學家。”(湖南師範大學校友總會評) [7] 
“楊樹達有很好的古文修養和精深的學術造詣,他的淵博學識和語言文字學造詣得到科學界、教育界公認。”(《二十世紀湖南人物》評) [1] 
“楊樹達著説宏富,多以極高的學術價值,在學界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回顧中國近代學術史,可以看到他以其勤勉的學術實踐,為實現當時的學術繁榮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王子今專著《長安碎影》評) [5] 
“勤於述作,既速且精,誠令人欽仰讚歎。”(文獻學家周祖謨評) [5] 
“深覺解放以來,關於甲金小學,惟先生(楊樹達)著作最豐,發明最多,其貢獻之大,蓋突破以往所有之學者。傾仰之至。”(甲骨學家、史學家胡厚宣評) [5] 
“兄(楊樹達)於治學可謂專精。”(民主革命家章太炎評) [5] 
“我兄(楊樹達)於文字學方法體會既深,涉歷復博,故所論列均證據確鑿,左右逢源,不蔓不枝,恰如其量,至佩至佩。”(現代作家、歷史學家郭沫若評) [5] 
“公(楊樹達)在課程忙迫中猶能作專精研究,貢獻古文字學者極大,敬佩之至。”(甲骨學家、古史學家董作賓評) [5] 
“當今文字訓詁之學,公(楊樹達)為第一人,此為學術界之公論,非弟阿私之言。幸為神州文化自愛,不勝仰企之至。”(歷史學家、語言學家陳寅恪評)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