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搢,漢語文字,讀作搢(jìn),1. :搢笏。搢箭。(:〈古〉官僚上朝拿的手板)。2. 搖動:“披甲帶劍,挺鈹搢鐸。”3. 古人所佩的飾帶。〈古〉高級官吏的裝束。4. 抑 [1] 
中文名
拼    音
jìn
部    首
字    碼
U+6422
五    筆
RGOJ
倉    頡
QMCA
鄭    碼
DAKK
注    音
ㄐㄧㄣˋ
部外筆畫
10
總筆畫
13
筆順編號
1211224312511
造字法
形聲:從扌、晉聲
結    構
左右

現代釋義

詳細字義
jìn
〈動〉
(1) (形聲。從手,晉聲。本義:插) [2] 
(2) 同本義 [insert;stick into]
搢,插也。——《廣雅
搢三而挾一個。——《儀禮·鄉射禮
裨冕搢笏。——《禮記·樂記
無皮弁搢笏之服。——《淮南子·齊俗》
(3) 又如:搢笏(插笏於腰間);搢撲(插撲於帶間。撲為教刑之具);搢版(插笏版於腰。引申指朝見)
(4) 搖動,震動 [shake]
披甲帶劍,挺鈹搢鐸。——《國語·吳語
(5) 又如:搢鐸(響動金鐸);搢挺(振奮)
詞性變化
jìn
〈名〉
古人所佩的飾帶 [sash]。如:搢(系佩玉於身。指居官);搢紳先生(古代穿儒服的讀書人) [3]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卯集中】【手字部】搢 ·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卽刃切,音晉。《説文》插也。《禮·玉藻》天子搢珽。
又《內則》搢笏。《儀禮·鄉射禮》三耦皆執弓,搢三而挾一個。《史記·封禪書》搢紳者不道。《前漢·郊祀志》作縉紳。
又通作晉。《周禮·春官·典瑞王晉大圭注》晉讀為搢紳之搢。
又振也。《吳語》挺鈹搢鐸。
又《韻會》《正韻》𠀤作甸切,音薦。亦插也。
又通作薦。《史記·封禪書注》鄭眾注周禮雲:搢讀曰薦,則薦亦是進。謂進而置於紳帶之閒,故史記亦多作薦。
又《集韻》子賤切,音箭。義同。
又牋西切,音齏。義同。本作𢸰。 [1] 
説文解字
【卷十二】【手部】搢
插也。從手晉聲。搢紳前史皆作薦紳。即刃切

音韻方言

國際音標 tɕin˥˧ 日語讀音 HASAMU韓語羅馬 CIN現代韓語 진
客家話 [梅縣腔] zin5 [台灣四縣腔] zin3 [客英字典] zin5 [海陸腔] zin3 [客語拼音字彙] jin4 [寶安腔] zin3粵語 zeon3 [1]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21-06-25]
  • 2.      .千篇國學[引用日期2021-06-25]
  • 3.      .911查詢[引用日期2021-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