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明朝十七帝

鎖定
《明朝十七帝》是毛佩琦編著,光明日報出版社於2007年07月04日出版的關於明朝皇帝的歷史書籍
中文名
明朝十七帝
作    者
毛佩琦
出版時間
2007年07月04日
出版社
光明日報出版社
類    型
歷史書籍
是否出版

明朝十七帝內容簡介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在南京建立,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大順軍隊攻破了北京,一個小皇帝在南京被擁立,一年之後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被清軍攻破。明朝滅亡了。明朝起於南京,終於南京,首尾共二百七十七年。一個朝代,如同任何事物一樣,有始有終。明朝同樣經歷了發生、發展、衰落、滅亡的過程。
作 者: 毛佩琦 出 版:光明日報出版社 發佈時間: 2007年07月04日類 型: 人文社科> 歷史

明朝十七帝內容欣賞

第一部分
</strong>説到明朝,我問過許多朋友,你到過南京嗎?很多人説去過,那裏是明朝最初建立的地方。我又問,你到過明孝陵嗎?很多人也説到過,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離中山陵不遠。看來,大家對明朝的瞭解真不少。我又問,你看到過明孝陵前面有一座大石碑嗎?大家會説,是呀,那座石碑很大。
重新審視明朝
瞭解明朝,要知道四個字:治隆唐宋
説到明朝,我問過許多朋友,你到過南京嗎?很多人説去過,那裏是明朝最初建立的地方。我又問,你到過明孝陵嗎?很多人也説到過,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離中山陵不遠。看來,大家對明朝的瞭解真不少。我又問,你看到過明孝陵前面有一座大石碑嗎?大家會説,是呀,那座石碑很大。接着我又問,你看那石碑上寫着什麼字了嗎?這時往往是一臉茫然。説來也是,許多名勝古蹟所在都會有一些古老的石碑,其字斑駁陸離,其文佶屈聱牙,沒有一點耐心,是沒法讀下去的,讀了也不太明白。須知那多是文言啊!久而久之,人們就養成了遇石碑只看外觀,對碑文忽略不看的習慣。因此,明孝陵前的石碑寫了什麼字也就照例不看了。但是我説,這四個字不能不看。要了解朱元璋,進而瞭解明朝,這石碑上的字是個關鍵。也許,你會説,這不是難為我們嗎?我們也不是學歷史的。其實,真的不難。那石碑上只寫了四個字,工工整整,又大又清楚。什麼字呢?治隆唐宋。大家往往會説,是嗎!我們怎麼沒注意呢?這四個字是誰寫的呢?我告訴你吧,那是大名鼎鼎的清代康熙皇帝寫的。噢,原來如此!
那麼,治隆唐宋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呢?這四個字是説,朱元璋對明朝的治理要比唐朝、宋朝還要好,明朝比唐朝、宋朝還要興隆。這是對朱元璋的稱頌,也是對明朝的稱頌。有人説,康熙皇帝寫這幾個字是故意給別人看的。其實如果單純要給別人看,完全不必寫這樣稱頌的字。英雄惜英雄,惺惺惜惺惺,做為一個有胸襟有膽略的帝王,康熙皇帝的這幾個字應該是由衷之言。對於朱元璋的稱頌不僅見於這座石碑,還見於一些史籍中,也不僅出於康熙皇帝之口,還出於其他清代皇帝之口。
問題在於,朱元璋是否擔當得起這四個字?應該説,朱元璋是當之無愧的。這也是我們重新審視明朝,應該得到的認識。長期以來,因為各種原因,朱元璋的形象被大大丑化了,明朝也因而被大大誤讀了。所以,我們認識明朝,要回到幾百年前的原點,還朱元璋以本來面目,給明朝一個接近事實的評價。
瞭解明朝,要明白四個字:遠邁漢唐
既然明朝曾經治隆唐宋,那麼,明代肯定有一段盛世。盛世的標誌有很多,比如,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經濟發展國力強盛,還有一個不可少的就是疆域廣大。可是一般人對明朝是怎樣認識的呢?他們認為明朝的疆域很狹小,甚至北邊不超過長城!人們又常常為此迷惑不解,為什麼一個如此不振的朝代,會出現鄭和下西洋這樣震動世界的壯舉?其實,明代的不振和疆域狹小是受了一些圖書的嚴重誤導!
有一本發行數量很大的、由美國人伊佩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所著的《劍橋插圖中國史》,書中插圖所標示的明帝國的最大疆域,雖然把北邊劃到了長城以北,但其東北不過遼東,西北不到吐魯番,西南只到雲南。
如果説美國人伊佩霞不懂中國歷史,似乎不確,她畢竟寫了這麼一本影響遙遠的《劍橋插圖中國史》。可是,如果説她懂中國歷史,似乎也不確。即以明代最大疆域而言,她不知明朝在遙遠的東北地區建立了奴兒干都司嗎?她不知道在永樂年間明朝開設了貴州布政使司嗎?還有,明朝在西北、北方封的蒙古瓦剌諸王、韃靼諸王,泰寧、朵顏、扶余三衞都指揮使司,在西藏地區建立的烏斯藏都指揮使司。這些,任何一個對明史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這位美國人為什麼視而不見呢?
中國學者在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率領下,積幾十年之功力,編制了一部規模宏大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其中對明朝不同時期的版圖都有明確的表述。可惜,我們的通俗讀物及歷史教科書並沒有把學術界研究成果及時告訴給大眾,致使一些誤導大行其道。種種誤導,不僅限於疆域方面。
那麼,明帝國的最大疆域情況是怎麼樣的呢?我們還要請大家知道四個字——遠邁漢唐
第二部分
</strong>那麼,朱元璋到底長得什麼樣呢?《明史》裏描述他的長相時説:“朱元璋姿貌雄偉,奇骨灌頂。志意廓然,人莫能測。”前八個字説的是外貌,後八個字説的是氣質。也許朱元璋確實相貌不凡,他立刻給郭子興留下了好印象,馬上被收入軍中,從此他的軍旅生涯就開始了。
此後,憑着他的精明強幹,朱元璋每戰必勝,逐漸得到郭子興的喜愛。郭子興把自己收養的馬公之女嫁給他,這就是後來的馬皇后。在起義軍中,郭子興與孫德崖等人不和,有一次郭子興幾乎中計被殺,全靠朱元璋救了郭子興一命才逃過一劫。從此,朱元璋更加得到他的信任。
第二年春,元將賈魯死在軍中,圍困濠州七個月的元軍撤退,濠州解圍。朱元璋回到老家,替郭子興招兵買馬,很快就召集了七百多人,帶回到軍中獻給郭子興,郭子興升他做了鎮撫。不久,朱元璋見紅巾軍各將領之間矛盾重重,郭子興勢力難以壯大,就把自己統領的人馬交給了別人,精選了二十四人南下定遠——這其中就包括後來他的心腹大將徐達湯和費聚等人。他們招納了張家堡驢牌寨的義旅三千人,又打敗一支元軍,收編了橫澗山的兩萬人,這些人成為他以後成就帝業的基本隊伍。這時,他還遇到了重要謀臣李善長
朱元璋帶兵進入滁陽後,修城固守,建立了自己的地盤,已經頗有勢力了。這時他“思親詢舊”,打探親人的下落,得知二姐已經死了,姐夫帶着兩個外甥來投奔朱元璋。二嫂的下落也找到了,她也帶着兒女來投靠,而他二哥已經死了好幾年——“一時聚會如再生,牽衣訴昔以難當”。親人相聚,回想起當年的艱苦和死去的親人,悲痛難當。朱元璋在外執掌兵權,在內有家有眷,朱家開始振興了。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實實在在的活人,他的經歷就是當時整個中國社會生活的縮影。關於他的故事,五六百年來有各種各樣的神化傳説是不足為怪的。好在朱元璋關於自己的身世説了一些真話。我們撥開歷史的迷霧,能夠從中窺得一些真實情景。
儒者來到軍中
元末天下大亂,羣雄並起,海內豪傑之士,莫不有爭奪天下的野心。其實,一開始,朱元璋與其他草莽英雄沒什麼兩樣,首先就是為了活命,其次才想到去圖富貴。但是,當他身邊來了讀書人之後,他的胸襟就變了。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打下定遠,馮國用馮國勝(後改名為馮勝)兄弟來投奔,因為他們是讀書人,所以得到了朱元璋的敬重。他們對朱元璋説:“有德昌,有勢強。”這意思是説,有勢力可以強大,但要有德,那樣才可以昌盛。他們向朱元璋建議説:“建康(今江蘇南京)虎踞龍蟠,帝王之都,拔之以為根本,成有勢之強;然後命將出師,倡仁義,收人心,不貪子女玉帛,則為有德之昌,而後天下可定。”
在天下鼎沸、羣雄並起時,馮國用、馮國勝兄弟能如此明白地把握天下大勢,這番高瞻遠矚的見識令朱元璋耳目一新,朱元璋聞言大喜,當即任命他們為軍中參謀。
同年七月,定遠儒士李善長來拜見朱元璋。這個李善長,號稱“裏中長者”,據説他“少讀書,有智計,習法家言,策事多中。”他以漢高祖劉邦為榜樣,對朱元璋指説天下大事:“秦亂,漢高起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成帝業。今元綱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產,距沛不遠,山川王氣,公當受之,法其所為,天下不足定也。”在這番話裏,他再次鼓勵朱元璋立志稱帝,並以“知人善任,不嗜殺人”這樣的話來告誡他,朱元璋隨後任命李善長為記室(秘書官)。
第二年(1355年),朱元璋奪取太平,當塗儒者、明道書院山長陶安等率父老出迎,他向朱元璋進言:“海內沸騰,豪傑並爭,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撥亂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殺,人心悦服,應天順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
他指出:當時起事的眾豪傑,其心只在奪取子女玉帛,並不想撥亂反正救民安天下。只要朱元璋堅持不亂殺人,討伐腐敗政權,就一定能夠平定天下。朱元璋問:“我想打下金陵(即南京),怎麼樣?”陶安説:“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撫形勝以臨四方,何向不克?”這個陶安如同馮國用、馮國勝兄弟一樣,支持朱元璋攻打南京,將那裏作為根據地。應該説,朱元璋下決心從皇覺寺邁出那一步時,其志就不在小,經過儒生們的點撥,眼前就更為明朗。換句話説,他與各位儒生是一拍即合。
第三部分
</strong>紅巾軍以明教為起事的招牌,很自然要有一個現實的人來作為偶像,也就是需要一個活生生的明王。但明王畢竟是神,離現實還有一段距離。於是,為了增強號召力,義軍又不得不給明王再加上一道光環,即稱他為宋朝皇室之後——天下本是大宋的,只是後來被蒙古貴族奪去了。
從此,明教的活動轉入地下,成為秘密結社組織,並且儘量與佛教拉上了關係,以求保護自己。他們詭稱自己為佛教上乘宗,其教徒不吃葷,供奉摩尼夷數(耶穌)畫像,反對摩尼教的佛教徒和官府便説他們是“吃菜事魔”的邪眾。
後梁年間(907-923年),這個“上乘宗”曾發動起義,但遭到鎮壓。後晉時(936-946年),明教又開始在民間秘密傳播。北宋時,《二宗三際經》被編入《道藏》,明教一度廣泛流傳。
但是,只要民間一遇水旱饑饉,百姓不滿時,富有鬥爭精神的明教便會被利用來聚眾造反,所以政府又不能不對它加以鎮壓。明教徒為了逃避禁律,便一再改名,或與其他宗教融合。到北宋末年,它便與出自佛教淨土宗的白蓮社、彌勒教合流了。彌勒教假託彌勒降生的傳説,白蓮社以西方淨土白蓮池為引誘,也都有秘密聚眾、反抗官府的傳統。元代宗教政策寬鬆,白蓮教一度可以公開傳播。到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元廷又先後下令禁止白蓮社佛事,白蓮社再次成為秘密結社。
紅巾軍以明教為起事的招牌,很自然要有一個現實的人來作為偶像,也就是需要一個活生生的明王。但明王畢竟是神,離現實還有一段距離。於是,為了增強號召力,義軍又不得不給明王再加上一道光環,即稱他為宋朝皇室之後——天下本是大宋的,只是後來被蒙古貴族奪去了。按照普通中原老百姓的理解,宋朝皇室之後有理由出來重掌天下。人們為了過上好的生活,不僅要消除階級壓迫,還應該消除民族壓迫,於是,小明王就有了雙重身份。
明王出世,戰勝黑暗,就會給老百姓帶來幸福。無疑,幸福生活是所有人嚮往的。世道越黑暗,幸福生活對窮苦老百姓的誘惑力就越強烈,他們迫切期盼明王出世。而在元朝,老百姓受苦受難的根源則是以蒙古貴族為主體的統治者,只有推翻蒙元政權,才能迎來光明世界。所以,小明王又以大宋政權的旗號作為號召,提出“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他們以此將各種反元勢力和窮苦百姓團結到自己的旗幟下。紅巾軍要壯大勢力,達到奪取政權的目的,具有雙重身份的小明王就成為最好的招牌。紅巾軍大起義以白蓮社為聚眾手段,活動的主要地區是汝、穎、蘄、黃諸州,進而蔓延到鍾離、定遠,也就是今天的湖北、河南及安徽北部地區。朱元璋作為僧人云遊四方時,所到之地正是彭瑩玉、杜遵道傳教佈道的地區,因此他也接觸到了白蓮教。
郭子興、孫德崖等以白蓮社燒香聚眾,於至正十二年(1352年)在濠州起兵。其時朱元璋已二十五歲,在走投無路之際投入紅巾軍就是很自然的了。郭子興要增強自己的權威,就要借小明王的牌子,遙奉大宋小明王為主。郭子興死後,大宋政權授郭子興之子郭天敍為都元帥,張天佑、朱元璋為左右副元帥,他們都是小明王的部下。這樣,朱元璋便與“明”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其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朱元璋也因為實力不夠強大,還要借用小明王的旗號。但是,為什麼他直到建了國、當了皇帝后還離不開這個“明”字呢?
朱元璋的隊伍由於知識分子的加入,情況發生了變化。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思想以儒家學説為主體,從孔夫子開始就有“不語怪力亂神”的傳統,這實在是一個很優秀的傳統。歷史上,儒家學説多次與佛、道發生激烈衝突,邪神、雜教更是儒生們抨擊的對象,摩尼教(明教)、白蓮社這樣的秘密宗教會社更為儒家知識分子所不齒。前面我們講過,劉伯温就強烈反對朱元璋在元旦時向韓林兒御座行禮。對於朱元璋來説,這麼做固然有其用心所在,而在劉伯温看來,身為孔門弟子,憑什麼要向一個“邪教教主”下拜!
朱元璋和他的軍隊經過了儒家知識分子的改造,從此與紅巾軍本來所依託的明教、白蓮社漸行漸遠,向着奪取全國政權、成為天下正統的繼承者的方向大步前進。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也就是大宋龍鳳十二年,朱元璋在聲討張士誠的檄文中就説,元末農民起義是“愚民誤中妖術,不解倡言之妄誕,誤信彌勒之真有,冀其治世,以蘇其苦,聚為燒香之黨”,而且“妖言既行,兇謀遂逞。焚蕩城郭,殺戮士夫,荼毒生靈,無端萬狀……”從這番言辭激烈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朱元璋這個時候已經迫不及待地要跟以前的兄弟們劃清界限了。
第四部分
為了反腐懲貪,朱元璋不得不使用重典。但是,不論如何處罰,頂風作案者仍然沒有收斂。除了嚴刑重典,朱元璋幾乎沒有別的選擇。他既然不能放棄對國家的治理,其刑罰因而也就一步一步殘酷到了極至,以致幾百年後的文豪魯迅對此也大為感慨,説刑罰如此之殘酷,令人感到不像是在人間。
第五部分
</strong>朱元璋在前方作戰,將士們的家屬就由馬氏統領。朱元璋攻克太平後,就由馬氏率領將士們的妻妾渡江。當朱元璋在江寧的時候,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前線每日戰事不斷,馬氏則親自與將士家屬們一道做衣、做鞋,支援前線將士。陳友諒大舉進攻龍灣時,朱元璋親自帶兵迎敵,戰鬥十分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