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施從雲

(辛亥革命烈士)

鎖定
施從雲(1880-1912),清末安徽桐城人,字夢卿,辛亥革命烈士。保定將弁學校畢業。任新軍第二十鎮第七十九標二營管帶。曾在東北參加馮玉祥組織的武學研究會,從事反清革命。宣統三年(1911)與王金銘等發動灤州起義。1912年1月成立北方革命軍政府,被舉為總司令。後率軍攻天津,在雷莊激戰,為清通永鎮總兵王懷慶誘捕殺害。1936年4月2日被國民政府追贈上將銜。 [1-2] 
中文名
施從雲
別    名
字燮卿
國    籍
清朝
民    族
出生日期
1880年4月25日
逝世日期
1912年1月5日
畢業院校
保定將弁學堂
職    業
軍人
主要成就
參與組織灤州起義
出生地
安徽桐城縣沙子崗村

施從雲早年經歷

施從雲是施從濱之弟,出生於距安徽安慶桐城縣城15公里的沙子崗村。其父施志寬,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農民,以農為業,兼做豆腐買賣,有七個子女。父親雖沒讀過書,卻深明事理,熟知許多桐城先賢的軼聞趣事,方苞劉大櫆、姚鼐、張英父子宰相等碩儒大哲們的傳説,他能如數家珍般地講給施從雲聽,使施從雲心胸開闊,志存高遠,從小就養成了憂患天下、正直耿介的可貴品格。
少年時代的施從雲,在私塾裏讀古文,讀太平天國的書籍,讀姚瑩的《東槎紀略》。桐城的輝煌歷史和眾多的文化名人、愛國志士,特別是姚瑩等人反抗侵略的鬥爭,給他以深刻的影響。他立志要向他們學習,做一名有所作為的人。
施從雲求知若渴,卻因家境貧困交不起學費而輟學。他只得回家中幫助父母幹農活。看到中國農村凋蔽落後的生產,繁重的苛捐雜税,貧苦的農民生活,施從雲發誓要改變這一切。 [3] 

施從雲軍中革命

1900年,施從雲同哥哥施從濱一起,不堪地主的壓迫和剝削,背井離鄉棄農從戎,投入清朝北洋軍隊中,後被編入天津鎮台吳純化部。軍隊的生活是一種全新的生活,駐地天津又是當時進步人士聚集的地方。施從雲同一些進步軍官的接觸,開闊了視野,明白了更多的道理,也漸漸和他們成為知己。
後來,施從雲升為排長。1904年,他進入保定將弁學堂受訓,次年畢業,在北洋軍第五鎮中任隊官。1905年同盟會成立,標誌着新的革命高潮到來。這年6月,施從雲母親去世,他奔喪故里,又一次目睹了社會下層百姓的生活疾苦,更促使他堅定了推翻滿清王朝封建統治的決心。他剪掉髮辮,揮毫寫下了“從此雙親歸淨土,頭顱便可造山河!”的誓言,表達了他投身反清革命鬥爭的雄心壯志。
正當施從雲辦完喪葬準備起程歸隊時,傳來了同鄉吳樾在京謀炸北洋五大臣的消息。他聞悉此事後大為感慨,並對吳樾的民族節氣十分欽佩。施從雲歸隊後,四處活動,積極聯絡社會各界進步人士和士兵中進步分子。1910年春,他同王金銘馮玉祥等人發起組織了“武學研究會”,借研究軍事、讀書為名,在士兵中秘密宣傳反清革命。
同年9月,施從雲被編入第二十鎮,移師奉天新民府。他由隊官、督隊官,提升為第七十九標第二營管帶。當時,軍營裏許多官兵都是從山東來的,也有一些同盟會會員,為了便於活動,他們在士兵中秘密組織了“山東同鄉會”,並聘請了該鎮一反動將領擔任會長,以遮人耳目,施從雲雖然不是山東人,也被吸收為名譽會員,並擔任會外幹事,成為該會負責組織和宣傳工作的重要成員。他抓住這一機會,利用同盟會會員之間的往來和社會各階層的交往,廣泛開展革命活動。 [3] 

施從雲灤州起義

1911年,第二十鎮的統制由北洋軍中著名的維新人物張紹曾接任。張的到來給第二十鎮帶來了一股清新的氣息,軍中一些傾向革命的新派分子亦隨即活躍起來,他們或公開或私下交談着各自的主張和對清廷的看法。這就給施從雲等人在軍中開展革命活動創造了良好的機會。
這年的秋天似乎特別的蕭瑟,凌霜遍地,疾風勁吹。按照慣例,清朝軍隊將在永平(今河北盧龍)進行秋季會操。第二十鎮奉調入關,駐紮灤州。正當秋操進行的時候,武昌起義於10月10日爆發,消息傳來,灤州的空氣驟然緊張。清廷十分驚慌,急令停止秋操,並迅速調集部隊趕往武昌鎮壓,灤州只留下施從雲、王金銘、張建功三個營駐紮原地。
武昌起義震撼了清廷的統治,新舊兩派面對混亂的局勢,都在設法擴大自己的勢力。在第二十鎮,兩派也都在爭取統制張紹曾。施從雲、王金銘、馮玉祥輪番勸他起義,可是張在此時意猶未決、舉棋不定雖拒絕清廷的命令,但按兵不動,坐失良機。這期間,第三鎮向清廷發出密電,説第二十鎮的官兵傾向革命,圖謀造反。清廷得悉後,立即將張紹曾調任長江宣撫使,削去張的第二十鎮兵權,繼爾調潘矩楹接任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曾被調走,給全鎮進步官兵蒙上了陰影。潘矩楹把全鎮部隊化整為零,分散革命力量,部隊在葫蘆島、連山、秦皇島錦州、臨榆等地駐防,灤州只留十九標駐守。施從雲和王金銘見狀,感到事態嚴重,積極準備起義。他們與天津革命組織“共和會”會長白毓昆(白雅雨)等人聯繫,“共和會”派白毓昆(白雅雨)攜帶“中華民國軍政府北軍大都督”之印,率20多敢死隊員到達灤州,協助起義。12月上旬,王金銘赴海陽鎮與第八十標第三管帶馮玉祥商議具體計劃。於12月30日在北關師範學堂召開軍事會議,決定立即發動武裝起義。推舉第七十九標標統嶽兆麟為北軍大都督。嶽一面接受,一面向清廷告密,袁世凱遂派通永鎮總兵王懷慶前往灤州“便宜行事”進行宣撫,一面調兵鎮壓起義 。
1912年1月1日,王懷慶按袁旨意赴灤州,企圖利用與王金鈕(王金銘之兄)、施從濱(施從雲之兄)的舊交説服王、施放棄獨立,王抵灤州即受起義軍監視。1月2日,王懷慶逃脱,施從雲、王金銘等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宣佈灤州獨立,成立“北方革命政府”,推王金銘為都督,施從云為總司令,馮玉祥為總參謀長,白毓昆為參謀長,軍政府向全國發出了由施、王、馮三人共同署名的檄文,旗幟鮮明地反對帝制,擁護民主共和。檄文宣稱:“全國人民,望共和政體,甚於枯苗之望雨也。誠以非共和難免人民之塗炭,非共和難免外人之干涉,非共和難免日後之革命。”並宣佈:“即時振旅京津,廓清除孽,快搗黃龍。”同時,軍政府發表對內對外宣言及各種文告,闡明軍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
灤州起義震動北京。清廷恐將危及京津,立即調動袁世凱的北洋軍圍剿灤州。王懷慶逃到開平,急電袁世凱,並從石家莊調第十二標到雷莊佈防,拆除附近鐵軌,阻止起義軍西進。此時馮玉祥已被拘禁,各起義軍部隊均被敵人嚴密監視,中途第三營管帶張建功部叛變。1月4日,施從雲、王金銘率領部隊誓師後進攻天津,率領第一、二營官兵七八百人繼續登車出發,當晚12時許,火車在雷莊附近出軌,又遭清軍炮擊,起義軍傷亡甚大。一時喊殺聲震天,戰鬥異常激烈殘酷。施從雲鎮定指揮,臨危不懼。經過數小時的廝殺,終因眾寡懸殊,起義軍漸居劣勢。見此情形,司書翟勝恥力勸施從雲速換便裝逃走,施從雲大義凜然,慷慨説道:“見危受命,古訓昭然,予自從軍之日,就思以死報國,死得其所幸也,已矣毋復言!”他指揮戰鬥更加沉穩堅定,率軍血戰至黎明。
清軍見一時難以攻克,詭稱停戰議和,要他與王金銘到清軍營中去談判。從雲、金銘為保存實力,以圖再起,想趁機喚醒敵軍倒戈反清,毅然決定赴會和談,施從雲並對勸阻的官兵説:“如果議和成功,一鼓可下京津;如出意外,以死報國。”遂率100名官兵前往雷莊,途中遭伏兵包圍,不幸被捕。1912年1月5日(宣統三年十二月七日),施從雲在雷莊英勇就義。時年32歲。後葬今桐城金神騎龍村。 [3] 

施從雲後人紀念

灤州起義雖未成功,但使武昌起義得到保全和發展。民國25年(1936年),國民政府追贈從云為上將銜,在中央公園為他鑄造銅像,永志紀念。並於灤州為起義烈士樹碑建塔。
施從雲墓,位於安徽省桐城市金神鎮騎龍村,距市區東南14公里。墓地坐西向東,面積480平方米。墓地原為扇形,立有墓碑,墓坪上有香爐、石香案,左右兩側有石獅一對。1984年,桐城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墓地原形有所改變。原碑立於冢前,重建墓碑立於墓後。重建碑正面鐫刻“施從雲烈士墓”,下款刻“桐城縣人民政府立”;背後鐫刻其簡歷。1986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佈施從雲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為紀念從雲,在安慶西門外辦了從雲小學、在蘇州辦了從雲中學。新中國建立後,從雲的侄女施劍翹遵照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在湖南又辦了從雲小學。 [5] 
參考資料
  • 1.    劉國銘主編;黃晉明,陳予歡,王叔凱副主編.中國國民黨百年人物全書 下:團結出版社,2006:1649
  • 2.    鄭天挺,榮孟源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 清史卷 下: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547
  •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中華著名烈士 第1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361-364
  • 4.    安徽百科全書編委會.安徽百科全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829
  • 5.    施從雲-歷史名人-樅陽縣人民政府  .樅陽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