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金銘

(辛亥革命志士)

鎖定
王金銘(1880年—1912年),字子箴,山東德州武城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天資聰穎,成績優異。1899年王金銘隻身來到天津小站,參加新軍。由於他品行端正、足智多謀,不久即升為正目 。 1904年隨軍至山東,被提升為左哨哨長 。1905年調任北洋軍第五鎮第十八標一營前哨哨官,駐紮在濟南千佛山下。 1907年升任第一混成協第七十九標第一營幫帶 ,移駐奉天新民府。由於目睹北洋軍閥的倒行逆施,使他對腐朽的滿清政府失去信心。1908年,在王金銘接受孫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思想,並與馮玉祥施從雲等人組織了革命團體武學研究會,以讀書研究軍事學科為名,秘密從事革命活動。1911年,王金銘與天津革命黨人白雅雨取得聯繫,並與孫諫聲等山東籍的官兵,發起組織了山東同鄉會,自任副會長,負責實際工作,聯絡革命同志,籌集資金,購置槍械,為反清起義做準備。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王金銘、馮玉祥、施從雲等人認為這是起義的大好時機。為此,王金銘、馮玉祥、施從雲三人發出主和通電,同時又與第六鎮統制吳祿貞商定灤州起義的計劃。1912年1月3日,王金銘聯合施從雲等人發動起義,成立北方革命軍政府,被選為都督,後在進軍天津途中戰敗,不幸犧牲,終年32歲。 [1-4] 
本    名
王金銘
出生地
山東德州
出生日期
1880年
逝世日期
1912年
主要成就
領導灤州起義

王金銘生平經歷

王金銘,字子箴。1880年出生于山東省武城縣東屯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兄弟四人,長兄金鏡,金銘行二,三弟金鈺,四弟金鈁,兩姐一妹。其父王成,終生務農,上事雙親,下撫子女,十數日之家僅靠耕種幾畝薄田維持生計。 [5] 
8歲時入私塾。自幼勤奮好學,讀了《説岳全傳》、《三國演義》等。1896年,進洪瑞錢莊當學徒。1898年,應募加入北洋常備軍左鎮第三協第七標前營。1900年,隨軍前往山東,並被提升為左哨哨長。1905年,調任北洋軍第五鎮第十八標一營前哨哨官,駐紮在濟南千佛山下。1907年,升任第一混成協第七十九標第一營營副,移駐奉天(今瀋陽)新民府。常以岳飛的名言“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作為座右銘。此間,接觸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閲讀了《揚州十日》、《嘉定屠城記》等書刊。又結識了施從雲、馮玉祥等傾向革命的下級軍官,他們於1910年春發起組織“武學研究會”,以讀書研究軍事為名,秘密開展革命活動。同年9月,升任第二十鎮管帶。隨着武學研究會的迅速發展,為掩護革命活動,不久,與孫諫聲等山東籍的官兵,又發起組織了“山東同鄉會”。任副會長,負責實際工作。他們分赴奉天、北京、天津、唐山等地聯絡革命同志,還在唐山設立“山東同鄉會”,以作為秘密機關。1911年11月,武昌起義爆發,清廷下令第二十鎮前往武漢鎮壓。與馮玉祥、施從雲等,要求統制張紹曾率部起義,進攻北京,推翻清政府。張左右為難。於是在原地按兵不動,拒不受命。不久,便被削職。此後,與馮、施等繼續領導革命官兵堅持鬥爭,並派人去天津聯繫革命團體“共和會”,共同商定灤州起義的計劃。還親自去各地,策劃組織起義。因消息泄露,他們只好於12月30日提前起義。1912年1月1日,通永鎮守使王懷慶奉袁世凱之命來到灤州,對起義者採取軟硬兼施、威脅恐嚇的手段,以求達到“順機消弭”的目的。他義正嚴辭地駁斥説:“清廷誤國殃民,罪已昭著,海內志士,同舉義旗,凡有血氣,皆當振臂興起,光我民族,……我輩宣言獨立,詞義正大,心之所至,萬死不辭。”並派人把王監視起來。1月2日,起義軍成立軍政府,被推舉為北軍大都督。軍政府通電全國宣佈灤州獨立。5日,率領義軍登車直指天津,火車行至雷莊附近被阻。率義軍與敵軍激戰了2個小時後,因中敵人假議和之計而被捕。清廷統帶汪學謙責備他説:“清朝待汝恩厚何故反耶?”他怒斥汪説:“汝非黃帝之苗裔耶?胡為出此言也!滿人以異族入主華夏垂三百年,宰割我土地,魚肉我人民,凡有血性人人慾得而誅之,何反之有!”不久被害。靈柩先被運到天津,後又運回山東,安葬於武城縣。1924年10月,馮玉祥在北京政變後,於北京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內為他鑄立了銅像,像的基石上刻有灤州起義始末及烈士殉難的經過。後馮玉祥又在泰山為他建祠立碑。

王金銘人物紀事

1880年出生于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老城鎮東屯村一個農民家庭裏,八歲入本村私塾就讀,十六歲入洪瑞錢莊當學徒。
1898年,十八歲的王金銘,在天津小站參加袁世凱組編的新軍當兵入伍,不久即被提升為副目,頗得長官賞識,送入講武堂學習,1899年畢業後提升為正目(班長)。1904年,擢升為北洋常備軍第二鎮第三協第七標前營左哨哨長。1905年,調任北洋常備軍第五鎮第十八標一營前哨哨官。1907年,任由徐世昌統率的第一混成協(協統王化東) 某標第一營幫帶,駐防新民府(今遼寧省新民縣)。
1908年,王金銘結識了同盟會員劉瀛凡,接受了孫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思想,立志革命。1910年春,與同在第一混成協任幫帶的馮玉祥、施從雲等人共同發起組織了“武學研究會”,以讀書研究軍事學科為名, 秘密開展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動。
同年9月,任第二十鎮第七十九標第一營幫帶, 後升管帶。1 911年,他和天津“北方革命協會”的白雅雨等取得聯繫,籌劃武裝起義,併發起成立了“山東同鄉會”,從事募捐活動,籌集資金, 秘買槍械。同年9月,調駐灤州,後與二營管帶施從雲、同盟會代表白毓昆等積極響應武昌起義,於1 91 2年1月2日宣佈灤州獨立,成立“北方革命軍政府”。王金銘被推為大都督,施從云為總司令,張建功為副都督,馮玉祥為參謀總長,原州衙改為軍政府,廢除宣統年號。

王金銘犧牲經過

王金銘在北方革命軍政府成立大會上發表了慷慨激昂的就職演説。起義軍乘火車向天津進發,車到雷莊,因鐵路被清軍毀壞無法前進,遂與清軍激戰。激戰中,清軍詭稱議和,請王金銘、施從雲到雷莊車站談判,王、施到達後,伏兵四起,王、施被捕。王金銘被捕後,清軍先以死相威脅,王金銘寧死不屈,又以感情進行軟化,許以高官厚祿,均遭其嚴詞拒絕。袁世凱電令將王金銘就地處決。於1912年1月5日被劊子手王懷慶殺害。王金銘就義時,罵不絕口,視死如歸。

王金銘人物紀念

1912年3月。南京國民政府電令“北方革命協會”為烈士舉行起靈儀式,移葬故鄉。親友、革命黨人和政府代表分別至灤起靈。在雷莊車站搭設了莊嚴肅穆的靈棚。生前好友連之鐸將烈士身首異處遺體起出,親友為其洗去泥土,重新人殮並進行了致祭。事後,靈柩運回故里,安葬於武城縣東屯村王家塋地。 [5] 
馮玉祥任陸軍檢閲使,駐北京期間,於中山公園為王金銘立戎裝銅像,以作紀念。銅像的底座寫着:“辛亥革命灤州起義之大都督王金銘烈士像。”
1932年,馮玉祥隱居泰山,徵得多方支持,在泰山普照寺闢地三畝,主持修建了“泰山灤州起義烈士祠”,將王金銘,施從雲等陣亡將士靈位供於正面殿堂,全國許多知名愛國人士題詞致挽。李宗仁題詞:“百世名猶存,眾所瞻依,祠巍泰岱;三代道未泯,聞茲義烈,氣肅冰霜!”吉鴻昌題詞:“國魂”。鹿鍾麟題寫“王公子箴施公燮卿兩烈士贊”,稱王施二烈士“其豐功偉績,堪與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媲美而齊名”。 [5] 
1936年,馮玉祥將軍出任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後,向國民黨五次常會提出“褒揚辛亥灤州起義殉難諸先烈案”,建議南京國民政府於北京西山温泉和山東泰山分別修建“辛亥灤州革命先烈紀念園”和“辛亥灤州革命烈士紀念碑”;追任金銘、從雲等為陸軍上將;從優議恤並舉行國葬。南京國民政府接受提議,至兩建築物建成。 [5] 
1937年5月26日,南京國民政府分別於北京西山和山東泰山舉行了隆重的國葬典禮,追任王金銘為陸軍上將。 [6] 
1990年10月,為宣揚烈士業績,勉勵家鄉人民,武城縣人民政府為金銘烈士修建了永久性陵墓,供後人憑弔和紀念。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