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紹曾

鎖定
張紹曾(1879年10月9日—1928年3月22日),直隸大城(今屬河北)人,字敬輿。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留學日本,入士官學校炮兵科。二十八年畢業歸國,歷任北洋督練公所教練處總辦、貴胄學堂監督。宣統三年(1911)初,任新軍第二十鎮統制,為參加永平秋操,由新民調駐灤州(今河北灤縣)。武昌起義後,兵諫清廷立憲,又謀與吳祿貞合取豐台,推翻清朝。吳祿貞被刺後,調任長江宣撫大臣,未就,旋潛至上海。1913年被袁世凱任為綏遠將軍。1916年為北洋政府陸軍訓練總監。1922年任陸軍部總長。次年任國務總理。後在天津被刺死。 [6] 
中文名
張紹曾
別    名
張敬輿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79年10月9日
逝世日期
1928年3月22日
畢業院校
天津武備學堂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職    業
陸軍次長、國務總理
主要成就
發動灤州兵諫,促使清廷垮台
擊退入侵蒙軍,保衞祖國邊疆
出生地
直隸大城縣 [2] 
敬輿

張紹曾人物生平

張紹曾留學東瀛

張紹曾,字敬輿,直隸大城人。生於清光緒五年九月初五日(1879年10月19日)。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考入北洋武備學堂。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畢業後,由湖廣總督張之洞以官費資送留日,入陸軍士官學校第一期炮兵科。他對於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和以梁啓超為首的立憲派的主張都產生一定興趣,對清朝專制政權的腐敗無能、喪權辱國感到不滿,認為非痛加改革不可。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張紹曾畢業,翌年春歸國,正值袁世凱在保定練兵,成立練兵營訓練初級軍官,張被派任炮兵隊官。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袁世凱以“儘先千總”銜委他為北洋常備軍第二鎮第五標幫統。光緒三十年(1904年),調任北洋督練公所參謀總辦,翌年轉陸軍第五鎮任正參領官,不久升炮兵第五標標統。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新軍彰德秋操大演習,他被奉派為北軍第五混成旅正參謀官,次年初與士官學校同學吳祿貞藍天蔚,被新任東三省總督徐世昌調到奉天軍界任職。由於三人都富有變革思想,志趣相投,過從甚密,又都是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生,被稱為“士官三傑”。 [3] 

張紹曾辛亥兵諫

當時宋教仁以創辦實業為名,來東北發展同盟會,並在奉天成立同盟會遼東支部,張紹曾與吳、藍均秘密加入同盟會,成為支部的主要負責人。宣統元年(1909年),張紹曾陪同清軍禁衞軍第一協統領良弼檢閲北洋軍,得良弼器重,調任陸軍貴胄學堂監督。宣統二年(1910年),陸軍部奏請清廷授予他副將加“總兵銜”。陸軍部右侍郎兼陸軍貴胄學堂總辦那晉赴東三省檢閲陸軍,以張紹曾為總參贊。宣統三年(1911年)2月16日,由東三省總督錫良保舉,張受命繼陳宧任陸軍第二十鎮統制,駐守奉天、新民。4月7日,清廷賞以副都統銜。
當年,清政府擬於九月在直隸永平(今河北盧龍)舉行秋操演習,張紹曾和第六鎮統制吳祿貞、第二混成協協統藍天蔚均受命率部參加秋操。張和吳、藍“秘密決定,利用參加秋操之便,暗中私帶子彈,相機起義”。當張部剛抵昌黎時,武昌起義爆發,清廷下令停止秋操,令其率部開到灤州,然後南下鎮壓起義。張於10月13日急返奉天,約集第三鎮第五協統領盧永祥、第二混成協統領藍天蔚等共商對策。10月27日,張紹曾等由奉天返灤,立即向全體官兵宣佈:“武昌革命,名正而言順,專尚征討,不合人情……所有軍隊,均不前進。”29日,又將所擬立憲政綱十二條,聯名致電清廷,要求速開國會,定憲法,組織責任內閣,主張在保存清政府的前提下實行君主立憲。
清廷對手握兵柄、近在肘腋的張紹曾等人的憲政奏摺頗為震驚,迫於形勢,不得不於11月3日公佈《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承認“皇帝之權以憲法所規定者為限”。同時加緊對第六鎮和第二十鎮的革命力量進行分化瓦解:首先派吳祿貞前往灤州“宣慰”,使他離開第六鎮;接着賜予張紹曾為兵部右侍郎兼長江宣撫大臣,削去他的第二十鎮統制職。二十鎮的部分軍官獲知張紹曾被解職,義憤填膺,羣起挽留,並電請清廷收回成命。吳祿貞也竭力勸説張紹曾與他配合,從灤州和保定兩路夾攻北京,以武力推翻清廷。11月17日,吳祿貞在石家莊被新任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指派的刺客殺害。張紹曾感到大勢已去,準備引退。11月9日,張紹曾離開了第二十鎮,避居天津。臨行前,“向全體革命同志曰:吾前此奏請立憲,志有所在。茲計已敗,暫寓津門,以俟時會。望諸君仍本前旨,繼圖大舉,功不必自我成,承吾志焉幸矣”。1912年1月2日,王金銘施從雲等發動了著名的“灤州起義”,血戰一晝夜,即遭血腥鎮壓,張紹曾聞訊,“痛哭悲慼,寢饋失常”。 [1]  [3] 

張紹曾民初活動

民國成立,袁世凱利用張紹曾與革命黨人的關係,派為長江宣撫使。張奔走於津、滬參與南北和議。1913年5月,進步黨在北京成立,張為該黨名譽理事。10月,袁世凱委派張為綏遠將軍,並授予陸軍中將加上將銜。張秉承袁的旨意,安撫蒙古王公貴族,承認他們的世襲地位和特權,使之後來成為袁復辟帝制的社會基礎。1914年4月,張被調為北京政府特設的將軍府將軍。1915年又被任為陸軍訓練總監。不久,又被調為總統府顧問,加封“樹威將軍”。袁策劃帝制時,張還曾與曹錕以直隸公民代表身份,向袁世凱呈遞請願書。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段祺瑞為國務總理,12月張紹曾任全國陸軍訓練總監。1917年6月,督軍團以武力威逼總統黎元洪解散國會,張予以反對。7月1日張勳復辟,張紹曾即與馮玉祥等密商討伐事宜,偕馮同車赴津。3日晨親至馬廠,鼓動李長泰出動一混成旅會同馮部向北推進。此時,段祺瑞被擁為討逆軍總司令,在馬廠誓師,揭起反覆闢旗幟。復辟敉平,張紹曾這個主動組織討逆的人,反倒被撤去了陸軍訓練總監職。
1920年7月,直係軍閥曹錕、吳佩孚聯合奉系擊敗皖系,推翻了段祺瑞內閣。張紹曾因與吳佩孚、馮玉祥有兒女姻親關係(張女嫁吳子、張子娶馮女),轉而歸附直系門下。8月,吳佩孚發起召開“國民大會”,企圖以“合法”手段取消南北兩政府,建立一個由直系操縱的統一政府。張為吳的倡議奔走串聯,不遺餘力。翌年張倡導“國是會議”,主張全國議和,因張作霖反對作罷。 [3] 

張紹曾出任總理

民國十一年(1922年)5月,直係軍閥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取勝,獨霸中央政權,張紹曾繼續為直系建立一個“合法”的中央政府出謀劃策。他先通電支持部分舊國會議員“恢復法統”的倡議,恢復民國六年(1917年)被迫解散的舊國會;接着積極參與眾議院議長吳景濂等人驅徐世昌下台、迎黎元洪復職的活動。6月,黎元洪再次上台。8月,張紹曾出任陸軍總長。
不久,曹錕急於想登上總統的寶座,與吳佩孚先以武力統一全國的主張相左,使直系分裂成以曹錕為首的“津保派”和以吳佩孚為首的“洛派”。張紹曾得眾議院議長吳景濂的支持,迎合曹錕,參與津保派策劃的賄選活動。此時曹、吳都力圖控制內閣,幾月間內閣頻繁更迭。黎元洪認為張紹曾既與曹錕是把兄弟,又與吳佩孚是兒女親家,遂提名張紹曾組閣,民國十一年(1922年)12月底獲參眾兩院通過。民國十二年(1923年)1月4日,張紹曾被正式任命為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
張紹曾 張紹曾 [5]
張紹曾上台後,和黎元洪協同一致,標榜和平統一。在就職通電中,以“法統重光,海內一體”相號召。他建議召集實力派代表、各政黨領袖、在野名流在北京頤和園舉行“國是協議會”,協商和平統一問題。2月,致電孫中山及西南六省,倡議召集全國軍事會議,協商解決裁兵諸問題。還和黎元洪分別派代表南下議和。張紹曾的和平統一活動同直係軍閥的武力統一方針相沖突,曹、吳遂指使高凌霨等三人以遲遲不入閣加以抵制。其間,桂系沈鴻英在廣東背叛孫中山,直系孫傳芳大兵進入福建,造成對南方政府內外夾攻的形勢。吳佩孚企圖利用這兩支軍隊作為武力統一南方的先鋒,於3月初壓迫張紹曾任命孫傳芳為福建督理、沈鴻英為廣東督理,公開破壞和平,向孫中山挑釁。張紹曾認為這兩項任命有違他和黎元洪的和平統一主張,拒不接受,並於3月8日以內閣名義發出庚電“引咎辭職”。黎元洪全力支持張紹曾,立即退回辭呈,並通電全國,挽留張紹曾。但曹錕和吳佩孚固執己見,各派一名代表聯袂赴京,逼迫黎、張下委任令。張紹曾為保住權位,終於屈從曹、吳,同意任命閩、粵兩省督理。他不僅放棄和平統一主張,而且還指責孫中山“僭名竊位”。
但是,張紹曾並未能安居揆位。由於在總統選舉問題上,他與黎元洪主張先制憲後選舉,而與曹、吳的主張相悖,曹、吳便尋釁倒閣。為了加快制憲進度,張、黎決定由海關建築經費項下撥借120萬元作為制憲經費,通知税務處轉總税務司安格聯照辦。曹、吳即以此事為發端,策動“閣員倒閣”,進而驅黎擁曹。5月,高凌霨等三閣員以不出席內閣會議相威脅;接着以總統府不經國務會議議決,自定國會制憲經費,侵奪內閣職權為藉口,提出內閣總辭職。6月初,張紹曾自知勢單力孤,但又依戀權位,在私下得到曹錕等選舉總統後仍請他組閣的默許後,便同意辭了職,離京去津。接着,黎元洪也被逼下台,張聞訊後仍幻想復職並攝行總統職權。但當他登車欲返京時,突然接到曹錕阻止他回京的電報,不得不沮喪地下車。10月,曹錕賄選總統得逞,張紹曾僅被授樹威上將軍銜,每月領點俸金賦閒。 [3] 

張紹曾遇刺身亡

民國十三年(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回師發動北京政變,扣留曹錕,吳佩孚兵潰退至天津。張紹曾一度奔走於京、津之間調停,提出“和平救國大綱”勸吳接受,但遭吳拒絕。11月24日,段祺瑞在京就任“臨時執政”,組成臨時執政府。張紹曾大不以為然,隱居天津,不再問政。民國十四年(1925年)初,段為了抵制孫中山倡導的國民會議運動,策劃召開“善後會議”,聘張紹曾為善後會議代表以作裝飾,張不願俯就。
民國十四年(1925年)底,吳佩孚東山再起,企圖重整旗鼓控制北京政局,閒居天津的張紹曾不甘寂寞,再次出頭露面,重彈“恢復法統”的舊調,於民國十五年(1926年)1月8日通電主張舊國會自由集會,依法成立政府。張紹曾聯絡在津議員,鼓動他們在京開會。他的如意算盤是通電促段祺瑞下野,請黎元洪復位,恢復張紹曾內閣;如黎不肯出山,則由張攝政。但是段祺瑞戀棧不捨,吳佩孚又忙於聯奉打馮玉祥的國民軍。張紹曾雖奔波勞碌,卻一無所獲。
民國十七年(1928年)初,蔣介石與馮玉祥等人聯袂籌劃北伐奉張,在天津的張紹曾和馮玉祥不斷有信使往還。張作霖害怕張紹曾成為馮玉祥北上的內應,於3月21日派遣親信行刺張紹曾。張遭槍擊,身中三彈,翌日晨死去。 [1]  [3] 

張紹曾人物舊居

張紹曾在津寓居六年,住英租界威靈頓道南頭,即河北南路334號第五中藥廠址。其舊宅是一幢磚木結構的巴洛克風格的二層小樓,大開間,主體外檐為疙瘩面水泥拉毛,大坡屋頂,各門洞口均有裝飾柱,結構巧妙,建築的西側建有半圓形陽台。此樓建於1923年,當年該建築羣體自成院落,建築的主門在河北路,大門洞入口上方建有過街門樓,樓門口朝東,有兩塊水泥板小雨廈,兩根貼牆的羅馬柱,水波紋花飾支撐。室內寬敞明亮,過廳有拱券分隔,顯得肅穆莊重。室內有燈光灰線,菲律賓木人字地板和雙槽窗。院落四周建有平房,外觀規整華麗,線條流暢。該房雖已經歷80餘載,現依稀可窺當年的風貌。 [4] 
參考資料
  • 1.    張紹程:《張紹曾事蹟回憶》,《文史資料選輯》第30輯,1962年。
  • 2.    歷史人物  .大城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4-04]
  • 3.    李新;孫思白;朱信泉;趙利棟;嚴如平;宗志文;熊尚厚;婁獻閣主編.中華民國史人物傳 第八卷:中華書局,2011:5013-5018
  • 4.    天津市旅遊局編著.天子之渡 天津:中國旅遊出版社,2015:188
  • 5.    中華民國首任綏遠將軍張紹曾--黨史頻道-人民網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2-11-25]
  • 6.    鄭天挺,吳澤,楊志玖主編;翁獨健,蔡美彪,李學勤等副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 上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