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方正

(漢語詞語)

鎖定
方正是漢語詞彙,拼音是fāng zhèng,意思是指成正方形,不偏不歪;正直;正派。出自《管子·形勢解》:“人主身行方正……行發於身而為天下法式者,人唯恐其不復行也。”
中文名
方正
拼    音
fāng zhèng
注    音
ㄈㄤ ㄓㄥˋ
出    處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目錄

方正釋義

1. 指人行為、品性正直無邪。
2. 古代制科之一。
3. 正方形;四四方方。

方正出處

管子·形勢解》:“人主身行方正……行發於身而為天下法式者,人唯恐其不復行也。”
《東觀漢記·吳良傳》:“﹝ 吳良 ﹞以清白方正稱。” [1] 
《舊唐書·儒學傳上·徐文遠》:“ 文遠 方正純厚,有儒者風。”
朱子語類》卷六九:“義是處事截然方正,各得其宜。”
陳繼儒《珍珠船》卷四:“ 崔遵度 性方正,深於琴。”
魯迅《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漢文帝 時始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多為舉薦;後成為制科之一,如 唐 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 清 代有“孝廉方正科”,有舉薦和自薦之別,先薦,後廷試。以德行方正為取士的主要標準。
周髀算經》捲上“圓出於方,方出於矩” 漢 趙爽 述:“圓規之數,理之以方;方,周匝也。方正之物,出之以矩;矩,廣長也。”
冰心《寄小讀者》十五:“她學得極快,口音清楚,寫的字也很方正。”
吳組緗《山洪》一:“他的臉形方正。”

方正世説新語

方正指正直。正直是我們民族一貫重視的優良品德,歷來都得到讚美。
本篇主要記載言語、行動、態度等方面表現出來的正直品質。
説話、行事,堅持正確的原則,這是體現正直人品的一個重要問題。這個問題可以表現在許多方面。
首先表現在禮制方面。那個時代,由於社會生活的影響,形成了很多行為準則道德規範,還有相應的禮節。堅持這些,才合乎禮.才算正直。例如第17 則記嵇紹為侍中,參加官吏的集會時不肯演奏樂器,認為穿着官服而去做樂工的事是不合禮法;第20 則記太尉王夷甫反對對方用不拘禮節的“卿”字來你呼自己,堅持要用尊稱。對待無禮的言語、行動則堅決反對,義形於色。例如第1 則記元方小時候對那個無信無禮的客人很不客氣,“入門不顧”。特別是第15 則對比了山濤父子的表現:“山公大兒著短帢,車中倚。武帝欲見之,山公不敢辭,問兒,兒不肯行。時論乃雲勝山公”。山濤的兒子知道戴着輕便小帽去謁見是失禮,可是山濤沒有堅持這個禮節,所以輿論界評為兒子勝過父親。堅持忠孝,自然屬於維護禮制之列,從而避諱也成了堅持忠孝的一種禮節,不能直接説出君主和尊親的名字,如果對方無視這一點,就要以牙還牙。例如第18 則記盧志在人前直接説出陸士衡的祖父和父親的名字,陸士衡就寸步不讓,義正詞嚴地反擊。
其次是堅持實事求是地對待或處理問題,堅持正確的説法和做法而反對錯誤的,也不能因為受到壓力或其他緣故而後退,放棄原先的主張,違心地隨聲附和。就算面對君主或頂頭上司的錯誤言行、也不作任何讓步,因為直言極諫正是德行大正的表現。例如第9 則記和嶠寧可違背晉武帝的意願,也要堅持自己正確的看法;第28 則記王敦的主簿何充於大庭廣眾中當面反駁王敦的説法,“旁人為之反側,充晏然,神意自若”。有些人在交友上也很慎重,不可結交的就不能交往。例如第6 則記夏侯玄雖遭迫害人獄,處境險惡,也不肯跟身為廷尉弟弟的鐘會結交。
當時,士族階層的人自以為高人一等,他們恃貴而驕。看不起庶族,處處要顯示自己的身分,這也被編纂者看成方正。第46 則説得最明顯不過了:吏部擬選王坦之任尚書郎,他自以為此職非名門貴族所宜擔任的,説:“自過江來,尚書郎正用第二人,何得擬我!”婚姻總是一種政治聯姻,更要講究門當户對,門閥制度對此要求很嚴,第24 則認為士族豪門跟低於自己門第的家庭通婚是“亂倫之始”。
除此以外,剛直不阿,不信鬼神,當仁不讓,義不受辱,不肯屈身事人,不受吹捧,也不吹捧別人,等等,都是本篇所稱道的。選自《世説新語·方正第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