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公民計劃

鎖定
“新公民計劃”,成立於2007年,是南都公益基金會實施的以改善農民工子女(新公民)成長環境為宗旨的資助項目。2008年,“新公民計劃”榮獲2008中華慈善獎“最具影響力公益項目”獎,被媒體譽為希望工程創始人徐永光的第二個希望工程。 [1] 
2007年至2011年年底,與116家民間機構合作完成163個農民工子女教育相關公益項目
中文名
新公民計劃
外文名
New Citizen Program
意    義
改善農民工子女的資助項目
創立時間
2007年
創始人
徐永光
活動領域
教育 勞工 兒童

新公民計劃計劃介紹

希望工程創始人徐永光2005年籌辦南都公益基金會時,就在醖釀一個希望工程的升級版——“新公民計劃”,包括新公民學校項目和新公民計劃公益項目,服務的主要對象就是農民工子女。
希望工程是解決經濟貧乏時期落後者們的權益問題,‘新公民計劃’則是解決城市化進程加速時期的弱勢者權益問題。
“新公民計劃”轉而致力於改善農民工子女的成長環境,通過開展多種公益項目,促進農民工孩子融入城市。
新公民計劃”有兩個學校項目,一個是支持教師開展教學項目,一個是讓社工進學校幫助孩子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孩子回家後沒人照顧,可以到社區中心學習和成長。
對於打工子弟學校,“新公民計劃”的支持鼓勵教師創新、為學校提供軟件方面的支持,而硬件落後、身份“非法”仍然是這些學校必須面對的現實。
北京海淀行知實驗學校有兩個校區。一個是龔村校區,一個是雙槐樹校區。兩個校區均在西四環的“城中村”。
行知實驗學校的龔村校區是原來的村小,海淀區教委曾投入170萬元幫學校整理校園,包括加固、維修校舍,鋪設地下電纜和暖氣管道等。 [2] 

新公民計劃宗旨

通過與非營利組織合作開展農民工子女教育、心靈關懷的志願服務和公益創新項目,同時引入駐校社工理念,為流動的花朵營造更好的成長環境。 [1] 

新公民計劃困難

辦打工子弟學校有四難,身份難得、土地難批、教師難留、資金難籌。
行知實驗學校是北京130所打工子弟學校中的一員,收費低,撥款少,學校資金短缺,老師收入差,師資仍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教師有四分之一的流動性,打工子弟學校很難留住老師。
隨着中國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的問題日益凸顯。
據2012全國教育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2年底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總數14459萬,城鎮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人數7415萬,其中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1394萬,如何保證這個龐大羣體的受教育權利,是擺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2] 

新公民計劃培育

培育城市新公民
實施背景
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大量農民工進城。農民工子女有的跟父母一起進城,成為流動兒童;有的留守家鄉,骨肉分離,成為留守兒童。2008年全國婦聯公佈的調查結果表明,農民工子女羣體總數已超過了8000萬人,其中流動兒童約有2000萬;留守兒童約有5800萬。無論是流動兒童與留守兒童,都存在教育方面的問題。流動兒童失學率高達9.3%,在受教育機會、教育質量等方面存在嚴重的不公平。留守兒童普遍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安全問題突出。
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歸根結底就是進城讀書難、融入城市難兩大難題。如得不到妥善解決,不僅對農民工子女個人成長及其家庭產生不利影響,而且對國家、社會的未來也將帶來嚴重的後果。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的世紀難題,不僅需要政府公共政策的改善,也需要全社會的積極關注。為此,南都公益基金會決定實施新公民計劃。該計劃旨在改善農民工子女的成長環境,幫助農民工子女獲得更好的教育,使農民工子女能夠發展他們的潛能,培養公民意識,承擔起未來公民的責任,成為國家的高素質的新公民。
主要內容
新公民計劃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資助民間組織開展為農民工子女服務的公益項目,資助範圍包括:農民工子女道德輔導項目、學業輔導項目、健康成長指導項目、就業服務項目、生活方式輔導項目、社會交往指導項目以及改善農民工子女成長環境的研究和政策推動項目,所有項目的目的都是為了讓農民工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
另一方面,為了讓更多的無法進入公立學校的農民工子女獲得更高質量的教育,南都基金會決定捐資辦新公民學校,探索辦公益農民子女學校的模式。新公民學校是新公民計劃資助的重點,是南都基金會支持農民工子女教育的重要方式。學校以“新公民學校”命名,意寓孩子們在這裏學習勵志,健康成長,同時也表明了新公民學校的教育目標,即把農民工工子女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公民。
南都基金會決定用5至10年時間捐建100 所民辦公益的新公民學校,每所學校資助資金150萬至200萬元。南都基金會希望探索出一條社會捐資、公民參與、民辦公助的新公民學校辦學新路子,為更多的企業和公眾參與農民工子女教育提供借鑑。
管理
1、項目招標制
南都基金會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面向非營利組織,進行新公民計劃項目招標,以評選出最優秀的公益項目進行資助,提高資金的社會效益。
2、信息化管理
為便於非營利組織申請項目,提高基金會管理效率,南都公益基金會專門開發了“管理信息系統”,包括基金會項目招標信息的發佈,項目申請機構提交項目申請,基金會對項目的評審、資助、監測、評估等所有工作流程都將通過此係統實現。通過管理信息系統進行項目申請,提交項目建議書、項目實施進展報告。
3、專家組評審
南都基金會組建了新公民計劃專家評審委員會,負責項目的評審,保證項目評審的公正性和項目質量。
南都基金會邀請獨立的專業機構對所有資助項目進行評估,衡量項目實施效果,改進項目設計、執行、管理,促進新公民計劃的成效。
進展
2007年7月12日,新公民計劃面向社會公開招標。至2008年10月底,接收公益項目申請171個項目申請,共審批通過90個項目,批准資助資金5,270,631.70元,撥付3,839,435.41元。這些項目包括科普教育、藝術教育、興趣培養、社會服務教育等各個方面的內容,涉及北京、上海、東莞、山東、青海、深圳、貴州、黑龍江等地的農民工子女,對於幫助他們獲得優質教育資源、更好地融入城市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已建成新公民學校五所,其中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三所,職業教育學校兩所,資助資金約880萬元,共有 2800多名農民工子女在這些學校健康成長。
2007年7月12日,南都基金會理事長何偉在新公民計劃項目招標會上宣佈:“未來十年,(新公民計劃)資助總額會累計達到三億元以上”。南都基金會將與越來越多的公益組織合作,共同實施新公民計劃公益項目,建設更多的新公民學校,讓更多的農民工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
面臨挑戰與發展趨勢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新公民計劃正成為社會參與農民工子女教育的平台;非營利、平民性、高質量、民辦公助的新公民學校教育品牌正在形成。
2008年7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2008年秋季學期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全部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會議強調,要切實解決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問題。會議還就在民辦學校就讀的農民工子女做出專門規定:“在接受政府委託、承擔義務教育任務的民辦學校就讀的學生,按照當地公辦學校免除學雜費標準,享受補助”。這意味着,包括新公民學校在內的民辦打工子弟學校,極有可能獲得政府的資金補助。新公民學校提出的民辦公助模式將有可能很快得以實現。
政府關於民辦打工子弟學校政策的發展以及社會的熱情參與表明,新公民學校“非營利、民辦公助”的定位是正確的。新公民學校就象一個教育轉化器,能夠將大量的政府以及民間的資源,轉化為有效的高質量的教育服務,以滿足農民工子女對有質量的教育的需求。新公民學校作為政府、市場之外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的又一有效途徑,是公益教育領域的重要創新,具有重要的意義,南都基金會將堅定不移地繼續穩步推進。
南都基金會是非公募基金會,自身資源投入十分有限。我們除了繼續資助其他社會組織開展的服務農民工子女的優秀公益項目之外,準備與中國社工協會合作,在2008年12月5日“國際志願者日”啓動“新公民之友”志願服務支持計劃,在全國招募服務農民工子女的志願者。該計劃將借重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和傳播平台,構建起志願者、社會組織、企業為農民工子女服務的資源共享空間、需求對接橋樑、參與互動社區和管理服務平台。

新公民計劃探索

上海、廣州等城市已陸續探索出保證農民工子女上學的新舉措,包括拓寬公辦學校吸納能力、政府購買民辦教育服務等。
如果可以獲得辦學許可證或被納入公辦學校,孩子們的學籍就有保障。 [2] 

新公民計劃建校

北京市朝陽區第一新公民學校 2007年8月 義務教育(小學),約400人;
北京市大興區行知新公民學校 2007年8月 義務教育(小學及初中),約1200人;
北京市朝陽區第二新公民學校 2008年8月 義務教育(小學及初中),約800人;
北京百年新公民職校(2所) 2008年8月 職業教育,約400人。

新公民計劃主要資助者

福特基金會(The Ford Foundation)
摩根大通銀行(JPMorgan Chase& Co)
世界銀行(World Bank Group)
南都週刊&南都娛樂週刊
中華慈善總會I DO兒童基金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