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都公益基金會

鎖定
南都公益基金會成立於2007年5月11日,是一家經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全國性非公募基金會,業務主管單位為民政部。南都基金會原始基金1億元人民幣,來源於上海南都集團有限公司 [1] 
中文名
南都公益基金會
外文名
Narada Foundation
成立時間
2007年5月11日
性    質
全國性非公募基金會
地    址
北京市朝陽區朝外大街甲6號萬通中心C座1505 [14] 
理事長
何偉 [17] 

南都公益基金會企業願景

使命:支持民間公益
願景:社會公平正義,人人懷有希望 [3] 
價值觀:公共利益為上、行業發展為先、民間立場為本、槓桿作用為佳。 [3] 
“一個好的互聯網公益生態,應該有一個好的機制促進各方主體良性互動起來。”“這個最重要的機制是什麼?”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理事長王志雲給出的答案是信任。南都公益基金會名譽理事長徐永光將信任看做是公益的生命之根。 [16] 
南都基金會標識設計以銀杏樹為原型。銀杏樹植根本土,生命力旺盛,有中國國樹之稱。圖形突出了銀杏葉的特徵,形似一棵紮根大地的小樹,象徵着中國民間公益組織頑強生長的品格,同時藴含南都基金會傾力培育民間公益之樹的美好寓意。張開的樹冠似伸向需要關懷的人們,讓人心懷希望。 [15] 

南都公益基金會21-23新戰略

建設公益生態系統,促進跨界合作創新 [12] 
注重通過下沉、破圈、鏈接和協同的方式,促進公益生態發展。 [12] 

南都公益基金會公益項目

1. 中國好公益平台
中國好公益平台是一個開放共享的公益產品規模化平台,於2016年11月成立,通過資金支持、資源鏈接、能力建設、品牌推廣、經驗分享等措施,促進優質公益產品的規模化,推動公益生態發展,高效和大規模地解決社會問題。2019年,好公益平台以“影響力規模化”研究成果為基礎,啓動“規模化學院”,進一步提升了助力產品規模化的工作成效。
2016年11月,好公益平台成立 2016年11月,好公益平台成立
中國好公益平台為入選的公益產品提供規模化學習資金和個性化資助;開展規模化相關的能力培訓和諮詢服務;鏈接多樣性的資金和非資金資源;助力產品品牌推廣;推動經驗借鑑和分享,幫助公益產品實現規模化。
中國好公益平台對入選的公益項目實行動態管理,共累計合作公益項目84個,退出19個。截至2021年12月,好公益平台共續簽公益項目65個,覆蓋教育、安全健康、環保、助老、特需人羣關愛、社區發展以及鄉村振興等多個領域。
截至2021年12月,中國好公益平台共有17家聯合共建夥伴,各省市樞紐合作基地40家;平台上的公益項目共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單個項目最多覆蓋1700個區縣;累計受益人次超過10.5億,累計動員志願者參與超過177萬人次,累計撬動資金超過12.3億元。共有近6700家社會組織、志願者團隊、事業單位和學校,在超過61000個項目點落地開展優質公益項目。 [13] 
2.行業建設
行業建設版塊包含“沃土計劃”和“區域公益生態建設”兩個項目。沃土計劃主要聚焦如下領域:支持現有基礎設施更好地發揮功能;識別和培育新的基礎設施;促進基礎設施之間的協同。在區域公益生態建設方面,將着力於促進公益資源方和執行方能力兩大核心要素的發展,以及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同時關注區域生態方面的人才及賦能。 [12] 
3.公眾倡導
公眾倡導版塊是新戰略中的新業務版塊,旨在向公眾解讀社會公共議題和傳播公益的價值,提升公眾對公益的理解、認可和支持。 [12] 
2020年,新公民計劃通過開展研究、記錄、傳播和倡議活動,推動更多人關注流動兒童教育問題,參與改善流動兒童成長環境,讓更多資源進入流動兒童教育領域。
微瀾圖書館第20分館籌備時,好奇的學生與志願者隔窗對望 微瀾圖書館第20分館籌備時,好奇的學生與志願者隔窗對望
在領域研究方面,6月1日,發佈《中國流動人口子女事實與數據 2020》,義務教育階段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在一起”指數持續提升,2019年首次超過50%。8月與資助者圓桌論壇合作發佈《安全、有意義的課外時光:流動兒童課外服務為什麼重要、如何做得更好》,提出“每年為100萬名流動兒童,提供基礎的課外服務!”的行業目標。
在公眾倡議方面,在4.23世界讀書日,發起“在一起·共讀”活動;8月,成為三分心公益合作伙伴,林書豪和我們一起為流動兒童發聲;9月,以“流動兒童圖書館”為主題參加一席演講,讓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問題,進入更多公眾視野;全年傳播觸達超過200萬人。
微瀾圖書館項目,上半年受疫情影響無法開館,對項目的目標和策略進行了梳理,提出微瀾規模化發展的新模式-分館館東計劃,並於2020年6月7日開始實行。2020年,微瀾圖書館在北京、廣州、佛山之外,順利在上海、深圳、蘇州落地,全年啓動、運營微瀾分館44個,22個微瀾分館上線分館月捐,9個分館成功組建分館理事會;服務持卡讀者32881人,全年參與借閲讀者10299人,借閲圖書98354冊;據不完全統計,全年有605名志願者,參與服務2440次,累計服務14302.5小時。
5.銀杏夥伴計劃 [5-6] 
銀杏夥伴成長計劃(簡稱“銀杏計劃”)是一項支持青年社會創業家突破個人成長和事業發展瓶頸的長期性公益項目,由南都基金會2010年發起並執行。2015年銀杏計劃孵化成為獨立註冊的北京市銀杏公益基金會,南都基金會持續資助銀杏基金會執行該項目。
2015年銀杏計劃孵化成為獨立註冊的北京市銀杏公益基金會 2015年銀杏計劃孵化成為獨立註冊的北京市銀杏公益基金會
銀杏計劃倡導全社會攜手支持公益事業,通過建立公益人才成長的支持體系,發掘和培育有潛力的公益人才,為中國公益事業提供有力支持。針對青年社會創業家在事業發展中遇到的困境,銀杏計劃提出了具體解決方案,包括:連續三年每年 10 萬元人民幣的資金支持、每年兩次的能力建設和三年一次的海外參訪學習機會。
2020年,是銀杏計劃執行的第十年,銀杏基金會也開始了更多元化服務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圍繞“資助、社羣建設、社區化學習、品牌傳播、研究評估”為核心的業務體系。
6.景行計劃
景行計劃借鑑戰略性投資的理念,為有潛力產生大規模、系統性社會影響的公益機構提供3-5年資金、非資金等深度的機構支持,協助機構更快的突破能力瓶頸,擴大社會影響力。景行計劃搭建卓越公益機構的社羣平台,成為公眾認識社會問題及參與解決行動的窗口,共塑公益亮麗風景線。景行計劃現已升級併入好公益平台項目。

南都公益基金會項目產出

1.基金會參與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急管理的經驗與模式研究 [8] 
2.中國公益慈善基礎設施掃描報告 [9] 
3.慈善基礎設施全球資料引進
4.中國公益慈善籌款倫理行為實操指引手冊 [10] 
5.“中國社會組織經濟規模(N-GDP)測算”研究 [11] 

南都公益基金會所獲榮譽

2008年
12月5日,新公民計劃榮獲2008年度“中華慈善獎”之“最具影響力慈善項目”獎。 [2] 
2009年
被民政部評為4A基金會,這是民政部主管的非公募基金會的最高評級。
被評為“全國先進社會組織”,南都基金會成為民政部主管的非公募基金會唯一獲獎機構。 [2] 
2010年
2月,被民政部4A級社會組織,全國先進組織。
6月,榮獲中國社會工作協會“民族社會工作組織獎”。 [2] 
2020年
南都基金會連續四屆蟬聯“金桔獎”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