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敬妃

鎖定
貞順懿恭惠妃劉氏(?—1463年),明英宗朱祁鎮的嬪妃,初封敬妃。
別    名
劉敬妃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逝世日期
天順七年(1463)七月
本    名
貞順懿恭惠妃劉氏
身    份
明英宗朱祁鎮愛妃
葬    所
明十三陵東南壩基的某處高地

劉敬妃鍾情獨至

劉敬妃的年紀比英宗大很多,也未生育子女,但她很得明英宗的寵愛,冊為敬妃,《萬曆野獲編》記載:“上鍾情獨至矣” [1] 
天順七年(1463)七月,劉敬妃薨逝。當時英宗自己也得了病,卻為她輟朝五日,並下令皇太子以下的百官皆在靈柩前為她行禮,又不顧病體親自為她制定葬禮的細節,恩禮獨厚。她的一切祭葬之體,比明成祖“昭獻王貴妃”的規格還稍高,其他妃嬪的葬禮則根本無法與之相比。劉氏追尊為惠妃,冊諡四字貞順懿恭
4個月後,即天順八年正月十六日(1464年2月23日),明英宗駕崩。臨終前,他特意把皇太子朱見深(明憲宗)和太監牛玉等人召到病榻前,遺命:錢皇后將來去世,與他合葬,同時劉敬妃亦須遷來合葬。
但明憲宗的生母孝肅周太后欲獨尊自己,在英宗的錢皇后尊為太后、死後是否與英宗合葬問題上多方阻撓,兩次在朝廷引發羣臣的反對浪潮,閣臣彭時、禮臣姚夔等人力諍,且將英宗的遺命擺出,周太后才被迫作罷,勉強同意錢皇后與英宗合葬裕陵,同時又暗中在陵墓作手腳,將錢皇后與英宗相通的左室墓道堵死,只留自己的右室墓道與英宗的中室相通,以便在陰間自己能獨佔皇寵。
孝莊睿皇后錢氏是明英宗的結髮妻,深得英宗愛敬,與英宗合葬尚且如此波折,作為妃妾的劉敬妃自然更沒指望與英宗合葬了。另外,明朝在英宗以前,只有皇后與嗣皇帝生母才能與皇帝合葬,沒有妃嬪與皇帝合葬的先例。所以明憲宗最終沒有尊從遺詔將父親的愛妃劉敬妃遷去裕陵合葬,而是讓她單獨葬在別處。

劉敬妃葬地考證

明憲宗並未依從遺詔將劉敬妃遷去與父親合葬,而劉敬妃也沒有和其他妃嬪同葬金山(今北京西郊)。
關於她的葬地,《明實錄》中未載。《日下舊聞考》轉引《嘉靖祀典》則雲,“貞順懿恭惠妃葬桃山。”成書於嘉靖時期的鄭曉《今言》中也寫道,“英宗遺詔,皇妃他日宜合葬。惠妃亦須遷來,以後諸妃次第祔葬。今止睿皇后合葬裕陵,諸妃皆葬金山,惠妃尚葬桃山,竟無陪葬者。”言明惠妃葬地為“桃山”。萬曆年間徐學聚《國朝典匯》、蔣一葵《長安客話》,以及清人毛奇齡《勝朝彤史拾遺記》各書中,也都引用了這則文字,只是細節略有出入而已(《長》將“桃山“誤為“枕山”,《彤》將惠妃誤姓胡氏)。而同樣是在《國朝典匯》中,對英宗諸妃葬處的敍述,除了引用《今言》“諸妃皆葬金山,惠妃尚葬桃山”的記載外,又有“十八妃,一葬綿山”的記錄,但未註明出自何典。查《萬曆野獲編》,其中有“今祀典載裕陵十八妃。一葬綿山。餘皆金山。意者綿山為劉妃乎?”可見《嘉靖祀典》中,還曾將惠妃葬處稱作“綿山”。
綿山,據康熙《順天府志》載,在昌平州城“東十五里,上有古道場。”,清初李因篤《芹城小志》亦載,“綿山在州東十五里,或名宜山。”今昌平區東棉山村附近即其故地。在明時,這裏曾被作為皇家園塋使用,《府志》中記有“仁宗二子,蘄獻王墓、滕懷王墓,俱在昌平州東九里綿山。”但卻沒有惠妃墓的記載。顧炎武《昌平山水記》則言,昌平“東山口(按《日下舊聞考》,距州城八里)迤東有劉惠妃之墓,英宗妃也。又東八里綿山,有蘄獻王、滕懷王之墓,仁宗子也。”可見惠妃墓是在綿山以西,並非在綿山上。故而其葬處的確切地名,應該就是“桃山”,那裏可能只是一個長滿桃樹的小山包,因為名氣不如綿山響亮而又挨近綿山,故而每每被人在文獻中籠統的稱作綿山。此外,“綿山”一稱,自元代即已存在,《順天府志》所謂綿山上的古道場,應該就是《元一統志》所載元代綿山寺的舊址,所以並不存在之前稱“桃山”之後改名“綿山”的可能;同時,在現存史籍中,綿山除別稱“宜山”外,又有九里山的稱謂(九里山,因山形綿延九年而得名。隆慶《昌平州志》載,“九里山在城東十里,一名綿山,又名宜山。”這裏踞州城距離的差異,可能與參照村落不同有關。今天昌平的九里山和棉山村被公路和水渠隔成了南北兩處),但並無“桃山”的記述留下來,由此我們可以推定,劉氏的葬處,應該是今天棉山村以西至東山口(今十三陵東南壩基)的某處高地。

劉敬妃史料記載

《明史》
卷59 志第三十五 禮十三(凶禮二)
○皇妃等喪葬
天順七年,敬妃劉氏薨。輟朝五日,帝服淺淡黃衣於奉天門視事,百官淺淡色衣、烏紗帽、黑角帶朝參。冊文置靈柩前,皇太子以下行三獻禮。靈柩前儀仗,內使女樂二十四人,花幡、雪柳女隊子二十人,女將軍十一人。自初喪至期年辭靈,各於常祭外增祭一罈。 [2] 
《萬曆野獲編》
卷3:
【英宗敬妃喪禮】英宗敬妃劉氏之薨,距上升遐數月耳,其喪禮皆上手定,恩禮獨厚,輟朝五日,贈惠妃冊諡貞順懿恭。一切祭葬之體,視文廟昭獻王貴妃有加焉,他妃所不論也。時,劉氏雖久承恩,然未有所出,則上鍾情獨至矣。帝輟朝五日,帝服淺淡黃衣於奉天門視事,百官淺淡色衣、烏紗帽、黑角帶朝參。冊文置靈柩前,皇太子以下行三獻禮。靈柩前儀仗,內使女樂二十四人,花幡、雪柳女隊子二十人,女將軍十一人。自初喪至期年辭靈,各於常祭外增祭一罈。
次年一月英宗大漸時,召太子及太監牛玉等至御榻前,口諭命太子百日後即成婚,囑咐太子(憲宗),“皇后(孝莊錢皇后)他日壽終宜合葬,惠妃亦須遷來,以後諸妃次第祔葬,蓋亦必欲祔葬山陵也,少頃而上賓天矣。蓋始終眷念劉氏如此。”但嗣帝憲宗並未依從英宗遺詔,其後成化四年,孝莊太后崩時,孝肅周後恐身後不得同穴,至欲別葬孝莊於他所。賴閣臣彭時等,及禮臣姚夔等力諍,且述英宗遺命,當時李賢曾紀於閣下。憲宗始婉達孝肅,得併入玄宮,將錢皇后與父皇合葬(孝宗時,憲宗生母孝肅後周氏亦葬入英宗裕陵),而英宗諸妃(共十八妃),除惠妃早薨另葬外,“俱葬金山。”而惠妃之得祔與否,則未詳考。但今《祀典》載裕陵十八妃,一葬綿山,餘皆金山,意者綿山為劉妃乎? [1] 
補遺卷一:
【妃諡】本朝典制,大行皇帝尊諡十七字,大行皇后十二字,皇妃及太子與太子妃止二字而已......至天順七年,敬妃劉氏薨,上輟朝五日,特贈惠妃諡貞順懿恭,蓋仿文皇諸妃例。然前是天順五年,宣廟賢妃吳氏薨,上僅輟朝一日,諡曰榮思。妃故景帝生母,景泰即帝位,尊為皇太后,上覆闢仍為賢妃,而喪禮僅止此,曾不敢望敬妃萬一。上友于素篤,惟此舉似有遺憾。 [3] 

劉敬妃影視形象

2016年電視劇《女醫·明妃傳》:袁冰妍飾演劉敬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