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祁鎮

鎖定
明英宗朱祁鎮(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明朝第六位皇帝(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在位)。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母為孝恭章皇后孫氏。 [2-4] 
朱祁鎮早年被冊立為皇太子,九歲繼承皇位,改元正統。初由內閣文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輔政,祖母張太后在幕後施加影響力,正統七年(1442年)張太后去世後,朱祁鎮所寵信的司禮太監王振弄權干政,開啓明代宦官專權的先河。正統十四年(1449年),北方瓦剌首領也先犯明,朱祁鎮在王振的慫恿下率軍親征,在北京西北之土木堡地方全軍覆沒,朱祁鎮被瓦剌俘虜,史稱“土木之變”。也先繼續挾持朱祁鎮作為人質,兵臨北京城下,于謙石亨等擊退也先,贏得北京保衞戰的勝利。其時,朱祁鎮之弟朱祁鈺已被立為帝,也先認為朱祁鎮失去利用價值,在朱祁鎮被俘一年後將他釋回。其後朱祁鎮被朱祁鈺軟禁於南宮,嚴加防範。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石亨、徐有貞及太監曹吉祥等乘朱祁鈺病重之機發動“奪門之變”,擁戴朱祁鎮復辟,改元天順,殺于謙、範廣等。此後朱祁鎮逐漸起用文臣李賢等,排斥“奪門”功臣,經過曹石之變,朱祁鎮於天順五年(1461年)才完全掌權。 [2-4] 
天順八年(1464年),朱祁鎮駕崩,享年三十八歲,遺詔廢除嬪妃殉葬制度。廟號“英宗”,諡號“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葬於明十三陵中的裕陵 [2-4] 
全    名
朱祁鎮
別    名
正統帝
諡    號
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封    號
皇太子(第一次即位前) [1] 
尊    號
太上皇帝 [6] 
廟    號
英宗
年    號
正統(1436年)、天順(1457年)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北京紫禁城
出生日期
1427年11月29日(宣德二年十一月十一日)
逝世日期
1464年2月23日(天順八年正月十七日)
逝世地
北京紫禁城
陵    墓
裕陵
安葬地
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內
前    任
明宣宗朱瞻基、明代宗朱祁鈺(復辟後)
繼    任
明代宗朱祁鈺、明憲宗朱見深(復辟後)
主要成就
奪門之變後復位、廢除殉葬制度
在位時間
1435 至 1449年,1457 至 1464年

朱祁鎮人物生平

朱祁鎮年幼登基

宣德二年十一月十一日(1427年11月29日),朱祁鎮生於宮中,作為明宣宗朱瞻基長子的他(是否嫡長子,參見人物爭議目錄)是明朝開國後第一個生於父親登基後的皇帝,也是一出生即確保儲君資格的皇帝,在出生不到三個月後的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初六日就被立為皇太子。他從小頭就特別大,以致給他訂做的巾帽都需要加大尺寸。朱祁鎮稍大後,宣宗命近侍啓蒙他讀儒家經典。 [10]  在這些近侍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東宮局郎王振。王振出身學官,後自宮成為宦官,是宮中少有的有學識的宦官,被尊稱為“王先生”。朱祁鎮也不例外,只叫他先生而不叫名字,對他十分敬畏。 [11] 
宣德九年(1434年)十月,宣宗召見大學士楊士奇,準備明年春安排皇太子朱祁鎮出閣講學,然而沒等到朱祁鎮出閣,朱瞻基就一病不起。 [12]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一,病入膏肓的宣宗命羣臣免朝賀,並讓他們到東宮文華殿朝拜朱祁鎮。 [13]  兩天後,他就在乾清宮駕崩,遺詔傳位皇太子。但朱祁鎮虛歲九歲(實際年齡只有7歲多),無法處理政務,因此他在遺詔中要求“國家重務皆上白皇太后(誠孝張皇后)、皇后(孝恭孫皇后),然後施行”。 [14]  正月初七日,文武百官、軍民耆老奉箋勸進,朱祁鎮於正月初九日同意登基,初十日即皇帝位於華蓋殿,宣佈改元正統 [15-16]  在此過程中有一插曲,即傳言張太后想立宣宗的弟弟襄王朱瞻墡為帝,張太后為平息謠言,親自將朱祁鎮帶到乾清宮,哭着對閣臣説:“此新天子也。”閣臣都山呼萬歲。在朱祁鎮即位後,張太后也以違背《皇明祖訓》禁止後宮干政的內容為由拒絕羣臣垂簾聽政的請求,只在背後協助朱祁鎮。 [17] 

朱祁鎮權移王振

朱祁鎮即位後,張氏被尊為太皇太后,雖未垂簾聽政,但“委政閣臣,從中主之”,仍發揮其影響力。 [17]  朱祁鎮從正統元年(1436年)三月起通過經筵學習經史 [18]  ,政務則委任號稱“三楊”的閣臣楊士奇、楊榮楊溥以及勳臣張輔和禮部尚書胡濙 [19]  另一方面,王振因受到朱祁鎮的寵信而迅速升職,在朱祁鎮即位八個月後就被提拔為司禮監掌印太監,與掌握票擬權的閣臣互相制衡。 [20] 
明英宗坐像軸 明英宗坐像軸
王振起初不露聲色,並與“三楊”為首的輔政大臣關係融洽。他曾在張太后帶着朱祁鎮去功德寺拜佛時巧妙阻止此事 [21]  ,又在朱祁鎮與宦官踢球時進行勸諫,由此博得“三楊”的好感。 [22]  太皇太后張氏也注意裁抑王振,曾在正統二年(1437年)召見“三楊”及張輔、胡濙,要求朱祁鎮聽他們的話,一切事務必須五人贊成才可施行,隨後王振進入,太后即以宦官“禍人家國”為由要賜死他,朱祁鎮跪地為之求情,王振才免於一死。 [19]  還有一次,太后派王振到內閣詢問一項政務,楊士奇還沒票擬,王振就先做出決定,楊士奇三日不出,以示抗議,太后也鞭撻王振,讓他向楊士奇謝罪,並警告如再犯就殺無赦。 [23]  但也有觀點認為,張太后只是警告王振,無意處死他,“三楊”等本身也不具備壓制王振的能力與氣魄,因此王振的權勢即使在正統前期也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 [24]  正統四年(1439年),王振裁決楊士奇和楊溥之間圍繞廖謨杖殺驛丞案的糾紛,令太后滿意,從此王振日益膨脹,內閣凡有糾紛,都由他裁決。 [25]  此外,王振還不斷教唆朱祁鎮對大臣採取嚴厲態度,先後藉故懲置了王驥鄺埜劉中敷、吳璽、魏源、何文等官僚,並處罰了沒有及時彈劾的言官。言官鑑於朱祁鎮的態度,也頻繁參劾大臣,王振藉以立威於羣臣。 [26] 
正統六年(1441年)冬,奉天殿重建工程竣工,朱祁鎮於十一月初一日在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賀,並頒詔大赦天下,此舉意味着朱祁鎮實質親政。 [27-28]  翌年五月,舉行大婚,冊立錢氏為皇后。同年十月,太皇太后張氏去世。三楊中的楊榮已在兩年前去世,另外兩楊年事已高,加上失去了作為後盾的太皇太后,也隨之失勢。朱祁鎮至此完全乾綱獨斷,而其所親信的宦官王振的聲勢也如日中天,這從他在奉天殿落成宴會上破例出席並自比周公就可以看出。 [29]  正統八年(1443年)六月,翰林院侍講劉球借奉天殿鴟吻被雷劈的機會上疏進諫,其中有“親政務以總權綱,任賢德以重大臣”的內容,明顯針對王振,遂被王振迫害致死。 [30]  正統十年(1445年),錦衣衞卒王永在鬧市貼匿名信揭發王振罪惡,被偵破後朱祁鎮將其立即凌遲處死 [31] 

朱祁鎮危機初顯

王振好大喜功,在朱祁鎮初立時就勸其“右武”,並在朝陽門外的閲武將台舉行了盛大的閲兵儀式。 [32]  正統六年(1441年),王振又慫恿朱祁鎮對雲南麓川土司思任發用兵,張輔也強烈支持,楊士奇、何文淵及劉球等臣僚反對無效。麓川之役由兵部尚書王驥主持,思任發在第二年兵敗逃往緬甸,明軍繼續攻打緬甸,迫使緬甸交出思任發。然其子思機發仍盤踞孟養一帶,並上表謝罪。雖然廷議主張趁機招撫,但是朱祁鎮和王振堅持要其到京師請罪,否則繼續討伐,至正統十四年(1448年),王驥才班師回朝。此役雖穩定了西南邊疆,但“大發兵十五萬,轉餉半天下”,對明朝國力是一個不小的損耗。 [33]  除了用兵麓川外,福建、浙江一帶在正統十二年(1447年)爆發了葉宗留、鄧茂七起義,至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才被平定。隨即廣東又爆發黃蕭養起義,至景泰年間才被平定。這些“盜亂”的爆發反映出明朝已進入多事之秋。 [34] 
雖然朱祁鎮在王振的支持下頻繁用兵,但是明朝國防賴以維持的衞所制度卻在正統年間瀕臨崩潰。自朱元璋創立衞所以來,衞所軍生活就異常艱苦,月糧過低,又常被軍官剋扣,難以養家餬口,以致不斷髮生衞所軍人逃亡的現象。至正統年間,逃亡情況更是不可收拾。正統二年(1437年)十月,直隸巡按御史李奎報告:“沿海諸衞所官旗,多克減軍糧入己,以致軍士艱難,或相聚為盜賊,或興販私鹽。” [35]  正統十四年(1449年)十二月,兵科給事中劉斌更提到:“近數十年典兵官員既私役正軍,又私役餘丁。甚至計取月錢,糧不全支。是致軍士救飢寒之暇,尚何操習訓練之務哉?” [36]  對此,朱祁鎮除了一味強調加強衞所管理、清出逃亡軍士外,並無治本之策。衞所旗軍不僅嚴重缺額,而且在伍旗軍之精壯者又多被軍官佔役,既荒廢了操練,又荒廢了軍屯。儘管朱祁鎮再三禁止私役軍士,可各級軍官私役軍士卻依然如故。軍器裝備的質量也明顯降低,正統四年(1439年),工部奏稱上年軍器局打造盔甲軍器六萬四千多件,皆發給神機營及總兵官任禮所轄衞所,將士反映“多不如法”。 [37]  同年巡按直隸監察御史李果奏稱,由於管理不善及官吏貪污剋扣,使“兵無實用,民遭橫毒”。 [38]  總之,正統年間,武備廢弛,明軍戰鬥力已大不如前。 [39] 
除此之外,流民問題也在正統年間惡化。朱祁鎮即位之初,户部公佈天下户口9702495户,田地4270172頃。 [40]  相比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數字,户口減少三十六萬,田地更減少了將近一半。朱祁鎮並未對這一現象足夠重視,反而對宗室、勳戚、宦官兼併土地的現象予以姑息。權貴兼併土地,地主飛詭為奸,平民百姓賦役負擔越來越重,導致越來越多的自耕農破產,加上正統年間頻繁爆發的水、旱、蝗等自然災害,流民問題由此產生。總之,正統年間,明朝不僅內有宦官專權,社會也面臨危機局面。 [41] 

朱祁鎮土木被俘

主詞條:土木之變
正統年間,北方蒙古韃靼部(即元室後裔,當時大汗為脱脱不花)被瓦剌部首領脱歡也先父子控制,勢力蒸蒸日上,甚至將原屬明朝勢力範圍的關西七衞兀良哈三衞納入囊中,其範圍東起遼東、朝鮮,西至甘肅、西域。而明廷軍事力量主要被投放在麓川之役,所以對瓦剌的崛起未能及時採取應對措施,而是一味姑息。韃靼大汗脱脱不花及他所封的“太師淮王”瓦剌部首領也先都會派使臣與明朝展開朝貢貿易及大同馬市。也先為了獲得更多回賜及窺伺明朝虛實,所派使團人數從數百人增加到正統六年(1441年)的2400餘人。明廷遂規定脱脱不花所派人數不得超過300人,也先所派人數只准100到200人。但第二年,韃靼和瓦剌還是派了2300餘人的使團從大同入塞。明廷依然採取放任遷就的態度,此後使團人數都在2000人左右,不僅增加明朝回賜的壓力,而且往往擾亂沿途官民,他們甚至還違反禁令,交換武器,危害明朝國家安全。 [42]  再加上來投明朝的韃靼人阿兒脱台報告也先“謀南侵” [43]  ,朱祁鎮不得不稍微調整對韃靼、瓦剌的姑息政策,於正統十三年(1448年)正月規定凡與“虜使”交易弓箭軍器者一律處死 [44]  ;同年十二月,也先遣使入貢,此次入貢實為二千五百二十四人,虛報三千五百九十八人,王振下令減少馬價。 [45-46]  此外,之前也先請求與明朝聯姻,指揮吳良擅自同意,卻並未報告明廷,因此等也先的使團稱這些貢馬是“聘禮”時,被不知情的明廷一口拒絕。也先得報,以此為藉口大舉入侵明朝。 [47-48] 
土木之變簡圖 土木之變簡圖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十七日,朱祁鎮得知瓦剌計劃攻掠大同的情報,派駙馬都尉西寧侯宋瑛總督大同三路軍馬,隨時準備迎敵。 [49]  七月十一日,韃靼、瓦剌大軍分道入犯明朝,也先入侵大同,脱脱不花入侵遼東,阿剌知院入侵宣府,此外又有一支部隊侵擾甘州。其中尤以也先一路來勢洶洶,擊斃明大同右參將吳浩 [50]  隨着各路軍情傳來,王振慫恿朱祁鎮御駕親征,朱祁鎮令羣臣商議,吏部尚書王直率廷臣合章勸諫,認為此舉既不能及時接收四方急務,又不利於朱祁鎮的個人安全,朱祁鎮批示:“卿等所言皆忠君愛國之意,但虜賊逆天悖恩,已犯邊境,殺掠軍民,邊將累請兵救援,朕不得不親率大兵以剿之。” [51]  七月十五日,朱祁鎮命弟弟郕王朱祁鈺留守京師,翌日就帶着五十萬京軍出征,還帶着王振以及張輔朱勇為首的勳貴大臣。 [52-53]  此時明軍在陽和口之戰中兵敗、宋瑛等戰死的消息傳來,形勢對明朝更加不利。 [54]  七月十九日,朱祁鎮過居庸關,隨徵羣臣請求停止前進,朱祁鎮仍不聽。 [55]  七月二十三日,朱祁鎮抵達宣府。這天,“風雨突至,邊報益急”,羣臣再次請求停止前進,王振發怒,要求他們巡視陣地。 [56]  八月初一日,朱祁鎮抵達大同。 [57]  翌日,大同鎮守太監郭敬勸王振説:“若行,正中虜計。”王振開始有所畏懼。再加上自出居庸關後一路上非風即雨。到了大同,驟雨忽至,人皆驚懼,王振才決定翌日班師。大同參將郭登通過學士曹鼐等建議繞到南面的紫荊關入京,以確保朱祁鎮的安全,王振不聽。 [58-59]  他本來要帶着朱祁鎮去自己家鄉蔚州的故居,以光耀門楣,中途又後悔此行會踐踏家鄉莊稼,改道宣府。 [60]  八月初七日,朱祁鎮抵達宣府,聽説也先已派兵追來,鄺埜兩次上書,“請疾驅入關,嚴兵為殿”,朱祁鎮不報。鄺埜親赴行殿懇求,王振怒斥:“汝腐儒安知兵事?再言必死!” [61]  八月十三日,朱祁鎮正要離開宣府時,夜不收飛報瓦剌騎兵緊追其後,朱祁鎮下令原地紮營,派恭順侯吳克忠斷後拒敵,但被瓦剌人擊斃。傍晚,聽到敗報的朱祁鎮又派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帶領官軍四萬迎戰,在鷂兒嶺全軍覆沒。 [62] 
八月十四日,朱祁鎮抵達土木堡,其時尚未黃昏,隨徵眾臣建議到南面二十里的懷來城中堅守,王振卻以千餘車輜重在後為由決定駐師以待。駐營地高而無水泉,掘井二丈仍不見水,將士在飢渴狀態下戰鬥力喪失殆盡。當天,瓦剌騎兵自土木堡旁麻峪口攻入,雖有守將郭懋抵抗一晚上,但無濟於事。 [63]  八月十五日,朱祁鎮準備啓程,發現自己已陷入兩萬瓦剌騎兵的重重包圍之中,明軍無力突圍,只好坐待援軍。期間,瓦剌使臣來營議和,朱祁鎮急召學士曹鼐起草敕書,並遣通事二人與瓦剌使臣一起去見也先。王振以為瓦剌退兵,便移營接近水源,迴旋之間,行列已亂,明軍爭先奔進,瓦剌騎兵趁機攻擊明軍,明軍大敗,損失大半,朱祁鎮與與親兵乘馬突圍,反被瓦剌軍俘虜。張輔以下五十多名勳貴大臣死於亂軍之中,而王振亦死於亂中(據傳為朱祁鎮的護衞將軍樊忠所殺),是為土木之變 [64-66] 

朱祁鎮獲釋回京

主詞條:北京保衞戰
朱祁鎮被俘後,被帶去雷家站見也先之弟賽罕王。朱祁鎮問他是也先還是他的弟弟伯顏帖木兒、賽罕王或大同王。賽罕王由此判斷他可能是明朝皇帝,派人彙報也先,也先派兩名曾出使過明朝的使哈巴國師和哈者哈里平章去辨認,二人回報確係明帝。也先聞訊大喜,認為“大元皇帝一統天下”的夙願即將達成,詢問羣臣如何處置朱祁鎮,乃公認為明朝皇帝是“大元”的仇人,要求殺死,伯顏帖木兒則認為朱祁鎮能在亂軍中毫髮無傷是得天佑,不可殺死,併力主送回。也先只同意不殺朱祁鎮,但決定挾為奇貨,以便攻取北京,便將朱祁鎮送到伯顏帖木兒軍營看管,由三名在瓦剌的明朝武官袁彬哈銘(楊銘)、李成(沙狐狸)伺候。 [67-68]  八月十七日,也先就挾持他來到宣府城南,要求守將楊洪等迎駕,被守軍拒絕。 [69]  八月二十一日,也先挾持朱祁鎮叫開大同城門,又被郭登拒絕,朱祁鎮只好索取朱冕、宋瑛及宦官郭敬的家產分送也先及其弟伯顏帖木兒,到二十三日才離去,期間他還指示“秋稼未收,軍士久飢,可令刈以入城”,又説“也先聲言歸我,情偽難測,宜嚴為備”。郭登還遣人密告袁彬,欲派夜不收五人化裝入敵營,奉朱祁鎮到石佛寺禮佛,乘機救朱祁鎮入城。朱祁鎮認為成功可能性低,便沒有同意。隨後被也先帶到塞外,返回其大本營。 [65]  [70-71] 
朱祁鎮被俘的消息後,北京城中人心惶惶。孫太后命朱祁鈺監國,並企圖用財寶贖回朱祁鎮,但也先接過財寶後並不放人。翰林侍講徐珵(徐有貞)提議南遷,遭到兵部侍郎于謙的堅決反對。於是孫太后和朱祁鈺擢升于謙為兵部尚書,將北京防務委任給他,于謙捕殺王振的親屬和黨羽,並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九月初六日擁戴朱祁鈺為帝,改元景泰,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帝,人心由此稍安。 [72]  也先在與韃靼、瓦剌其他頭目商議後,決定挾持朱祁鎮進攻北京。十月初七日,也先率軍至大同東門,宣稱要護送朱祁鎮回北京重登皇位。朱祁鎮的秘密對前來拜見他的大同知府霍瑄囑咐要求郭登“固守城池,不可開城門”,郭登亦再次拒絕開門。 [67]  [73]  隨後,瓦剌大軍挾朱祁鎮從紫荊關過易州、良鄉,於十月十一日兵至北京城下,列陣西直門外。朱祁鎮於在京郊盧溝橋命袁彬作書三封,分別致孫太后、朱祁鈺及文武羣臣,通報敵情,要求朱祁鈺君臣固守社稷,又派降將嶽謙同也先使臣納哈出至彰義門外喊話,嶽謙被明軍所殺,納哈出奔回。 [74]  也先遂於十月十二日採取降宦喜寧之計,率兵擁祁鎮登上土城,要求明廷迎朱祁鎮回宮,朱祁鈺派右通政王復、太常寺少卿趙榮出城見朱祁鎮,進獻羊酒,也先拒受羊酒,要求于謙等大員來見他,並索要大量金帛財物。朱祁鈺有意答應,于謙表示:“今日止知有軍旅,它非所敢聞!”十月十三日,也先率兵發起總攻,于謙、石亨率明軍迎戰於德勝門外,明軍在火器的助攻下取得勝利。也先轉攻西直門,明軍守將孫鏜起初失利,後毛福壽、石亨等來援,才擊退瓦剌軍。接着,明軍又在彰義門擊退瓦剌軍。此外,進攻居庸關的瓦剌軍也未能得手,被羅通擊退。也先被迫於十月十五日帶着朱祁鎮北返。 [75]  途中,喜寧主張帶着朱祁鎮到西北當皇帝,然後再取南京,與朱祁鈺對峙,但未被朱祁鎮和也先接納。 [67]  也先對朱祁鎮相當禮遇,每二日進羊一隻,七日進牛一隻,逢五、逢七、逢十日便舉行宴會,每天給牛奶、馬奶。據説也先也提議將自己妹妹嫁給朱祁鎮,被朱祁鎮婉拒。 [70]  據説也先如此善待朱祁鎮,相當程度上是出自母親(敏答失力)本是明朝女子的緣故。 [80] 
景泰元年(1450年)春,也先屢次進犯,均未能佔到便宜。朱祁鎮對也先來説也失去價值,也先便有意送還朱祁鎮。 [76]  六月二十六日,瓦剌使臣參政完者、脱歡等五人來北京講和。朱祁鈺只同意講和,卻不提迎回朱祁鎮。他升禮科給事中李實為禮部右侍郎,充正使、羅綺升大理寺右少卿,充副使,七月十一日到達也先駐地失八兒禿,翌日在伯顏帖木兒駐地朝見太上皇帝朱祁鎮,進獻禮物。進獻粳米、魚肉、棵杪、燒酒、器皿等物。朱祁鎮聲稱也先有意送回自己,只因喜寧阻撓,才遲遲無法回京,最後囑咐道:“你每(們)回去,上覆當今皇帝並內外文武羣臣,差來迎我,願看守祖宗陵寢,或做百姓也好。若不來接取,也先説今人馬擾邊,十年不休。”也先也敦促迎回朱祁鎮。 [77]  在此期間,脱脱不花派使臣皮兒、馬黑麻來北京講和,朱祁鈺派右都御史楊善等前去答謝,八月初二日拜見也先,説服也先同意立即放還朱祁鎮。八月初六日,楊善奉朱祁鎮南歸,也先率眾頭目送駕半日路程,臨別,也先下馬,解所佩弓箭戰裙贈朱祁鎮,伯顏帖木兒更是連送兩日,初八至野狐嶺才痛哭而回,仍命五百騎送駕到北京。 [78]  也先則派壯勇部下20人緊隨朱祁鎮左右,即使楊善也無法靠近。 [79]  朱祁鎮抵達北京前,禮部請求隆重出迎,朱祁鈺藉口可能中瓦剌之計來拒絕,朱祁鎮也以自己“辱國喪師,有玷宗廟”為由要求迎接禮儀“悉從簡略”。 [77]  八月十五日,朱祁鎮從安定門入京,由百官接駕,朱祁鈺則在皇城東安門迎拜,朱祁鎮答拜,各述授受之意。隨後朱祁鎮被送入南宮(延安宮)崇質殿,開始了軟禁生活。 [65] 

朱祁鎮南宮復辟

主詞條:奪門之變
位於北京智化寺萬佛閣後的英宗諭祭王振碑 位於北京智化寺萬佛閣後的英宗諭祭王振碑
朱祁鈺對待朱祁鎮十分刻薄,每逢朱祁鎮生日和元旦這兩個節日,禮部都按例上奏請朝賀太上皇,朱祁鈺一概不允,對朱祁鎮的供奉也很不周到,以致錢皇后不得不做些針線活,讓人帶到外面出售,來換取一些食物和日用品。不過,朱祁鎮雖被軟禁,但其子朱見深還是皇太子。朱祁鈺為了確保自己的後代坐上皇位,在王文為首的大臣的支持下,於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降朱見深為沂王,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而在易儲不久後的金刀案更是如實反映出朱祁鎮當時的處境。朱祁鎮曾將一個金繡袋和一把金刀賞給伺候自己的御用監少監阮浪,阮浪又將其轉贈自己門下的皇城使王瑤,錦衣衞指揮使盧忠見袋、刀非同凡常,便趁機偷走,密告尚衣監太監高平,高平即令校尉李善舉報阮浪密奉上皇之命,以袋、刀潛結王瑤,圖謀復辟。朱祁鈺大怒,命將阮浪、王瑤逮下詔獄審訊,令盧忠作證,盧忠感到害怕,不願捲入其中,便聽從算命先生仝寅的建議,裝瘋賣傻,最終三人均未招認,其中王瑤被凌遲處死,阮浪死於獄中,盧忠被貶至廣西(後與高平皆被凌遲處死),朱祁鎮也逃過一劫。景泰六年(1455年)夏,高平又向朱祁鈺建言南城樹多,恐生意外,請求全部砍伐,朱祁鈺聽從,朱祁鎮連乘涼的地方都沒有了,兄弟之間由此嫌隙更深。 [81] 
朱見濟在立太子後不到一年就死去了,此後朱祁鈺再也沒有生過兒子,為了生兒子,他沉湎女色,使身體每況愈下。景泰七年(1456年)底,朱祁鈺病倒,以致讓武清侯石亨代他祭太廟,翌年正月十三日又讓石亨代他祭天。而石亨知道朱祁鈺已經咯血,時日無多,便與都督張軌、左都御史楊善、太監曹吉祥密謀朱祁鎮復辟,接着,他們一邊與南宮的朱祁鎮秘密接頭,一邊找左副都御史徐有貞謀議。 [82]  與此同時,于謙為首的大臣擇主張復立沂王朱見深,大學士商輅起草了相關奏疏,在正月十六日收集了百官簽名,準備第二天早上奏請。石亨、徐有貞聞訊,決定搶先行動,於三更領軍向南宮進發。由於石亨掌皇城門匙,因此輕易進入皇城,用巨木撞開南宮宮門,朱祁鎮燃燭出見,石亨、徐有貞跪地請求復辟,隨後軍士備好轎子,徐有貞扶朱祁鎮上轎,到天亮時行至奉天門,升座受賀。 [85]  朱祁鎮對百官説:“卿等以景泰皇帝有疾,迎朕復位,眾卿仍舊用心辦事,共享太平。”羣臣皆呼萬歲。其後又在文華殿命陳循與徐有貞起草宣諭。在午門向百官宣諭完畢後,于謙、王文就從班次中被抓起來,與朱祁鈺親信的司禮監太監王誠等都被投入錦衣衞獄中。 [83-84]  于謙、王文被誣陷謀立襄王世子。朱祁鎮認為“于謙實有功”,猶豫不決,徐有貞提醒“不殺于謙,此舉(復辟)為無名”。朱祁鎮遂決定處死於謙等人。 [86]  正月二十一日,朱祁鎮正式昭告天下,改當年為天順元年,在詔書中指責朱祁鈺“攘位”以及幽禁自己等種種失德。 [87]  二月初一日,以孫太后名義廢朱祁鈺為郕王,遷居西內。 [88]  十八天後,朱祁鈺死去。朱祁鎮以親王禮安葬,輟朝二日,賜諡號為戾。 [89] 

朱祁鎮天順中崩

主詞條:曹石之變
朱祁鎮復辟後,除了殺于謙、王文及朱祁鈺的親信太監外,還繼續清算之前在奉迎、易儲等問題上得罪過他的人,為王振平反,同時重用擁戴他復辟的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不久後,這些奪門功臣就互相傾軋。先是徐有貞裁抑曹吉祥、石亨等的貪橫,曹吉祥讓小宦官偷聽朱祁鎮和徐有貞的秘密談話,接着自己又在朱祁鎮面前提到這些話,並稱是從徐有貞那裏聽來的,從而動搖朱祁鎮對徐有貞的信任。其後御史利用天象示警來彈劾奸佞曹吉祥、石亨,兩人向朱祁鎮哭訴,稱彈劾他們的御史張鵬系朱祁鈺親信太監張永之侄,暗示此為朱祁鈺餘黨反攻倒算,朱祁鎮便決定懲治這些言官,進而牽涉到其幕後主使是徐有貞及另一閣臣李賢,兩人便被排擠出朝,時為天順元年(1457年)六月。不過,朱祁鎮並非不知曹、石的跋扈,又在不久後重新起用李賢,抑制曹、石,於天順二年(1458年)正月貶斥石亨的黨羽兵部尚書陳汝言,天順三年(1459年)八月又在錦衣衞指揮使門達和指揮僉事逯杲的協助下懲處了石亨之侄石彪,年底懲處石亨。天順四年(1460年)二月,石亨死於獄中,石彪伏誅。在處置石氏叔侄期間,朱祁鎮下令禁用“奪門”字樣,曹吉祥感到兔死狐悲,便與其養子曹欽密謀反叛,於天順五年(1461年)七月初二日發難,被孫鏜鎮壓,曹欽全族死於亂中,曹吉祥亦被凌遲處死。經過曹石之變,朱祁鎮才完全掌握大權。他不僅重用李賢,還起用彭時呂原陳文等賢臣輔政,朝政得以恢復到他即位之初的三楊內閣那種良性運轉的軌道上。 [90] 
天順年間的朱祁鎮每天早晨五鼓初就起牀,齋潔具服拜天,然後批閲司禮監送來的奏章,再拜謁奉先殿,接着上早朝。退朝後即至文華殿,與有關大臣訪問商議早朝未能斷決的政事,然後下裁決。處理政事完畢才進膳。進膳後又開始批閲章奏。易決的即批出,有須仔細考慮定議的就送到內閣,令閣臣參決。然後休息至申時,再次批閲奏章。政事松閒時,午休後的那段時間則聽內政。至晚上即休息。至於母后處,則是每日一朝,有命則兩日一朝,隆冬盛暑五日一朝。閒暇的日子或是讀書,或是觀看射箭。 [95]  從天順四年(1460年)七月開始,朱祁鎮備受腳氣病的折磨,到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已病入膏肓。 [91]  正月初六日,他命皇太子朱見濡(即朱見深)在文華殿(東宮)處理政務。 [92]  正月十六日,朱祁鎮召皇太子及司禮監太監牛玉等至病榻前,囑咐身後事。除了提及孝養錢皇后以及合葬外,還下令廢除嬪妃殉葬的祖制。 [93]  翌日,朱祁鎮駕崩,享年三十八歲,諡號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廟號英宗,葬於裕陵 [94] 
明英宗諡冊

朱祁鎮為政舉措

朱祁鎮政治

  • 用人政策
朱祁鎮第一次在位時(正統年間),起初由三楊主導的內閣及勳貴張輔等輔政,朱祁鎮則起用宦官王振掌司禮監來加以制衡。王振教朱祁鎮以重典御下,防大臣欺蔽,於是朱祁鎮大肆貶斥、逮繫、杖責、荷校朝中勳貴大臣,最終在正統後半期形成了王振專權的局面,開啓有明一代宦官專擅國政之先河。 [26]  不僅如此,朱祁鎮還堅持鎮守太監制度,並在正統十三年(1448年)命曹吉祥、王瑾監督神機營火器,使宦官取得監槍特權。翌年又命太監金英同三法司堂上官會審重囚,又讓宦官干預司法。 [96]  總之,自正統以後,明朝的權力結構出現重要變化,經過永樂到宣德年間醖釀的宦官政治正式形成,尤其是司禮監穩定地保持了對朝政的影響力,從而為某些特殊時刻“專權”宦官的出現提供了温牀。 [97] 
朱祁鎮第二次在位期間(天順年間),起初依靠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奪門功臣,不過徐有貞很快受到排擠,接着又是石亨失勢,曹吉祥孤注一擲,發動政變,結果朱祁鎮鎮壓。朱祁鎮又重用李賢為首的閣臣,並正式確立了內閣首輔之職,從此內閣政治出現不斷髮展的勢頭,由此奠定了宦權與閣權之間彼此制約的格局。 [98] 
朱祁鎮所用閣臣一覽
正統時期
楊榮、楊士奇、楊溥、馬愉、曹鼐、陳循、苗衷高谷
天順時期
彭時、徐有貞、許彬薛瑄、李賢、呂原、嶽正、陳文
  • 特務治國
朱祁鎮復辟後,在缺乏王振這種心腹輔佐的情況下,擔心朝臣結黨營私,便倚錦衣衞為耳目,主要有門達和逯杲二人。門達相對寬和,而逯杲辦事更加嚴厲,石亨、石彪叔侄的罪狀就是由逯杲查出。他自遣校尉偵事四方秘事,送門達鎮撫司處鍛鍊成獄。校尉所至,總兵、鎮守、巡撫、巡按、三司和府州縣官無不畏恐,雖貴為親藩也在所不免,不得不大量行賄以圖免罪。天順四年(1460年),各地官員到京師朝覲,朱祁鎮欲藉此整飭吏治,逯杲、門達便順承旨意,對朝覲官員深入訪察,於是大半的官員都獲罪受處分。翌年,逯杲死於曹欽之亂,門達得勢,效法逯杲,派錦衣衞旗校於各地,於是告訐者日盛,臣民皆謹小慎微。朱祁鎮嚴察臣下,緝事校尉則是無所不至,以致鎮撫司的現有監獄人滿為患。門達遂奏請在城西武邑庫隙地增蓋獄房。不過鑑於逯杲得罪武官被殺的教訓,門達不糾察武官,而專門針對文官,文官稍微犯事,如被偵知,即遭重懲,連重臣李賢及朱祁鎮的恩人袁彬都曾被門達的誣告。天順七年(1463年)九月,朝野對錦衣衞作威作福的不滿到達極點,門達在自承管束不嚴之罪,朱祁鎮赦免了他。 [99] 
  • 定都北京
朱祁鎮的祖父明仁宗曾試圖還都南京,因此將南京諸衙門定為中央機構,北京諸衙門皆冠以行在二字,寓意北京只是皇帝臨時所在的地方,遲早要遷回南京。不過他還沒來得及回到南京就去世了,宣宗卻並未改變這種做法。直到正統六年(1441年)八月十三日,寧波知府鄭珞上疏請將北京由行在生為京師,雖然被禮部尚書胡濙以不可輕改太宗(朱棣)所定為由否決 [131]  ,但到了十一月初一日,朱祁鎮正式下令去掉北京諸衙門的行在二字,南京諸衙門一律加上南京二字,正式確立了北京為京師、南京為陪都的地位。 [100] 
  • 立朝審制
天順二年(1458年),朱祁鎮規定每年霜降後,三法司同眾官會審重囚,由此確立了朝審制度。 [101] 
  • 皇室善政
天順年間,朱祁鎮在皇室內部做了一些被稱為“善政”的事。天順元年(1457年)十月二十六日,他下令釋放了被拘禁五十餘年的“建庶人”朱文圭(建文帝幼子),讓他居住在鳳陽,每月提供廩餼 [102]  在生母孫太后死後,他恢復了被無故廢黜的父親元配胡善祥的皇后位號。 [103]  臨終前又廢除嬪妃殉葬的祖制 [93]  ,這些舉動被後世評為“盛德之事,可法後世”。 [3] 

朱祁鎮經濟

  • 折徵白銀
正統元年(1436年),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周銓請求將北京各衞官員俸糧摺合布帛、白銀,運送京師,以免損耗。此外江西巡撫趙新、(南京)户部尚書黃福也有類似請求。朱祁鎮問行在(北京)户部尚書胡濙:“祖宗嘗行之否?”胡濙回答洪武年間在陝西、浙江曾有折鈔、金、銀之事,朱祁鎮遂從其請。 [104]  此舉等於正式承認白銀的合法地位,被普遍視為金花銀之濫觴,亦是明代白銀貨幣化的開端,而原有法定貨幣大明通行寶鈔已名存實亡。正統十三年(1448年),明廷曾出台對“阻鈔者”的制裁措施。天順以後,明廷不再出台任何強行維護寶鈔的政令,用銀之禁也形同虛設,朝野越來越普遍地使用白銀進行交易,明朝的貨幣制度由此發生重大轉折。 [105]  朱祁鎮本人也熱衷白銀,曾在天順四年(1460年)四月分遣宦官往浙江、福建、雲南、四川督辦銀課,總額為十八萬三千餘兩。 [106]  又曾命司禮監太監牛玉傳諭意户部左侍郎楊鼎,將江南的折糧銀收入內帑,而以其他税項收入作為武臣的俸祿。楊鼎持不可,朱祁鎮才作罷。 [107] 
  • 安撫流民
朱祁鎮在位時,因失去土地而流離失所的流民成為明朝一大社會痼疾。朱祁鎮登極詔就要求流民復業,蠲免虧欠税糧,免其差徭二年,已嘯聚山林者赦免其罪,同時禁止隱佔人口田地。 [16]  這表明明廷對流民採取了緩和的政策。正統六年(1441年),朱祁鎮大赦天下,其中對流民則作了更大的讓步。除赦免並免拖欠錢糧外,更延長免除雜泛差役期為三年,同時規定“私借債負”亦可在復業三年之後“酬還原本,不許加利”,對“離鄉年久,產業已成”不願回鄉的流民,允許在所在地報官附籍,而且有權分得當地的撂荒田地。 [27]  天順年間,他對流民依然以“撫”為主,並沒有像成化年間那樣採取強硬的驅逐、押解、勒令返籍的對策,因此社會矛盾不致激化。 [108] 

朱祁鎮文化

  • 崇尚佛教
正統年間,朱祁鎮受王振的影響,對佛教頗為崇信,建大興隆寺(即慶壽寺)於北京,日役萬人,費帑金數十萬,宏麗程度在北京排第一,賜號為“第一叢林”,命僧人大做佛事,親自臨幸,所以佛教愈發興盛。天順年間,雖有所收斂,但對佛教仍是篤信不衰。 [109]  除此之外,他對藏傳佛教也尤其推崇,僧智光、班丹扎釋、啞蒙葛等先後加封為西天佛子,他還尊崇國寺楊禪師為“上師”,其“儀從同於王者”。 [110] 
  • 修一統志
天順二年(1458年)八月,朱祁鎮以景泰年間編修的《寰宇通志》“繁簡失宜,去取未當”為由,敕諭吏部尚書李賢等補充修改,要求“折衷羣書,務臻精要,繼成文祖(朱棣)之初志,用昭我朝之盛,以垂天下,以傳後世”。天順五年(1461年)四月成書九十卷,朱祁鎮賜名《大明一統志》,詳細記述了各府州縣以及民族地區和四鄰各國的風俗政事。該志從內容、體裁到名稱都明顯遵循先朝修志的優長而有所創新與發展。 [111] 

朱祁鎮軍事

  • 以文制武
朱祁鎮在位時,逐漸確立了明代軍事體制中“以文制武”的原則,出征、邊防等軍務的主導權均逐漸從武臣轉移到文臣。正統二年(1437年)正月,鑑於韃靼阿台汗屢次騷擾甘肅,朱祁鎮派文臣王驥處理甘肅邊務,抵禦韃靼。有人認為此事應由總兵官(武臣)負責,朱祁鎮不聽。 [112]  正統五年(1440年)十一月,議出兵麓川,張輔等建議仍沿用武臣掛帥、文臣參贊的祖制 [113]  ,但朱祁鎮最後還是以王驥總督軍務。 [114]  王驥由此成為明代第一位正式受命專征、全權負責的文臣。正統七年(1442年)十一月,因遼東邊備廢弛導致蒙古、女真侵犯,朱祁鎮命王翱提督遼東軍務。 [115]  正統八年(1443年)九月,朱祁鎮命監察御史李純巡撫遼東,專門整理屯田之事。 [116]  天順二年(1458年),升陝西布政司左布政使芮釗、山西布政司右布政使陳翌、山東布政司右布政使王宇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分別巡撫甘肅、寧夏、宣府。 [117]  至此,朱祁鎮之前僅限於內地的巡撫制度也推廣到邊地,併成為定製。
  • 始行募兵
明初實行軍民分籍,只有基於衞所制度的世兵制。正統年間,由於衞所軍大量逃亡,明廷不得不從非軍籍中募兵以補充兵源。正統二年(1437年),朱祁鎮命兵部向文武官吏及軍民工匠人等(包括罪犯、奴隸、亡命之徒等)募兵,此為明代募兵之始。 [118]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大舉侵犯後,朱祁鎮下令“民間果有懷材抱德者,有司以禮舉薦赴京,照例考用”。 [119]  此後明廷雖仍時有募兵,但一般限於戰事頻仍的邊鎮地區,而且所召募的基本上是土兵、民兵,而非國家節制的“額兵”,到嘉靖年間才將募兵制作為與衞所制並行的定製。 [120] 

朱祁鎮民族

  • 北方
正統三年(1438年),隨着阿台汗的覆滅,瓦剌人控制了韃靼(北元后裔)並統一了整個蒙古高原。也先執政期間,其勢力東起遼東、西至西域,日益強大。他一心希望復辟元朝,取代明朝重新一統天下,雖然也不時騷擾明朝邊境,但仍與明朝維持着永樂以來的朝貢關係,以謀求經濟利益。明廷對瓦剌的強盛雖然有所警惕,但十分被動,未能做出有效的反應。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藉口削減馬價與求婚未成而大舉南侵,朱祁鎮御駕親征,在土木之變中被俘。 [42] 
朱祁鎮復辟後,也先雖死,但活躍於河套一帶的韃靼貴族孛來毛裏孩等仍為明朝邊患。朱祁鎮派石彪出塞攻擊,在野馬澗、半坡墩一帶取得大捷,斬513級。 [121]  李賢則認為只要恢復通貢、確保韃靼的經濟物資供應,他們就不會犯邊,得到朱祁鎮的讚許。 [122]  所以,儘管明朝和韃靼衝突不斷,但通貢始終沒有斷絕。天順五年(1461年)十月,明朝和孛來方面達成協議,孛來從陝西通貢,約束部眾。但天順六年(1461年)仍有孛來部眾劫掠甘肅以及嫌“賞賜”太少等事,因此邊境仍然不安。 [123] 
  • 西北
朱祁鎮在位時,嘉峪關以西的關西七衞不斷受到瓦剌的侵襲,明朝對此無能為力。其中最西的哈密衞首先遭瓦剌入侵,也先兩次將哈密忠順王母(即也先之妹弩温答失裏)和他的妻子帶走,以此脅迫哈密忠順王倒瓦答失裏去相見。倒瓦答失裏不敢去,數次遣使嚮明朝告急。明朝出面調解,但不解決問題,倒瓦答失裏只好在正統十三年(1448年)偷偷去見也先,對明朝則聲稱沒去。天順後期,王母弩温答失裏為癿加思蘭所逼率部下,逃到苦峪,明廷依然對此無能為力。 [124] 
正統十一年(1446年),關西七衞之一的沙州衞發生饑荒,明朝在給予救濟的同時,甘肅總兵官任禮提議“欲乘其飢窘,遷之塞內”,加之喃哥來稱欲入居肅州小缽和寺,任禮遂派遣都指揮毛哈剌(毛忠)、趙哈剌不花隨同喃哥先行招撫,大軍繼至。眾人至沙州衞後,喃哥動搖,部眾多欲投奔瓦剌。但在任禮大軍的脅迫下,全衞遷入甘州,共計205户、1230餘人。朱祁鎮有意將他們遷入內地,以防後患,翌年遂內遷山東平山、東昌二衞,沙州衞遂廢。 [125] 
  • 東北
朱祁鎮即位後,鑑於女真朝貢耗費過多且擾民,改變了永樂、宣德兩朝積極招撫女真前來朝貢的政策,指示遼東總兵官“今後外夷以事來朝者,止許(每衞)二三人或四五人,非有印信公文毋輒令入境”。從《明實錄》記載女真朝貢的次數看,正統元年(1436年)和二年(1437年)分別是24次、23次,三年便鋭減到5次。不過到了天順年間,女真朝貢人數再次增多,動輒上千人,朱祁鎮命其一年一次來朝。 [126] 
當時的女真諸衞中,與明朝關係最密切的是建州女真的建州、毛憐等衞,明朝時常介入他們內部紛爭以及與朝鮮的關係。而他們也不時騷擾遼東。正統五年(1440年),原在朝鮮會寧一帶的建州左衞部眾西遷至靠近遼東的蘇子河流域,其首領凡察董山叔侄為爭奪衞印而發生爭端,朱祁鎮命遼東總兵官曹義處理此事,曹義在開原曉諭凡察、董山後提出分設建州右衞以處凡察的方案,得到朱祁鎮批准,於正統七年(1442年)二月設建州右衞,以凡察掌其事,至此建州三衞正式形成。 [127]  此後,建州三衞夥同兀良哈三衞侵犯遼東,朱祁鎮派人安撫建州三衞,並警告“敢有輕聽所誘,私通夷虜,引寇為患,必調軍馬剿殺不宥”。到了天順年間,朝鮮有意對女真發揮影響力,授予董山等人官職,朱祁鎮聽説後,分別曉諭朝鮮國王李瑈和建州三衞首領,令其不得私交,朝鮮和建州都向明朝謝罪,此後再無朝鮮授建州三衞酋長官職之事。 [128]  另一方面,朝鮮曾誘殺毛憐衞首領浪孛兒罕一族,朱祁鎮派馬鑑去毛憐衞調停,派張寧、武忠去朝鮮調停。但朝鮮不聽調停,還出兵掃蕩毛憐衞,朱祁鎮先令女真李古納哈等不許擅動人馬,同時批評朝鮮“興兵越境”“構怨不已”。儘管明朝對於朝鮮方面擅殺明朝屬臣的行為十分不滿,但在處理過程中對朝鮮採取了較為温和寬鬆的態度,以壓制女真的發展。從女真方面而言,由於得不到明廷的保護,只好奮起自衞,致使女真人與朝鮮的衝突不斷。 [129] 
  • 西南
正統年間,西南各土司叛亂或內亂不斷,朱祁鎮採取以撫為主的政策,僅針對叛亂最多的麓川土司進行大規模征討。天順年間,面對貴州、湖廣各族人民大起義,朱祁鎮採取以剿為主、以撫為輔的政策,派方瑛鎮壓起義。 [130] 

朱祁鎮歷史評價

朱祁鎮史書評價

  • 《明實錄》:上天資聰明英武,臨朝端嚴若神,復位之初,勵精圖治,急於用人,文武之臣一接見間,言有可採、才有可取者,輒加委任,已而覺其非是,則疏斥之不顧。爾後益明習國家事,百司章奏一覽即見大意,睿斷出人意表,廷臣才行高下、心術邪正無不洞燭,其微小有過失,必黜罰以示懲,其能自新,旋復甄用,雖屢進屢退,不以為嫌。尤惡贓吏,事覺,必窮治之不少貸,甚至遣人伺察,使有所警畏而改行,曰:“貪風息,則天下治矣。”惟於武臣則棄短取長,而任之不求備也。自奉儉約,宴遊有節,動止有度,治宮壼嚴於外廷,遇宗室、待戚畹,不以恩掩義。保民愛眾,時有所縱舍,或聞水旱荒歉,則賑恤備至。撫綏四夷,法用寬簡,遇其賓貢,錫予逾厚。至於朝政所施,靡不究心,賞功罰罪,動諮成憲,而威福大柄,一自己出,臣下凜然承順,莫敢幹預於其間,此上英明之略也。尤有大德超越古今者,蓋自幼衝嗣統,聖資玉裕,淵默嶽峙,雖左右近臣,莫能窺其喜愠,在廷百辟與夫四方萬國來朝者,得瞻日表,莫不相慶,以為太平天子,臨朝之餘,入侍太皇太后、皇太后,愉色婉容,極天下之飬,暇則居便殿、御經筵。是時,累朝舊臣若楊士奇、楊榮、楊溥相與先後輔翼,以前古之訓當今,政理之所宜。上無適無莫,委任責成,由是海內富庶,教化行焉,洪熙、宣德之治,未有臻於斯者矣。夫何時運偶否,王振以從龍舊恩狎,紊紀綱、誤乘輿,止於朔漠,然聖德弘大,屹乎不移,彼欲奉戎姝以侍行幄,上則卻之而不納,彼欲假威命啓邊關而入據之,上則密諭守帥以固疆圍、衞社稷,受其尊戴,恬如常時,安我崇重,至於朞歲,用能使異類服化、奉蹕還歸,亙古以來,用夏變夷,天旋地轉,未有若茲者也。及其歸於南宮,閲歷七稔,脱屣萬幾,優遊自樂,豈復有重履尊位之心哉?天順返正,蓋上天眷顧之自然,亦臣民億兆不謀同然之心也。彼貪天之功者,上固洞燭之,是以終不容其欺冒,日月無私照照之者,情罔克隱;雷霆無私斷斷之者,慝罔所逃,何其聖哉!古之聖人,喜怒以天理不以己者,政若茲。是以景泰紀年,上不革也,大統歷載之;景泰政事,上不改也,百司庶府因而行之,觀於此,可以見上友于同氣之心矣,至於恭讓皇后之復位號、修寢園,建文近屬之釋幽隱、守皇陵,莫非體祖宗之心、弘天地之量,斯固孝道出於常情之表者也。若乃於母后無日不定省,於奉先殿無旦不謁見,於郊廟祀享齋戒必誠,對越之頃如見之。非違豫也,未嘗不躬親於天壽山陵;其躬謁也,未嘗不留止遲迴不忍遽歸,在上以為孝道之常,然前代帝王亦鮮有若是者也。皇后雖無子,終始相敬如賓,及彌留之際,猶命今上盡孝道,自妃以下,平時無恃寵驕溢者,亦不令其踵襲往昔殉葬之失,俾得各保天年,其於夫婦之道正矣;今上就學於文華殿,諸王亦就學焉,擇賢以導,而無偏愛,長女重慶公主下嫁日,親送至東華門,然及其家人求莊田者,則命法司治罪,謫戍邊方,父子之恩正矣;親藩有愆必糾,而若襄王之屬高行懿,則敬愛錫賚恐弗及,勳貴有過弗貸,而若會昌侯之為元舅,則加爵委權無所吝,內臣有承寵者,然復辟之後,太阿自操,政不得幹,法不苟貸,大臣有遭譴者,然若王直、胡濙、高谷不與迎復之謀者,終保全之,陳循在竄逐之列者,終召還之,文部武府各慎其擇,然尤嚴於內閣之選,惟賢是任,每事必諏,君臣之道正矣。上於彝倫,皆以其正而無所失,斯蓋德之大者,則其他美若騎射之閒習、章奏之辨察、琴書之時御、翰墨之親灑,事務雖久而無不記,臣下雖遠而無不知,特其大德中之細故爾。夫惟有大德則有大福,是以在皇帝位二十有二年,合符於太宗皇帝,並在太上皇帝位計之先後三十年,於太祖皇帝僅少一年爾,福之大也並於開創之祖宗,則其可久也,聖子神孫,繼繼承承於萬億世,與天無極,自必然者矣,史臣雖愚其敢預卜之焉。 [94] 
  • 《明史》(萬斯同修):
    • ①帝初政簡靜,任用老成之力也,無何嗜好。漸偏動多出入,奸監王振窺弄其間,土木之禍,振蓋罪通於天也。獨是太祖鑑前代寺閹之患,首禁宦官典兵預政,至鑄為鐵牌頒之各司,俾子孫遵守,此其用心可謂至矣。帝之世去祖宗朝幾何時,而貂璫之徒遂肆惡至此,言之可為於邑。且帝天資敏達,非桓、靈、懷、愍比也,當時蒙塵北狩,身陷虜庭,宗社且危於累卵,上天悔禍,乃得返轉,非常之變故,誰實致之乎?恐碎糜豎骨,猶未足以泄朝野之忿而蔽誤國之辜矣,乃帝絕不以為悔,舊恩眷念,帷蓋頻施,即恤予不為少替,豈宵小狐媚之技能入人肺腑而結其私,雖英主哲闢亦或墮入其彀中而莫能勘破耶!斯誠可為寒心者矣。噫! [132] 
    • ②帝不幸身丁多難,兩載北庭,七年南內,艱辛困苦,古未有聞焉。以故復辟之後,綜攬明察,內外罔敢幹其紀,斯則動心忍性之明驗也。惟是郕王之惡終、少保之疑獄,既已灼知其枉,而釐而正之,必以待諸後人,抑獨何與?嗚呼!改過不吝,誠未易言也已。 [132] 
  • 明史》(張廷玉修,武英殿本):英宗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楊、胡濙、張輔,皆累朝勳舊,受遺輔政,綱紀未弛。獨以王振擅權開釁,遂至乘輿播遷,乃復辟而後,猶追念不已,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後在位二十四年,無甚稗政。至於上恭讓後諡、釋建庶人之系、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 [3] 
  • 《明史》(英廉等訂,四庫全書本):前後在位二十四年,威福下移,刑賞僭濫,失亦多矣,乃或臚舉盛德,以為無甚稗政,豈為篤論哉? [133] 

朱祁鎮名人評價

  • 鄭曉:帝天資英明,沖年嗣位,孝敬重闈,信任舊臣,留心學問,不喜玩好。既親政,崇儉恤民,夙夜孜孜,蠲租省役,每勤詔諭,禮祀羣神,加俸百官。開薦舉、嚴考察、設提學、祀宋儒、謹災眚、勵風憲、輯戚里,文武、將相、宰執、侍從、台諫,皆務擇人久任,尤惓惓恤民間利病。即嘗北狩。本為社稷,非徒巡狩已也。復辟之後,殷憂啓聖,敬天勤民,石、曹既誅,閔念於嶽,進賢去奸,益加冰慎,萬幾精核,號稱治平。若乃禮遇孝莊,追封恭讓,悼念建文,友愛景帝,升遐治命,言后妃禮分,止嬪御殉葬,尤盛德事也。 [144] 
  • 何喬遠:上始即位十有四載,北廷兩歲,南宮七載,豈非天哉?自古人君憂患困橫,未有如上者也。其初沖年嗣統,雖賴三楊輔以簡靜,邪閹王振尚得幹其間。復辟以後,總攬明察,內臣莫敢奸,外臣莫敢貪,至其釋建庶人之囚、復胡皇后之號、罷殉葬之令,廟號曰英宗,不誣也。孟氏稱動心忍性,亶其然乎? [135] 
  • 鄧元錫:睿皇帝始以幼衝嗣位,中更大難,益明習於國家之故。又性至仁孝,日雞鳴,卷冕覲天、覲祖宗,拜跪有常儀,已乃視朝,朝退朝母后,已復親政,又加之以節儉,戒侍臣毋忘南宮時,故能敬恭神人,禮賢逮下,而光復前烈也。至釋建庶人囚、上恭讓皇后諡、止殉葬,尤偉。 [136] 
  • 吳士奇:上之嗣位,方在沖年,奄振竊權,遂致播遷,期年虜庭,七載南內,險阻備嘗。既復當陽,躬親萬幾,釋建庶人,上恭讓皇后諡,誅曹、石,黜有貞,恤言官,徵處士,閲諸將,李賢管樞密,王翱主銓衡年富領度支,姚夔司典禮,韓雍項忠葉盛為撫臣,特簡二千石,雞鳴服冕,敬天肅祖,拜跪有常,加以節儉,戒侍臣無忘南宮時,蓋興廢之際,若或使之,而危平之幾,又若或牖之。至夫大行遺命,勿以生殉,則已通幽明之故、破死生之迷,匪獨仁心為質也。 [137] 
  • 李維楨:主少而國不疑,母后臨朝而政不旁落,乘輿蒙塵而復辟,高皇帝在帝左右,式靈之矣。帝能出建文庶人,而深修郄於景帝,猶曰人我異觀;能誅石亨、曹吉祥,而卒不罪王振,則事之不可知者也。 [138] 
  • 朱國禎:土木之陷,王振之罪不必言矣,然復辟而立祠賜額致祭,可見此行原出獨斷,直視虜易與,一出長驅,如祖宗故事。振輕窕小人,從恿且竊權欺壓文武大臣,擅進退,即英公老將,不克效一籌,以致於敗,天傾地裂,惟此時為然。幸神明呵護,我一時材臣猛將,兵事大飭,嘿奪虜心,不迎而送,不要挾而順從,山川如故,天地復完,豈非亙古來至危而安、至險而夷、至奇而平之事乎?既馮祖德亦仗天威,然威能得之也先,而不能得之介弟,想精神激射。景皇見而懾,懾而疑,又人心歸閒,擁戴有芽,以至防閒隔絕,似有物焉擾之,而不有廢也,其何以興?啓門登輦,陰晦開,星月霽,此豈人力也哉?殷憂啓聖,七年善政不勝書,釋建、止殉葬,尤為卓越。李賢會逢其盛,嶽正適遭其窮,居功者反以功禍,奉侍者終以侍遷。英之為英,睿之為睿,至今思之凜凜已。 [137] 
  • 談遷:英廟狃承平之後,海內富庶,文武恬熙,首事麓川,繼以北伐,一時吏卒尚有溯榆川之駕、睹石門之烈者,豈知魚潰獸駭,為晉宋蹈亡哉?沙漠傳書,惓惓郕邸,蓋深為社稷計也。倏而返蹕,倏而復祚,俱事出望表,史傳未聞,而帝處之坦如也。權不自制,驕及勳閹,石亨幾驂乘之誅,吉祥同甘露之逆,始躬決庶政,旁求耆舊,夙興夕惕,蓋無日忘穹廬南城時也。噫!一王振未已也,又吉祥潰之;一馬順未已也,又門達怙之。蓋英主慮失其權,為人所竊,而其有敗有未敗者,禍有深淺也。 [134] 
  • 張岱:英宗之復辟,正也。徐、石乘之以取功名,不幾以上為孤注哉?故終英宗之世,天下一亡於土木,再兇於奪門,其兩存者,幸耳。至八年嗣統,其慎其艱,與正統初政相去若霄壤焉,則英宗之得力於沙漠也,不減太甲之桐宮矣。冕服奉歸,復正厥闢,豈幸也哉? [139] 
  • 查繼佐:正統十年之前,誠孝孝慈持之於內,閣輔皆賢,號為治平。自劉球忤監振,缺政實滋,即非土木之變,帝業不光。奈何再造,輒不忘王司禮,招魂而忠旌之也?幸睿慮清明,羣小自敗,有感失步,從善不懈。至於禮遇孝莊,追諡恭讓,悼念讓皇,友愛景帝,升遐治命,正分止殉,遂使朝天之户,列闢無聞,而久錮遺宗,俯仰適志,誠有矯百代之積習為,獨見其仁惻者。嗟乎!遐莫可企及矣。 [140] 
  • 傅維麟:終帝之世,蠲租之詔屢聞,命官賑救,若焚溺切身,稽其數不下鉅萬,亦可謂留心民事、愷悌為懷者矣。正統初,帝在沖年,權總太后,小人眈眈不敢逞,故政治稱小康焉。及太后崩而狐嗚虎噬,咆哮帝側,土木之變,社稷幾危,然原情揆勢,蓋為纘祖烈、振生民計,與遊畋殊,而不知非其時矣。及復辟之後,敬天勤民,進賢遠佞,嘗曰:“朕小心翼翼,未嘗一日忘艱難時。”以故明慎精嚴,號稱治平。至於禮孝莊、諡恭讓、出建文後,以至止殉葬嬪妃,高出千古。夫帝以一人之身,前後不啻徑庭,蓋前以未愔世故,屢明彝(明夷)之危後,以險阻備嘗,成賢明之治。古云“殷憂啓聖,多難興邦”,帝之謂矣。雖然,皇皇帝主,身陷毳庭,而卒獨能返,豈非天哉?豈非天哉? [141] 
    • ①英宗親征之舉,雖襲永樂、宣德兩朝故事,其情勢實相去懸殊。蓋成祖英勇,久震北庭,故親履行陣,武功即以大振。至宣宗時,疆場無警,巡邊三出,不過閲兵而還,無關利害。若額森之分道大舉,本非可以輕敵,而張輔等宿將尚在,未嘗不可假之斧鉞,以靖邊陲。英宗軍旅未嫺,豈宜冒昧親征、致貽大辱?總由王振欲攘邊功,以圖封賞,而自揣擅權已久,又不肯獨出監軍,遠離中禁,貽他人摘發之機,故必欲挾駕親行,止圖自遂其私,而不顧置其君於危險。英宗不知覺悟,墮其術中,幾至禍延宗社。宦豎貽害之烈,殆比漢、唐而更甚矣。 [142] 
    • ②英宗亦豈得辭寡恩尺布之譏哉? [142] 
    • ③英宗失德處不可枚舉,史臣乃稱其釋建庶人、罷宮妃殉葬,為可法後世。夫釋建庶人,何關政教?而宮人殉葬,自足亂政,罷之宜耳,豈足詡為盛德哉? [142] 
    • ①英宗受羣小之間,報怨已甚,其罪豈薄於景帝? [145] 
    • ②石亨粗鄙武夫,非大奸慝,其始假以威福,乃英宗之樂近小人。以亨之不足大用,何待後來始著?其舉動無一不劣,有何難辨而假借之?英宗自欲假手此輩以快所仇,觀于于謙終帝世不予雪,而害謙者則已次第戮之,故知非羣小能害謙,自出英宗意爾。 [145] 
    • ③陷謙諸人,惟徐有貞尚有小才,石亨、曹吉祥之流,若君主稍有常識,豈遂假以大權至迭起禍變?亨、吉祥何足道,英宗始終為庸稚之君而已。 [145] 
  • 毛澤東:《明史》我看了最生氣。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餘的都不好,盡做壞事。 [5] 
  • 趙毅羅冬陽:明英宗正統年間的明王朝,無論從政治、經濟、武備還是從吏治、邊防乃至社會秩序上考察,都是今不如昔。在這樣由盛轉衰的時期,任何一個繼往開來的國君都難以力挽頹勢,更何況繼往開來者還是一個缺少獨立意識的孩子呢?我們這樣講,不是有意為英宗開脱某些責任,而是要讀者清楚:正統朝的弊政有某種時代的必然性。祁鎮有其不可推卸的責任,而祁鎮身邊的輔政大臣和司禮監太監王振更難辭其咎,這種評價在正統六年英宗親政前尤為必要。當然,全面公允地評價英宗朱祁鎮也必須緊密地結合天順朝的歷史背景。英宗朱祁鎮兩次踐祚,在明代帝王中是唯一的一位。而採取“奪門”方式第二次登基卻存在着極大的偶然性。英宗祁鎮是個權力慾極強的人,而其御弟景帝祁鈺在這方面又毫不遜色於其兄。土木之變後,國家危殆,于謙等人擁郕王繼位是明智的選擇,使控制在也先手中的祁鎮變成空質,才有祁鎮的南歸。然則祁鈺對返回北京的祁鎮防嫌太甚,導致兄弟情誼破裂。更有甚者,景帝不該廢掉見深的太子地位,而立己子為東宮。祁鈺、祁鎮間兄弟情誼的破裂,便給一幫利慾薰心的無恥官僚們提供了“奪門”的機會,而“奪門”成功後,朝章國故、大政方針、人事任用的紛更,有些出自英宗的裁斷,有些則是各派官僚政客左右的結果。冤殺于謙,固然是英宗一生最大的失德,寵待曹、石,似乎將祁鎮牢牢地釘上了歷史的恥辱柱。然而,人們忽略了英宗對這幾個問題在有生之年都曾作了反省,儘管羞羞答答,遮遮掩掩,不太深刻,不夠徹底,但對一個封建專制帝王來説的確是不容易的,評價一個封建帝國不能過分強調道德示準,錯殺一人、十人、百人,任何一位所謂的英主都是常有之事。天順朝的朝政表明,祁鎮已經逐漸成熟起來,他是勤政的,也是仁德的,雖然沒有能夠重振朱明王朝往日之雄風,但也沒有把明王朝敗壞到正德、萬曆時期的程度。……我們對明英宗朱祁鎮的總體評價是:不是昏君,也不是英主,是處於歷史轉折關頭功罪相抵的守成帝王。 [143] 

朱祁鎮軼事典故

朱祁鎮童年誓言

當朱祁鎮會説話時,宣宗把他抱在膝上,問道:“將來你當了天子,能使天下太平嗎?”朱祁鎮回答:“能!”宣宗又問:“有干擾國家法紀、犯上作亂的,你敢親率六師去討伐嗎?”朱祁鎮回答:“敢!”據説在應答之際,他聲音洪亮,神情堅毅,無所疑慮。宣宗大喜過望,感到後繼有人,將自己穿的龍袍玉帶給朱祁鎮穿上,放在寶座上,左右都高呼萬歲。 [10] 

朱祁鎮逃過一劫

據朱祁鎮自述,他在土木堡之變被困時,下馬向南面盤腿而坐。有一個瓦剌兵來剝他衣甲,他堅決不讓,瓦剌兵準備加害他時,這個士兵的哥哥來到,得知緣由後,説:“這個人不是等閒的人,動靜不象個小人兒。”然後把他帶去見也先之弟賽罕王,至此他才得以活命。 [70] 

朱祁鎮人際關係

關係
稱號
姓名
備註
父親
宣宗章皇帝
明朝第五位皇帝
母親
孫氏
宣宗繼後
正妻
孝莊睿皇后
錢氏
一生未育
嬪妃
孝肅皇后
周氏
本為貴妃,生明憲宗朱見濡、崇王朱見澤、重慶公主
萬氏
生德王朱見潾、皇子朱見湜、吉王朱見浚、忻王朱見治、淳安公主、廣德公主,諡靖莊安穆
劉氏
諡貞順懿恭
王氏
生許王朱見淳、嘉善公主,諡端靖安和
樊氏
生一公主,早夭,諡恭和安靜
楊氏
生崇德公主,諡莊僖端肅
高氏
生秀王朱見澍、隆慶公主,諡莊靜安榮
魏氏
生徽王朱見沛、宜興公主及一早夭公主,諡恭莊端惠
賢妃
王氏
諡昭肅靖端
劉氏
諡安和榮靖
武氏
諡端莊
和妃
宮氏
諡恭安
劉氏
諡昭靜
趙氏
諡恭靖
張氏
諡恭僖
餘氏
諡僖恪
陳氏
諡惠和
王氏
諡榮靖
黃氏
諡端和
另有一名劉氏妃子,生嘉祥公主,封號待查,不確定是劉敬妃還是劉麗妃,也可能是第三位劉姓妃子
兒子
憲宗純皇帝
朱見濡
本名見深,封皇太子,繼位為帝
德莊王
本名見清,封德王,諡莊
-
早夭
許悼王
封許王,諡悼,無嗣國除
秀懷王
封秀王,諡壞,無嗣國除
崇簡王
封崇王,諡簡
吉簡王
封吉王,諡簡
忻穆王
封忻王,諡穆,無嗣國除
徽莊王
封徽王,諡莊
女兒
朱淑元
朱氏
朱氏
朱氏
朱延祥
朱氏
朱玄真
朱延喜
公主
朱氏
早夭
公主
朱氏
早夭
以上主要參考資料 [146-155] 

朱祁鎮人物爭議

《明實錄》稱朱祁鎮是孫貴妃(即孝恭章皇后)所生 [7]  ,而同時期的文人王錡記載稱是宮人(一説姓紀)所生,被孫貴妃抱養為己子,直到朱祁鎮駕崩時才由錢皇后告訴他真相。 [8]  《明史·后妃傳》關於孫皇后的記載中採信了後者的觀點。 [9] 

朱祁鎮後世紀念

主詞條:明裕陵
朱祁鎮死後葬於明十三陵中的裕陵,位於天壽山西峯石門山南麓。裕陵始建於朱祁鎮駕崩後的天順八年(1464年)二月二十九日,由著名工匠蒯祥陸祥等奉命督工。參加營建的軍民工匠共達8萬餘人。僅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就把地下玄官建成了。五月八日,奉朱祁鎮梓宮入葬;六月二十日,陵寢工程全部告竣。清乾隆年間,裕陵被重新修繕。民國年間,祾恩殿在戰亂中被拆毀,祾恩門則於民國六年(1917年)被焚,其餘建築保存尚好。 [163] 

朱祁鎮史料索引

  •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
  • 明史·本紀第十·英宗前紀》 [2] 
  • 《明史·本紀第十二·英宗後紀》 [3] 

朱祁鎮影視形象

年份
電視劇/電影
飾演者
圖集
1985年
1987年
1999年
《十五貫傳奇》
2003年
2004年
2004年
2008年
2009年
神機箭
2011年
後宮
2016年
蔣英實
權彬 [160] 
2016年
樓芸昊(少年)
霍建華(成年) [161] 
2019年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