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敕勒歌

(北朝樂府民歌)

鎖定
《敕勒歌》是南北朝時期流傳於北朝樂府民歌,一般認為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詩作。此詩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開頭兩句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着兩句用“穹廬”作比喻,説天空如蒙古包,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最後三句描繪了一幅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草原全景圖。有靜有動,有形象,有色彩。全詩風格明朗豪爽,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受到歷代文論家和文學史論著的好評。對它的學術研究,經久不衰。
作品名稱
敕勒歌
作    者
不詳
創作年代
南北朝
作品出處
樂府詩集
作品體裁
樂府詩
別    名
敕勒

敕勒歌作品原文

敕勒歌版本一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1-2] 

敕勒歌版本二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3] 

敕勒歌註釋譯文

敕勒歌詞句註釋

⑴敕(chì)勒:種族名,又叫鐵勒,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一説即維吾爾族。
⑵敕勒川:敕勒民族居住處,在今山西、內蒙古一帶。北魏時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帶稱為敕勒川。川,平原。一説河流。
⑶陰山:山脈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起於河套西北,綿亙於今內蒙古自治區南部一帶,和內興安嶺相接。
⑷穹(qióng)廬:用氈布搭成的帳篷,遊牧民族所居的圓頂帳幕,即蒙古包。
⑸籠蓋:一作“籠罩”(洪邁容齋隨筆》卷一和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⑹蒼蒼:青色。
⑺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
⑻見(xiàn):同“現”,呈現,顯露。
⑼天似穹廬蓋四野:這一版本載於明萬曆三年(1575)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四十六、清雍正十一年(1733)編就印行的《朔平府志》和雍正十三年(1735)刻印的《朔州志》。
⑽天蒼蒼,野茫茫:王灼《碧雞漫志·漢之歌》和陶宗儀説郛》卷十九上所引《敕勒歌》,此二句為“山蒼蒼,天茫茫”。 [3]  [4-6]  [7]  [8] 

敕勒歌白話譯文

在敕勒川的平原上,在高峻的陰山下,
天像一頂寬大無比的蒙古包,籠罩着四面八方遼闊的原野。
青天蒼蒼,大地茫茫,
風吹過來草低頭,頓時顯出成羣成羣肥碩的牛羊。 [8] 

敕勒歌創作背景

公元四到六世紀,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處在鮮卑匈奴等少數民族的統治之下,先後建立了北魏、北齊、北周等五個政權,歷史上稱為“北朝”。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後用漢語記錄的作品。根據《通鑑》胡注“斛律金出敕勒”,可知《敕勒歌》是北齊斛律金所唱的“敕勒”民歌。《樂府解題》説“其歌本鮮卑語,易為齊言”,表明這是一篇翻譯作品。
《敕勒歌》文本最早見錄於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中的第八十六卷《雜歌謠辭》。在史書中,最先提到《敕勒歌》的是唐朝初年李延壽撰的《北史》卷六《齊本紀》:東魏武定四年(546),東魏權臣高歡率兵十萬從晉陽南向進攻西魏的軍事重鎮玉壁(今山西南部稷山縣西南),折兵七萬,返回晉陽途中,軍中謠傳其中箭將亡,高歡帶病強自設宴面會大臣。為振軍心,他命部將斛律金唱《敕勒歌》,遂使將士懷舊,軍心大振。《樂府廣題》雲:“北齊神武攻周玉壁,士卒死者十四五,神武恚憤,疾發。周王下令曰:‘高歡鼠子,親犯玉壁,劍弩一發,元兇自斃。’神武聞之,勉坐以安士眾。悉引諸貴,使斛律金唱《敕勒》,神武自和之。”
《敕勒歌》作者到底是誰,各界一直眾説紛紜。有人認為作者就是斛律金,有人認為斛律金只是作者之一,有人則認為斛律金只是已知最早的演唱者,而非作者。還有人認為是斛律金之子斛律光所作,或認為是高歡所作。而一般認為這是敕勒人民間或集體創作的民歌,產生的時期為五世紀中後期。 [8]  [9] 

敕勒歌作品鑑賞

敕勒歌整體賞析

這首民歌出色地描繪了當時祖國北方草原的遼闊壯美,前四句歌唱敕勒族的生活環境,後三句寫敕勒族人民的勞動生活。全詩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有很強的藝術概括力。
“敕勒川,陰山下”,詩歌一開頭就以高亢的音調,吟詠出北方的自然特點,無遮無攔,高遠遼闊。敕勒人歌唱他們所生活的土地時,是以一座氣勢磅礴、雄偉無比的大山作為背景的。這簡潔的六個字,格調雄闊宏放,呈現出強大的氣勢和力量。“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這兩句承上面的背景而來,極言畫面之壯闊,天野之恢宏。同時,抓住了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徵,近取諸身,以人們所熟悉的“穹廬”作比,形象地描繪了一幅一望無礙的遼闊畫卷。字面上雖無遼闊字樣,但遼闊之景卻收入眼前。“天蒼蒼,野茫茫”,寫天、寫野,但從另一角度進一步摹寫草原的寬闊壯美。作者運用疊詞的形式,極力突出天空之蒼闊、遼遠,原野之碧綠、無垠,顯現出遊牧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這兩句仍然以渾渾浩浩的筆調寫景,但這已經為下一句作背景了。“風吹草低見牛羊”,更是寫景如畫。這最後一句是全文畫龍點睛的一筆,描繪出一幅殷實富足、其樂融融的景象。這裏不僅呈現出的是自然風物,而且隱約可見的還有牧民們的活動,真是似靜而有動,似動而有靜。這些牛羊的主人,即勇敢豪爽的敕勒人,給蒼茫大地帶來蓬勃生機,帶來美的意藴。
這首歌音調抑揚頓挫,歌辭語意渾然,具有鮮明的遊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濃郁的草原氣息。從語言到意境可謂渾然天成,它質直樸素、意韻真淳。語言無晦澀難懂之句,淺近明快、酣暢淋漓地抒寫了遊牧民族驍勇善戰、彪悍豪邁的情懷。 [6]  [7]  [8] 

敕勒歌名家點評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八十六《解題》:其歌本鮮卑語,易為齊言,故其句長短不齊。 [8] 
金·元好問論詩三十首》其五: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 [8] 
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二:《碧雞漫志》曰:“斛律金《敕勒歌》曰,‘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盧: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金不知書,同於劉、項,能發自然之妙。韓昌黎《琴操》雖古,涉於摹擬,未若金出性情爾。 [8] 
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三:齊梁後,七言無復古意。獨斛律金《敕勒歌》雲:“敕勒川,天似穹廬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底見牛羊。”大有漢、魏風骨。金武人,目不知書,此歌成於信口,鹹謂宿根。不知此歌之妙,正在不能文者,以無意發之,所以渾樸莽蒼,暗合前古。推之兩漢,樂府歌謠,採自閭巷,大率皆然。使當時文士為之,便欲雕績滿眼,況後世操觚者! [8] 

敕勒歌後世影響

《敕勒歌》流傳很廣,其價值絕不僅僅在於文學方面,它也是民族文化間互相影響、南北詩風互相融合的實例;也是中華境內各族從征戰對抗走向和解交融的歷史見證,是一元主體、多元格局中華文化形成過程中的典型個案。後世對《敕勒歌》的學術研究眾多,涉及這首歌的創作背景、創作年代、創作地域、歌詞作者、歌詞語言、歌詞釋文,歌的科學價值,敕勒川的地望,歌與斛律金的關係,敕勒族的命運等方面。有眾多學者對這些方面進行了探索和研究,如:王達津《〈敕勒歌〉小辨》 (《光明日報》1983年4月12日) ,劉先照《千古絕唱〈敕勒歌〉》 (《文學評論》1980年第6期),吳庚舜、侯爾瑞《關於〈敕勒歌〉的創作背景、作者及其他》 (《河北師院學報》 1981年第1期) ,永安《民族大融合的瑰寶——關於〈敕勒歌〉的產生和流傳》 (《文學遺產》1987年第6期),趙慧文《風光如畫一一讀〈敕勒歌〉》(《中學語文教學》1982年第5期),周蒙、馮宇《雄渾質樸率真自然——〈敕勒歌〉論析》(《蒲峪學刊》1989年第3期),李豐旺《〈敕勒歌〉確係山西民歌》(《歷史大觀園》1992年第12期), 等等。 [9] 
參考資料
  • 1.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下)[M].北京:中華書局,1983:2289
  • 2.    温儒敏 等.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86
  • 3.    張廷銀.《敕勒歌》異文小識[J].文學遺產,2004(3):128-131
  • 4.    曹道衡 選注.樂府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494-495
  • 5.    餘冠英 選注.樂府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4:134
  • 6.    徐中玉 金啓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一)[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416-417
  • 7.    吳小如 等.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1574-1575
  • 8.    趙光勇.漢魏六朝樂府觀止[M].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524-525
  • 9.    張廷銀.北朝樂府《敕勒歌》研究綜述[J].煙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2(1):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