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溟詩話

鎖定
《四溟詩話》又名《詩家直説》,明代作家謝榛創作的詩話,選自《四溟山人全集》。
作品名稱
四溟詩話
作品別名
詩家直説
作    者
謝榛
創作年代
明代
作品出處
《四溟山人全集》
文學體裁
詩話

四溟詩話作者簡介

謝榛(1495年-1575年),字茂秦,號四溟山人,又號脱屐山人,明朝後七子初期領袖,一生未仕。謝榛著有《四溟山人全集》,其中後四卷為《詩家直説》,明代有單行本,清代單行本稱為《四溟詩話》。《四溟詩話》對論述詩歌的本質特徵,有相當深入的見解。其論點涉及詩歌構思、創作方式與鑑賞角度,對後世文壇影響甚大。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
謝榛字茂秦,臨清人。眇一目,喜通輕俠,度新聲。年十六作樂府商調,臨德間少年皆歌之。已而折節讀書,刻意為歌詩,遂以聲律有聞於時。寓居鄴下,趙康王賓禮之。嘉靖間挾詩卷遊長安,脱黎陽盧於獄,諸公皆多其行誼,爭與交歡。而是時濟南李於鱗、吳郡王元美結社燕市,茂秦以布衣執牛耳。諸人作“五子”詩,鹹首茂秦,而於鱗次之。則於鱗名益盛,茂秦與論文,頗相飧責,於鱗遺書絕交。元美諸人鹹右於鱗,交成秦,削其名於“七子”“五子”之列。然茂秦遊道日廣,秦晉諸籓爭延致之,河南北皆稱謝榛先生諸人雖惡之,不能窮其所往也。趙康王薨,茂秦歸東海,康王之曾孫穆王復禮茂秦,為刻其餘集。當“七子”結社之始,尚論有唐諸家,茫無適從。茂秦曰:“選李杜十四家之最佳者,熟讀之以奪神氣,歌詠之以求聲調,玩味之以裒精華,得此三要,則造乎渾淪,不必塑謫仙而畫少陵也。”諸人心師其言。厥後雖爭擯茂秦,其稱詩之指要,實自茂秦發之。茂秦今體工力深厚,句響而字穩,“七子”“五子”之流,皆不及也。茂秦詩有兩種:其聲律圓穩,持擇矜慎者,弘正之遺響也;其應酬牽率,排比支綴者,嘉隆之前茅也。餘錄嘉隆“七子”之詠,仍以茂秦為首,使後之尚論者,得以區別其薰蕕,條分其涇渭。若徐文長之論,徒以諸人倚恃紱冕,凌壓韋布,為之呼憤不平,則晨餘躋茂秦之本意也。

四溟詩話作品簡介

《四溟詩話》又名《詩家直説》,明代謝榛撰詩話,共四百餘則,以談詩法理論為主,兼涉評詩與記事。謝榛的詩學見解,基本上是宗法盛唐、強調氣格,但時有突破,觀點通達。他説:“作者當以盛唐為法”,“間有宋詩純駁於心,發語或唐或宋,不成一家,終不可治”(卷二)。但是,與後七子中其他人以一家專為模範不同,謝榛主張:“歷觀(初唐盛唐)十四家所作,鹹可為法。當選其諸集中之最佳者錄成一秩,熟讀之以奪神氣,歌詠之以求聲調,玩味之以裒精華。得此三要,則造乎渾淪,不必塑謫仙而畫少陵也。”(卷三)他甚至超越“宗法盛唐”之説,認為“雖盛唐名家亦有罅隙可議”(卷二),因而“泥乎盛唐卒不能超越魏而追兩漢也”(卷三)。
《四溟詩話》商務印書館民國版 《四溟詩話》商務印書館民國版
謝榛論詩“以氣格為主”,因此有“詩家四關”之説:“凡作近體,誦要好,聽要好,觀要好,講要好。誦之行雲流水,聽之金聲玉振,觀之明霞散綺,講之獨繭抽絲:此詩家之四關。使一關未過,則非佳句矣。”(卷一)《四溟詩話》許多篇幅都在議論對偶虛實、聲調體制等有關問題。但是,謝榛的氣格説較之前一七子李夢陽、何景明等人的格調説,內涵更為擴大:“詩有四格:曰興、曰趣、曰意、曰理。”(卷二)這就將內在的情志同外在的音調、體制統一了起來,避免了片面追求形式的偏頗。
《四溟詩話》在復古理論的包裹下,也顯示出理論的新變。在意象問題上,謝榛在《四溟詩話》中不同意“內意欲盡其理,外意欲盡其象”(宋佚名《金針詩格》)的説法,而主張意象妙在含糊:“凡作詩不宜逼真,如朝行遠望,青山佳色,隱然可愛,其煙霞變幻,難於名狀;及登臨非復奇觀,惟片石數樹而已。遠近所見不同,妙在含糊,方見作手。”(卷三)這種藝術的朦朧美,可以引導出鑑賞的審美創造餘地即想象空間:“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其跡可也。”(卷一)謝榛提倡“直寫性情”,因此提出“景媒情胚”的意象結構理論:“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情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卷三)景是抒情的媒介,情是詩歌的靈魂。這種孤不自成、相補相成關係的點明,避免了“情景交融”這種説法的含渾籠統。
謝榛的這些論述,顯然是清初王夫之、近代王國維意象説、意境説的先導。謝榛提倡“妙悟”。其妙悟,一是指對盛唐詩歌境界的心領神會,一是指“悟以見心”以觀照心靈(卷三)。在謝榛看來,對盛唐詩歌的“一字之悟”、“一篇之悟”只是“小法”,而見心之悟才是“大法”,才能“心有所主,而能奪盛唐律髓,追建安古調”(卷四)。
在《四溟詩話》中,謝榛還主張“自然妙者為上,精工者次之”,將天機興會置於人工雕琢之上。他説:“詩有天機,待時而成,雖幽尋苦索不易得也”(卷二),“詩有不立意造句,以興為主漫然成篇,此詩之入化也”(卷一)。謝榛反對先確定主題而後措辭的“辭前意”,而提倡“辭後意”,即靈感觸發、意隨辭生。謝榛的這些思想,同晚明公安派的“情性論”、清初王士禛的“神韻説”,都有合拍之處。
《四溟詩話》 《四溟詩話》
對於文學批評,《四溟詩話》中也有很好的意見。從創作者方面説,謝榛認為“作詩勿自滿”(卷二),不能“稱之則快意,議之則變色”(卷三)。從批評者方面説,他總結當時的弊習有三,即忌、奸、諂:“凡製作系名,論者心有同異,豈待見利而變哉?或見有佳篇,而雖雲好,默生毀端而播於外,此詩中之忌也。或見有奇句,佯為沉思,欲言不言,俾其自疑弗定,此詩中之奸也。或見名公巨卿所作,不拘工拙,極口稱賞,此詩中之諂也。”謝榛的批判,當融入自己親身體驗,可謂入木三分。《四溟詩話》還指出,評論作家要聽其言、觀其行,反對行不顧言:“漢高帝大風歌》曰:‘安得猛士守四方。’後乃殺戮功臣。魏武帝《對酒歌》曰:‘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坑流民四十餘萬。魏文帝《猛虎行》曰:‘與君結新婚,託配於二儀。’甄后被讒而死。張華《勵志》詩曰:‘甘心恬淡,棲志浮雲。’竟以貪位被殺。”“予筆此數事,以為行不顧言之誡。”謝榛的這段指證,也是發前人所未發。
《四溟詩話》在當時影響頗大。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説:“當七子結社之始”,“諸人心師其言,厥後雖爭擯茂秦,其稱詩之指要,實自茂秦發之”(丁集)。此書雖有復舊、平庸、遷腐之處,但是也有許多新的見解,給晚明清初的詩歌理論以深刻影響。其中一些精彩論點,至今仍不乏理論價值。

四溟詩話版本

《四溟詩話》有《海山仙館叢書》本、《談藝珠叢》本、《説郛續》本,通行本有人民文學出版杜校點本、中華書局《歷代詩話續編》排印本。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