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採蓮曲

(南朝梁吳均詩作《擬古四首》的第三首)

鎖定
《採蓮曲》是南朝梁詩人吳均創作的的一首樂府詩,是《擬古四首》中的第三首。此詩前二句勾勒出思婦的形象,讓讀者從美的裝扮想象出美的人;接着二句設問過渡,巧妙地將筆觸從採蓮女轉向採蓮女的懷人;之後二句暗示採蓮女的丈夫在遙遠的邊地,二人音息難通;最後二句直接抒情,寫採蓮女盼望夫君早日歸來。全詩短小厚實,純用白描手法,描寫角度雖幾經改換,表現了多次頓挫,卻極為自然,毫不生硬,顯示了曲折多變的藝術手法。
作品名稱
採蓮曲
創作年代
南北朝
作品體裁
樂府詩
作    者
吳均
作品別名
採蓮
採蓮詩
出    處
玉台新詠

採蓮曲作品原文

採蓮曲1
錦帶雜花鈿2,羅衣垂綠川3
問子今何去4,出採江南蓮5
遼西三千里6,欲寄無因緣7
願君早旋返8,及此荷花鮮9 [1-2] 

採蓮曲註釋譯文

採蓮曲字詞註釋

  1. 採蓮曲:樂府《清商曲》名。
  2. 錦帶:錦制的衣帶。 雜花鈿(diàn):雜飾着花鈿。花鈿,用金翠珠寶製成的花形飾物。
  3. 羅衣:輕軟絲織品製成的衣服。
  4. 子:你,指採蓮女子。
  5. 江南蓮:漢樂府《江南》:“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
  6. 遼西:指遼河以西的地區,今遼寧的西部。此指丈夫征戍之地。
  7. 無因緣:沒有機會。
  8. 旋返:回還,迴歸。
  9. 及此:趁此。荷花鮮:字面是指荷花的鮮豔美麗,實際是用來比喻女子的青春美貌。 [2] 

採蓮曲白話譯文

頭上戴着華麗的綵帶與鑲金首飾,羅衣飄飄垂在綠色的水面。
夏日盛裝的少女啊,你到哪兒去?她是要乘舟去江南採蓮。
想把暗示愛憐心意的蓮子寄給你,遼西三千里,路遠道阻無機緣。
只願你早日凱旋歸,趁這美好的荷花還豔麗澄鮮。 [3] 

採蓮曲創作背景

就內容而言,此詩用自敍的口吻寫出了思婦對在遠方的丈夫的深切思念、忠貞的愛戀,也抒發了思婦對青春難留的無限感慨,大概是詩人代思婦立言之作,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4] 

採蓮曲作品鑑賞

採蓮曲文學賞析

此詩首先以第三者的眼光描繪採蓮女,繼開頭純客觀的描寫以描寫與之直接對話,使“旁觀者”的身份轉變為直接參與者的身份。其中,首二句只寫採蓮女的穿着打扮而不作肖像描繪,於描寫穿着中點出其身處的地點,使一個可愛女子的形象躍然紙上。接着二句以設問的形式作為過渡,轉而採用與採蓮女親切對話的形式:前句是用一個假設中的人物的問話,後句則採蓮女的回答。緊接着的“遼西三千里,欲寄無因緣。願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鮮”四句又改用第一人稱來描寫,直接從採蓮女的角度抒發情感,是主人公思“君”心境的自我剖露。其中,“遼西”與“江南”的對比突出了採蓮女與“君”地理上相隔之遙遠;“欲寄”則透出採蓮女難以言説的一往深情。
全詩短小厚實,純用白描手法,重在抒情,從不同角度着筆,描寫角度雖幾經改換,表現了多次頓挫,卻極為自然,毫不生硬,顯示了曲折多變的藝術手法,而採蓮女的情感完全由眼前景、手中物觸發,情由景生,觸景生情,情意綿綿,意味深長,雙關手法的採用更使得詩中表現的情感顯得深沉、含蓄、細膩。 [5] 

採蓮曲名家點評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中國古代文學教授孟二冬:“荷花鮮”,就已完全象徵着年輕貌美的女子及其純潔堅貞的品性。(《三李詩鑑賞辭典》) [6] 
中國工人出版社編輯亦夫:這首採蓮曲,從出門採蓮寫到希望遠方的徵人能在這荷花盛開之時回到故鄉,雖無樂府古辭的渾樸天然,卻也讓人感到構思的巧妙。(《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 [7] 

採蓮曲作者簡介

吳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省安吉縣西北)人。出身寒微,好學有文才。曾任過南朝梁建安王記室、國侍郎、奉朝請。後奉詔撰《通史》,未就而逝。其詩文風格清新挺拔,多為時人所效法,號為“吳均體”。今傳《續齊諧記》一卷、明人輯本《吳朝請集》一卷。 [8] 
參考資料
  • 1.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中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724
  • 2.    鄧魁英,袁本良 主編.古詩精華.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780
  • 3.    鄭在瀛,張聲啓 主編.中國曆代愛情詩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01月第1版:120-121
  • 4.    孫映達 主編.中國曆代詠花詩詞鑑賞辭典.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年05月第1版:772
  • 5.    賀新輝 主編.古詩鑑賞辭典(下).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年:1118-1119
  • 6.    宋緒連,初旭 主編.三李詩鑑賞辭典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619
  • 7.    王筱雲,韋風娟,等.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 2 詩歌卷 2.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4年:323
  • 8.    秦良傑 編著.中國文化區域旅遊文學作品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