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抵制美貨運動

鎖定
光緒三十一年(1905)發生的幾乎遍及全國各城市的反對美帝國主義的愛國運動。這次運動的主要形式是商人抵制美國貨,稱抵制美貨運動。運動由廣州響應美國華僑組織要求廢除“禁止華工條約”開始,不久,運動中心移至上海,上海商務總會作出不用美國貨、不定購美國貨的決定。還發出致全國二十多個城市的商會的通告,動員參加這個運動。各地各業各團體紛起響應,報紙和出版物等輿論工具支持,許多地方的學生、工人和手工業者也以各種形式表示支持。運動持續了近一年。 [2] 
中文名
抵制美貨運動
背    景
由於美帝國主義迫害華工
過    程
反美愛國運動的發軔地是上海
發生時間
1905年

抵制美貨運動事件背景

從十九世紀中葉起,美國資產階級就大量誘致或掠奪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從事墾荒、採礦和築鐵路等項勞動。中國寓美華僑艱苦卓絕的勞動,促成了美國西部經濟的繁榮。美國壟斷資產階級也承認:“沒有華工就沒有西部的墾殖”,“西部的鐵路也無法完成。”然而,到八十年代初期,美國發生週期性的經濟危機,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工人運動興起。美國資產階級為轉移本國工人的鬥爭目標,不斷製造排華事件。美國政府頒佈的排華法案,層出不窮,公開推行種族歧視政策,限制華工入境。1894年3月31日,美國政府和清政府簽訂了“限禁來美華工保護寓美華人條約”,把美國的排華合法化,使到美國去的華工受到極大的限制和種種非人的侮辱。這個條約明明是限禁中國人赴美,卻假仁假義地以保護寓美華僑作為幌子。其實,寓美華僑的生命財產毫無保障。1900年,美國政府以驗疫為名,把紐約華人住區燒光,使不少華人喪命,損失財產達二百六十多萬元。
因此,當1904年條約期滿的時候,華僑報紙和國內報刊上都不斷有要求廢約和揭露美國虐待華僑的文字出現。檀香山新中國報》刊登《擬抵制禁例》一文,首先倡議抵制美貨。同時,美國有一百幾十個地方的十多萬華僑聯名打電報給清政府外務部和中國駐美公使梁誠,要求廢除迫害華僑的苛約。在輿論的壓力下,清政府指示梁誠與美國政府進行談判,修改原條約。修改的原則是:可禁下等之工,而上等之工不能禁;可禁受美人僱傭之工,而自行製造之工不能禁;可禁未入美之工,而已經在美之工不能禁。儘管清朝政府的改約條件很低,但是美國政府仍然拒絕接受。交涉幾個月,毫無結果。1905年春,美國政府派新任駐華公使柔克義(Willaim W. Rockhill)與清政府直接談判,威脅清政府簽訂續約。消息傳出,激起中國人民的義憤。 [1] 

抵制美貨運動事件經過

1905年5月10日,上海總商會召開特別會議,討論拒約辦法。會長曾鑄嚴厲斥責美國政府的排華政策,他提出以兩個月為期,如果美國仍不允許改訂條約而強迫續約,則將抵制美貨。這個倡議得到全體商董一致贊成。隨後公議電稿,以曾鑄的名義致電清政府外務部,“籲懇峻拒畫押,以伸國權而保商利”。並遍電各省商會或商務局,要求協力拒約,相戒不用美貨。
會後,上海總商會與美國駐滬領事進行了多次談判,均無結果。兩個月後,美國政府仍然蠻橫拒絕改約。7月22日,上海總商會召開第二次會議,要求各界一致行動。當場,鐵業、機器業、洋布業、洋廣五金業、麪粉業、火油業、木業七個大行業公所的鉅商簽押,允認不進美貨,不賣美貨。會後簽押者又有鐘錶、航運、裁縫、印刷、磁器、紙張等七十多個行業。與此同時,各省會館、學生、工人、戲劇藝人、婦女界等也紛紛集會演説,聲討美國虐待華工,並結成各種抵制美貨團體,制定措施,採取行動。工人不裝卸美國貨,學生不到美國人辦的學校讀書,中國人不給美國人當翻譯、車伕、廚師。各界人民同仇敵愾,一致表示不買美貨。
各學堂學生是運動的積極參加者。上海“中國童子抵制美約會”相約嚴守:所有文具衣物概不用美貨,美國人所辦學校的學生和教員紛紛離校。清心書院、中西書院因此被迫停課。寰球中國學生會為抵制美貨還召開了特別大會。會長李登輝憤怒指出:原華工條約是中美兩國之間的不平等條約,必須廢除,否則抵制美貨到底。廣東何劍吾、吳趼人、李毅軒,福建魏萬侯、林森等相繼登台演説。會後,吳趼人、李毅軒遊歷杭州、寧波等地,計劃聯合各地拒約會,結成一個大團體。戲劇藝人汪笑儂演出《苦旅行》一劇,取波蘭亡國故事,説明不愛國與無主權國民之痛苦,藉以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
北京京師大學堂學生接到上海商會通電,大動公憤,立即聯合各學堂發佈“學生同盟會公啓”,聲明學生為“未來國家主人翁”,愛國為“應盡之義務”。因此應首先實行不購美貨,以示“人心之固”,而“寒妄進美貨者之心”。天津各幫行商不顧直隸總督袁世凱的阻撓,於6月18日在商務總會公所開會,到二百餘人,均畫押從此不買美國麪粉、煤油及機器等物,並約定如有違者,罰款五萬銀元。同日,天津府立中學堂和私立敬業中學堂邀請二十六所學堂代表共六百餘人集會,議決每學堂公舉一二人,分別召開演講會,展開宣傳,使抵制美貨家喻户曉。
湖南人民也積極支持上海商會的倡議。華興會會員禹之謨通過長沙商會發起召開全省紳商學界抵制美貨禁約會,到會數千人,一致以愛國為同胞應盡之義務。會後,正式成立了抵制美貨事務公所。
廣東省寓美華僑最多,人們對華工受虐待感受尤深,因此反美鬥爭比較其他省更為激烈,堅持時間最久。從5月中旬起,廣東七十二行商和九大善堂連日集會,討論抵制辦法。至7月23日,廣東抵制美貨總公所召開成立大會,到會數萬人。會議決定印發章程及美貨圖表,推舉專員,分赴各行業商店蓋章簽押,拒絕銷售美貨。接着,南海、新寧(今台山)、佛山、順德、東莞、香山、石歧、江門、肇慶、潮州、汕頭、韶關等地都成立了拒約分會。廣州工人也積極投入鬥爭,相戒不買美貨,不吸美煙。食品工人相約不用美國麪粉,如店主不從,則實行罷工,以示抵制。南海、東莞、廣州等地的運輸工人拒絕裝卸運輸美貨。知識分子創作了《苦社會》、《黃金世界》等文學作品,暴露旅美華僑所受的種種虐待,激發人們對帝國主義的仇恨。廣州、香港等地報紙積極從事宣傳鼓動。《有所謂報》、《拒約報》持論尤為激烈。《有所謂報》為革命黨人鄭貫一所創辦。該報不僅報道?酥泄韉鼐茉嫉男磯嘞?而且刊載了大量文章,猛烈抨擊清政府“懼外媚外的特性”,鼓動人民在抵制美貨的過程中組織團體,增強實力,使“民權發達,專制墮落”。對於推動運動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拒約運動迅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全國規模。南京、蘇州、揚州、鎮江、蕪湖、漢口、桂林、成都、重慶、杭州、南昌、西安、牛莊、青島、沙市、濟南等一百六十多個城市相繼成立“拒約會”、“爭約處”、“抵制美貨公所”等團體,宣傳和組織羣眾抵制美貨。一時捲入運動的羣眾極為廣泛,除商人、學生、工人外,一些地方的農民也積極參加了鬥爭。海外華僑和留學生更是函電交馳,遙為聲援。
各地運動的主導力量是以商會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他們宣傳抵制美貨有五利:可鼓民氣;可結民力;可興商業;可聯絡全國,為日後自治自立打下基礎;可仿造美貨以圖暢銷,收回已失利權。他們公開聲明抵制美貨“亦一無形之戰也”,“但使人同一心,萬無不成之理”,並竭力鼓動“不必依賴政府”,而“專恃民氣”,以國民“自力抵制之”。《東方雜誌》所刊《抵制美約餘論》一文,甚至鼓吹“信官不如信商”,由商人創辦“實業大公司”,對外“實行永久之抵制”。這些言論表明,資產階級正在謀求擺脱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壓迫,而獨立展開政治經濟活動。
反美愛國運動展開後,美國政府屢次要求清政府加以鎮壓。運動一開始,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就奔走於京、津、滬各地,指揮美國領事,陰謀直接干涉破壞。在其控制的報紙上大肆宣傳美國只禁華工入境,並非禁止商人、學生和遊客,企圖藉以分化參加運動的羣眾。同時,柔克義又一再要挾清政府下令禁止抵制美貨。在美國的壓力下,清政府一面對柔克義解釋説:“各處中國商人反抗貴國之舉,實系該商人等自由行動”,“非出自政府之誘掖”,“政府雖曾諄諄訓戒,毫無效驗”。一面於8月21日發佈上諭,説禁用美貨“有礙邦交”,各級地方官應“從嚴查究,以弭隱患”。各省督撫遂竭力壓制反美運動。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禁止天津商會響應上海總商會的號召,不允許登載拒約消息的《大公報》發行,使北方各省抵制美貨運動受到很大挫折。兩廣總督岑春煊甚至藉故逮捕拒約會員馬達臣、潘信明、夏重民三人,以破壞廣東省的運動。
由於清政府的壓迫,領導運動的資產階級上層人物開始動搖、退縮。曾鑄發表了《留別天下同胞書》,於8月退出運動。原來賣美貨商人和不賣美貨商人之間由於利害關係發生意見分歧。張謇湯壽潛等出面“調解”,主張8月以前進口美貨可以貼印花出售,得到賣美貨商人的支持。這就使運動發生了分化。廣州運動一開始就有人以爭取合法化為藉口,主張取消“拒約會”名稱,以避“禁”、“拒”等字。後來,運動全面展開,一些大商人由於害怕羣眾擾亂了他們的“文明抵制”,對外妥協的傾向越來越為明顯,甚至公然同意美國禁工不禁商。這些事實表明,由於資產階級在經濟上同帝國主義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他們沒有徹底反帝的勇氣。這種情形在羣眾鬥爭情緒高漲的時候,表現得尤為明顯。
資產階級上層的妥協主張,立即遭到中小工商業者、愛國知識分子和工人的激烈反對。許多地方開展了反“奸商”的鬥爭。在上海,以戈忠為首的“公忠演説團”,聯絡學、商、工各界,堅決反對張謇等“疏通”。9月1日召開羣眾大會,到會千餘人,“均抱定不用美貨四字,堅持到底”。上海工界和平社於10月26日在豫園開大會,五百多人出席,一致表示繼續堅持鬥爭,“此禁約一日不廢,彼美貨一日不用”。
廣大羣眾的鬥爭儘管如此堅決,但是資產階級上層的妥協,嚴重地削弱了抵制美貨的力量。轟轟烈烈的反美愛國運動到1905年底就漸漸消沉了。廣東堅持較久,至次年底也不能繼續維持。 [1] 

抵制美貨運動事件評價

這次愛國運動以上海為中心,席捲全國,波及海外,堅持半年之久,終於迫使美帝國主義和清朝統治者未敢簽訂限制華工續約。通過這次鬥爭,人們對帝國主義的侵略陰謀和清政府的媚外政策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又一批人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如李自重李是男於1905年曾在廣東台山組織“台山聯志社”,鼓動抵制美貨,後來他們都成為同盟會會員。廣州拒約會員夏重民被釋放後,立即加入同盟會,變成革命的積極分子。有些地方的拒約會經過改組變成了革命的團體。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隊伍進一步壯大起來。 [1] 
參考資料
  • 1.    李新主編:《中華民國史》第一卷 上,中華書局,2014年。
  • 2.    趙德馨主編:《中國經濟史辭典》,湖北辭書出版社,1990年,第8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