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豫園

(上海市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豫園,位於上海市黃浦區福佑路168號 [6]  ,始建於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已有450餘年歷史,佔地30餘畝 [1]  ,與露香園日涉園合稱為“明朝上海三大名園” [2]  ,名列現存的上海五大古典名園之首 [4]  ,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1] 
豫園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園林,園主人潘允端曾任四川布政使,其父潘恩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刑部尚書。潘恩年邁辭官告老還鄉,潘允端為了讓父親安享晚年,經過20餘年的苦心經營建成了豫園 [1]  ,在明代中後期被公認為“東南名園冠”。 [26]  豫園有着典型的江南園林風貌 [5]  ,體現了明清兩代南方園林“清幽秀麗、精緻玲瓏”的藝術風格 [26]  ,園內還保存着相當數量的古樹名木及明清傢俱、名人字畫、泥塑磚雕、額匾楹聯等文物珍品,凝聚着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精華。 [4] 
1982年2月,豫園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 
中文名
豫園
外文名
Yu Garden
地理位置
上海市黃浦區福佑路168號
所處時代
明至清
佔地面積
30餘畝
保護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2-0039-3-024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豫園歷史沿革

豫園風景
豫園風景(2張)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明刑部尚書潘恩之子潘允端科場失意落榜歸來,為讓父親安享晚年,在住宅西面的幾畦菜田上,聚石鑿池,構亭栽竹,建造園林,營造了一處私家小園,此為最初的豫園。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潘允端金榜題名,高中進士,出仕外地,無暇顧及建園。
明萬曆五年(1577年),潘允端官場不順 [25]  ,從四川右布政使任上解職回鄉 [2]  ,開始一門心思地修建自己的園林 [4]  ,並聘請園藝名家張南陽擔任設計和疊山,全力經修此園。 [2] 
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園內又進行細節性增補,並且移入奇石玉玲瓏以豐滿園景。潘允端為其取名豫園,建成時佔地70餘畝 [25]  ,為當時江南數一數二的名園。 [27] 
明末清初之時,潘允端死後子孫不善打理園務,豫園衰敗,內景破敗不堪,被人憑弔。 [25] 
清初至中葉康乾年間,豫園區域重建是伴隨會館、公所的分據建設而進行的。 [17]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上海士紳為公共活動之需,購城隍廟東部土地修建廟園,又稱靈苑、東園(今稱內園) [6]  ,此為由錢業負責的城隍廟的廟園,帶有公共園林的面貌,佔地僅2.168畝。 [25]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為不使這一名勝湮滅,地方士紳集資 [2]  ,從潘家後人手中購得豫園,並捐歸城隍廟 [17]  ,花費20餘年時間整治樓台,增築山石,疏通河道,恢復園景,並在已頹圮的臨荷花池的樂壽堂舊址上建起三穗堂。因當時城隍廟東已有東園(今內園),豫園地稍偏西,遂改名為西園。修復後的西園已非私家花園,成了供士人鄉紳集會雅玩的寺廟園林。 [2]  部分建築原地重修重建或新建,在細節方面的建築排布、掇山置石有一定改變,但是整體上的空間格局較明代豫園並無太大區別。 [25] 
清嘉慶年間(1796—1821年),城隍廟的道士已無力於園林的管理整治,豫園被迫成為商業公所瓜分的屬地。 [25] 
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地方官通令,將豫園作為商業各同業公所議事處,21個行業各佔園內一區,各自籌款修葺。 [6]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英軍入侵,佔據豫園和城隍廟13日。 [2]  豫園在戰火中逐漸被瓜分蠶食,點春堂、香雪樓、得月樓等建築被付之一炬,園景面目全非,重建修復後形成了廟、園、市三位一體的豫園、城隍廟格局。 [10] 
清咸豐五年(1855年),上海小刀會起義失敗後,清軍入城,大肆燒殺,豫園又一次遭殃。 [2]  上海的小刀會為響應起義,佔豫園的點春堂等地區作為指揮部。 [14] 
清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進軍上海,清政府勾結英法侵略軍,駐兵豫園,掘石填池營造西式兵房,園景面目全非。 [2]  至同治七年(1868年),豫園已不足37畝。 [6] 
清同治年間(1862—1875年),部分公所收拾破敗之處,開始重建原有園林領地,其中荷花池以南和以西部分大失原先面貌,廳堂改造成了商店。以北和以東部分保留相對較好,便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修整拆建。此時的商會公所各自經營,建築密度增加,部分環以高牆,空間收攏,各個區塊相對獨立。 [25] 
清光緒初年(1875年)後,重建的豫園又被豆米、糖業等十二處工商公所瓜分。這時豫園已經完全不復昔日奇秀景象。 [14] 
民國時期(1912—1948年),豫園內開設小學,景點衰敗。 [25]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八一三”淞滬戰爭時,香雪堂被日本侵略軍焚燬,除堂前玉玲瓏假山石外,僅剩一片空地。 [2]  建築因長期無人維護,大多破敗不堪,殘牆斷壁,面目全非。 [6]  園中重要部分點春堂、三穗堂、大假山和一些亭台樓閣、古樹名木,仍得以保存。 [2]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開始着手豫園的修復維護工程。 [10] 
20世紀50年代,上海市文化局擬訂了《修復豫園的十二年規劃》,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決定撥出專款轉移安置園內居民,整理重建園內建築。 [9] 
1956年起,上海市人民政府對豫園進行大規模修繕。 [2]  以陳從周先生為代表的研究專家建議以搶救性的保護為主要任務。後因遇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1961年),修復豫園的修復工作徹底陷入停滯。 [14] 
1961年9月,恢復了大部分舊有園景,並將內園納入 [2]  ,此時豫園保留同治時期重建後的公所園林空間風格,將晚清近代的豫園進行了大規模的統一與規整,但東部玉華堂區域仍為空地。東園基本保留原始風貌,被稱為內園,東西兩園聯通,豫園重新開放 [25]  ,對外迎客,後又不斷修繕。 [2] 
1978年,改革開放後豫園的修復和保護工作又重新開始。 [14]  期間,按清代形式和結構以及建築特徵設計繪製修復圖紙,將與豫園園景交混在一起的學校、商鋪、民宅陸續遷出,把與古園風貌不協調的水泥路面改建為磚、石路面等,共計完成較大的整修項目23項,零星項目過百項,就此30餘畝園景得以恢復。 [6] 
1986年前,豫園東部陸續增添了幾處小景,亦有部分園景於“文革”期間受損。
1986年起,以豫園成功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契機,由豫園管理處董良光負責、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主持,開展了又一次重修工程。其中,一、二期工程於1987年竣工,對豫園東部進行了全面整修,以景觀營造為主。 [9] 
2003年,完成了涵碧樓、聽濤閣和積玉水廊的建造工程。 [20] 
設施信息 設施信息

豫園建築格局

豫園結構

豫園東西長約為100米,南北長約為230米,呈現南北狹長狀。 [26]  園中每一處院落大多有相對獨立的領域和邊界,可以進一步解構為院落空間,而每處院落空間之間的組合是一種有彈性和可編輯、修復、改編的空間結構。整個豫園空間構建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詩意棲居的格局,表達出了大自然的朝氣與活力,保證遊園者無論身處何處,都能感受到“法自然”“師造化”的氣息,滲透在空間理景中。豫園的結構形態呈刀型佈局,並將漏窗、假山石等園林小品作為空間理景的轉換符號,收放自如地控制整體空間結構,一定程度地遮擋遊覽的視線和角度,加深空間的景深效果。 [10] 
從荷花池邊九曲橋進入豫園大門是三穗堂。緊貼在三穗堂後面的是一座兩層樓廳,隔荷花池與大假山對望。底層的廳堂叫仰山堂,樓稱卷雨樓。仰山堂東有一座半跨於水上的遊廊,廊前是兩隻元代鐵獅,左雌右雄。由大假山向東過石橋有一座湖石假山。萃秀堂位於山的東麓,系面山而築,是這一景區的結景建築。向東南可見橫跨於溪上的“魚樂榭”,東有一條復廊,復廊西面連以方亭,亭中有“會心不遠”匾,東端小軒名“兩宜軒”。
穿過復廊,左側是重建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萬花樓,為明代花神閣遺址,現存建築為清代重建,原義出自“萬花深處”。萬花樓東有一道龍牆,穿過龍牆,主建築是點春堂。與點春堂大廳相對的是一個三面臨水的小戲台,俗稱“打唱台”,戲台名為“鳳舞鸞吟”。戲台後面有水池,水池之南為“和煦堂”。和煦堂與戲台東面是座太湖石假山,山下貫穿山洞,山上立一座雙層高閣,下層名延爽閣,上層名快樓。快樓北面用石疊成抱雲巖。快樓南為小院,牆內築有靜宜軒、聽鸝亭。在打唱台之西有雙龍戲珠門洞,入門洞西面是南北狹長的大池。池東是建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的會景樓,為兩層樓閣。會景樓東是一條臨池的長廊,名為積玉廊。積玉水廊東是聽濤閣。與聽濤閣隔池相望的是上下二層的涵碧樓,又稱楠木雕花樓。
會景樓西北是半跨池上的九獅軒,軒西有一片杉林,軒東有甬道通往月洞門。大池南端,與會景樓相對處為兩面臨水的流觴亭。過三曲板橋,迎面是奇石玉玲瓏。玉玲瓏的對面是玉華堂。玉華堂面對玉玲瓏,東傍積玉廊,背臨曲池。玉玲瓏西有“襯玉玲瓏”圓洞門,進入洞門就是一個長方形庭院。天井內立二層得月樓,下層大廳名綺藻堂,外有迴廊稱為百壽廊。得月樓西臨荷花池,玉玲瓏背後是一座大照壁,照壁南有小溪,溪上跨式樣的青石單孔拱形石橋名環龍橋。 [4] 
四百年來,豫園漸漸縮小,西南面被周圍環境同化。為了適應不同時間周圍環境變化和豫園園林性質的變化,園林的園界圍合經歷了由封閉到半開放再到封閉的過程,主園門也從東面安仁街移至荷花池北。 [25] 
豫園——九獅軒 豫園——九獅軒

豫園特點

  • 總體佈局
豫園西北角大假山為主山,徒步登頂“望江亭”可以看見浦江舟帆之景。假山背倚一池,山腳下有耙秀亭。大假山是全園山水的高潮,玉玲瓏是全園造山的另一個看點,其是透漏型假山,由漏空的奇形怪石堆疊而成,並以無數通透的小孔洞玲瓏剔透而著名。東南角內院處為次山,圍繞聳翠庭形成一主三次的山體佈局。此處山體應用“取勢在曲不在直,命意在空不在實”的手法,構成了自然山林景象,使人如置身千山萬壑之中。
豫園的水動靜相補、虛實相映,具有較強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水因山而設,水系由東南向西北形成了聚散有致的空間,水體形態有池、河、溪、澗。仰山堂前一池碧水是全園最大的池,也襯托了北面的大假山。點春堂、打戲台前的池既襯托了建築的山水情趣,又起到了空間劃分的作用。藏書樓南面的池水配上造型各異的假山,使景物之間生動活潑。 [8] 
豫園在僅有約30畝的場地中,容納了30餘所亭台樓閣、堂館軒榭,充分使用每一寸土地。同時,每一處院落空間大多擁有較為明確的邊界,如園內的穿雲龍、卧龍、雙龍戲珠牆等,界定了獨特的領域感,既分割了空間,又豐富了層次。內園空間狹長,園內空間理景層次豐富。豫園的空間理景演變中凸顯其變化與統一的園林特點。吸收“西式園林”景觀空間的開敞性,配簡單的佈局結構,設計風格雜而不亂,突破了中國古典私園半閉合的空間特色,表現出強勁的生命力。 [10] 
豫園的內部景觀當以假山、怪石、曲水以及各式各樣的精巧建築物為先,“山”為大假山,此為明代疊石大家張南陽設計建造,也是他僅有的保存至今的作品,該山由浙江武康的黃石堆疊製造而成,是中國古代園林中疊石堆山的名作。潘允端在《豫園記》中稱讚大假山為“峻,頗愜觀賞”。“石”指江南三大名石之一的“玉玲瓏”,具有皺、漏、透、瘦的特點,因其周身多孔,陽光照射下玲瓏剔透,因而得名“玉玲瓏”。 [11]  園內以山石築成門洞,兩側門柱為縱向直線,門上過樑則為橫向直線,搭建出一個抽象的假山空間出入口。 [28]  園中的建築物大都小巧玲瓏,如“三穗堂”“仰山堂”“卷雨樓”等。 [11] 
豫園——快樓 豫園——快樓
  • 自然式佈局
豫園的總平面圖強調自然式的佈局,即幽深曲折。漏窗、小院、假山等常常作為豫園園內景觀空間即將轉換位置的屏障,將遊覽人員的視線一定程度的遮擋,剛進入園門的遊客僅僅可以模糊地欣賞到園區內景緻的一個角落,要想看到園內的山、池、亭、閣的完整面貌便需要經過多次的繞路方可以見識。豫園的特點之一是移步換景,特點之二是佈局緊湊,特點之三是變化多端。當人們行走在走廊兩側的牆上開有若干個形狀各異的窗孔和洞門的豫園內時,宛如暢遊在畫中—樣。
豫園總平面呈現出了宅與園的融合,其總平面呈刀型佈置,以自然式為主,由西南門出向南北分為內園和外園兩部分。總平面由老君殿向南至內園逐漸形成較為狹長的佈局,與老君殿北面的逐漸開闊的佈局,共同形成了總平面刀型平面。這種不規則的刀型佈局從空間上也是運用了先放後收、先揚後抑的手法。特別的是,它將北山南水的結構融入整個園子中,使整個空間呈現出高低錯落和虛實變化,充滿活力。 [8] 
豫園——大假山 豫園——大假山
  • 空間序列
內園景區
內園景區(6張)
根據豫園空間序列圖,由湖心亭的湖面為起點,將人由西南入口引入由三穗堂形成的小院落。沿軸線方向,視距比大於1,從而形成一種緊密圍合的空間。空間中有疏有密,有緊湊有鬆弛,不過分地引發遊人緊張的情緒,從而達到身心舒暢之感。由三會堂進入仰山堂空間更加侷促,形成一線天的景觀特色。這兩個空間的特徵是抑,而穿越這兩個空間轉折往北走時,空間則豁然開朗。水之北又有假山,形成第一序列空間的高潮。由小橋自西向東進入萬花樓景區,亦枋和曲廊構成過渡空間,而由曲廊再向東構成了高潮空間。
第二序列空間以萬花樓為主景、以龍牆為特色、以南山為襯景,從而為進入第三、第四序列空間打下了基礎。由龍牆東行進入第三序列空間,該空間為一個南北向的序列空間。由和煦堂、璧山形成起點,空間侷促。再往東行進入祈福亭,靜宜軒形成了山水雅趣的過渡空間,引導人進入點春堂、和煦堂。
第三序列空間以打唱台為核心,然後再以點春堂、藏寶樓形成了尾聲空間,同時並以東邊的學圃和古井亭為其東西向空間,圍以水院。
第四序列是該園最有特色的一個景觀序列空間,它並非南北向,也非東西向,而是一個沿水系由東南往西北曲折縈迴的水景空間,水景空間中又不乏稍微硬質的元素存在,軟硬結合,銜接恰當卻不生硬。建築、樹木成為組成這一空間的重要界面和主景,達到了步移景異、時空迴轉的山水空間。
第五序列是豫園的內園,也是區別於其他主體的獨立園林。內園佈局緊湊,空間狹長,園中園的概念在豫園的內院上呈現的不為明顯,整體感覺和第一到第四序列的聯繫性不強,相對獨立。
五個序列空間在不同中有些聯繫,在相同中又存在着差別,和而不同,同而不和,隱隱約約的感受,就是豫園帶給人們的最直觀的體驗。空間上人工分割的感受強烈,有着刻意的景區劃分。 [8] 
豫園——穿雲龍 豫園——穿雲龍
  • 山水佈局
玉華堂景區
玉華堂景區(6張)
豫園中的山以玉玲瓏與大假山為經,水則當以蓮花池等為典。玉玲瓏,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高約一丈餘,玲瓏剔透,周身多孔,具有皺漏透、瘦之美,為石中甲品。豫園處於長江下游衝擊平原,原本是無山的,但依造園者心中所想,在建園之初就毫不忌諱地造了一座“大假山”,由浙江武康的黃石堆砌而成,明代疊石名家張南陽設計建造。雖名為“大假山”,卻是作者胸中之真物,故大假亦真也。可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是園林中疊石堆山的經典之作。 [12] 
豫園的山石場景遍佈整個園區,起伏不定。整個園區內大部分疊石高度相當,較為平均,只有西北角略高,累疊了相當於兩個半園區平均高度的山石。豫園中心還有一些相當於一層半建築的山丘,呈現高低波動,錯落有致。
園區中心的山體大多位於每個景境的邊界區域。可以看到,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平面佈局方式是山石的主要佈局方式。其中,豫園西北的假山高度集中,同時有體量略比西北假山羣小的假山聚集在園區中部,萬花樓南側以及得月樓北側。園區山石的堆疊具有其獨特性,無論是將山石景觀元素單獨提取出來抑或是結合園區整體景觀來看,都頗具一番風味。同時豫園的總平面圖呈刀型佈置,強調幽深曲折的自然式佈局,空間轉換處多用山地風光、護岸、小院、漏窗等細緻的景觀分隔,每個景點之間相互少有衝突,個別景區甚至作為一個單獨的園林來看,在方式、材質、形式三個方面多種組合的人工分隔媒介不僅塑造了景觀的走勢,還將北山南水的結構融入整個院子,營造了高低錯落的空間,暗自引導了遊客的遊覽路線。 [13] 
中國古典園林常採用“掩、隔、破”的手法,設計、處理園中的水,豫園在理水方面也有其特色。豫園的整個水系相互環通,水勢較為平穩。園林管理人員較好地處理了水岸線,大部分以不同材質的石塊或護岸,或點綴,或壘堆,達到“破”的效果,使曲溪絕澗、清泉明池也顯得怪石縱橫,達到了“氣韻生動,意境深遠”的效果。 [12] 
豫園的整個水系是相互環通的,水勢較為平穩。豫園的水面大多是分散式的塊狀水面,幾乎在每一處的景觀空間中都會有水的出現。豫園內水體空間的營造大多與多樣化的岸堤或是岸堤上的建築相結合。水體空間本身作為內聚性的空間,因自身的大小不一營造出或分散或聚合的景觀空間,同時也使不同的景觀節點有機聯繫在一起。此外,豫園水體空間的營造與山石空間也有積極的結合。例如一些空間是利用不同的山石或護岸材質進行營造——或裝飾、或創造、或堆砌,達到“破碎”的效果。同時,水體與山石空間結合後水口的巧妙設置、駁岸的有序變化,形成了水體的不同開合,以及水體形體與陸地遊道形態的交相呼應,體現出水體意境深遠的靈動特色。 [13] 
豫園——玉玲瓏 豫園——玉玲瓏
  • 東部廳堂
廳堂是園林起居活動主要場所,既遮避風雨,又以户牖為界天然形成景框,是自然引人身心駐留之處。九獅軒、會景樓、玉華堂三處建築以自身方位朝向與視線邊界自然限定出各自空間領域,對景經營亦分別以建築主體出發,在既定設計條件之下塑造其空間特徵。如浣雲假山一區及玉玲瓏周邊均基於既存空間格局,成組增補重要景觀要素以理新景,便分別體現對九獅軒、玉華堂一區建築與園林空間互動的充實。整體而言,東部空間對景經營既因就原有特質,又融匯構園巧思,三處主要空間表意各具特色。
九獅軒、會景樓雖屬同一整體空間,所對景物卻因就建築、水岸位置關係的不同,巧妙經營,各盡其宜。九獅軒南望,池、亭、得月樓為既存景物,而重修中設粉牆、疊假山,重在視線盡端的處理。相較之下,會景樓三面近水,環視賞景,重在景緻的充實而不重複。玉華堂一區空間明朗,景觀營建退居界旁,如得月樓東牆題額所示。其餘如玉華堂前池岸的厚重、西南院牆的方正,成就玉玲瓏對院落空間的絕對統領性。
三處軒堂對景主空間的營建中,景面經營確立了各自基調,復濟之以池岸關係的細緻比較考量。九獅軒前平台淩水架空而設,與平台南望的深遠意象暗合。出會景樓向南行至池畔,湖石駁岸傍水成磯、成灘,低平幾與水面相齊;玉華堂前石築高台,亦是對虛實互映之空間主旨的再現。三處細部關係處理以對比出意,空間之深遠、平遠、虛實經岸線形態及池岸關係的重現提示得到強化。老君殿一區則以局部收束配主景簡遠,是空間抑揚對比的典型。20世紀80年代重修中,增設“尋幽”月洞門與谷音澗假山。會景樓一區意藴平遠衝澹。 [9] 
豫園——魚樂榭 豫園——魚樂榭

豫園主要建築

  • 湖心亭
湖心亭茶樓被譽為“海上第一茶樓”,是上海歷史最為悠久、最具盛名的茶樓,也是上海現存古建築景觀之一和上海最早的商會所在地。湖心亭茶樓立水中央,有九曲橋可以通達。由於茶樓設在保護性明清結構的亭園建築中,已成為上海人文歷史的標誌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傳承文化特徵。 [7] 
湖心亭是上海城市傳統意象和人文節場交匯之處。作為上海老城廂典型園林建築而存在的湖心亭,同時也是整合當代城市生活、傳承歷史文化遺產的空間場所。“湖心亭”三個字,既是對這一園林建築營造特徵的高度概括,也是對其場域特質的集中註解。 [17] 
  • 三穗堂
三穗堂景區
三穗堂景區(7張)
三穗堂景區位於豫園東北部。主要建築三穗堂原名樂壽堂,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取“智者樂、仁者壽” 之意。清初,三穗堂曾被徵為上海縣衙辦公之地,取“一禾三穗”之意,寄託平步青雲的願望。晚清,這裏成了豆米業定標、隹斛之所,稱“校斛亭” 。
三穗堂景區出現頻率最高的是有着積極入世含義的塑雕, 分別在豫園正門、三穗堂頂以及遊廊入口。例如遊廊入口的“武舉奪三元”磚雕,意在鼓勵人們博取功名,為國效力。出現頻率次之的是有吉祥如意之意的塑雕,分別位於三穗堂的山花和卷雨樓的屋頂,與園主人“豫悦老親”之意相符。三穗堂山花的如意頭紋,有着吉祥如意、長壽多福之意.卷雨樓的屋頂上雕刻着象馱萬年青的紋樣, “象” 與“祥” 字諧音, 寓意萬象更新、吉祥太平。 [14] 
  • 萬花樓
萬花樓景區
萬花樓景區(5張)
萬花樓景區位於豫園北部,其特色為藻飾精緻,佈局巧妙,給人以感悟想象的空間。主要建築萬花樓重建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以人神僅咫尺相隔而取名“神尺堂” ,建國後改稱“萬花樓” 。萬花樓有“萬花深處” 的含義,與潘允端的修建初衷基本一致。
萬花樓景區出現最多的是與八仙相關的塑雕,寄託了園主人得道求仙,寄情山水之志。八仙的紋樣與萬花樓在清末更名“神尺堂” 後傳達的思想一致,意在勉勵後人多做善事,修道成神。另一主要人物形象塑雕為兩宜軒東的“漁樵耕讀”,代表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基本生活方式,是為官者歷經宦海浮沉後向往淡泊名利、平淡自然的田園生活。萬花樓景區整體寄託了園主人歸隱田居、縱情山水的嚮往,主要出現的八仙、暗八仙及各種卷草紋飾均可體現。 [14] 
  • 點春堂
點春堂景區
點春堂景區(6張)
點春堂景區中主要建築點春堂,出自蘇東坡詞“翠點春妍” , 是逢佳節之時家人團聚宴飲之地,其前方有一小戲台名曰“打唱台” ,其上雕花紋飾繁複,體現了明清時期俗文化在園林中的滲透。點春堂出現最多的是有着辟邪含義的塑雕, 多達15處, 主要集中在和煦堂和打唱台,其他建築屋頂上也有散落分佈。這些瓦將軍又分為“文臣”和“武將”。可分辨的武將很多為三國人物,如關羽、呂布等有辟邪驅鬼的作用,在人們心中有房屋守護神的地位。瓦將軍中的文臣還寓意金榜題名、仕途順利。
點春堂景區出現頻率次之的塑雕象徵富貴與生生不息之意,共有9處。如點春門樓上左右兩邊是雙鹿雙鶴;上坊的長卷是迎接有功之士熱鬧情景。磚雕的圖案和紋樣都洋溢着歡樂喜慶的氛圍,與該景區內富貴萬代的寓意與春天的萬物生息基本一致。其他部分塑雕形象也與景區主題呼應得當。如和煦堂正脊分別雕有“福祿壽三星”與 “和合二仙”,前者是在古代民間的影響力很大的三位神仙,體現人們的普遍願望,後者是兩個蓬頭笑面的小孩,象徵“家庭和睦,婚姻美滿” 的世俗的生活理想。 [14] 

豫園文物價值

豫園風景
豫園風景(13張)
上海豫園是江南五大園林之一,擁有獨特的藝術特色與研究價值。 [13]  豫園是江南私家園林中別具特色的一座,素有“城市山林”的美譽,又被贊為“奇秀甲於東南”,是上海市內唯一一座明式園林。 [11] 
豫園是上海著名的城市地標,在經歷反覆興造與毀廢、面臨存續危機和不同時期改造後,在新時期被有限更新並作為遺產加以保護。雖然其發展進程看似與江南大多數園林空間迭代“定式”雷同,但豫園自身獨特性也非常顯著:在上海城市發展中豫園保持了與城市空間的高度互動,尤其是豫園所在老城廂地區自晚明築城至今的歷史發展階段中,其獨有的空間特質被跨時空延續至今,使豫園在與上海城市的互動中完成了從“傳統園林”到“歷史遺產”的轉變。 [16] 
豫園作為傳統歷史園林空間,被保存於城市空間之內,其園林空間中的歷史建築、山水大池、花木樹石等在不同歷史時期持續變遷,使園林邊界隨城市發展被多次調整,而其自身屬性也經歷了多重變遷。一方面,豫園的園林空間呈現出的包容性使其成為承載、安置城市歷史文物碎片與記憶之所。尤其1949年後,豫園園林內安置了大量從城市不同區域獲得的園林建築物資,如元代石獅、五老峯以及其他歷史園林中的遺物。另一方面,以豫園管理處為主要依託單位,諸如“沉香閣”這樣的歷史文物,通過文物普查和登記的方式也被整合進“豫園”文物保護單位。 [16]  無論是晚明、清代乃至民國期間對豫園園林空間不斷重建的歷史,還是始於20世紀50年代豫園局部的搶救性修繕 [22]  ,尤其是80年代陳從周對豫園東部的整體重修復建,某種程度上都是“基於對歷史、文化、現實的深刻認知的前提下,就尋求到相關約束(目標層面、技術層面)加以統合並通過多種方式(修整、接續、再造)來完成當代文化傳承的使命”。 [21] 
作為當代遺產,豫園在建構新的文化價值和歷史轉譯中,起到了獨特的作用。一方面,其演進歷史為建構傳統園林價值闡釋框架提供了完整的譜系;另一方面,譜系內部的變遷為價值變遷的評估提供了評估基礎。相較於其他中國傳統園林穩定的價值體系(如蘇州園林),豫園在當代保護實踐方面的連續變遷,帶來的價值闡釋框架具有更為開放和包容的特性,也更好地與當代中國園林的文化價值和歷史轉譯相適應。 [15] 
豫園既可提供城市優厚的物質生活,又有鄉村幽靜雅緻的自然景色.而尤以建築為主景,組成具有多變的層次、豐富精緻的空間為特色。中國古典園林較好地解決了人性中的平衡需求與親自然性,豫園可作為典型代表。 [18] 
豫園——點春堂 豫園——點春堂

豫園歷史文化

  • 建造背景
豫園之名,意為“愉悦老親,頤養天年”(“豫”有安泰、平安之意,並且與“愉”意義相同),傳遞着園林中的長壽精神。 [10]  他在《豫園記》中記載“匾曰‘豫園’,取悦老親意也”。潘允端希望父母能在這園中安享晚年,但遺憾的是,父親潘恩在園子剛建成的時候便去世了,潘允端“實恨中天”。因此,豫園實際上成為潘允端自己安度晚年的居所。任職期間,他屢屢有建園的念頭,但都因瑣事纏身無法如願,待“解職還鄉”後,才開始正式動工建造。 [11] 
豫園山水在佈局上相地之基,經營位置,參差錯落,先抑後揚,終達“氣韻生動,意境深遠”及“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之效果,委婉而又貼切地表達了園主的心境。 [12] 
  • 文化意境
豫園中最具代表性的古代神仙主題磚雕作品有《神仙圖》《八仙過海》《廣寒宮》等。他們有男有女,有文有武,從形象到自身經歷都各具傳奇色彩,既貼近人們的生活,又自帶神話的浪漫色彩。
豫園
豫園(19張)
此外,豫園在許多建築的山花處存在帶有云紋和水紋的裝飾紋樣,作為從自然界的白雲流水中抽象出來的裝飾圖案,它們線條既流暢又飄逸,靈動舒展,雕工嚴謹。這些有關人們生活場景以及對仙人生活的描繪,大多受到文人畫、山水詩的影響,有的甚至直接表現詩句中描述的內容,將文人審美情趣與山水意境在建築雕刻藝術中精巧地表現出來。在創作表現上,既取材於現實生活,又高於現實,對其進行一定的抽象和提取;在雕刻技法上,多用浮雕與線刻,少數結合透雕,取材多樣,形式多變。
豫園中有關祥瑞動物的建築雕刻幾乎隨處可見,如和熙堂額枋上的“雲鶴”雕飾,建築物山花上的“鹿鶴同春”“鳳紋”“月季、牡丹禽鳥圖”等。這些瑞獸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都有一定象徵性。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傳統祥瑞圖案的雕刻,如仰山堂隔扇門上的“四季平安”紋、花窗上的“壽”字紋、“福壽”紋以及一些博古寶器紋。這些紋樣以轉意、諧音等比附手法構成,從具體的文字、動物等形象中抽象而出,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 [11] 
  • 戲曲故事
豫園的內園區域落座有一座古戲台,它建於十九世紀末,坐南朝北,有“江南第一古戲台”的美譽,戲台額枋處有“二龍戲珠掛落”、檐下“獅子繡球”等雕刻。不僅戲台建築有雕刻裝飾,戲台上上演的故事也常見於建築雕刻題材中,古人將《三國演義》《長生殿》《西廂記》《白蛇傳》等作品中的片段作為創作題材,結合本地區特色,形成不同的形式和風貌。此外,許多歷史名人事蹟也廣泛出現在題材中,如“竹林七賢”、“李白醉酒賦詩”等。戲文人物雕刻造型比較精美,成就突出,圖案不僅體現了工匠的技藝高超,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生活畫面。 [11] 
豫園——古戲台 豫園——古戲台

豫園保護措施

1959年,豫園列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3] 
1982年2月,豫園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 
豫園——卷雨樓 豫園——卷雨樓

豫園旅遊信息

豫園地理位置

豫園位於上海市黃浦區福佑路168號。 [6] 

豫園開放時間

9:00-16:30(16:00停止入園,16:30清場);每週一閉園(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線上實名制分時預約參觀時段上午場9:00—12:30、下午場12:30—16:00。 [6] 

豫園門票信息

豫園門票為40元(旺季,每年4月1日至6月30日,9月1日至11月30日)或30元(淡季,每年7月1日至8月31日,12月1日至3月31日);60歲以上老人、全日制學校學生憑真實有效證件享受半價優惠。 [24] 

豫園交通信息

豫園可乘公交980路、930路、736路、24路、11路、都市觀光旅遊1號線以及地鐵10號線(在豫園站下)等到達。豫園沒有專用景區停車場,遊客可搭乘公共交通或酌情選擇景區周邊社會付費停車場。 [23] 
參考資料
  • 1.    豫園  .黃浦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4-01-16]
  • 2.    海上名園——豫園  .黃浦史志[引用日期2024-01-16]
  • 3.    南市區志 第三十一編 豫園  .上海市地方誌辦公室[引用日期2024-01-16]
  • 4.    走進江南古典園林——豫園  .勞動報[引用日期2024-01-16]
  • 5.    拙政園、豫園、個園、沈園……長三角這些曲徑通幽的園林,你去過幾個?  .上觀新聞[引用日期2024-01-16]
  • 6.    【記憶】建築可閲讀:一座明代古典園林,一顆隱藏在老城廂內的明珠  .新浪[引用日期2024-01-16]
  • 7.    永遠的魅力——上海經典歷史建築攝影展  .上海海事大學[引用日期2024-01-16]
  • 8.    孫守煜,田大方.淺析豫園的佈局與空間序列[J].山西建築,2018,44(1):16-17.
  • 9.    周宏俊,鄒旻玥.豫園東部重修歷程及理景分析[J].園林,2022,39(10):11-19.
  • 10.    龔璐璐,張倩楠,王亞麗,丁錚.海派園林空間理景美學的傳承與融合--以上海豫園為例[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21,34(1):18-21.
  • 11.    陳聖澤.明清時期江南私家園林中的建築雕飾之美——以上海豫園為例[J].漢字文化,2020(16):150-151.
  • 12.    孫博聞.上海豫園的山水意象和意境淺析[J].美與時代:城市,2015(6):39-40.
  • 13.    荀平,朱卡爾,侯佳黛.試析上海豫園的景觀空間營造[J].重慶建築,2019,18(7):10-12.
  • 14.    孫菁鴻,封茗君,王寅雙.淺議上海豫園塑雕形象與修復——以三穗堂、萬花樓、點春堂景區為例[J].建築與文化,2018(6):110-111.
  • 15.    段建強.有我之園:豫園遺產價值及其變遷[J].園林,2022,39(10):36-43.
  • 16.    段建強,張樺.城園互動:上海近現代城市化中公共園林轉型機制研究[J].風景園林,2021,28(6):38-43.
  • 17.    段建強,張樺.內外之間:上海豫園湖心亭變遷研究[J].新建築,2020(1):47-51.
  • 18.    汪辛.傳統——現代——將來——豫園、大觀園和方塔園之比較[J].園林,1999(5):11-13.
  • 19.    國務院關於公佈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4-01-17]
  • 20.    劉子晨.豫園的歷史變遷特徵及內外動因[J].建設科技,2013(9):78.
  • 21.    王魯民,段建強.質感存真:陳從周園林修復理念與城市建成遺產保護[J].城市規劃學刊,2018(5):114-117.
  • 22.    楊嘉祐.古園重光五十年:修復豫園的一段回憶[J].上海文博論叢,2006(4):72-75.
  • 23.    交通信息  .豫園[引用日期2024-01-17]
  • 24.    參觀信息  .豫園[引用日期2024-01-17]
  • 25.    蔡夏喬.上海豫園空間分隔研究[D].浙江大學,2013.
  • 26.    劉安寧.江南古典園林聲景的評價與優化[D].上海師範大學,2019.
  • 27.    陳從周.説園[M].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118.
  • 28.    範雨嫣.江南名園假山的形態特徵與空間表意研究[D].江南大學,2023.
展開全部 收起